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於敢則殺
此章《通玄經》言:七國用兵,殺無罪之民,養不義之主,害莫大也。肆一人之意,忘海內之患,此天倫所取也,民之所讎,天之所誅。故勇於敢則殺,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網恢恢,而不失也。
勇於敢則殺,
《通玄經˙道德篇》曰:末世戰國有利害之心,本有殺意,故勇於敢則殺。
勇於不敢則活。
《沖虛經》曰:夫行道者,使人雖勇刺之不入,雖巧擊之不中。夫刺之不入,擊之不中而猶辱也,未若古聖人使人,雖勇不敢刺,雖巧不敢擊。夫不敢者,非無其殺意也,未若聖人本無其殺意也。夫無其殺意也,未有愛利之心也,遂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懽然,皆欲愛利之,不敢殺也。若然無殺意者,無地而為君,無官以為長,是天下莫不願安利之,故勇於不敢則活。
知此兩者,或利或害。
《通玄經》曰:好勇,危亡之道,武勇以強梁死。
天之所惡,誰知其故?
《沖虛經》曰:老聃語關尹曰:天之所惡,誰知其故?
是以聖人猶難之。
《通玄經》曰:天下莫易於為善,所謂為善者,則靜而無為,故為善易也。天下莫難於為不善,所謂不善者,篡弒矯詐,非人之性,故為不善難也。
天之道,
《通玄經》曰:天之道損盈而益寡,鬼神之道驕溢不與。
不争而善勝,
《通玄經》曰:有陰德者,必有陽報;有隱行者,必有明召。種黍者不獲穀,樹惡者無報德。
不言而善應,
《通玄經》曰:為不善於顯明之中者,人得而誅之;為不善於幽暗之中者,鬼得而誅之。
不召而自來,
《通玄經》曰:夫天道,冬日之陽,夏日之陰,萬物歸之而莫之使,極自然至精之感,不召而來,不去而往。
繟然而善謀。
《通玄經》曰:天道坦坦,去身不遠。苟向善,雖過無怨;苟不向善,雖忠來惡。
天網恢恢,
《洞靈經》曰:禁網疏闊,則易避而難犯。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疏而不失。
《通玄經》曰:戰國勇敵者,殺戮無罪,民之所讎,天之所誅也。
民常不畏死
此章《南華經》言:五霸驟而語刑名賞罰,安能治人。此有知治之刑具,非知治之要道,可用刑具於天下,不足以用安道於天下矣。末世之法,高為量而罪不及也,重為任而罰不勝也,危為難而誅不敢也。民困於三貴,飾智而詐上,犯邪而行危,雖峻法嚴刑,不能禁其姦。獸窮則觸,禽窮則啄,人窮則詐,此之謂也。故五霸法煩刑峻,則民生詐,上多事,下多怨。求多則得寡,禁多則勝少,故以湯止沸,沸乃益甚,知其無為治之本者,去火而已。清靜自正。故五霸虐刑,自執罪人而殺之也。代有司殺人,希有不傷其手矣。
民常不畏死,
《通玄經》曰:五霸嚴刑峻法不足以為威,殺戮不足以禁姦。
奈何以死懼之?
《通玄經》曰:法刻刑誅者,非帝王之業也,箠楚繁用者;非致遠之節也。
若使人常畏死,
《通玄經》曰:五霸法煩刑峻則民生詐,上多求則下交争。求多則得寡,禁多則勝少。
而為奇者,
《通玄經·下德篇》曰:末世之民飾智詐上,犯邪行危,雖峻法嚴刑,不能禁其姦。獸窮則觸,禽窮則啄,人窮則詐,此之謂也。
吾得執而殺之,
《通玄經》曰:古善為政者積其德,積德而民可化。今為刑暴者則生亂,亂俗,亡國之風也。
孰敢?
