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亲子沟通,做女儿的贴心大棉袄
聪明的父母总是善于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因为,一个对孩子心理一无所知的父母,是无法对孩子贯彻自己的教育理念的。孩子有意见得不到及时交流,主要责任在于父母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或掌握不好沟通的火候,甚至有的父母认为对孩子叨唠一顿就是沟通,结果自然是适得其反。
1.让女儿享受爱与被爱的感觉
对于李静来说,她的生活只有黑暗,没有阳光。“她的神经有问题!”母亲的语气十分肯定。“我没有神经病!”李静气若游丝但无比坚定地说道。
过去,在李静这个小小的女孩眼里,是那么的不堪回首。
“我没有神经病,三年前的我曾是一名优秀的初中女生,各科成绩都在班里名列前茅。老师和妈妈给我的压力太大了,面对他们近乎完美的期望,我假装精神崩溃,装疯的目的是逃避他们给我的重压。”
哪有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崩溃呢?李静妈妈坦言,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女儿能够成才。“我告诉老师,只要女儿有什么不对的地方,管教她就要像管教自己女儿一样,打、骂都不要紧。老师很配合,女儿成绩下降或是跟男生交往过密,我们私底下会交流,然后从家庭到学校两方面共同入手,纠正女儿的坏习惯,我难道做错了吗?”
“家本该是我的避风港,当我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希望得到温暖的关怀。我想喊、想哭、想闹、想跳……但我不敢,妈妈跟老师好得像一个人一样,他们共同监视着我。”李静说,自己没有释放压力的空间,成绩下降了,并开始拒绝与人交谈。“她得了神经病。”一天,李静听见母亲在别人面前这样形容自己,李静心中萌生出一个想法,或许自己真的疯了,妈妈就不会对自己有那么多希望了。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李静无缘无故就会乱喊乱叫,甚至不认得父母,她把书包、钢笔扔到了楼下,拒绝上学,在家一呆就是三年。”妈妈带李静到北京、沈阳等地求医。面对李静的“症状”,多位中医采取了针灸疗法,但都毫不见效。
在得知真相之后,妈妈被李静三年的倔强震撼了。“孩子的病是她故意装出来的,中医又怎能治好呢?孩子缺少的不是一个好医生,而是一份关怀、一句‘成绩好坏无所谓,尽最大努力就行’。”李静的妈妈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
家本该是女儿的避风港,当我女儿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希望得到妈妈温暖的关怀。千万不要用自己理所当然的专制将自己和女儿活生生的分开。
2.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21世纪是自主选择的世纪。在这个世纪里,人将拥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进入了社会后,孩子必须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业,自己的老师,自己的老板,自己的公司……每一天面临的都是选择。一个女孩如果长大了还是只会背诵知识,被动听话,等着别人帮她作决定或做事情,那她进入社会就算不被欺负,也不会被重视。
如何培养女儿独立自主选择的能力呢?下面给妈妈们提出五个“要”和五个“不要”。
要教女儿“自己想办法”的习惯;要把选择权给女儿,让女儿成为自己的主人;要培养女儿的责任心,多指导,少批评;要培养女儿的好奇心,不要什么都教他们,让他自己去试,失败也没关系;要信任女儿,信任比惩罚更能够激起责任心。
不要用太多规矩限制女儿的自由,让女儿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不要惩罚失败,失败是让人进步的学习过程;不要说教,如果女儿相信了你的说教,她可能失去判断力,如果女儿不相信说教,她可能叛逆或不信任你;不要在生活上凡事都包办代替,放手让女儿自己做;不要过多地插手女儿的事务,剥夺女儿自己的选择权。
当然,个性化教育不是让孩子我行我素,更不是让她以自我为中心。而下面的这位妈妈显然就犯了这样的错误。
这位妈妈有个14岁的女儿,她苦恼地说:“现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女儿将来要独自承担一切,所以希望她能够有个性化的发展空间,能有独立生存的本领。可在对孩子进行个性化教育时,孩子往往不能完全理解,甚至曲解你的意图。很多时候都变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什么事情都我行我素,对一些事情的理解仅仅限于表面,只注重形式,却认为自己的观点很独特,自以为是。我们做家长的担心这样发展下去,孩子太有个性,反而难以融入集体、融入社会。”
