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嬗变使围墙里的世界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冲击,“双向选择”逐渐成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必然趋势。“联系工作”、“求职择业”成为当今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的热门话题,与10年前相比,大学生在对待就业问题上的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变被动地等待国家分配工作为主动地寻求职业,促使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当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毕业生就业体制的变革,但是职业指导对就业观念的变化也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职业指导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较早的惯用英文词组为vocational guidance,进而又有人将其写为occupational guidance.在译成汉语时,有“职业指导”、“就业指导”等区别。早期的职业指导主要是帮助青年人择业求职,因而将其理解为或等同于就业指导也是有道理的。但是随着社会的需要和职业指导工作的发展,职业指导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并同教育密切结合起来,体现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它包含了职业准备指导、职业选择指导、就业指导和职业转换指导等一系列内容,职业指导贯穿在人的一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英美等国家又出现了用careers guidance(常译为“生涯指导”或“生计指导”等)代替vocational guidance 和occupational guidance的趋势。在我国,一部分人沿用了“职业指导”的概念(主要是理论研究和中等教育工作者),另一部分人釆用了“就业指导”的概念(主要是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管理者和研究者)。但从目前所涉及的内容来看,无论是职业指导还是就业指导都是作为一个教育过程来体现的,并且包含了大致相同的内容,所以有人主张统一使用“职业指导”这一概念,这不仅因为这一词为我国多数人所熟悉,也因为它不易使人产生歧义。由于两个概念都为人们所广泛使用,我们认为,可以从不同的意义上使用“职业指导”和“就业指导”。第一,从教育学的角度使用“职业指导”的概念,把职业指导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研究职业意识、职业观念、职业知识与技能的形成与发展规律,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职业。第二,“就业指导”应该作为社会学的概念,研究社会职业结构变化和发展特点,研究就业问题和各种影响因素,指导人们正确地选择职业和适应职业。这部教材遵从了目前高等院校的习惯,釆用了“就业指导”的说法,是从社会学的角度使用了这个概念的,但因为讲的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对大学生的教育问题,因此,它实际上是釆用了教育学与社会学结合的方法论述大学生的就业准备和就业适应问题。这在目前还是一种尝试。
本教材是中华农业科教基金项目,旨在探讨农科院校大学生的就业与职业适应问题,这也是一个尝试性的工作。就业指导在我国恢复以来,尽管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有关方面的重视,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也越来越多,但研究水平和学科发展一直停留在就业指导恢复初期的水平,局限于理论解释和一般号召,限制了就业指导作用的发挥,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就业指导工作缺乏针对性。我们知道,就业指导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它只有建立在对学科、专业的充分了解基础上,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取得良好的效果。显然,对农科大学生进行的就业指导不同于对工科学生的指导,对理科学生的指导也不同于文科,这是因为他们所从事的职业性质、职业的发展特点以及职业对人的要求是不同的。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我们编写了这部适合农科大学生阅读的就业指导教材。试图探讨农科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一些规律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农业院校的学生解决在职业准备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本书由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朱启臻教授任主编,河南农业大学许科红教授和沈阳农业大学张永明研究员任副主编。作者都是直接从事就业指导理论和就业管理工作的同志,本书的结构和内容是经大家反复讨论后确定的,在编写过程中吸收了我们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同时也参照了近几年出版的有关教材和著作,本着简明、通俗、实用的原则,在内容和体系上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各章具体分工如下: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由朱启臻撰写,第四章由晁栓来撰写,第五章、第十章由许科红撰写,第六章由张永明、朱启臻撰写,第七章由张永明撰写,第八章由李长军、朱启臻撰写,第九章由李长军撰写。最后由朱启臻修改定稿。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有关领导和专家的支持,程贵铭教授审阅了书稿,提出了修改意见,并为此书写了序言,在此表示感谢。由于就业指导在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有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加之作者水平的限制,错误和缺陷是难免的,欢迎读者及同行提出宝贵意见。
作者
200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