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宫中的马官
1976年冬至1977年初,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东侧上焦村一带发现大批陪葬坑,坑内常有跽坐(跽,音jì。跽坐:古代一种坐姿,以双膝着地,臀压双脚脚掌,上身挺起)俑出土,从埋葬情况看,多为俑马同坑而葬。陶俑的面前放有陶罐、陶灯及铁锸、铁镰等工具。陶罐、陶盆上发现有“大厩(jiù,马圈)”“中厩”“宫厩”等字样,这些名称见于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厩苑律》:“其大厩、中厩、宫厩马牛也。”由此可知,这些陪葬坑是秦宫厩苑的象征,出土的跽坐俑是饲养马的仆役。
这件陶跽坐俑,头略前倾,眼睛垂视,嘴唇紧闭,面目清秀,留有短短的胡须,身体为跽坐状,双臂自然下垂,双手半握拳,放于腿前。面部表情严谨拘束,充分体现了一个宫廷养马人温顺恭敬、细心认真的性格和侍奉主人时惶恐紧张的复杂心理。其细部雕刻更是颇费匠心,头发梳理整齐,胡须清晰可辨,就连指甲盖也刻画得十分逼真,具有极强的写实性。
跽坐俑的发现为我们研究秦代马政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从随葬陶罐上的刻文可知,秦王朝宫廷厩苑名称有大厩、左厩、三厩等,这些厩苑许多是不见于秦文献的。陶俑面前有灯,说明饲养人员对马要日夜照料,铁工具等则用以切草,罐用以盛水饮马,盆为饲槽,这是秦代圈养法的形象写照。秦简《厩苑律》中说放牧官府马牛的是“小隶臣”“徒食牛者”及“皂者”,即秦厩苑饲养员由两种人构成——奴隶和服劳役的平民,地位低微。跽坐俑神情温顺、恭敬,身着交领右衽的长衣,腰间束带,脑后绾(wǎn,盘绕)髻,不戴冠,正是普通劳动者装束。上焦村马厩坑多为人俑与马俑同坑,有的在马坑附近有一人俑坑,这说明中央厩苑内每匹马有一个饲养员,而这又和《周礼》的说法是相同的。
跽坐俑在雕塑水平上取得了不逊于秦兵马俑群体的艺术成就,又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因而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文物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