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而一切诸菩萨(或有本云诸佛菩萨至)亦不可思议
释曰。第二约人明不思议。文别有二。初明菩萨无境而行。亦不思议。后明诸佛如幻境中。行化众生。亦不思议。或先结后文佛菩萨藏。后结前文佛藏不思议
经。善男子(至)如海一滴
释曰。自下第二挍量叹胜。释上不可度量。谓王所说般若功德。如大海水。灌顶菩萨。说其功德。如海一滴。故知般若功德。不可思议。问灌顶菩萨。其位胜王。如何说德不及月光。解云。就位而论。王即不及菩萨。今佛加护。王胜菩萨
经。我今略述(至)一切众生
释曰。自下第三。释上唯佛能知。文有三节。初明今佛说法般若分义功德。次亦为下。明诸佛同说。后三贤下。明十三开士共说功德。言分义者。说王功德不可尽故。名为分义。或可三贤十圣。显所赞也。谓即述可月光王。叹三贤十圣无量功德
经。善男子(至)亦复如是
释曰。第二叹用劝修。于中有三。初正叹劝修。次何以故者。大王反征。后一切佛下。广释。前中二。初正叹劝修。后若一切下。显无异路。此即初也。谓善男子。如是十四法门。一切众生。三乘诸佛。乃至未来诸佛之所修习
经。若一切诸佛(至)无有是处
释曰。第二显无异路。如文可知
经。何以故
释曰。第二大王反征
经。一切佛(至)无异路故
释曰。第三广释。文别有三。初标正路。次是故下。示其正路。后是人超过下。举果叹胜。此即初也。唯有此门。更无异路
经。是故一切(至)圆觉忍者
释曰。第二示其正路。谓无异路故。应依上十四忍门。应当修学
经。此人超过(至)现身得报
释曰。第三举果叹胜。有二利益。一超诸苦难。二现身得报。谓得圣果等
经。时诸众中(至)十四正行
释曰。自下第三大众供养。文别有三。初菩萨香华供养大众。说十四正行。次十八梵天下。诸天供养。受持读诵。后无量鬼神下。明鬼神修行般若。文显可知
经。佛告大王(至)众生相可化
释曰。自下第二。答第三问。无倒化生。文别有三。初牒前问。次佛正答。后时诸无量下。时众得益。此即初也。谓佛牒前第三问。假实门中。何相众生可化
经。若以(至)真行化众生
释曰。第二如来正答。文别有二。初略答。后广释。此即初也。谓以如幻之身者。是能化菩萨。见幻化者。是所化如幻。此如幻者。自有两释。一云。能化所化。皆是依他。而非实故。说之如幻。如阿毗达磨经。八喻显依化。一云。无故如幻。因缘所生法。皆是空故。说之如幻。如诸般若下。答文中。皆准此释
经。众生后(至)异木石
释曰。自下第二广中有二。初明所化如幻。后大王若菩萨下。明能化如幻。就所化中。文别有二。先释。后一切幻化下。总结如幻。就正释中。释七种假。即分为七。言七假者。一法假。二受假。三名假。四相续假。五相待假。六缘成假。七因生假。此即第一明法假。文别有二。初正明法假。后大王凡夫下。凡圣取境。胜劣差别。前中有二。初明本识能生色心。后后众生根本下。色心成阴界等。前中有三。一明受生识。二生得善下。明善恶种子识。三初一念下。约时明成众生色心。此即初也。言众生识者。总标诸识。自有两释。一真谛三藏。总立九识。一阿摩罗识。真如本觉为性。在缠名如来藏。出缠名法身。阿摩罗识。此云无垢识。如九识章。余之八识。大同诸师。二慈恩三藏。但立八识。无第九识。而言阿摩罗者。第八识中净分第八。然诸教立识不定。有处但说六识。不说七八。如诸般若。或说八识。如金光明等。而诸般若。所说六识。自有三品。谓上中下。上品细者。名为赖邪。中末那。下名六识。如是三品。从意根生。故名意识。言初一念识。异木石者。随生何处。受生刹那。初一念识。名正受生识。唯是异熟。自性分别。异于木石。无强分别
经。若生得善识本