《通玄經》曰:先王之法,非所作也。法寬刑緩,囹圄空虛,天下一俗,莫懷姦心,此聖人之恩也。
常有司殺者殺。
《通玄經》曰: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恣也。其立君也,所以制有司,使不得專行也。法度道術,所以禁君,使不得橫斷也。
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
《通玄經·上仁篇》曰:鯨魚失水,則制於螻蟻。人君捨其所守,而與臣争事,則制於有司。臣下藏智而不用,反以事專其上。人君者不任能而好自為,則智日困而自負責,數窮於下則不能申理,智不足以為治,威不足以行刑,則無以與天下交矣。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
夫代大匠斲,希有不傷其手矣。
《通玄經》曰:人君喜怒形於心,嗜欲見於外,則守職者離正而阿上,有司枉法而從風。賞不當功,誅不應罪,則上下乖心,君臣相怨,百官煩亂,而智不能解非譽萌生,而明不能照非己之失。而反自責,則人主愈勞,人臣愈佚。是以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
民之饑
此章《南華經》言:周學好智而無道,則天下亂矣。何以知其然邪?夫弓弩畢弋機變之智多,則禽亂於上矣;鈎餌網罟罾筍之智多,則魚亂於水矣;削格羅落罝罘之智多,則獸亂於澤矣;智詐漸毒,頡滑堅白鮮垢同異之變多,則俗亂於辯矣。自古及今,桀紂天下每每大亂,罪在於好智。今周學民巧難治也,而作是章焉。
民之饑,
《通玄經》曰:民有飢色,非命夭亡,餓殍而卒。
以其上食稅之多,
《通玄經》曰:且民之為生也,一人踱來而耕,不益十畝,中田之收,不過四石,妻子老弱仰之以食,或時有水旱灾害之患,以奉上求,即人主愍之矣。
是以飢。
《通玄經》曰:末世貪夫暴君,涸魚其下以適無極之欲,則百姓不被天和、履地德矣,是以民飢。
民之難治,
《南華經》曰: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以其上之有為,
《通玄經》曰:後世有為也,則為天下用而不足治。上多欲則下多誅,上多事則下多態。以學生事又以事止事,譬猶揚火而使無焚也,難矣。故以湯止沸,沸乃益甚,知其治之本者,去火而已。
是以難治。
《通玄經》曰:上有為也,下亦有為也。書學開民偽端,而縱之放僻邪淫,而棄之以法,隨之以刑,雖殘賊天下;不能禁其姦也,是以難治。
人之輕死,
《通玄經》曰:民有輕死,非命而亡,樂得不已,好求不止,刑共殺之。
以其求生之厚,
《通玄經》曰:末世暗主,求下不量其積,取民不裁其力,男女不得耕織之業,有旦無暮,君臣相疾,以奉上求,力勤財匱,是以輕死。
是以輕死。
《通玄經》曰:上好取而無量,即下貪財而無讓,民貧苦而紛争生,是以輕死。
夫唯無以生為者,
《南華經》曰:古者上則重生,重生則輕利。後世財不足則盜,盜竊之行,於誰責而可乎?責上好貨不貴生也。
是賢於貴生。
《通玄經·九守篇》曰:夫唯無以生為者,即所以得長生。
民之生
此章《通玄經》言:戰國用兵,殫天下之財,贍一人之欲,禍莫深矣。肆一人之欲,長海內之患,此天倫所不取也,民之所讎,天之所誅。故兵強則滅,堅強者死之徒也,豈不滅矣。
民之生也柔弱,
《南華經》曰:人之生,和氣聚為生。
其死也堅強。
《南華經》曰:人之死,氣之散也,氣散則死。
萬物草木生也柔脆,
《通玄經》曰:物之生也,草木英華。
其死也枯槁。
《通玄經》曰:物之死也,草木枯朽。
故堅強者,死之徒;
《通玄經˙道原篇》曰:堅強者,死之徒也。
柔弱者,生之徒。
《通玄經》曰:柔弱者,生之徒也。
是以兵強則不勝,
《通玄經》曰:欲剛者,又以柔守之;欲強者,必以弱守之。積柔成剛,積弱成強,觀其所積,以知存亡,故兵強則滅。
木強則共。
《通玄經》曰:木強則折,革強則裂。
強大處下,
《通玄經。上德篇》。曰:老子仰視屋樹,退而目川,樹強木則居低屋,大則材居下。
柔弱處上。
《通玄經》老子曰:樹小條則居高屋,弱材則處上,譬若積薪,小者為上。
天之道
此章《通玄經》言:古者明君取下有節,自養有度,必計歲而收,量民積聚,知育餘不足之數,然後取奉,如此即得承所受於天地,而離於飢寒之患。其憯怛於民也,民有饑者,食不重味,民有寒者,冬不被裘。與民同苦樂,即天下無哀民。後世孰能以有餘奉天下,唯古有道之君者,能養鰥寡孤獨,法天濟民也。
天之道,
《通玄經》曰:天之道,損盈而益寡。
其猶張弓乎?
