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一个人的外表、仪态、相貌常常会给人留下第一印象。但要全面、客观地了解认识一下人,这个第一印象能起到的作用并不大。无数历史人物的故事和实际生活中的主观感受其实已经十分明确地告诉我们:切不可以貌论才,以貌识人。外貌可以帮助塑造一个人完美的形象,但也可以用作一个人的伪装。有的人其貌不扬,甚至可谓丑陋,但却有旷世之才;有的人虽仪表堂堂,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无任何德才可言。
在我军众多的将领之中,有一位与众不同的将军。他没有健全的四肢,但他身残志不残,不因身体上的残缺而停止对革命理想和自身价值的追求。他就是被称为“独臂将军”的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彭绍辉上将。作为三军统帅的毛泽东,在谈到这位伤残将军时曾说过:“中国从古到今,有几个独臂将军?旧时代是没有的,只有我们红军部队,才能培养出这样的独特人才!”
1932年底,蒋介石抽调40万兵力,分左、中、右三路向中央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大规模“围剿”,时任师长的彭绍辉奉命率红三军团1师赶往前线,向“围剿”之敌发动进攻。第二年,他所率领的红1师继续战斗在战争的最前沿。在一次担负进行草台岗主攻任务的战斗中,彭绍辉的左臂被敌人的机枪打中。在做了三次碎骨清除手术之后,由于药品短缺,彭绍辉的伤臂不幸感染发炎,最后不得不截去左臂。他对截去左臂极为不安,毕竟他当时还只有27岁,他害怕自己没有了胳膊,将不能再带兵打仗了。后来在彭德怀、滕代远及其他战友的劝说下,彭绍辉才慢慢地从悲观和痛苦的情绪中走出来,同意切除左臂。
彭绍辉出院后,组织上为了照顾他,安排他到别的较轻松的部门去工作,彭绍辉执意不肯。他坚决地表示:“我虽然没有左臂了,但还有右臂,还能指挥战斗。只要反动派不消灭,我就不离开战场。”虽然这个要求被当时大权在握的李德给拒绝了,但彭绍辉并不罢休,又找到周恩来,说明了自己的请求。周恩来看他的态度如此坚决,就同意了他的要求,并鼓励他说:“你虽然身体残疾了,却要求再上战场,这种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非常可嘉。”
就这样,彭绍辉带着一只右臂回到了红军的战斗行列,担任了红34师师长。后来,在中央确定北上建立陕甘宁根据地战略方针之后,为了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抗日,彭绍辉又被中央派往四方面军开展工作,担任30军军参谋长。
当部队通过草地到达四川西北的阿坝地区,准备渡过噶曲河继续北进时,担任红军总政委的张国焘突然命令左路军和右路军折回草地南下,说是要“打到芦山、天全去……”对于这一违背中央统一路线安排的决定,彭绍辉予以了坚决的反对,态度十分强硬。张国焘对此耿耿于怀,于是以“革命工作的需要”为由,将其调到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当了科长。
彭绍辉还有一个称号叫“校长将军”,这来源于他一生与军事教育工作的缘分。抗日战争中,彭绍辉担任了抗大第七分校的校长。1945年,彭绍辉在出席七大时来到延安,并与毛泽东再次相见。听了有关抗大分校的一些情况后,毛泽东风趣地笑着说,孔夫子是“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呐!你比孔夫子还高明啊!接着,毛泽东又肯定了学校在组织办学、生产实践等方面的成绩,他十分满意地夸道:“你这个学校真是个好学校,又挖窑洞,又开荒,还有铁匠铺,七十二行的状元都被拉过去了。”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林彪、“四人帮”的罪恶阴谋逐步实施,彭绍辉也难逃他们的魔爪。就在他们对彭绍辉的迫害步步升级之时,毛泽东亲自出面保护了他。毛泽东对中央文革小组的那几个头面人物表态:“彭绍辉在哪里?他是贫农出身,抬过轿子,是位好同志嘛!”当然毛泽东知道这位共和国历史上的独臂将军除了阶级出身和政治信仰上的纯洁之外,还有他在战斗时表现出身先士卒、英勇奋战,在面对张国焘错误路线时的正气凛然和坚定信念,在面对截除左臂时所表现出的坚强毅力和顽强意志。他一直在同自己伤残的身体作顽强的搏斗,即使在治疗养伤期间,仍然坚持学习了《共产主义ABC》、《列宁主义概论》等马列主义著作,学会了独臂打绑腿、骑马等军事动作,他一直像周恩来鼓励他的那样,继续勇敢地战斗,争取革命战争的最后胜利。包括他在担任八路军120师教导团团长、358旅旅长及抗大分校校长等职务时,他总是将能做到的事情尽力做到最好。
1969年国庆20周年的时候,毛泽东把彭绍辉请到了天安门城楼,紧紧握着“独臂将军”仅有的右手,亲切地说:“绍辉同志,你是我的真老乡,是瓦子坪的,是个放牛娃。”在毛泽东的保护和过问下,加在彭绍辉头上的诸如“假党员”、“叛徒”的“罪名”得到了昭雪,他又重新出来工作,仍然担任副总参谋长的职务。
毛泽东对彭绍辉的肯定,充分说明毛泽东在识人问题上并不是以貌取人。毛泽东并没有因为彭绍辉只有一只手臂而对其存在偏见或不信任。相反,毛泽东看到了身残志坚的彭绍辉用一只手臂证实了自己对革命事业的永恒追求和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
法国大作家雨果笔下的《巴黎圣母院》中有两个特征明显的人物形象:一个是圣母院里的撞钟人卡西莫多,虽奇丑无比,却心地善良、真诚;另一个是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佛罗洛,虽相貌堂堂,内心却阴险狡诈。如何看待一个人,外表永远只能作为参考因素。更重要的是从德、才、识、学等方面进行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