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客运段 董荣
我是兰州客运段一名普通的列车乘务员,我的父亲同样是一名普通的铁路工人,由于这样的家庭背景,我生长在沿线小站武山,在我儿时的记忆里,随同母亲给在小站鸳鸯镇上班的父亲送饭的情景是再熟悉不过的。
那时候正值大冬天,夜格外长,在我还睡眼蒙胧的时候母亲就已经起来开始烧水做饭了,不知过了多久母亲把我从被窝里拽出来,给我穿上厚厚的棉袄,围上长长的围巾,为着赶早晨六点半的小慢车,母亲一手拎着做好的饭菜,一手拉着我早早出门了。我抬头望望天空闪烁的星星还以为是在做梦。
大冬天的早晨干冷干冷的,凛冽的寒风肆意掀起我的围巾,掠过我的脸颊。来到站前广场,依梯形地势而建的站台很高,我和母亲小心翼翼地踏上高高的台阶,穿过昏暗狭小的候车室来到站台上。我们身后是几间仅有的集中办理行车运输业务的小平房,“噼噼啪啪……”偶尔从售票窗口传来一阵清脆的算盘声。站台上黑乎乎的,只有几盏微弱的灯光如病人的呻吟从小平房里传出来,屋檐下不时伸出半截冒着滚滚浓烟的烟筒,站台上逐渐站满了等候乘车的人,“车开过来啦!”透过玻璃窗,工作人员正不断地用手摇动那部老式电话机并大声喊着。“呜呜……”绿皮小慢车由远及近,吃力地喘着粗气缓缓停下来,人群涌动,前面的人怕抢不上座儿,后面的又怕车开动上不去,总之人们各有目的,个个穿得棉花包似的一拥而上,恨不得将车门撕开个口子,矮小的我夹杂在庞大的人流中不知怎地就被挤了上去,总共七八节的车厢显得那么拥挤,站着的比坐着的还多,“呜呜……”小慢车似乎很不情愿地启动了,人们不断搓跺着在站台上被冻僵的手脚,列车员阿姨打开锅炉往里面添煤,试图增加车厢的温度,车开了一会儿又到站了,下去一些人又上来一些,就这样两三站的路小慢车却晃了好长时间才到……
后来来了一批铁路建设工人,他们在小站搭上了帐篷,父亲说他们是来为我们建铁路线的。我默默地看着眼前熟悉的一切被改变:广场上的台阶被拆掉了,候车室、小平房也被一一拆掉,取而代之的是宽敞明亮的候车大厅,并装上了集中供暖的暖气,一个站台变成了二个站台,以前向前延伸的单条铁路线建成了两条,“阿姨买张票。”“噼噼啪啪……”随着电脑键盘的声响一张票就自动打出来了。路过家的列车多起来,“小慢车”不再慢了,偶尔坐着去看父亲,它就像有使不完的劲,跑起来一眨眼的功夫就到了。
再后来我从技校毕业分配到兰州客运段,当了一名列车员。我惊喜地看到原来列车不仅有一般绿皮车还有红色的加快空调客车、蓝色的特快新空调客车,夏有空调冬有电暖。每次我们的列车到站车站的工作人员都提前将旅客组织好等候上车,人们不再拥挤,不再为上不去车而发愁。第五次大提速、第六次大提速,列车的运行速度大大提高。上了我们的列车,整洁的车容、良好的设施、高标准的服务、飞一般的速度就是我们呈现给广大旅客最好的礼物。
伴着铁路一路走来,我见证着它日新月异的变化,在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同时,更渴望能够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为铁路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并向着这个目标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