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善為道
此章《南華經》言:上古大道至德之世,不尚賢,不使能,上如摽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為義,相愛而不知以為仁,實而不知以為忠,當而不知以為信。蠢動而相使不以為賜,是故行而無迹,事而無傳,民樸易治也。
古之善為道者,
《南華經》曰:玄古之君,天下無為也,天德而已矣。
非以明民,
《通玄經》曰:至忠復樸,民無偽匿。
將以愚之。
《南華經》曰:南越有邑焉,名為建德之國,其民愚而樸,則易治矣。
民之難治,
《南華經》曰:今周學智巧文華,不足以定天下,民難治矣。
以其智多。
《南華經》曰:上誠好智而無道,則天下大亂矣。故桀紂天下每每大亂,罪在於好智。今民之難治,以其智多也。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
《通玄經》曰:是故以智為治者,任一人之才難以持國。為智惠者則生姦,姦俗,亡國之風也,故以智治國,國之賊。
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通玄經·道原篇》曰:古者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知此兩者
《南華經》曰:去小智而大智明矣。
亦楷式。
《通玄經》曰:以文智慮為治者,苦心而無功。獨任其智,失則多矣。好智窮術也,以智生患。以智備之,譬猶撓水而欲求清也,難矣。知其治之本者,去巧智而已,無為自化。
常知楷式,
《通玄經》曰:今欲學其道,不得清明玄聖,專守文籍,必不能為治矣。
是謂玄德。
《通玄經》曰:古者聖人執玄德於心,而化馳若神。唯同乎大和持自然應者為能有治,是謂玄德。
玄德深矣遠矣,
《通玄經·自然篇》曰:上古聖人與天地相保,公正修道,人道深即德深,德深即功名遂成,此謂玄德深矣遠矣。
與物反矣,
《通玄經》曰:其與物反矣。注云:長處不智,故謂反矣。
然後乃至大順。
《南華經》曰:與天地相合,其合緡緡,若愚若昏,是謂玄德,同乎大順。
江海為百谷王
此章《通玄經》言:上古聖人以道鎮之,退而勿有,法於江海,不為其大,功名自化,故能成其王。人之情性,心服於德,不服於力。德在讓不在争,是以古之聖人,欲責於人者先貴於人,欲尊於人者先尊於人,欲勝人者先自弱,欲卑人者先自卑。故貴賤尊卑,道以制之,以其言下人,以其身後人,即天下樂推而不厭,戴而不重,此德重有餘而氣順也。故知與之為取,後之為先,即幾於道矣。德施天下,守之以讓,先王所以守天下,故能長久,法海讓王也。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之王者,
《通玄經·自然倉》曰:江海窪下,百川歸之,能成其廣。
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通玄經》曰:江海因下為之,天池即淵德,魚鼈歸焉。故海不讓東流,大之至也。
是以聖人
《通玄經》曰:江海處地之不足,故天下歸之奉之。聖人卑謙辭讓者,見下也。見下,故能致其高,矜者不立。《南華經》曰:昔者堯舜讓而帝之,湯武争而王之,白公争而滅之。
欲上人,以其言下之,
《通玄經·道德篇》曰:欲上人者,必以其言下之。天下必效其歡愛,莫不推讓。
欲先人,以其身後之。
《通玄經》曰:欲先人者,必以其身後之。天下進其仁義,而無苛氣。
是以處上而人不重,
《通玄經·道原篇》曰:是以處上而人不重,居前而人不害,天下歸之,姦邪畏之。
處前而人不害。
《通玄經》曰: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人不害。雖絕國殊俗,蛆飛蠕動,莫不親愛也。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通玄經》曰:即天下樂推而不厭,無之而不通,無往而不遂,故為天下貴。
