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带着妻小到吴会躲避宦官,一晃好几年过去了。
这几年间,蔡邕在当地扎下了根,交了许多朋友。因为他的才华盖世,无论政治,历史,文学,天文,地理,诸子百家,没有他不知道的事儿。在老百姓眼里,他就如同神仙一般,无所不通。因此,大家无论有什么事,都会来找他请教。如果谁家有红白喜事,迁居等等,都会来找他。他会给人写对联,写匾,写墓碑。大家都把蔡邕的字画,当作墨宝,百看不厌,百读不腻。
蔡家的学堂也越办越红火。除了一开始曹操招来的那批学生,蔡邕又招收了一大批附近的学生。如果家庭条件差,还可以免费住读。
这时的蔡琰,已经十岁了,出落成一个人见人爱的小美女。美女再加上有才,又有这么一个举世闻名的大学者大教授父亲,早已是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的人了。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个小明星了。
某一日,蔡邕带着女儿一起到某人家书写碑文。书写完毕,父女俩走在回家的路上。蔡邕忽然对女儿说:“听闻这附近有个著名的《曹娥碑》,我们不妨去欣赏一下,观摩一下。”
“好啊好啊,爹爹。”蔡琰高兴地说。
《曹娥碑》记载的是公元143年发生在上虞地区的事。孝女曹娥的父亲,上虞人曹盱,传说是姬姓周王朝的后代,能够边打击乐器边唱歌,还能合着曲调舞蹈,是当地祭祀行业很受欢迎的人。那一年端午节,正是民间祭祀潮神的日子。曹盱指挥着迎神的船队逆江流而行。这天风急浪高,曹盱乘坐的主祭船被打翻,曹盱溺水而亡。人们许久都没能打捞上他的尸体。
曹娥当时年方十四,她在江边大声哭喊着寻找父亲,一直寻至第十七天仍不见父尸,便投入江中。五天后,曹娥抱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
曹娥去世八年之后,当时的县长度尚感怀曹娥对父亲的孝心,为其立了碑,命弟子邯郸淳给曹娥写了碑文。因为她的事迹感人,碑文写得又好,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
蔡邕和女儿蔡琰来到《曹娥碑》前,阅读了碑文。由于是晚上,看不清楚,蔡邕举着蜡烛,手摸着碑文,一字一字地细细品读。读完之后,蔡邕挥笔在石碑背面提了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爹爹题字何意?”蔡琰问道。
“你根据字面之意揣摩,自然解之。”蔡邕看着女儿,笑道。
蔡琰一边琢磨父亲的话,一边品读那八个字。忽然间她开窍了。“黄绢,绢为丝织品,黄娟指上色之丝织品,固有‘色’字和丝字旁在一起,即‘绝’是也。妇幼,即少女的意思,女字旁加个少,即‘妙’字是也。‘外孙’指女儿的儿子,女字加上子字,即‘好’字也。‘齑臼’就是捣蒜的器皿,受旁加上辛字,就是‘辞’(‘辞’的繁体)字。合起来,就是‘绝妙好辞’四个字。”
“解释得极好!”蔡邕拍手称好。他说:“只有我儿绝顶聪明,能理解为父的心意。”
蔡邕题字曹娥碑的故事,也在当地广为流传,成为佳话。
吴会的前山与天目两山之间的黄山湖中,有一小岛,“一拳宛在水中央,万顷湖波浸渺茫”。小岛的山脚下有个小山村叫陆家边,临水傍湖,林荫蓊郁,鸡犬桑麻,亦耕亦渔,真个是桃花源里人家。
山麓下的幽居前,是一条曲溪,溪通湖水,泛舟即达咫尺小岛。蔡邕在岛上筑台读书,抚琴法书。后来,小岛因人而名,世称“蔡邕读书台”。蔡邕时常带领女儿以及诸位学子在此习文操琴。当年的乱世之中,有这样一个世外桃源之地,真是静心读书治学的好地方。
有一天,他和女儿蔡琰由读书台回家的路上,听到某农家灶膛传出一种噼噼啪啪的声音,蔡邕闻声急忙走进这家厨房。
他一眼看见厨娘正在烧菜,好几节粗大的桐木在灶膛内燃烧着。
他二话不说,立即走上前去,把那一节燃烧着的桐木从灶膛里撤下来。
厨娘不明就里,询问道:“先生为何要取出燃烧的桐木?”
“娘子有所不知。这块桐木,正是制作七弦琴的上好材料。因此蔡某自灶膛取出。”
蔡邕自怀中掏出银两,付与厨娘,遂与女儿带着这一块烧煳的桐木回到家中。
蔡琰不解地问:“爹爹,为何你要用这块正在燃烧的桐木做琴?”
“我从这块桐木燃烧的声音中,听出了它的质地,却是一块制琴的好材料。制出琴后你便知道了。”蔡邕说。
蔡邕寻了制琴工匠,加以指导。不久,一只音色纯美的七弦琴制成了。蔡琰操琴弹曲,方知确如父亲所说,音色绝美,无与伦比。由此,蔡琰真正感觉到父亲蔡邕的音律天赋实属罕见。
因为是从炉膛里扒出来的,琴尾那一片仍然有烧焦的痕迹。
于是,这一把琴被命名为“焦尾琴”。焦尾琴以其悦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闻名四海,流传后世。
蔡邕用这把琴,谱写和演奏了更多的佳音妙曲,成为蔡家的传家之宝。蔡琰也非常熟悉这把琴,与父亲一样,爱不释手。
蔡邕,作为中国第一位首屈一指的音律奇才,不仅制出了焦尾琴,还制作了一支音色绝美的竹笛——柯亭笛。
某次蔡邕与蔡琰路过会稽时,看到一片翠绿竹林,蔡邕不由得产生了兴趣。他走进竹林,左观右看,精挑细选,想挑选一根竹子制作笛子。可是总不能如愿。最后,他来到竹林旁的一个由竹子做成的小亭子休息,这个亭子名为“柯亭”。他忽然发现用作亭子墙壁的一根竹子最适合!他独具慧眼地对竹林的主人说:“请把这亭子的第十六根竹子砍下来。”
竹林主人不解。说竹林里竹子这么多,何必拆我亭子里这一根呢?我可以再为你砍其他竹子啊。
蔡邕说:“就只有这一根竹子最合适。”
有了上一次焦尾琴的故事,蔡琰这一次不再有疑问了,她相信父亲的选择。
回到家中,蔡邕把这根竹子制成笛,果真是一只音色绝美的笛子。他经常与弟子们在读书台上吹响优美曲子。
这只特殊的笛子“柯亭笛”与焦尾琴一起,成为蔡家乃至音律界非常有名的两大乐器,盛名一直流传下去。
天天跟在父亲身后的小蔡琰,有很多机会弹奏焦尾琴,也跟着爹爹学习过柯亭笛的吹奏,渐渐成为首屈一指,无与伦比的音律大家。
卫仲道和羊衜等一些学生在蔡氏学堂里,也和蔡琰一样,除了学习史籍和书法,也学了许多乐理,乐器以及弹奏方法。
蔡氏学堂的名气越来越大,来此求学者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