《通玄經》曰:弧弓為射,非絃而不能發;天之為射,無弓必中。
高者抑之,
《通玄經·守弱篇》曰:天之道,而抑高也。
下者舉之;
《通玄經》曰:天之道,而舉下也。
有餘者損之,
《通玄經》曰:天之道,損有餘也。
不足者與之。
《通玄經》曰:天之道,補不足也。
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
《通玄經》曰:天之道,損有餘奉不足;地之道,損高而益下。
人之道則不然,
《通玄經》曰:人君之道則不然,不同天道損益也。
損不足
《通玄經》曰:且民之為耕也,妻子老弱仰之以食,水旱灾害,稅斂難輸。
以奉有餘。
《通玄經》曰:人主取民以奉上,求之有餘矣。
孰能以有餘奉天下?
《通玄經》曰:末世貪主暴君,涸魚其下以適無極之欲,則百姓飢寒,孰能奉不足矣。
唯有道者。
《南華經》曰:古者聖人,老弱孤寡為意,皆有所養。
是以聖人
《南華經》曰:古之人其備乎,育萬物,澤及百姓。
為而不恃,
《通玄經》曰:天地之道,萬物恃之以為,莫知其德。
功成不居,
《通玄經》曰:天地之道,萬物功成不居,莫知其德。
其不欲見賢。
《通玄經》曰:聖人虛心無有也,見不足也。見不足,故能成其賢。
天下柔弱
此章《通玄經》言:海不讓潦水,以成其大;山林不讓其枉橈,以成其榮;聖人不辭其負薪之言,以廣其名。使言之而是,雖商夫芻蕘猶不可棄也。若言之而非,雖在人君卿相猶不可用也。是非之處,不可以貴賤尊卑論也。民沉溺而不憂者,君非賢主也。守職死難,人臣之職也。末世群臣效誠者稀,不用其身也。竭力盡忠者,不能聞也。是以古之聖人效法水之柔弱,含垢忍恥,受言納諫。為天下之主者,效水納垢也。
天下柔弱者莫過於水,
《通玄經˙道原篇》曰:天下莫柔弱於水。
而攻堅強者
《通玄經》曰:夫水之為道也,利貫金石,強淪天下。
莫之能勝,
《通玄經》曰:夫水之為道也,行不可得窮極,微不可得把握。
其無以易之。
《通玄經》曰:夫水之為道也,擊之無瘡,刺之不傷,斬之不斷,灼之不熏,淖約流循,不可靡散。
故柔勝剛,
《通玄經·上德篇》曰:老子見舌而守柔。齒堅於舌,而先斃之。
弱勝強。
《通玄經》曰:積柔成剛,積弱成強。不積而成,未之有也。
天下
《通玄經》曰:末世人之情性,皆好強而惡弱,好剛而惡柔,而不知失,不能柔弱也。
莫不知,
《通玄經》曰:君子察實,無信讒言。君過而不諫,非忠臣也。
莫能行。
《通玄經》曰:諫而不聽,君不明也。
是以聖人
《通玄經》曰:古之善為君者,法於水之柔弱。柔弱微眇,故能成其高,功名自化。
言: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
《通玄經》曰:古者聖人不求可非之行,不憎人之非己,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
《通玄經》曰:古者聖人使人誹謗於己者,心之過也。言出於口,不可止於人;行發於近,不可禁於遠。
正言若反。
《通玄經˙上仁篇》曰:後世有言者窮之以辭,有諫者誅之以罪,如此而欲求海內存萬方,其離聰明亦以遠矣。
和大怨
此章《通玄經》言:和大怨必有餘怨,奈何其為不善也。古者親近不以言,來遠不以言,使近者悅,遠者來。與民同欲則和,與民同守則固,與民同念者知,得民力者富,得民譽者顯。末世行有召賊,言有致禍,無先人言,後人已附之。耳流聞千里者,禍也。舌者,機也,出言不當,駟馬不追。此勸戰國和其怨,言罷兵不争,天下太平,乃為善也。
和大怨,
《通玄經˙微明篇》曰:古者和大怨,有德司契,不争為善也。
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通玄經》曰:戰國無道,作難結怨,必有餘怨,奈何其為不善也。
是以聖人
《南華經》曰:古之聖人其備乎,和天下。
執左契,
《通玄經》曰:陰害物,陽化物。聖人之道,依陽天下和同,依陰天下怨惡。
而不責於人。
《通玄經》曰:其怨大者,其禍深。畜怨而無息者,未嘗有也。
故有德司契,
《通玄經》曰:積德成王,積石成山。不積而成,未之有也。
無德司徹。
《通玄經》曰:積怨成亡,積水成河。不積而成,未之有也。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通玄經》曰:天道無親,惟德是與。
小國寡民
此章《南華經·胠篋篇》言:昔者大道至德之世,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羲氏、神農氏、軒轅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若此之時,結繩質樸,天下太平則至治矣。
小國寡民,
《通玄經˙符言篇》曰:得萬人之兵,不如聞一言之當;得隋侯之珠,不如得事之所由;得和氏之璧,不如得事之所適。天下雖大,好用兵者亡;國家雖安,好戰者危。故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洞靈經》曰:古先聖王之所以茂耕識者,以為本教也,勸民農地產也。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通玄經》曰: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其德生而不殺。當此之時,無利害之心,天下太平。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