以其不争,
《通玄經·自然篇》曰:古之善為君者,法江海為下也。江海窪下不争,百川歸之,故莫能與之争。故道不以雄武立,在天下推己,不在於自取。不争,故莫能與之争。
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通玄經》曰:常人之道多者不與,聖人之道卑而莫能上。以其不争於萬物也,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天下皆謂
此章《通玄經》言:夫道者,約而能張,幽而能明,柔而能剛,含陰吐陽,而章三光。日月以之行,山以之高,淵以之深,禽以之飛,獸以之走,麟以之遊,鳳以之翔。以卑取尊,以亡取存,以退取先。夫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上古聖人守柔弗強,退而勿有,不敢驕奢,功名自化,故能成其王。可以長久,三寶廣大也。
天下皆謂我道大,
《通玄經》曰:我道無為,無所私受也。
似不肖。
《通玄經》曰:我德含愚,而容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
《通玄經》曰:古之善為君者,法江海無為,處不肖之地,故為天下王。
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通玄經》曰:古者聖王聰明智惠,守之以愚,無為而天下治。
我有三寶,
《通玄經》曰:我道有三寶,以卑取尊,以儉取廣,以退取先。
保而持之。
《通玄經》曰:夫道者,以其保之。
一曰慈,
《通玄經》曰:天地之道,大以小為本,卑以自衛。
二曰儉,
《通玄經》曰:天地之道,多以少為始,儉以自固。
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通玄經》曰:天地之道,先以後為主,後以自讓。
夫慈,故能勇;
《通玄經》曰:上古聖人法道之卑者,所以自下也。卑則尊,此天道之所成也。
儉,故能廣;
《通玄經》曰:上古聖人法道之儉者,所以自少也。儉則廣,此天道之所成也。
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通玄經》曰:上古聖人法道之退者,所以自後也。退則先,此天道之所成也。
今捨其慈且勇,
《通玄經》曰:末世人性好強而惡弱,而不知失,強梁者亡。
捨其儉且廣,
《通玄經》曰:末世人性好奢而惡儉,而不知失,驕奢者亡。
捨其後且先,
《通玄經》曰:末世人性好先而惡後,而不知失,争先者喪。
死矣。
《通玄經》曰:勇強之本,務在卑弱;廣用之本,務在儉約;争先之本,務在謙退。三者既失,國家喪亡。
夫慈,以戰則勝,
《通玄經》曰:故道不以堅強勝,在天下自服,不在於自取,柔弱則勝。
以守則固。
《通玄經》曰:末世城高池深,不足以為固。善守者,無與禦。
天將梂之,
《通玄經》曰:天之道損盈而益寡。《洞靈經》曰:道德盛則鬼神助,可謂有德者也。
以慈衛之。
《通玄經》曰:世治則以義衛身,世亂則以身衛義。
善為士者
此章《南華經》言:魏武侯謂徐無鬼曰:吾欲愛民而為義偃兵,其可乎?徐無鬼曰:君兵如鶴列於麗譙門之間,陣無以徒驥於錙壇之宮,豈為偃兵?古者無藏逆於得,無以巧勝人,不以謀勝人,不以戰勝人。今夫殺人之士民,兼人之土地,以養吾和與吾神者,其戰不知孰善?勝之惡乎在?君若勿已,為脩胸中之誠,以應天地無為之情而不攖撓。夫民死已脫矣,君將惡乎用夫偃兵哉。古之善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用賢不争,天下太平也。
善為士者不武,
《洞靈經》曰:甲兵不足以恃強。
善戰者不怒,
《通玄經》曰:古善用兵者畜其怒,怒畜而威可立也。
善勝敵者不争,
《通玄經》曰:善戰者無與鬬,乘時勢,因民欲,而天下服。
善用人者為之下。
《通玄經》:古善用人者,若蚈之足眾而不相害,若舌之與齒堅柔相摩而不相敗。夫夏后之璜不能無瑕,明月之珠不能無穢,然天下寶之者,賢人也,不以小惡妨大美。夫志人之所短,忘人之所長,而欲求賢於天下,即難矣。
