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省贵溪县钱塘乡泸溪河两岸的悬崖上,也有上百具春秋时期的悬棺,它们高高地摆放在笔直而又陡峭的悬崖上。
面对悬在高高峭壁上的棺木,人们感到不解的是,在那生产技术十分落后的古代,人们是怎样把沉重的棺材弄上去的呢?科学家们对此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假说,有提升说、垂降说、栈道说、脚手架说、搬运说、地貌变迁说,等等。
据1999年7月初中央电视台报道,在山西也发现了悬棺墓葬群。这并不使人感到奇怪,在悬崖上搞建筑,山西早已有之,恒山悬空寺可谓名震中外的名刹古寺。
为了揭开悬棺之谜,1988年以来,上海同济大学、江西省文物局和美国加州大学等专家曾联手进行了一次现场演示。他们选定江西贵溪一处葬悬棺的地方,用仿制的古代绞车进行悬棺模拟吊装。先是两个人登上山顶,固定住绳索,然后两人从山顶将绳索垂下荡入悬崖上的岩洞里,另一个人则在河对岸指挥操作。将一根粗实的绳子从山顶下垂到距岩洞口30米的地方,上面有定向滑轮;另一根绳子穿过滑轮,一头捆住棺木,一头连着绞车。随着绞车的转动,棺木慢慢升向高处。当棺木升向20多米高的岩洞前时,守在岩洞里的两个人便拉紧拴在粗绳子上的细麻绳,慢慢将棺木引进洞里,将棺木稳稳当当地安放在岩洞里。
这次试验虽然成功了,但很多人仍对此提出疑义,他们认为,古代人很难有如此先进的绞车;即使是有绞车,但在那水深流急的江面上,如何安置绞车?这和在陆地上安置是截然不同的。再说对于一些陷凹进悬崖里数丈深的岩洞,如何克服重力,靠一根细绳把棺木引进洞里?这些问题,还没有人能够给与圆满解答。
巨石群之谜
英国索尔兹伯里的巨石群据说已有4000年左右的历史,在直径140米的圆形洼地上竖起的柱状巨石排列成四个圆圈,圆心是一块平坦的石块。
人们对巨石群做过种种猜测,有人说是个祭祀天神的场所,也有人说是古代墓地,还有人说是太阳钟,至今尚无定论。
夕阳下,巨大的石柱群静静地伫立在原野上。
最近有人提出一种新的假设,认为巨石群可能是一种季节钟:用石柱来测量太阳的移动位置,从而了解四季的变化。日出的位置,在一年中慢慢移动,人们发现了这个现象,就在能够观测日出的平原上竖起了石柱,从日出方位和在石柱之间的位置移动来了解季节的变化。此说正确与否,还有待科学论证。
这种巨石垒就的纪念碑式的遗迹,在世界各地都可见到,但石头的大小和排列形式不同。这些建筑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建造的,今天仍然不得而知,但大部分人猜测它跟古代的宗教有密切的关系。
说到巨石,还有几个令人不可思议的谜。在黎巴嫩东部,有个叫巴尔班克的小村,原名叫海里波里斯,它是连结罗马与巴比伦的通商要地,那里保存着繁华的罗马时期的丘比特神殿和酒神殿的遗迹。奇怪的是,在去巴尔班克的半路上,有一块巨大无比的建筑用的巨石被抛弃在路边,1700多年来无人间津。这块巨石长21米,宽、高各4.2米,重20000吨。仅这一块石头,就可以造3幢高5层,正面宽6米,深12米,墙厚达30厘米的公寓大楼。这究竟是谁,出于什么目的,从哪里,怎样把这块硕大无比的巨石凿成、运来,并且抛弃在这种偏僻的地方的呢?