对此专家建议:该担忧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家长。家长有个性化教育观念是很好的,但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不是说什么事情都依孩子的想法干,孩子必定是孩子,缺乏适当的引导很可能出现偏颇。我理解个性化教育有三层含义:其一是指教育的人性化、人道化,尊重人和人的个性,突出孩子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孩子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其二是指教育的个人化或个别化,包括应考虑个人的生理、心理、年龄特点,考虑个人的天赋、特长、兴趣、爱好,考虑个人的社会志向和职业选择等等;其三是指学校的个性特色,包括有个性特色的培养目标,有特色的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教师的个性,以及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等等。
目前很多家长都担心女孩天生就不够自立,缺乏整体意识和能力。家长们不妨采用和孩子平等讨论的方法,给孩子更多处理问题的机会,让孩子独立思考,同时适时加以引导。同时在整个思考过程中,应树立女孩的人生角色感,并引导其在不同问题上转变角色、观点。
在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特别深,生怕孩子受一点伤害。所以他们对孩子更多的是保护,放不开手脚。这样导致了孩子有很大的依赖性,也有些父母会帮助孩子设计人生规划,但是这通常会使很多人忽视了自己真正的兴趣和选择的能力。
3.尊重女儿强烈的自尊心
很多女孩知道,虽然妈妈是爱她们的,但未必尊重她们,比如,当孩子与客人攀谈时,你可能会命令她不要“多嘴”,或者代她表达某种意思,甚至嘲笑她的“幼稚”和“愚蠢”……这些不明智的举动无疑会极大地损伤孩子们的自尊心。
下面这封摘自网络的匿名少女写的信,就深刻地证明了这一点。
妈:
请原谅我用这种激进的方式和您说话。我实在不知道,除了在网上述说,我还能怎么办。妈,我不再是小孩子了,我都15岁了,马上就要读高中了,我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我希望您能理解我,重视我。公平的对待我。
妈,知道吗?我有时候非常恨您。您说我叛逆,说我不懂事,说我不知道帮您料理家务,说我学习成绩差,没有王淼那么听话,没有于子微那么学习好,没有表妹懂事,说我懒惰,说我不爱叠被子不会洗衣服,说我爱臭美。妈啊,您是我亲妈啊,您怎么能说自己的女儿爱臭美呢?怎么老是看不到我的优点,总是别人家的孩子比我强呢?我好歹也是您生下来的,我可是您亲生的啊!为什么,对我就没一句公道话呢,我到底怎么了我?
妈,您知道吗?您实在是太过分了,要不是您是我亲妈,我真想大声骂您!您很过分,很过分,非常的过分。您怎么可以骂自己的亲女儿是妖精,是狐狸精?我怎么妖了怎么精了?我和男同学一起走路,您说我不端庄。我晚上回来晚点,您却让表哥跟踪我。妈,您伤害了我。
是的,我叛逆,因此我偷着吸爸爸的香烟。偷着拿您的钱和同学出去唱歌喝酒。可是,我并没有乱来,我知道什么叫道德。不是您说的那样,我不是妖精,我没有和男同学睡觉!我没有!妈,您是我亲妈啊!您是我亲妈吗?有当妈的这样说自己孩子的吗?有亲妈这么不信任自己孩子的吗?
我和您辩解,您却打了我,把我反锁在了家里。可您呢,您却跑出去打麻将,我的妈啊!表妹从窗户给我递了本小说《看什么看,没见过特工女生》,在无奈寂寞中,我看看书,又怎么了。可你发现了,说我都被锁上了还看这些不正经的书。我晕啊老妈,这不过是本小说而已。怎么就不正经了?你了解情况好吗?我们有我们的选择和喜好,妈,请您尊重我,理解我,了解我。求您了老妈!
这封让孩子看了沉默,家长看了心情沉重的信,向我们透露着一个信息,教育孩子不可讥讽,女儿也有自尊心需要尊重。
良好的个性、人格与从容自信的处世能力,是生存于当今竞争社会中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之一,而人们能否拥有这个素质,却与他们从小的成长经历、所受到的言语刺激或行为鼓励等不无关系。
多数孩子在父母、老师所营造的“赏识教育”氛围下健康成长,但也有一些孩子却因长期遭受父母的讥讽挖苦而产生自卑甚至抑郁寡欢。家长动辄以“智商低”、“太肥”、“真丑”、“笨”等挖苦孩子的“教育”习惯,会伤害到孩子一生的心理健康。
正如所言,常受家长讥讽、否定的孩子易产生扭曲性格和自卑心理。
一位已为人母的张女士说,她小的时候学习成绩不差,在班里人缘也好,但望女成凤的父母常常责骂她不够勤奋、不如邻居家孩子聪明。“可能是因为父母本身文化不高又想子女能考上大学,所以常常用讥讽挖苦的方式刺激她,他们最常讲的就是看你这么胖,如果将来再考不上大学,你就只好去做扫大街的胖大嫂了。”张女士说,父母的口头禅常令她心情悲愤、抑郁,天长日久渐渐在自己心里形成一道阴影,这种自卑一直伴随到她高考落榜和结婚成家。
“我现在自己做母亲了,我看了许多书,我用赏识教育来帮助孩子塑造坚强、自信、达观的人格,不能再让孩子遭受我小时候的遭遇,要让她从小明白自信的人才最美丽、最聪明”,张女士说。
一个孩子的自尊相当部分来源于父母对他的评价,当孩子深感父母爱他又尊重他时,他的自尊便会迅速得到提升。
4.赞美是暗室中的一支蜡烛
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最近将有台风袭击一座海滨小城。
小城里的百姓惊慌起来,积极地投入到预防工作中。一位母亲忙碌着,旁边站着她的小女儿。
“这该死的台风……”,母亲一边收拾东西,一边诅咒。
“我喜欢台风”,旁边的小女孩不同意母亲的说法。
母亲感到很诧异。台风破坏力极强,毁坏庄稼、吹倒房屋、阻塞交通,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的不便并造成损失,可眼前这个小不点儿居然说她喜欢台风。
“孩子,告诉妈妈,你为什么喜欢台风?”母亲小心翼翼地问。
“上次台风来了,就停了电”,小女孩不假思索地回答。
“停了电又怎么样?”
