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880600000005

第5章

真记云。海印三昧者。自证离言。何故利他之初明耶。答表利他缘起无别自体。但依十佛内证海印所起故也。若不尔者。道有私隐故。繁出等者。于念念中起如意教尽未来际无休息故。又但一念全摄法界无侧故也。是故云不思议也。雨宝者。约教云宝也。又是众生受用种种宝物也。满虚空者。众生蒙不思议教。则知其不动凡心与法性虚空只是一物本自圆满故也。随器得利者。山王普机得总相教。差别小机得差别教。各自成益故也。大记云。海印者。通证教二分故明于教分耳。又此四句是第四重海印故也。问第四重海印是定内故利他相隐。何故以配利他耶。答第四重内具同别二教故。若直约一道朱印而论。即无差别故是别教。若约屈曲而言。是差别故即同教中逐机之义也。是故逐机屈曲之朱印故云如意教也。是故前云依理据教者。约第三重则无住理无住教也。约第四重则无住理如意教也。约此第四重四句更以五重海印分配。则初二句如次配初二海印。次十句第三海印。次一句后二海印也。谓下文释此海印云。究竟清净湛然明白三种世间于中现现等故。和尚之意此中海印非唯一向当第四重。是以此中更分配也。初句影离海印。次句影现海印。故云繁出如意等。次句第三重。能化之佛雨十普法之宝。益普贤机也。后句于第四重。如意教之朱印称机屈曲。故云众生随器也。于第五重。起言说法令机信解行证。故云得利益也。然以第四重正义释者。能人者能化佛也。海印者净藏定也。繁出如意者如意教之朱印应机现现也。雨宝益生满虚空者。雨十普法于正为中全全而应。谓一道朱印圆满现现也。众生随器得利益者。于兼转引远为之中分分而应。谓随彼机宜各令得益。如大角则大曲。小角则小曲。随字而屈曲也

观释中释经犹如明净镜随其面像现内外无所有业性亦如是之文云。镜有三种。谓如来藏镜。锭光颇梨镜。海印镜也。如来藏镜与所现像是一体故不可分也。若取去像镜亦随破。是故吾身即如来藏。不可别取故。若知业果是如来藏镜中之像。则六道因果即不生也。然若得镜时所现之像如冰泯也。以熟教之中本末无二。如水与波无别。然而波是能依。水是所依故。得水之时波息水现故也。海印镜中所现像者。吾五尺身具三世间无别住处。故云无住。即此无住亦云不动。既不动无侧之吾身故。从何处转何处耶。此所现像正即镜体故。得镜之时像不泯也

心轮钞云。问始成正觉佛心何故名海印耶。答以一海字印三世间离分别三合为一。佛明白之心名曰海印。于中无普贤文殊等九会助化亦无九会处所。故经偈云。一切诸如来无有说佛法也。欲向机缘说自所证之法(云云)。故经偈云。随其所应化而为演说法。然说法有五。佛说。菩萨说。刹说。众生说。三世一切说

是故行者(至)得资粮。法记云。行者则凡诸信向普法之人也。本际则内证海印也。叵息妄想必不得者。以二我执为妄想也。如上内证海印之际无我之人乃能得至。若存我则必不得至故也。如海边井有海水故不得令渴。如是意识人法二我由彼末那及黎耶海藏而还起。何者。黎耶本识是我之根。其末那识是我之茎。六及前五皆是二我出入之门故也。比如有人欲上须弥。干八海竟依陆而行得上须弥。如是行者若欲返本。渐息八识妄想海已而得至者。三乘义也。一乘之中若履初海即履诸海践须弥顶。故不移一步得还本际也。无缘善巧等者。问何故息妄想次有此句耶。答欲还本际要息妄想。欲息妄想。要须无缘故也。问无缘者何。答五识缘于五尘境时。意识同缘。其末那则向内执我。黎耶本识缘三类境。是以不能捉如意也。以无缘故得圣者意名为善捉如意也。归家者。归法性家也。得资粮者。行者加行方便也

真记云。息妄想者。约寄位云。初智求断不可得断。以中后智求断亦尔。故论云。非初非中后。然以不可得断而为断故。断义得成。故论云。前中后取也。若直约一乘则举其障体量等法界举智亦尔。故至相云。如缘起性如是断也。若以别障之智欲断别智之障者。以不息妄想故必不得也。持戒亦尔。若别取善以为能防。取其不善以为所防。如是持者犹名破戒人也。无缘善巧等者无分别也。如意者教也。归家者还真源也。资粮者二千道品等也

观释云。小乘中戒有受有舍。大乘中戒有受无舍。一乘中戒无受无舍。谓熟教中教其背本逐末之人知自本觉如来藏故。有其所受。得本觉已恒自觉故。无所舍也。一乘之戒本无受舍离能所防。以第二地佛囗囗为一乘戒。而一乘中无诸凡小及与菩萨。唯有满足之佛故也。于十善中初三是名号品身业所行。次四是四谛品口业所行。次三是光明觉品意业所行。如是三业示现法界一切诸法皆是佛之三业。今此吾身是佛十善之所感得。是故本无迷时更无受法。竟三世际恒自不动亦无舍法。身外无境。境外无身。离能所防

