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陲汗血良骥成就一世英名
骑马俑头戴赤帻,下有结带,沿两颊结于颏下。上身直立,穿红色短襦,骑于马上。左手握拳举于胸前,右手握拳下垂,手中皆有孔,手作握缰状。马昂头翘尾,作嘶鸣状。身上绘有鞯(jiān,垫马鞍的东西)子和辔(pèi,缰绳)头,马胸宽体阔,腰短颈长,四腿挺立。高鬐甲,宽额头,双耳竖立,通身施绛红色。
骑马俑于1965年发现于咸阳东北汉高祖刘邦长陵附近的杨家湾汉墓,随后进行了多次清理,共清理出11个陪葬坑。该墓是汉高祖长陵的陪葬墓。在这11个陪葬坑中出土陶俑多达2548件,其中骑兵俑583件。据推测,墓主人是汉初太尉周勃、周亚夫父子。
骑兵作为一个兵种出现在古代军队中,大约开始于春秋战国之交。春秋时期的兵书《孙子》,尚未论及骑兵问题。而战国初期的《吴子》不但论述到骑战,还专门谈到战马的饲养、使役问题。战国著名的军事家孙膑根据当时的经验,提出“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厄则多其弩”的用兵原则。据史籍记载,中原地区最早组建骑兵的实例,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率先“胡服骑射”,大力发展赵国骑兵,以对抗善于骑射的北方游牧民族。根据《通典》记载,西汉初期,骑兵作为军队的主力之一,已成为一个独立兵种,集中排列,自成方阵。杨家湾汉兵马俑骑兵方阵与步兵方阵被安排在不同的俑坑,表明了骑兵作为一类兵种而独立存在,证实了史书的记载。
西汉骑兵作为独立兵种的形成与当时背景有关。西汉初年,因连年战争的破坏,马匹等生活、生产物资极为匮乏。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当时供天子乘坐的马车所用的四匹马都选配毛色不一样的,大臣们只有乘坐牛车去上朝。而当时北方的匈奴还不断入侵,威胁着新政权的稳固。统治阶级出于军事上的考虑和发展劳动生产力的需要,大力发展养马业,同时对于优良马种引入和马匹的改良给以高度重视,先后由西域引入大宛马(又曰“天马”)、乌孙马(又曰“西极马”),并在当时的西北牧区(今陕西、甘肃一带)进行大规模的马匹选育和改良工作。杨家湾骑兵俑所乘马匹四腿挺立,肌骨匀称,具有西域乌孙良马的特征。由于汉文帝、景帝时期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家就已“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经济上的空前发展,使马匹等军事物资得到了极大充实,从而得以组建强大的骑兵部队,随之军事策略也就由初期的防御转为进攻。汉武帝时为伐匈奴,一次就派车骑将军卫青以十数万骑兵出击匈奴。西汉时期边防的巩固,西域丝绸之路的开拓,都与西汉军队有着强大的骑兵部队密不可分。杨家湾出土的大批骑马俑充分显示了西汉时期骑兵的英武雄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