“晚上就会电蜡烛。”
“你喜欢点蜡烛吗?”
“是的,那回(指上次台风吹过的晚上)我点着蜡烛走来走去,你说我像小天使。”
母亲顿时无言,旋即放下手中的活计,抱起小女孩,亲吻着她的小脸蛋,凑近她的小耳朵说道:“孩子,你永远是天使!”
上面这则温情的小故事传达给我们一则信息:表扬好行为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但是表扬也是一门艺术,不能乱来。
怎样才能使表扬更有效呢?希望下面的观点能给身为母亲的您带来些启发和参考。
不要吝啬你的表扬,尤其是对年龄小的女儿,妈妈常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为,认为没有几件事是值得表扬的。其实,对于年龄小的女儿做好一些“简单”的事已经很不容易了,而良好的习惯和惊天动地的成绩就是由这些“简单”的行为累积成的。因此只要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增强自信心,妈妈就要慷慨地给予表扬,年龄愈小表扬愈多,随年龄的增长逐渐提高表扬的标准。
表扬要及时,对应表扬的行为,妈妈要及时表扬。否则,女儿会弄不清楚为什么受到了表扬,因而对这个表扬不会有什么印象,更提不到强化好的行为了。因为在孩子的心目中,事情的因果关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年龄越小,越是如此。
表扬要具体,表扬越具体,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为,越容易找准努力的方向。例如,孩子看完书后,自己把书放回原处,摆放整齐。如果这时妈妈只是说:“你今天表现得不错。”表扬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因为孩子不明白“不错”指什么。你不妨说:“你自己把书收拾这么整齐,我真高兴!”一些泛泛地表扬,如“你真聪明”、“你真棒”虽然暂时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但孩子不明白自己好在哪里,为什么受表扬,且容易养成骄傲、听不得半点批评的坏习惯。
表扬不仅要看结果,还要看见过程。孩子常“好心”办“坏事”。例如,女儿想“自己的事自己干”,吃完饭后,自己去洗衣服,结果不小心把衣服染色了。这时妈妈不分青红皂白一顿批评,女儿也许就不敢尝试自己做事了。如果妈妈冷静下来说:“你想自己做事很好,但衣服要按颜色分类,要小心!”女儿的心情就放松了,不仅喜欢自己的事自己做,还会非常乐意帮你去干其他家务。因此只要孩子是“好心”就要表扬,再帮她分析造成“坏事”的原因,告诉她如何改进,这样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赞美表扬最好在良好行为之后进行,而不是事先许诺,从而增强儿童良好行为发生的自觉性。
5.妈妈相信你
“不听话”、“考试成绩不好”……这些父母常在孩子耳边唠叨的言语,正是孩子自认为不是好孩子、不自信的主要理由。妈妈们为什么不趴在女儿耳边对孩子说:“你能行”。
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非常重要。自信心是相信自己的一种心理状态。自信可以使孩子自强不息、知难而进,可以发掘自身潜能,所以,自信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它是敦促孩子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激发孩子求知、探索的动力之源。如果孩子缺乏自信心,就难以产生探索事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孩子的自信心来源于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正确的引导。
对于如何培养女儿自信心的问题,有以下三点建议。
一是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把孩子看成是家庭中具有独立行为能力的一员。不能用成人标准去衡量孩子的意见,要以平和的心态接纳孩子暂时的不足,实事求是地帮助孩子找出其中的问题。不要对孩子指责、训斥、讽刺、挖苦,这样会适得其反。
二是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事无大小,只要孩子能做,并且又愿意做的,家长都要鼓励和支持孩子去亲自实践,并经常赞扬孩子的一些好的做法,使孩子体验到完成一件事情后成功的喜悦,觉得自己很能干,自己能把事情做好。孩子在做事中有进步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以增强她积极向上的自信心。即使失败,也要对孩子说:“你能行,再试试看,你会成功”等鼓励的话。这样,孩子就会逐步形成“我能行”的意识,以后再做事的时候,就会信心十足,失败了也会总结经验,而且还会从头再来。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缺乏这种意识,孩子想独立做点什么,都横加阻拦,以致使孩子失去了实际生活锻炼的机会,也从而使孩子丧失了自信心,形成了一种干什么都不行的畏惧心理。