以南美秘鲁为中心的古代印加帝国的领土,北起哥伦比亚,南至智利,跨度约4000千米。首都建在距乌鲁班巴河600米高处的悬崖之上。城中寺院里的祭坛是用一块重达百余吨的花岗石筑成,石块与石块之间不用一点灰泥,却拼合得十分精细,几乎看不到缝隙。而在1000年后的今天,仍然一如往昔。更令人惊诧的是,削凿大量石块的采石场位于600米下的山谷底部。古人如何把这些沉重的石块运到断崖之巅,至今仍是个谜。
巨型石柱之谜
黎巴嫩像一条飘带,蜿蜒在地中海东岸北部的窄长地带。黎巴嫩东部的巴尔班克,至今仍残存着许多巨大的石柱,一些石柱的重量超过1000吨,其中最大的一根石柱名叫“南石”,长21米,宽4.2米,重量估计有2000吨。这些大石柱究是何人何时为何目的而建?对此史学界说法不一。
今天的黎巴嫩地区,在古代曾被称为“腓尼基”(希腊语,意为“紫红之国)”。古代腓尼基的疆域比今天的黎巴嫩略大,它位于地中海东岸北部的狭长沿海地带,东起黎巴嫩山,南连巴勒斯坦,北接小亚细亚。由于腓尼基位于海上和陆上贸易路线的交叉点上,因而很有利于商业和航海业的发展。这里最初的居民是胡里特人,公元前3000年时,使用塞姆语的伽南人进入此地并逐渐同当地居民混合、同化。后来,在腓尼基先后出现了一些小的奴隶制城邦,其中最著名的有毕布勒、乌伽里特、西顿、推罗等。腓尼基各城邦长期分立,始终没有形成统—的国家。这些石柱群当为某个塞姆部族所为,但究竟是哪个部族的杰作,尚无满意的答案。据一些历史学家考证,大约公元3世纪时,塞姆部族在这里建造了许多神殿,这些神殿通常为长方形,周围环以用巨石雕成的圆柱柱廊,柱式的建筑仿效维多利亚式,柱身粗壮,形态厚重朴实,石柱无柱基,柱头亦无装饰。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神殿都早已成了废墟,至今只残留着一些大石柱。
黎巴嫩巴尔班克在古罗马时代曾经相当繁荣,那里残留着许多历史遗迹。
这些大石柱离采石场有800米之远。令学者们迷惑不解的是:当时没有火车、汽车、拖拉机或其他先进的运输工具,塞姆部族人只靠人力或畜力,运用极简单的工具,是通过什么方法将上千吨重的巨石搬运了800米之远的?尽管全世界很多学者绞尽了脑汁进行探索和研究,但至今也未能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
同黎巴嫩石柱群相比,马里亚纳群岛大石柱群的历史就要模糊得多,难测得多。
马里亚纳群岛是一个几乎与外界隔绝的荒凉群岛,位于波涛滚滚的西太平洋上,15个小岛呈弧状分布。大石柱群以3~7对为一组的形式在岛上矗立着。这些石柱都是用石灰岩和火山岩精心雕刻而成,一般高度为几米,其形状呈方柱形,有的柱头还有珊瑚礁雕刻成的半球形。石柱的柱脚埋入地下的深度只有20~30厘米,由此可以看出,石柱不是用原地自然生成的整块巨石雕成的。在石柱脚下周围的泥土中,还挖掘出不少形状类似斧头的石器和贝壳器。有些学者估计,这些极原始的石器工具和贝壳器,可能就是古人雕刻石柱的主要工具。
一些学者在当地还发掘出一批古文物,发现其中的陶器与古代菲律宾陶器极为相似。经测定,这些陶器距今已有1200~3000年的历史,与用原始石器雕刻石柱的年代相仿佛。于是他们认为,大石柱群可能是古代菲律宾人远渡重洋来此雕筑的。
另外一些学者猜测,这些大石柱群的雕筑者可能是古代波利尼西亚人。古代波利尼西亚人的祖先可能是从东南亚经印度尼西亚和密克罗尼西亚迁徙到广阔的太平洋上去的。大约在公元1世纪~3世纪期间,波利尼西亚人就在汤加群岛和萨摩亚群岛定居,并以塔希提岛为中心形成了波利尼西亚人古代文化的摇篮。波利尼西亚人来到马里亚纳群岛定居,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化,他们建造的这些大石柱,可能是作为一种宗教仪式的标志或纪念碑,也可能是为酋长树碑立传的地基石。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这些大石柱有可能是古代美洲的玛雅人雕筑的。考古工作者发现古代玛雅人有一种奇特的风俗习惯,每隔一定年限(通常为20年)就要立一块石碑以作纪念。约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玛雅人已开始了定居的农业生活。公元元年之后,玛雅人在尤卡坦半岛南部的贝登·伊查湖东北(现今危地马拉北方)建立了一些奴隶制的城邦国家,此后在乌苏马辛塔河流域以及尤卡坦半岛南部兴起了大小玛雅城邦不下百余个。这些学者猜测,大约在公元1~6世纪期间,一批玛雅人乘坐木筏或独木舟漂流到马里亚纳群岛,并且把他们在美洲本土建造石柱碑的风俗习惯也带到了马里亚纳群岛,于是在马里亚纳群岛上出现了大石柱群。
然而,所有的这些假说都回避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同黎巴嫩石柱面临的难题一样,原始人类是怎样运输巨石、雕刻巨石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