疏云又非唯体至离此说大乘无故者。彼庄严论以智为大乘体。此以教.理.行.果皆是故。不言体但总言大乘。若不尔大乘教理是何所摄。大乘以何为体。若唯取智有局义故 问此论七因与显扬论十因有何差别 答多小开合有差别故。八因同庄严论 一先不记别故 二今不可知故。即是同行。与小同时行。宁知大乘独非佛说 三多有所作故。即庄严论能行此法智。依信修行得三惠等 四极重障故。即庄严论生怖畏等。由畏大乘不顺怖谤成重障故。此意于小教顺修得益。怖谤获罪。既是佛说大乘亦尔故是佛说。或俱第七收。庄严约能所断合。显扬别开。就能断中加行后得开之为二。广略别故 五非寻伺境。即庄严第三不行 六证大觉故。即庄严论四者成就。此意汝许先佛得菩提者说。今佛亦证大觉亦说大教。然显扬云。若未成佛能说佛教不应道理者。反显证大觉定说大教即应道理 七无第三乘过失故者。即庄严论第五体者。此意既许余佛有大乘体。今佛亦有。大乘无异体是一故。此佛无者。即是此佛无第三乘体。故成过失 八者此若无有应无一切智者成过故者。即庄严第六非体。此言非者无也。既无大乘体。应无一切智。谁出于世说声闻乘 九缘此为境如理思惟对治一切诸烦恼故。即庄严第七 十不应如言取彼意故。即庄严第八。故十与八但开合别。事意不差。以庄严论颂及显扬论俱无著造故。
论。上坐部经分别论者。上坐部者以有引经。亦名经量部。非二十部中经部。此上坐部中有阿罗汉迦多衍那弗呾罗。善闲论藏。难此上坐莫能对之。遂凑雪山。因名雪转部 分别论者。即说假部。旧名分别说部。无性论中顺古名分别说部。宗轮论中无分别部有说假部。俱说有分心。
上坐九心。五门分别。一列名释。二诸识分别。三三性分别。四生死分别。五前后分别。如枢要说。
论。已引圣教等。瑜伽八证。杂集引同。颂云执受.初.明了。种子.业.身受。无心定.命终。无皆不应理。初生.明了.业用三义此论中无。趣生.寿识.互缘.依食.及心染净。此之五种彼论非有。余五共同。然互广略 瑜伽等中第一执受。二最初生起。谓有部等既诸识不俱。如六境齐至。应无初生识。根.境.作意缘皆等故。大乘许俱。故难于他无初生识。他即设难。若无初生许俱起者。应一有情二识俱起。以大乘许赖耶定有故。今外人且就此难。不尔应难三四等俱。故下却难。犹如有一俱时欲见乃至欲识。随有一识最初生起不应道理 问设许俱生如何能证有第八识 答此非正证。因释外难故为一因 或应展转立俱有根证有第八 又解传释。外难若有第八一切时行。最初生起识不得。我无第八初生可得 今牒外难云。云何不可得耶。有外难云。若许恒有第八识者。应有二识俱起之失。故初起识不可得义。应知容俱故有可得 问若尔第七亦复恒行何有初起 答以他未许有第七识。且八.六对许八初生证有赖耶。若他难七恒与八俱无初生亦成我义 问他救言。初生之位五根未成。意识初生此有何失。即应难言。有所依意与六俱生。故说初起义亦不立。前释为胜 明了.作业亦是展转。显成俱起证第八义。然四业者初了器。第二了根.依处.种子。了我第七。了境第六。显四业俱。故证第八道理稍隐 摄大乘论以染净心总别合说。杂染之中定.散别故初说欲界 欲界之中初辨惑.业.生杂染三。生中复分色根执受。名色互依。及依食住。次辨色.无色界惑.业.生三。生中复分灭.离二趣。又约二界明生死位冷触不成。次明清净中分世.出世。出世之中明灭定证。次重显前三杂染中为种不成破上坐部。准彼但有此论八义。初持种义即彼杂染清净中摄。执受.名色.四食.趣生.生死.灭定七义名同。但开合广略。异熟.寿识彼无此二。又复此论心染净证。最在后明显别依总故。彼即初明总离别故。