三是努力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家长要让孩子了解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使孩子看到希望,相信自己的能力,激发他的进取精神,保护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切忌经常把孩子的弱点与其他孩子的优点相比,这会使孩子感到自己一无是处。
其实高明母亲的秘诀,就是能做到承认孩子、肯定孩子。高明与否,要看一个母亲在孩子发生变化的这个阶段能否对其给予承认。对于否定自己的家长,孩子会产生不信任,反抗的心理。相反,对于肯定自己行为的家长,孩子会产生更多的信任,自会慢慢地懂事起来。
母女间的信赖关系是教育的基础。任何一个女儿在潜意识里都有一种期盼得到妈妈肯定、表扬和关爱的愿望,如果妈妈能够对此给以满足,女儿就会对妈妈产生绝对的信赖感;妈妈对女儿充分信任,女儿就会自我控制,认真地听从妈妈的意见。
6.宽容与支持是“消灭”反叛的良药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宽容的力量是无穷的,陶行知先生不愧为伟大的教育家,4颗糖就融化了学生的心。但现实生活中,却很少有家长愿意宽容自己的孩子。欢欢今年只有16岁,看上去很文静,可她对父母的逆反心理很重。父母告诫她不许交男朋友,她非但没听,还处了好几个,而且都是小混混类型的。后来家里也没辙了,不再反对她交男朋友,但底线是不能和男生发生性行为。可担心什么就发生什么,女孩15岁时就做了一次流产,最近又做了一次,把家长愁得都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她了。
欢欢父母的错误犯在,在初高中这个特殊阶段,他们没有特殊对待孩子。
在女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有两个特殊的心理发育期,这也是孩子的逆反心理最容易形成的时期,家长们要高度重视,并在教育的过程中正确地加以把握。
女孩2~5岁是心理发展的第一个特殊时期,12~15岁是心理发展的又一个特殊时期,又称危险期。这个时期是孩子的青春发育期,也是她们最容易出现各种问题的时期,一直很听话的孩子也会变得不太听话了,还经常冲父母发脾气,做什么事都爱我行我素,情绪易冲动等。可以说,这一时期,也是她们最不安定的时期,因为这一时期,女孩子会迎来生理上的第一次月经来潮,为此,每一位母亲都要耐心地为女儿解释产生这一生理现象的原因,并对她的生活更加关心。这一时期如果教育方法不当,就有可能导致孩子出现各种心理障碍,严重的还有可能导致孩子离家出走,甚至出现父母最不愿意看到的严重后果。因此,妈妈在教育女儿过程中,除了因势利导外,还需特别慎重。妈妈应尽量与女儿多沟通,多交流,了解她们的心理,掌握她们的思想动态,融洽与孩子的感情,切忌采取简单的压制方法。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①从主观方面来看,青少年到了青春期,思维方面由童年时的形象思维渐变为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多种思维方式。伴随着诸多方面变化的一个特殊转变是“自我意识”的逐渐清晰和“独立意识”的日益强烈,他们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处处要体现“自我”的存在。但是他们的世界观毕竟尚未成熟,缺乏自我克制和分辨是非的能力,于是他们会靠和父母对着干来体现“自我”,显示自己的“成人感”。
②从客观方面看,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也是由于教育不当所造成的。现阶段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是绝对优越的,可是在学校绝大多数学生对教师怀有一种“敬畏感”。教师一旦过多地“告状”,很容易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③家长乱猜疑孩子也可能诱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随着青少年的一天天成长,父母的担心也越来越多,总是担心孩子做错什么。可是对孩子管教越严,他们就越不信任父母。
面对女儿的种种逆反心理,不少妈妈情绪急躁,沉不住气,于是采取粗暴的态度和压制的方法。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为了防止教育中的逆反心理,妈妈需要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进行循循善诱的教育,既要尽可能避免青少年抵触情绪的产生,又要积极引导和善于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
宽容他人就是宽容自己。妈妈对女儿的宽容,可有效防止青春期女孩的逆反心理,与女儿作最好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