《南華經》曰:古者神農之世,卧則居居,起則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無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通玄經》曰:黃帝之治天下,理日月之精,治陰陽之氣,節四時之度,正律曆之數,辨男女,明上下,田者讓畔,道不拾遺。
使民復結繩
《南華經》曰:昔者三皇之世,民結繩而用之。
而用之。
《南華經》曰:上古大道至德之世,無為也,則用天下而有餘治。上無為也,下亦無為也。
甘其食,
《南華經》曰:古者之民,晝拾橡栗,甘其食也,故命之曰知生之民。
美其服,
《南華經》曰:古者之民,不知衣服,夏多積薪,冬則煬之,美其服也,故命之曰知生之民。《通玄經》曰:古者其衣煖而無飾。
安其居,
《南華經》曰:古者之民,巢居穴處,暮栖木上,安其居也,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通玄經》曰:古者太平,兵馬足跡不接於諸侯之境,革車軌轍不結乎千里之外,皆安其居也。
樂其俗。
《南華經》曰:古者樂其俗。《通玄經》曰:古者姦邪不生,安樂無事,天下和平,樂其民俗。
鄰國相望,
《南華經》曰:古者鄰國相望,山無蹊隧,澤無舟梁。
雞犬之音相聞,
《南華經》曰:古者雞犬之音相聞,萬物群生,連屬其鄉。
民至老死,
《南華經》曰:古者民至老死。《通玄經》曰:古者使強不掩弱,眾不暴寡,民得保命而不夭也。
不相往來。
《南華經》曰:古者之民與麋鹿共處,耕而食,識而衣,無有相害之心,不相往來,此德之隆也。
信言不美
此章《南華真經》言:古之道術有在於無為是者,老聃聞其道風而喜悅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老聃曰:人皆取先,己獨取後,曰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實,己獨取虛,無藏也,故有餘。人皆求福,己獨曲全;曰苟免於咎。以深為根,以約為紀,曰堅則毀矣,銳則挫矣。無為也而笑巧,常寬容於物,不削於人,可謂至極。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救文巧蔽也。
信言不美,
《通玄經》曰:古者大道至忠復樸,民無偽匿。
美言不信。
《通玄經》曰:後世之民知契券而信衰,知機械而實衰。小能破道,苛悄傷德。
善者不辯,
《通玄經》曰:古者大正,無為不險,故民易道。《洞靈經》曰:知而不辯謂之道,道以安人。
辯者不善。
《通玄經》曰:後世之民知書而、道衰,小辯害正。《洞靈經》曰:知而辯之謂之識,以治人。《南華經》曰:且夫辯之必不惠。
知者不博,
《通玄經》曰:古者至治,無事優游,故下不賊。
博者不知
《通玄經》曰:後世之民知數而仁衰,小成害治。《南華經》曰:且夫博之不知。
聖人不積,
《南華經》曰:聖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內服。明於天,通於聖,六通無為,四辟虛靜,於帝王之德者,其物自為也,昧乎無不靜者矣。有積也,故不足無藏也,故有餘,聖人慎所積。
既以與人
《南華經》曰:既以與人己愈有。《通玄經》曰:王公尚陽道則萬物昌,尚陰道則天下亡。陽不下陰,則萬物不成;君不下臣,德化不行。
己愈有,
《沖虛經》曰:堯治天下,游於康衢,聞兒童謌謠曰:立我蒸民,莫匪爾極。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既以與人
《南華經》曰:既以與人己愈多。《通玄經》曰:王公居民上,以明道德。大人去惡就善,民不遠徙。故民有去就也,去尤甚,就少愈多。
己愈多。
《沖虛經》曰:堯喜,問兒童曰:誰教爾為此謂言乎?兒童曰:古詩也,民皆鼓腹謌謠。
天之道,
《南華經》曰: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
利而不害;
《通玄經》曰:日出於地,萬物蕃息。雷之動也,萬物啟;雨之潤也,萬物解。
聖人之道,
《南華經》曰: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聖人之心靜也,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天下靜矣。
為而不争。
《通玄經》曰:大人施行有似於道,陰陽之動有常節,大人之動不極物。風不動,火不出。大人不言,小人無述。火之出也必待薪,大人之言必有信。有信有真,何往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