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观其德,月视其艺。识人首先应强调全面考察、综合认识的原则。
东汉末年,王莽篡权之前,曾经极力伪装自己。他表面装出一副虚怀若谷,礼贤下士的忠君爱民的模样,还时常将自家的马匹、衣物捐出以赈济贫民百姓,以至家中的钱财所剩无几;同时,他还在汉平帝面前表现出自己克己奉公,以诚待人,而终获得平帝信任。而当他大权在握之后,其欺上瞒下、专横跋扈、颐指气使的狰狞面目暴露无遗,最后还亲手杀害了汉平帝,并取而代之。
生活实践已经证明,一项事业的成败与否,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而在这一因素内,能否识别和任用德才兼备的人才又显得尤为重要。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过程中,毛泽东在一系列“用干部”的实践中,充分体现了他的识人用人艺术,并在总结党的干部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集中全党的智慧,形成了一系列在知人、任人方面的重要观点。就识人而言,用全面、历史的观点来认识人才是毛泽东在识人方面的基本准则。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指出,“必须善于识别干部,不但要看干部的一时一事,而且要看干部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这是识别干部的主要方法”。这一方法的提出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在用人艺术上的具体体现。这一方法要求识人不能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能只以主观片面性来作为识人、任人的依据,而应该“看干部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只有从整个历史的全貌出发,在把握其整体和全部依据的前提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客观、全面,又动态、发展,将人的“一时一事”放到“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中去考察,才能使识人的过程不至于陷入片面、主观和教条的错误之中;才能不被一时一事的假象所迷惑;才能保证识别干部的客观性,并能在实践中从多角度辩证地识别干部的德才,而使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充分调动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使干部自身得以完善。
全面识人还要求从大处着眼识人,能做到兼听众论,大胆识人,充分信任,而不是以貌取人,以个人好恶识人,求全责备,任人唯亲。在对谭政、任弼时、王树声、罗荣桓等人的认识上就充分说明了毛泽东在识人问题上敢于识人、善于识人的超凡艺术。
除应从客观、全面的原则出发识人外,毛泽东还站在历史、发展、动态的角度来识人。
历史地识人其实也就是说随着历史的推进和发展,识人标准也应随之丰富和发展。
在战争时期,对干部的认识其侧重点主要在能指挥战斗、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而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则强调干部要学会搞经济工作,要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做到“又红又专”。
“又红又专”的提出正是在德才兼备标准的前提下,随着历史的发展,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出发,在顺应历史潮流,适应历史发展的要求下,与时俱进,以丰富和发展其识人标准的具体体现。这一标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无产阶级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无产阶级政党的中心工作已由暴风骤雨般的阶级斗争转入轰轰烈烈的恢复国民经济的建设上来的具体历史背景下提出的。毛泽东指出:“红与专、政治与业务的关系,是两个对立物的统一。一定要批判不问政治的倾向。一方面要反对空头政治家,另一方面要反对迷失方向的实际家”。并强调:“过去我们有本领,会打仗,会搞土改,现在仅仅有这些本领就不够了,要学新本领,要真正懂得业务,懂得科学和技术,不然就不可能领导好”。这充分说明了,随着时代的发展,为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德”、“才”的内容已经发生了变化。其实从古至今,“德”、“才”的内容一直都在发生着变化,不断丰富、发展的“德”、“才”内容也反映出一定的历史时期的风貌: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德”的内容由忠君,“仁义”到“以个人主义为中心”、“重才轻德”,“才”的内容也一直是以强调为服务统治阶级利益为前提标准。
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制度,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过去的革命都是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而无产阶级革命则是消灭一切剥削制度,解放全人类。社会主义制度其自身的优越性,使得“任人唯贤”以及“德才”标准具有了新的内涵。这就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选拔任用人才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少数人服务,而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概括地说:社会主义“德”的内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就是为建设社会主义和服务人民的本领。毛泽东所提出的德才兼备、“又红又专”正是社会主义新的德才观的集中体现,是传统德才观的飞跃和发展。
就是在这种德才观念的指导下,中华大地涌现出诸如焦裕禄、王进喜、倪志福、郝建秀、孟泰、时传祥、马恒昌、李四光、雷锋、欧阳海等一大批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德才典范。正是这些榜样的树立,不但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德才标准深入人心,大大促进了当时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走入21世纪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德才标准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已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当今,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又有什么内容需要充实到我们的德才标准之中呢?对人才认识的侧重点又将发生什么变化呢?
毛泽东曾经指出: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确,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当今社会的人才,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将直接决定人才适应社会的时间,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永立潮头。江泽民同志也说:“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兴盛,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这个问题,不仅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很强的政治意识,而且要使全社会都树立这样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