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个问题是,从出土的兵俑来看,它们曾遭受过严重破坏,有的东倒西歪,有的身首异处,有的头破腹裂,有的臂断腿折,有的坑还遭过火灾。为什么会这样?火灾是怎么引起的?有人认为是陵墓建成时,为了让死者灵魂把祭葬物品和周围某些建筑带进阴间,便放了一把火烧掉了。可问题是既然出于这个目的,那为什么只烧一、二号坑而不烧三号坑?另外从淤泥层来看,在秦亡前,俑坑并未受到破坏。因此有人又提出另外一种观点,秦俑曾被项羽焚烧过。但项羽烧秦宫室,烧阿房宫,史书上都有记载,可烧秦俑却没有任何记载。看来,把烧毁秦俑的罪名加在项羽身上是不太合适的。有人还分析可能是坑内产生的沼气引起的自然燃烧,但问题是为什么只烧了一、二号坑而没烧三号坑?
除此之外,秦兵马俑还有一些让人不解的问题,比如,秦王朝花费那么多人力物力来建造这样一个人间奇迹,可历史上却没有留下任何记载,甚至连民间传闻也没有,这又是为什么呢?
丝绸之路之谜
众所周知,在我国的北方,有一条著名的丝绸之路,它东起陕西的西安,向西通过河西走廊,或经新疆境内的塔里木河北面的通道,或经南面的通道,然后在木鹿城(今俄罗斯马里)会合后继续向西延伸,直抵地中海东岸,转达罗马各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通过这条路,把中国的丝绸运往中亚和欧洲各地,同时又把那里的奇珍运到中国,成为重要的中西文化交流的纽带。后来有学者提出,在我国的南方,也有这样一条丝绸之路,但对此学术界还有不同看法。
关于南方丝绸之路的说法,最早见于司马迁写的《史记》一书,其中《大宛列传》中写道,张骞在大夏时,见到了产于蜀地的竹杖和蜀布,就问是从哪里弄来的。当地人说是从身毒(今印度)购买来的。说明这一带在那时就进行着广泛的贸易往来。有人据此判定,在我国南方还有一条丝绸之路。
1991年5月2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上曾有人撰文说,早在公元前2世纪,西南各族先民就曾同南亚进行贸易往来,这条对外通道被称为“蜀身毒古道”。这条通道以四川的成都和宜宾为起点,经云南的大理、保山和腾冲出境,再经缅甸到达身毒。这条通道被称为“南方丝绸之路”,它比北方丝绸之路还要早200年。
中国的古人们正在研究体现这种螺旋运动的阴阳图,阳等于活力和主动,阴象征惯性和被动。
但许多学者对是否存在这条“南方丝绸之路”表示怀疑。著名历史学家夏鼐先生经过实地考察,认为在汉代就存在这样一条商路是不可思议的。有人曾以北方丝绸之路存在的条件进行分析,来反证南方丝绸之路并不存在。文章认为,北方丝路虽在张骞之前就已存在,但并不畅通。这既有政治上的原因,也有自然原因。由兰州至新疆,沿途有数十个小国家,在这些小国之间,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东晋和尚法显曾描写过旅途见闻。他说,在这一带,上无飞鸟,下无走兽,要想从沙漠中走过,唯一的标志就是死人的枯骨。此外,在这条路上,盗匪横行,杀人越货是常有的事。为了安全起见,往往没有长途贩运的,都是从一个地点转到另一个地点,就这么一站一站地倒。就是张骞出使西域时,也是历尽艰险的,这在史书上都有记载。而在南方,连这样的条件也不具备。那里虽然没有沙漠戈壁,但却要穿越高山深谷和原始森林,要跨越横断山脉等高山和印、缅边境的热带丛林,还有澜沧江、怒江、伊洛瓦底江等许多大江大河拦在路上。在汉代,这里的居民还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在他们的头脑里,连商品的概念都没有,就更谈不上贸易了。文章还认为:“这里自然条件艰险,商贩不可能做很长距离的旅行。沿途不存在可以为商队或过往客商提供食宿补充给养的条件,也没有商品的集散地,更不存在以不定期贸易维持生计的商人集团。因此,在张骞的时代,这里不可能存在一条‘蜀身毒古道’或‘南方丝绸之路’,更谈不上‘比北方丝绸之路还要早200年’。”
可是,如果历史上真的不存在这样一条“南方丝绸之路”的话,那么张骞在大夏看到的四川的竹杖和布匹又是从哪里运过去的呢?是偶然一次贸易,还是有一条贸易通道?