是謂不争之德,
《通玄經》曰:能得人心者,必自得者也;能自得者,必柔弱者也。能成霸王者,必勝者也;能勝敵者,必德者也。
是謂用人之力,
《通玄經》曰:愛賢之謂仁,敬賢之謂禮。
是謂配天,古之極也。
《通玄經》曰:千乘之國行文德者,王;萬乘之國好用兵者,亡。
用兵有言
此章《通玄經》言:用兵有五:有義兵,有應兵,有忿兵,有貪兵,有驕兵。誅暴救弱,謂之義兵。敵來加己,不得已而用之,謂之應兵。争小故,不勝其心,謂之忿兵。利人土地,欲人財貨,謂之貪兵。持其國家之大,矜其人民之眾,欲見賢於敵國者,謂之驕兵。義兵王,應兵勝,忿兵敗,貪兵死,驕兵滅,此天之道也。今戰國亂臣賊子用兵輕敵#,掩襲不備,先僭致禍也,禍莫大於輕敵。
用兵有言:
《通玄經·上禮》曰:以奇用兵,奇逸為勞,奇飽為飢,奇靜為動,奇治為亂,奇後為先。何往而不勝?後者勝矣。
吾不敢為主
《通玄經》曰:先唱者,窮之路也。
而為客,
《通玄經》曰:後動者,建之源也。
不敢進寸
《通玄經》曰:屈者,所以求伸也。
而退尺。
《通玄經》曰:屈寸以伸尺,君子為之。
是謂行無行,
《通玄經》曰:舉兵以為人者,眾助之;以自為者,眾去之。
攘無臂,
《通玄經》曰:眾之所助,雖弱必強。
仍無敵,
《通玄經》曰:眾之所去,雖大必立。
執無兵。
《通玄經》曰:古者懷制勝利於不戰而罷兵也,諸侯賓伏,此用兵之上也。
禍莫大於輕敵,
《通玄經》曰:武勇以強梁死,辯士以智能困。能以智而知勝,不能以智不知其敗。勇於一能,察於一辭,可與曲說,未可廣應。
輕敵則幾喪吾寶。
《通玄經˙上德篇》曰:老子觀影而知持後,後動者未嘗失宜。故聖人曰:無因循,常後而不先。譬若積薪,後者為上。
故抗兵相加,
《通玄經》曰:聞敵國之君有暴厲其民者,即舉兵而臨其境,而敵相當欲交兵接刃,後者勝矣。
哀者勝矣。
《通玄經》曰:所謂後者,聖人守靜道,拘雌節,因循而應變,常後而不先,功大靡堅,不能與争也。後者勝矣。
吾言甚易知
此章《沖虛經》言:商太宰見孔子曰:丘聖者歟?孔子曰:聖則丘何敢,然則丘博學多識者也。商太宰曰:三王聖者歟?孔子曰:三王善任智勇者,聖則丘不知。太宰曰:五帝聖者歟?孔子曰:五帝善任仁義者,聖則丘弗知。太宰曰:三皇聖者歟?孔子曰:三皇善任因時者,聖則丘弗知。商太宰大駭曰:然則孰者為聖?孔子動容有問曰:西周之人太史老聃有聖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薔蕩乎民無能名焉,可謂大聖人矣。故老聖曰:吾言大道,無為之化也。
吾言
《南華真經》曰:老聃明白於天地無為簡易之德者,此之謂大宗大本大宗師也。
甚易知,
《通玄經》曰:治大國者,道不可小。國地廣者,制不可狹。王位高者,事不可煩。治民眾者,教不可苛。事煩難治,法苛難行,求寡難贍,大較易為之智,曲辯難為治。故無益於治,有益為亂者,聖人不為也。無益於用,有益於費者,智不行也。故功不厭約,事不厭省,求不厭寡。功約易成,事省易治,求寡易贍。
其易行。
《通玄經》曰:河以逶迤,故能遠;山以陵遲,故能高;道以優游,故能化。夫通於一技,審於一事,察於一能,可以曲說,末可廣應於治要也。道之言曰:芒芒昧昧,與天同氣。同氣者帝,同義者王,同功者霸,無一焉者亡。故不言而治,無事而化,是以天心動化無為者也。故有道以治之法、事少足以治,無道以治之法,事多足以亂。
天下
《通玄經》曰:末世天下民甚拘於小好而塞於大道,不能知行也。
莫能知,
《通玄經》曰:末世小學蔽德不能知也。《南華經》曰:古者德固不小識,後世小識傷德,不能知也。
莫能行。
《通玄經》曰:末世小善塞道,不能行也。《南華經》曰:古者道固不小行,後世小行傷道,不能行也。
言有宗,
《通玄經·微明篇》曰:言有宗,事有君,至言去言。
事有君。
《通玄經·精誠篇》曰:言有宗,事有本,至為去為。
夫唯無知,
《通玄經》曰:末世小學,争魚者濡,逐馱者趍,淺之人所争者,末矣,夫唯無知。
是以不我知。