释曰。第二明善恶种子识。就种子识。若具分别。具三熏习。一名言熏习。二有支熏习。三我见熏习。初一通三性。以为因缘。能生果法。次有支熏习。唯善恶性生。善恶趣后。我见唯是染污。此后二种。于所生果。作增上缘。然第八识。自有三相。一者因相。是种子识。二者果相。谓受生识。三者自相。合说二种。以为自相。据实种子具有三性。就胜说故。不说无记。如是善恶。皆有二种。一者生得。二者方便。初受生时。但得生得。而非方便。或可此中且说生得。不说方便。若依本记。生得善恶者。由有如来藏故。有避苦求乐之心。此心从本性而有。不由外缘。故言生得。背理成妄。妄故兴恶。恶亦生得。不由化也
经。初一念(至)众生色心
释曰。第三约时辨成众生色心。谓由种子。从初一念。至于金刚。于中生不可说异熟识为本。成众生色心。问成众生具三聚。谓色心及不相应。如何不说不相应法。解云。依色心上。假立诸不相应。是假非实。就实说故但说心。又解。大乘诸教不同。如梁朝摄大乘云。诸有为法。不出色心(勘密严经。百法论。引经说不相应)。问诸众生有本际不。若言有者。如何经说众生本际不可知。若言无者。此经所说。复如何通(勘不增不减经等)解云。即依此义。总约诸宗。所说不同。有其四句。一有始无终。谓弥沙塞部中。立有时头众生。随缘而有。如真谛部执记中说。而彼宗中。虽无成文。义说无般涅槃性。及佛果不灭者。得成初句。二无始有终。谓如萨婆多宗。及经部。及大乘中定性二乘。三有始有终。如弥沙塞部宗中。二乘圣者。入无余位。四无始无终者。无涅槃性。不定种性。及菩萨种性。如瑜伽等。余师所说。不可具陈。若依本记。有二义。一依理论。不可说烦恼在前在后。二依教化门。且约受生等。说之为初
经。众生根本(至)身名积聚
释曰。第二色心成阴界等。文别有二。初明成阴。后大王下。成十二处等。此即初也。文别有二。初别释五阴。后释盖名义。谓众生根本色。名色盖。亦名色阴。如后当释。心名识盖等。此即开心。以为四阴。谓受想等。所言盖者。释阴名义。旧翻为盖。阴覆为义。慈恩三藏。翻之为蕴。蕴是积聚义。于一一蕴。多法集成。故名为蕴。言身名积聚者。释身名义。谓五蕴法。皆名为身是蕴义
经。大王(至)生无量色
释曰。自下第二明色心成十二处等。文别有三。初总明一色生无量色。次眼所得下。别明所生诸色。后如是一色下。总结能生色心。此即初也。谓一色法。能生五尘等色。若具应言此一心法。生一心法。或无量心。今总略故。但说生识
经。眼所得为色(至)身得为触
释曰。第二释所生多色。文别有二。初明生五境。后明生五根。境中有二。初明所造五境。后释能造四大。此释五境。若具应言法处所摄色。或可此经不明法处所摄色。是故不说
经。坚持名地(至)轻动名风
释曰。第二能造四大。如文可知
经。生五识处名根
释曰。第二明生五根。谓四大所造眼等五根。能生五识。故名五根
经。如是一色一心(至)色心
释曰。第三总结。一色生十种色。谓五根五境。略而不说法处色也。一心于十二处。能生意根。于十八界。能生六识及与意界。而释中不说者。为存略故
经。大王凡夫(至)无量假色法
释曰。自下第二凡圣取境。胜劣差别。文别有二。初明凡境。得假非实。后明圣境。得实非假。此即初也
经。圣人六识(至)一切实法
释曰。第二圣境得实非假。然此文义意难了。诸说不同。若依本记。凡夫六识。总相取法。故言得假。圣人分明取四微等。故言得实。又解。凡夫俗。虚妄六识。故得世谛假名之法。今解色等五境。皆有二相。一者自相。即是实有。二者共相。即是假有。异生五识。同时意识。皆得自相。是现量故。后念意识。但得共相。是比量故。圣人取境。亦复如是。今此经意。约粗细门。凡夫所得。粗乃现量故。但得假境。圣人现量。以极细故。但言得实。此即假说
