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大王吾今三宝(至)一切诸王
释曰。第四称名付属。文别有三。初总明付属。次就胜列名。后如是一切下。结劝应持。此即初也
经。憍萨罗国(至)波提国
释曰。第二就胜列名(或有经本。列十五国。阙沙陀卫国也)然十六大国名号。大集月藏分第十六。大毗婆沙一百二十四。梵音不同。不可和会(勘)
经。如是一切(至)波罗蜜
释曰。第三结劝应持
经。时诸大众(至)愿不生彼国
释曰。第三时众得益。于中有五。一明修罗得益。二显人王获益。三辨梵天等益。四解余众获益。五释菩萨获益。此即初也。时诸大众即总句。阿修轮下。显利益也。谓彼修罗闻说七难。身怖声悲。发愿不生彼恶国土。即是厌恶欣善益也
经。时十六国王(至)出家修道
释曰。自下第二人王获益。于中有二。初总明诸王舍俗入道。后明修道起观差别。此即初也。以国付弟。即是舍俗。出家修道。即是入道。广释在家过失出家胜利。如文殊问经第二卷
经。观四大(至)胜出相
释曰。自下第二别明修道。起观差别。于中有二。初明诸观。后是为下。结成证得。前中有四。一明八胜处二明十遍处。三显初地相。四辨九地相。此即初也。观地水火风能造四大。青黄赤白所造四色。名八胜处。所缘境胜烦恼。故名胜处。出离贪欲。故名胜出。相谓体相。或是相状。或是行相。是八胜处行解相也。依大般若。与此稍异。彼云。一内有色想观外色小。二内有色想观外色多。三内无色想观外色小。四内无色想观外色多。内无色想观外诸色青黄赤白。复为四种。名八胜处。依璎珞经。八名复异。四大同此经。四色同般若经。有色等四。不说青等以为四色。或可此经。同璎珞经。义亦无违
经。四大四色(至)入行相
释曰。第二明十遍处。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处识处。名十遍处。亦十一切入。即是处所缘宽广。无有间隙。故名遍处行相。即是十一切入行解相也。言不用者。乘语故也。故以不说八解脱者。此三科法。是下中上三根人观。此中唯有中上二根。无下根故。以是不论
经。三十忍是初地相
释曰。第三明初地相。地前三十心。名三十忍。即是初地方便相也。初地即用第一义谛为体
经。第一义谛九地相
释曰。第四明九地相。初地证如境智平等。名第一义。与后九地。作其因相。名九地相。故摄论云。若于初地。达法界时。速能通达。后一切言如地颂有。如。作破初节。余节速能破。得初地真智。诸地疾当成
经。是故大王(至)般若波罗蜜
释曰。此即第二结成证得。文有两节。初明舍凡入圣。后明舍分段入变易。言是故大王者。结所告人。言舍凡夫身者。谓舍地前凡夫身也。言入六住身者。谓入初地至第六地住地身也。此上即舍凡入圣。言舍七报身者。谓舍七地分段报身也。故智度论云。七地未舍虫身肉身。言入八法身者。谓入八地已上变易法身。故前偈云。未度报身一生在。进入等观法流地。言一地行般若波罗者。此法身万行俱也。或可通说。十地万行俱也
经。十八梵天王同无生境
释曰。自下第三梵天等益。等言等取阿须轮也。于中有二。初明得益。后显供养。此即初也。谓梵天等。随其根性。证得三乘真实观门。问观人法无生空理。以为境也。前说修罗。得厌世益。今此修罗得三乘观。与前异故。与梵天同。故与梵天一处合说
经。复散华供养
释曰。自下第二别释供养。文有三别。初总标供养。次别列华名。后正显供养。此即初也。供养有二。一财。二法。今此文中。显法供养
经。空华(至)三十七品华
释曰。第二别列华名。空华显人空。法性华明法空。此二种华。表伏忍也。地前仰学二空观故。圣人华表信忍也。初入圣法无漏信故。顺华表顺忍也。四五六地顺无生故。无生华表下中品无生忍也。证解无生最是初故。法乐华表上品无无忍也。四辨自在说法乐故。金刚华表下品寂灭忍也。金刚三昧破诸结故。此上七华表大乘法。缘观中道华表缘觉法。证解缘生中道观故。三十七品华表声闻法。道品观中得自在故
经。而散佛上(至)大菩萨众