《通玄經》曰:末世小道,失其宗本,技能雖多,濡沬淺涸,不如寡言,害眾著任而使斷其指,以明大巧之不可為也,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稀,
《沖虛經》曰:西周之人太史老聃有聖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可謂大聖人矣。
則我者貴。
《通玄經》曰:幽憑玄默,無為而治,不知所為而功自成者,聖人也。所貴乎道者,貴其龍變也,唯神化為貴。
是以聖人,
《南華經》曰:不離於宗謂之天人。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於變化,謂之聖人。
被褐懷玉。
《通玄經》曰:玉在山而草木潤,珠在淵而岸不桔,道在中而形自治。
知不知上
此章《南華真經》言:道不欲雜,雜學士多,多則擾,擾則亂,亂則憂患斯起,憂而不能救。其書學上賢也,以平教化,正獄訟;賢者在位,能者在職,澤施於下,萬民懷德。至其衰也,朋黨比周,各推其與,廢公趣私,內外相舉,姦者在位,賢者隱處。古之道德有蔽塞在於諸子之書是者,儒家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駮,駮雜無治,其言也繁亂不中於用。墨家墨翟、禽滑釐不與先王同,毀古之禮樂,墨子稱禹道,將使彼世之墨者必自勞苦。名家宋鈃、尹文作為華山之冠以自表,以為無益於天下。法家彭蒙、田駢、慎到之道非生人之行,而至於死人之理。公孫龍縱橫辯者之徒,能以辯服人口,不能以辯服人之心,皆書學巧智教民偽端,而縱之於僻邪淫#,而棄之以法,隨之以刑,雖殘賊天下,不能禁其姦也。獨在巧智,失則多矣,好智窮術也,以智治國,國之賊。山生金,石生玉,反相剝;木生蟲,還自食;人生學,還自亂。上多學,下多事;上多事,下煩亂。故以湯止沸,沸乃益甚,知其無為治之本者,去火而已。無為自正。今諸子之書邪說姦言,為天下繁亂之蔽也。
知不知,上
《通玄經˙符言篇》曰:古士善用道者,無為自化,終無害也,故曰:知不知,上。
不知知,病。
《通玄經》曰:今士不知道者,有為自亂,福為禍也,故曰:不知知,病。
夫唯病病,
《通玄經》曰:下士眾人皆之書學利利,利學為病而不知病病。
是以不病
《南華經》曰:南榮趎曰:里人有病,里人問之,有病者能言其病,慎不病乎。
聖人不病,
《南華經》曰:然其病病者,猶不病也。
以其病病,
《南華經》曰:若趎之聞大道,譬猶飲藥以加病也。能除有病之病,而不病矣。
是以不病。
《通玄經》曰:惟古聖人知道病之無病。
民不畏威
此章《通玄經》言:上古聖人以道鎮靜,守柔弗強,功名自化,故能成其王。人之情性,心服於德,不服於力。德在與不在來,自愛故能成其貴,愛民來王,天下皆歸也。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沖虛經》曰:而欲人尊己,不可得道也。人不尊己,何危辱及之矣。
無狹其所居,
《南華經》曰:狶韋氏之圃,黃帝之囿,唐虞之宮,湯武之室,德漸下衰,漸狹其居。
無厭其所生。
《通玄經》曰:治大國者,道不可小。國地廣者,制不可狹。帝王不得人民不能成天下,得人失道亦不能守。
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沖虛經》曰:法度在身,稽考在人。人愛我,我必愛之,人惡我,我必惡之。
是以聖人,
《沖虛經》曰:湯武愛天下,故王;桀紂惡天下,故亡。
自知
《通玄經》曰:來民之本,務在自知。當責他人之非者,知己是乎哉。
不自見,
《通玄經》曰:是以聖人弗強,故能成其王。
自愛
《通玄經》曰:仁莫大於愛人,愛人則無怨刑。
不自貴。
《通玄經》曰:是以聖人自愛,故能成其貴。
故去彼取此。
《通玄經》曰:故去彼取此。天殃不起,得於此者。忘於彼,則咎去福來。
戰國:原本作『戰兵』,據清刊本改。
僻邪淫:疑作『放僻邪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