经。众生者世谛之名也
释曰。自下第二明受假。四门分别。即分为四。一二谛分别门。二有无门。三六趣门。四四姓门。此即第一二谛门也。如上所说。能成五蕴。名为法假。所成之人。名为受假。如是受假。二谛门中。是假法。世谛之名也
经。若有若无(至)幻化故有
释曰。第二有无分别门。谓于俗谛门中。有假者故。名之为有。非实性故。亦说为无。如是受假。世谛假。诳幻故有。而非实有
经。乃至六道幻化众生见幻化
释曰。第三六趣门。谓受假三界四生。乃至六道。所成受假。皆幻化众生。见幻化。非实众生
经。幻化见幻化(至)名为幻谛
释曰。第四四姓分别门。然释此文。自有两释。一云。幻化见幻化者。总标能化所化。皆是幻化。婆罗门乃至名为幻谛者。双显能化所化。皆具四姓。神我有情。具足色心。皆名幻谛。一云。言幻化者。标能化人。见幻化等。乃至名为幻谛。皆是所化
经。幻谛法(至)无义名
释曰。第三释名假。文别有二。初明佛前无名。后大王下。明如来立名。前中有三。初明世谛无名义名。次明幻法无名无体。后明三界六道皆无名字。此即初也。谓幻谛法者。即世谛也。言无佛出世前等者。佛未出时。无能说名字。亦无所说义名字
经。幻法幻化(至)无体相
释曰。第二明幻法无名无体。谓幻法有幻化用。如是体用。皆无名字。亦无体相。如空化等
经。无三界(至)六道名字
释曰。第三释三界六道。皆无名字。如文可知
经。大王是故(至)六道名字
释曰。第三如来立名。文别有三。初世尊立名。次结名非一。后指事重释。此即初也。谓佛未出。无诸名字。是故世尊。为诸众生。说诸名字
经。是名无量名字
释曰。第二结名非一。如文可知
经。如空法(至)色法
释曰。第三指事重释。谓无量名字者。如说成众生身。有其七名。一者空法。是空界色。二明四大。即分为四。三明心法。谓六识心。及心所有法。四色法。谓五根五境。法处所摄色。如是名字。其类非一
经。相续假法非一非异
释曰。自下第四明相续假法。文别有三。一标宗。二反释。三顺结。此即初也。如本记云。一是常见。前后是一。无灭义故。异是断见。前后各异。无续义故。故说其相非一非异
经。一亦不续。异亦不续
释曰。第二反释一异之失。一亦不续。无续义故。异亦不续。条然别体。无续义故
经。非一非异。故名续谛
释曰。第三顺结可知
经。相待假。名一切名相待。亦名不定相待
释曰。第五释相待假。文别有二。初标二种。一者相避相待。或名决定相待。如一切法。展转相待。二相夺相待。亦名不定相待。如一尺物。或长或短。所望别故。言长夺短。言短夺长。故本记云。一切相待。即是相避相待。一法待一切故。不定相待。即相夺相待。如丈尺等。有云。正相待者。如说有无等。或色对眼。声对耳等。不定相待者。傍相待。如五境展转相待等
经。如五色等法。有无一切等法
释曰。第二指事辨正相待也
经。一切法皆缘成假成众生
释曰。第六释缘成假。谓五阴为缘成假众生。或可五阴为缘。成假众生。故名缘成假问若尔。受假有何别耶。解云。缘成摄受假。受假不能摄缘成假
经。俱时因果(至)三世善恶
释曰。第七因生假。谓同时因果。如说现行熏种子。种子生现行等。即是俱时因果。种子自类相生等。即是前后因果门
经。一切幻化。是幻谛众生
释曰。就所化中。文别有二。先释。后结。上来已释所化如幻讫。此即第二结成所化如幻也
经。大王(至)为若此
释曰。此即第二结成能化皆幻化
经。时有无量(至)不可说德行
释曰。第三明时众得益。文别有三。初明得伏忍。谓即三贤。次得空无生忍者。得二种忍。所谓空及无生忍。一一皆通在于十地。后乃至等者得地门。谓闻教力。能得初地乃至十地所有德行应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