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戈铁马换得秦皇一统天下
这匹马为骑兵用的战马。大小犹如真马,昂首站立。双耳直立前倾,眼大而有神,鼻孔翕张,显得十分机警雄骏。马身长约2米,通首高1.72米,至鬃高1.33米,两耳间分鬃外卷,剪颈鬃,尾巴下垂编成长辫形。马背上雕着鞍鞯,鞍的两端微微扬起,鞍面上有一行行的鞍钉,并涂有红、白、蓝、赭四彩,质地类似皮革。鞯的周围缀有流苏和短带。鞍后有鞧,下面有条肚带把鞍固定于马背。出土时马头戴有络头和衔镳,镳为铜质,络头和缰系用铜丝编缀石管组成。从秦兵马俑坑出土的战马来看,秦代马具的装备除马镫外,其余装备已较齐备。
根据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简《秦律杂抄》所记载:“蓦马(供骑乘的军马)五尺八寸(相当于现在的1.33米)。”由此可知秦代挑选战马的标准是马高1.33米以上。古今测量马的高度都以鬐(qí,马脖子上的长毛)甲的高度为准,不以马头为准,因为马头的高低难定,秦俑坑出土的骑兵马,至鬐甲的高度正好为1.33米,与秦简的记载完全相符。而根据秦陵陪葬坑出土的殉葬马的遗骨测算,当时的马匹确实是在1.33米以上。鞍马的塑造如同秦俑一样完全写实,连马口中的牙齿也塑造为六颗,以显示马匹正处于壮年。
秦人祖先善养马,并以养马起家。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人祖先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穆王”。其后代非子居犬丘(地名,今陕西兴平东南),好马及畜,善养息之。在这种好马养马的风气下,秦国出现了伯乐、九方皋等著名的相马专家。这种深厚的生活基础,给秦代的工匠们塑造秦兵马俑坑中的马匹带来十分有利的条件。相传相马大师伯乐曾写过一本《相马经》,书中说好马的标准是“马头为王,欲得方;目为丞相,欲得光;脊为将军,欲得强;腹胁为城郭,欲得张;四下为令,欲得长”。“耳欲得小而促,状如斩竹筒”。杜甫咏马诗中也有“竹批双耳骏,风入四蹄轻”。秦俑坑中的陶马和铜车马坑中的铜马,完全符合以上这些描述和要求。马头方正,棱角显露,两耳短促,两眼大而有神,鼻大口宽,身体浑圆,腿部筋腱突出,强劲有力。秦始皇金戈铁马击败其他六国,与其拥有强大的军队尤其是骑兵有着极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