河图洛书之谜
河图洛书从古至今都被染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关于河图洛书的出现,还有一段离奇的传说。相传在伏羲时代,有龙马从黄河里跃出,身上背着“河图”;又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上背着“洛书”。伏羲便依此而画成八卦,后来便成了《周易》的范本。另有传说是黄帝东巡时,在洛水看到神龟背上的“洛书”。还有的记载说,在大禹治水时,上天赐给了他《洪范九畴》,用以治理天下,这便是“洛书”。到了后世,便把“河出图,洛出书”看做是祥瑞的征兆。顾名思义,“河图”是标有山川河流之类的书,洛书是治理洪水的书,但后来越传越神秘,说它能推知国家的存亡,能验知人的祸福。
据文献记载,河图九篇,洛书六篇。而到了宋代,道士陈抟则创造出了“黑白点子”的图画,用白点代表阳,用黑点代表阴,称“河图生天下,其数五十五”,由一至十共五十五个点子组成一幅图,单数标白点,双数标黑点;“洛书生地支,其数四十五”,由一至九共四十五个点子组成一幅图。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河图和洛书。
现在人们最感兴趣的,是河图洛书究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有人认为,河图洛书是上古游牧时代流传下来的东西,一个是游牧时代的气候图,一个是罗盘图。有人曾撰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考证,认为它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大概在远古时代就已产生,到了西汉前期才最后定型。文章认为,在先秦的典籍中就有了八卦源于河图的说法,称其是伏羲仰观天象而创造出来的;洛书是在上古无文字时代创造出来的数字排列组合,由洛水之滨的先人们创造的。洛书之所以由四十五个数组成,与夏代社会有极大关系,因为夏代的政治经济与九关系极为密切,比如天下分为九州,铸九鼎,从都城中心往外叫九畿,山称九山,河称九川,湖称九泽,乐称九乐,地称九眼,王宫称九宫,土地井田也分为三三制而为九块,这说明河图洛书在夏代已用于社会各个方面。
另一种观点认为河图和洛书的产生没有那么早,而是产生于宋代,是由北宋初期的华山道士陈抟所创。《宋史》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虽然在先秦一些典籍如《尚书》、《论语》、《周易》、《管子》等书中都曾提到过河图洛书,但具体是什么东西,是图还是书,淮也说不清。虽然后来有许多学者标注过上述典籍,但都是泛泛而言,都没有明确说这五十五点的河图和四十五点的洛书出现在先秦的哪一部书中。虽然说河图洛书传说于远古,流传于秦汉,但不能就此认为它产生于汉代,因为没有可靠的材料来证实它。而说它出于宋代,则是有铁证的。在《宋史》、《东都事略》中都可杏到。朱熹曾据此作《易本义图》,对陈抟的黑白点子极为推崇,周敦颐、邵雍等大学问家都受到这些黑白点子的影响。
至此,河图洛书仍有一些让我们不解的东西,比如,中国历史上是否真有能预知人间诸事、预示社会发展规律的河图洛书?如果真的存在的话,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是图画还是文字?其内容是什么?其用途是什么?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河图洛书与上古乃至秦汉时期的有什么不同?
在千仞之高、人兽莫至的悬崖陡壁上的悬棺,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悬棺之谜
如果乘船走长江三峡,从白帝城下行2千米,就可看见江北岸褐色石壁的岩缝里,有一些类似风箱的东西,相传是鲁班使用过的风箱,人们便给这段峡谷取名为风箱峡。后经实地考察,所谓的风箱,原来是古人葬在上面的棺材。这种悬棺,在瞿塘峡两岸就有多处。在大宁河小三峡中的巴雾峡的绝壁上,也有许多悬棺。除三峡之外,在南方的许多地方也都发现了悬棺。
四川南部的珙县,是悬棺集中的地方,棺木的形状和现在的相类似,只是其葬法比较奇特:在笔直的绝壁上水平嵌入两根木棍,然后把棺廓放在木榻上,壁顶呈檐状,起着遮挡雨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