言诸法种子之所集起故名为心者。经部虽以色心互熏俱得持种。识持法种通于三界胜故。但说种集名心 若萨婆多云。以心能分别色。非色分别心。故说心为种。即以现在心法为种 大众部师亦心用强立种子称 上坐部师虽前色心俱为后种。亦心强故独心名种。
论。别类必同别事性故者。西明云。一云不立法同。一云亦立。前说为胜 今谓不尔。俱舍论中经部破他大同唯识。此论既难令相似法立于同分故立法同。此义为胜 问彼宗识类为是何性 答本计无记故受熏持种 问许间断不 答彼许相续 问若尔如何言又无心位此类定无 答此以理逼。既称识类。识既间断类亦应然。类依识立如得等故。
论。又阿罗汉或异生心等者。问彼计识类亘通三世而性不易。即难令凡圣染净应互相熏。第八一类三世不易应同彼过 答不例。彼立识类依识而成。即彼识摄。无别法收。故有此过。大乘八识体性各别。非一识类。故不成过。
论。许类是假应不持种子者。问种子体是实。识类假不持。心.心法是真。假法非能碍 答持种具四义。假法阙不持。遮法据功能。假法何妨碍 今助解云。遮用势疏远。假法亦能防。持种据亲含。要实方能受 又难云。二定依种立。虽假还防种。识类依识立。识类持识种 答解如前。
论。依似比量拨无此识者。本疏及枢要皆辨过失。如彼诸说。宗中无有法不极成过。以其真性不是有法。举此真性意。取有为以为有法故 今谓是过。彼举真性。真性皆空无有为法。本意不取真性为有法。于真性中复不可言说。说何以为有为有法。故有法过。若取护法胜义有为。有为非空不空。彼一分违自宗过。取萨婆多胜义有为。俱违宗过 复有说彼因亦无过。缘生法空符宗无故 此亦不尔。若缘生法空。是护法许宗有相符。缘生不空。清辨言空随一不成过。又胜义空。何有缘生。亦彼自随一不成过。又依世俗缘生许有幻事为喻。世俗有体因于彼转。是法自相相违因。若以实幻为喻。彼非缘生阙因后二相。以似幻喻有为异法喻缘生因转。亦是法自相相违因。喻过准知 西明云。依清辨造中观心论入真甘露品中说。阿赖耶识无别有性。眼等六识所不摄故。犹若空华。护法今破。然彼比量有三过失。故言似比。宗依胜义胜义说无第八。有相符过。亦有立已成过。若约世俗有违教过。因有共不定。为如空华六识不摄故非有。为如色等是有。若宗言无别识性。即有他不定。为如第七六识所不摄故第八是有 今谓不尔。要集虽云三藏所说。然恐传错。何者诸大乘经清辨同信。胜义诸法空。世俗诸法有。何独偏破中宗第八。设依胜义。即无违教失。教依俗说。何得相违云违前经。又护法胜义非空不空。彼说皆空何得相符。又四胜义及四世俗。皆瑜伽.显扬等立。未必清辨亦许各四。何须云胜义胜义拨无一切量 西明即取掌珍比量然出过云。若依胜义宗相符。若依世俗违圣教 今谓不尔。非相符过。义如前说。不违圣教比量标依真性说故。故本疏述正契深旨。
论。彼特违害者。据胜义谛非空不空。今谓皆空故特违前集起心经。又仁王般若云。有无本自二。即辨世谛何得依胜义立一切皆空。虽亦违前楞伽.深密。在此证明即违此经。破无为量准前辨。
释身受中。问无心定中引轻安大种不 答引不引俱无妨难 二俱有过。何者若言不引。何故第七云令身安和故亦名定。若云引者定既无心以何法引。若言加行心引。即非无心定 答不引轻安大种。但无苦迫说为安和。或微调适如欲等持 问有心定中所引轻安大种定心缘不 答缘亦无失。然不缘时以别思虑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