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什么角度去识人的问题至关重要:是从大处着眼,在承认缺点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长处,还是吹毛求疵,求全责备,而最终“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使人才的个人价值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这是两种不同的角度。“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看人要从大处看,看其本质,看其大节,看其长处,而不能以偏概全,以点概面。因此,在用人上,应用其大节而不计其小节,用其长处而舍其短处。
我军原总军械部部长和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王树声大将的一生可谓坎坷不平,用其长子的话说是“逢七必倒霉”。他虽英勇善战、足智多谋,但他的军旅路途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某些事情上也有做得欠妥的地方。但毛泽东对这位多灾多难、死里逃生的老红军战士的缺点不是过多的批评和责怪,而是给予鼓励并大胆信任,使他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为迎接转战北上的中央红军,强渡嘉陵江,由此拉开了长征的序幕。6月16日,红一、四方面军在懋功地区会师。在这里,王树声第一次见到了闻名已久的毛泽东。
会师后,毛泽东接见了李先念、王树声等部分四方面军的指挥员,并明确指出了会师后的方针和任务。他说:全国抗日高潮正在到来,整个形势对我们很有利,红一、四方面军要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相互学习,相互团结,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最后,毛泽东加重语气说:“今后红一、四方面军的行动方针,就是北上抗日,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促进全国抗日高潮的到来。”
对毛泽东提出的北上抗日方针,王树声一时还吃不透,因为张国焘曾对他说,今后中国革命中心将向西藏、西康、青海、新疆边远地区转移。王树声对这两种说法的正确性不能肯定,但同是中共红军领导层两位高级别人物的观点,孰是孰非也终需有个定断,王树声期待着最后的行动方案。
6月26日,在两河口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张国焘提出南打成都,然后向川、康边发展的方针。毛泽东则指出,根据地只能在进攻中去创造,不能后退逃跑,主张应集中兵力,迅速北上进攻松潘,消灭胡宗南部,然后经松潘向西北进军。虽然会议最终否定了张国焘的观点,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但张国焘对此并不以为然,甚至想独揽军队大权以实现南下目的。
8月20日,毛儿盖会议后,毛泽东为了加强一、四方面军的团结,尤其是为了做好四方面军高级领导干部的工作,召集王树声等高级将领座谈。他分析了当时红军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重要意义,要求他们认清形势,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但张国焘仍然一意孤行,于10月5日率红四方面军及原一方面军的五军团南下,作为部下,王树声服从了张国焘的决定,随同一起南下。
1936年10月,在经历了南下失败的挫折和两翻雪山、三过草地的痛苦之后,红四方面军的战士会同红二方面军的战友,沿着红一方面军的足迹到达了陕甘苏区。三大红军主力终于会合在一处。但王树声和他的战友还未来得及洗净身上的征尘,就又开始了另一场悲壮的征战:西渡黄河,先北进,为执行“宁夏战役计划”而拼杀,然后继续西征,为“打通国际战线”而血战。就在这惊心动魄、血雨腥风的西征路途上,王树声写下了他军事生涯中最为惨痛的一章。
1937年2月,倪家营子血战之后,西路军主力已损失大半,部队经过几个月的消耗,已经到了精疲力竭的地步。在此情况下,部队不得不分兵深入祁连山左右两翼大山打游击战,以求保存实力。就这样,在祁连山的原始森林中渡过了几个月“茹毛饮血”的生活之后,王树声带着几名战士凭着对党的赤胆忠心,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回到了延安。
对于王树声的归来,毛泽东十分高兴。王树声详细汇报了西路军的作战经过,并以沉痛的心情检讨了自己的过失和应负的责任。毛泽东对此说道:“你勇于承担责任的自我批评精神很好。前一阵向前同志回来了,我就说过,能回来就好,就是胜利,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有鸡就有蛋嘛。你们在工作中也许有缺点,有毛病,但所谓张国焘路线残余的提法是不对的。西路军失败你没有责任!”虽然毛泽东对此宽宏大量,但王树声心中依然不安,毕竟,作为这次西路军的主要指挥者之一,虽部队是奉命过黄河建立永昌地区的根据地,为“打通国际路线”而战斗,但原来部队的两万多人,几乎遭到全军覆灭的命运,这在我军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后来,王树声又登门向朱总司令赔礼道歉。朱德用宽厚的手掌拍了拍他的背说:“算啦,树声同志,认识了就好。咱们言明气散。”
在消除了王树声对于西路军惨败而自责的阴影之后,毛泽东对王树声依然给予信任。并将其介绍到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习。
1944年中秋节后,毛泽东考虑到在中原地区建立根据地问题,又将王树声请去,并决定派王树声等重返中原建立河南军区。王树声却有些推辞:“主席,只怕我水平太低,又是犯过错误的人,难以挑起这副重担。”
“树生同志,在迎接你脱险归来的时候,我们不是就畅谈过了么?西路军失败,你没有责任,你能返回,就是胜利。至于其他方面,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改了仍是党的好儿女。因此这次出征中原,你完全不必有任何顾虑。党中央相信你,也确信你有这个能力。”
在中原突围中,王树声虽然又不同程度地吃了败仗,但这并不能否认王树声在中原突围战中的作用。后来,陈毅元帅还专门为此事去讲了话。他说:“有人说中原突围是个错误,部队受了损失,我说这叫岂有此理!我问他们,你们知道什么叫英雄吗?英雄就是受挫折后能够站起来,情况顺利的时候英雄好当,失败时的英雄难当啊。李先念、王树声、王震等同志就是这样的英雄,我们赠他们两句诗,叫做: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
的确,在战斗中总是充当“失败时的英雄”的王树声,倘若没有毛泽东、朱德、陈毅对其正面、长处的肯定,没有看到王树声忠于革命、忠于党、英勇善战、虚心坦诚的一面,王树声是不会最终还赢得周恩来“好同志”的赞誉的。正是这种从大处着眼,将人的长处放在短处之前,将优点考虑在缺点之前,正面激励,大胆信任才能真正铸就德才兼备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