释曰。第三正显供养。由前梵等。得三乘观。以三乘华。散佛等上
经。其余一切众证道迹果
释曰。第四明余众益。文有三段。初明得益。次列华名。后正供养。此即初也。是前众余。故名余众。道迹是向。果即是果。又解。道迹有学。果即无学。通三乘也。前得三乘观。此证三乘果。故有差别
经。散心空华(至)妙觉华
释曰。第二别列华名。心空华者。四空也。三学之中名为心学。心树华者。缘生观也。十二缘生名为华树。六波罗蜜华者。十地行也。此上三华。如次显彼三乘法也。妙觉华者。佛果行也。因中说果。名妙觉华
经。十千菩萨念来世众生
释曰。第五明菩萨益。于中有二。初明十千菩萨得三昧益。后显十亿菩萨现成佛益。前中有二。初明能证人。后辨所证定。此即初也。谓此皆是地上菩萨。得同体大悲。怜念未来恶世众生也
经。即登(至)金刚三昧
释曰。第二明所证定。于中有三。初明缘果定。次显缘义定。后显得余定。此即初也。谓佛果德妙穷真俗。故云妙觉。照理圆尽。故曰圆明。不沮坏故云金刚。今此菩萨证得缘三之定。从所缘为名也
经。世谛三昧(至)第一义谛三昧
释曰。第二缘义定也。于中有二。初明三定。后显三胜。此即初也。知有漏定。名世谛三昧。知无漏定。名真谛三昧。知非安立真如。名第一义谛三昧
经。此三谛(至)王三昧
释曰。第二显三胜也。此三统摄一切三昧。有大胜用。故名为王。智度论云。三昧王三昧
经。亦得(至)一切行三昧
释曰。第三得余定也。无量三昧者。四无量定也。七财三昧者。缘七财定也。一信二戒三惭四愧五施六闻七慧。如璎珞经说。广释如集异门论第十六卷。二十五有三昧者。证解二十五有定也。四人四恶趣四空及四禅梵王六欲天无想及那含。是名二十五有。广如涅槃三十四。及智度论说。又解。对治二十五有定。名二十五有三昧。故涅槃云。无垢三昧。能对治地狱有。乃至得我三味。能对治非想非非想有。广说如彼。一切行三昧者。总摄诸行定也
经。复有现成正觉
释曰。第二十亿菩萨现成佛益。谓此皆是第十地菩萨。闻经力故。登金刚座。坐金刚定。现成佛故
嘱累品第八
将释此品。略有二义。一释品名。二正释文。释品名者。嘱谓付嘱。累即重累。如来重付嘱此经。累代流行。故名嘱累品
经。佛告(至)我诫敕汝等(有本无等字者脱也)
释曰。自下第二正释经文。前品已明劝学流通。故此品明付嘱流通。于中有二。初明付嘱诫劝。后尔时无量下。依教奉持。前中有二。初累标付属诫敕。后广释付嘱诫劝。此即初也。诫谓诫劝。即标七诫。敕谓教敕。明其付嘱。等言等取余大众也
经。吾灭度后(至)信女时
释曰。第二广释付嘱诫劝。于中有二。初明付嘱。后五浊下。广明诫劝。前中有二。初明付嘱时。后正明付嘱。此即初也。言八十年等者。释此经文。诸说不同。一云。佛灭后一百年内。五人住持。一迦叶二十年。二阿难二十年。三未田地二十年。三人持法。经六十年。见佛在世。以行法故。持法不灭。第四商那和修二十年持。第五优婆鞠多亦二十年。此上二人。各二十年。商那和修以不现见佛化故。威仪法灭。言八百年者。正法五百年内。二十五师住持佛法。并是圣人相传。佛法不灭。第六百年马鸣菩萨。第七百年龙树菩萨。二人持故。佛法不灭。八百年中持法人小。故言法灭。言八千年者。像法末法。众生行邪法。故像末二法灭。涅槃云。末世有十二万大菩萨。善持我法不灭。就凡所见。故言灭耳。有说。此云八十年者。正法五百年内后八十年。八百年者。像法一千年中后八百年。故言八百年。八千年者。末法一万年中取后八千年。故八千年也。虽有此说。未见诚文。故不可依。然此正像末法。意趣难了。故今略以五门分别。第一释名。二出体性。三时分长短。四四灭法之相。五会释违文广如别记。言无佛至信女时者。显上唯举八十年八百年八千年意。以此时中三宝沉没弘法人希。是故唯举八十年等无佛法时。今言无少有名无。亦有令无名无
经。此经三宝(至)读诵解义者
释曰。自下第二正明付嘱。文别有二。初付法令持。后付众令化。此即初也。谓此恶时付王四众。皆令受持读诵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