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具有百步穿杨之功的勇士
立射俑出土于秦兵马俑2号坑,俑头绾圆髻,置于头顶右侧,身穿长襦(rú),腰间束带,下身穿短裤,小腿着护腿,足穿方口齐头靴,双足各立于一个长方形的足踏板上,左腿弓步向前,右腿向后绷直,右足横置。双足呈“丁”字形。左臂与身体呈45°夹角,手掌伸张,掌心向下。右臂屈举于胸前,握拳。整个姿态为持弩状。目光平视前方。俑所持弩为木质,出土时已朽,仅遗留有铜质弩机和铜箭镞。
立射俑与跪射俑同在秦兵马俑2号坑东北角并组成一个小型方阵,这个军阵分阵表和阵心两部分,立射俑位于阵表即跪射俑的四旁,阵心为跪射俑。这个方阵之所以要把弩兵俑分为站立和跪蹲两部分,是因为在实战中列阵射击时要轮番射击,站立的弩兵射三箭后就蹲下,而蹲跪的弩兵起立再射三箭,如此相互交换。形成箭如雨注,使敌人无法逼近。
弩机的特点在于比弓射程更远、更准,杀伤力更强,既能强攻,又利守卫。据有关研究测算,秦代弩机的射程为200多米,在冷兵器时代属杀伤力非常强的武器。战国至秦代,弓弩手要经过严格训练,《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载陈音论射之道,就有一套教程:“夫射之道,身若戴板,头若激仰,左蹉右横。左手若附枝,右手若抱儿。举弩望敌,翕心咽烟。与气俱发,得其和平。神定思去,去止分离。右手发机,左手不知。……此正射持弩之道也。”其大意是:弓弩手在射弩之前,身挺直,头昂起,左足错开右足横置,左手紧握弩臂,右手搭箭如抱小孩;发射时,举弩望敌,心不慌,气要顺,集中注意力,右手击发,做到平稳,不使左手感到震动。要做到这一步,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必须有专门培训。因此,在战国至秦汉的军队中,都特别设置专司射弩的兵种,称为发弩。秦律表明,当时对发弩这个特种兵的技能要求是很高的,也很严格。这是发挥发弩强大战斗力的必要保证。这件出土立射俑与文献记载两相对照完全相符,说明秦代步兵的立射技术已规范化、定型化,并被后代所继承。
这件俑的雕塑方法是先用泥片堆塑成体胎而后再雕刻,头和手是用模子制成草坯以后,再塑造出眼睛、口、鼻。其对细部刻画一丝不苟,发辫的丝理脉络表现得十分清晰。同时还注重人物的表情和心理的刻画。将一个神情机敏、训练有素、身经百战的武士刻画得非常生动,显示了秦代工匠们的高超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