大记云。问前第四重内得益之机如何见耶。答普贤有二义。若约八会助化之义不云机也。于第三重方为机也。若约第四重。则威光善财皆是净藏定中得益之机也。但是定内所得之益于定外说示耳。约是义故云得利益也。于此第五重内以所流所目之机方为所化也。问若威光善财正是定内得益之机。则唯初后二会是定内耶。答若约第四重。则八会之法皆是定内。然且举威光善财云耳。谓法界品抄云。一乘求知识唯是定内。故知以定内事示之耳。问何故第三重内不以威光善财等为机耶。答彼第三重则是不共别教故。但以普贤方为机也。于第四重具同别教故。以威光善财而为机也。故法界品抄云。若依三乘科文者有五相等。是以见闻解行等三生依三乘位现一乘耳。此三生位于第四重内无浅深。于第五重有浅深也。言行者者。约第五重则所流所目机也。若第四重则威光善财也。然约实则囗诸体囗囗严之人皆是此中行者。而威光善财修行囗囗故偏举囗此行者等知自身心舍那体。故云还本际也。问于第四重内以何为本际耶。答威光善财所得花藏世界果及尘数法门等是也。言妄想者通所流所目等也。谓下教之人守自教迹执为究竟故。约此迷执总为妄想。若断此执要须用六相刃也。且熟教中于三祇劫觉四相梦计有真如。谓为究竟。守迹而住故。以六相中异相印印之。则其所断竟前二十梦各位不动而历然差别也。是故若入一乘要息三乘。谓断妄想之心若不息。其谓断妄想之妄想。则以不息妄想故必不得入也。然则断妄想之心断除不起。是名此中息妄想也。又云。所谓妄想者。凡自身心之外希佛求法之心总为妄想也。一云。以别教义释此文者。应云不息妄想。若息妄想必不得故也。然而下句既云随分得资粮故。约同教释者宜也。以此是其因缘观故。问下文释行者云。行者者见闻一乘普法已去。乃至此约别教一乘说也。何故此云同教耶。答此约所目别教云耳。非是不共先住别教。所云见闻一乘普法者。立在第五重海印。约定外见闻云耳。言善巧捉如意等者。比如盲人由其盲故迷自宝所。长年贫困远乞他乡。有具眼人心生哀悯。为持一索系彼宝所。以其一末授盲人手而指诲云。汝若不失寻索而行。则返汝宝所。盲人闻已不失寻行得至宝所。其宝所中亦有灵药。以药气力眼得开明。所有众宝自在取用。行者亦尔。智眼盲故迷自内证法性宝所。无始时来穷乞于他。有大圣者起大悲愿。垂一中一切多中一等陀罗尼索授于行者信心之手。以真性甚深之一末系彼证分宝所。而教诫云。汝若不失勤行精进则必直返汝法性宝宅。行者信受得圣者意捉如意教。初发心时便开十眼。不动一步直入内证法性宝所。受用无尽自家珍宝。是故行人若欲还归法性家者。要须善捉陀罗尼索持而勿失为资粮也

道身云。问修与不修别。何得以佛言皆觉乎。答佛无量劫修意非为古无新得。亦非有所断烦恼故欲断。知烦恼本无所断名为断耳。又法之实者三世间照瞩为一大缘起。旧来如是无量劫修证得法者。岂但我觉简除他人及与不石乎。若尔是增减边大邪见非正道。又道身云。有文云。一断一切断。有文云实无所断。彼是则此非。此是则彼非。云何会通。答以德言之。从始无障。以惑望之。覆无尽德。若实无所断者。何故迷人未得。若有所断者。所断者何。文云。非初非中后。前中后取故。三时之中不得断相。而觉以去三时无障。道理不在断不断中。随机言断。又无所断。欲为机者。寻教证入。断与无断无碍实相如是设耳。相和尚曰。惑者但用无体智具体用。问无体何得有用。答体是无住实相。迷用为惑迷用息耳。无体可断。问一断一切断者。既无体。约何为一及一切耶。答可约所障法门故。云一与一切。以障一即一切法门故

古记云。大海非是毒药所坏。大空非是利剑所伤。缘起三毒亘三际。直得无分别耳。非更息灭方为断也

以陀罗尼至名为佛。法记云。陀罗尼者。法界法之无尽义也。问众多法故云无尽耶。但约一法亦云无尽耶。答二义皆得。实宝殿者。约证分则法性处也。约缘起分则花藏世界离染真性也。问若以陀罗尼庄严法性实宝殿者。证分之处可许。重重中即微细等义耶。答以彼证分不可说故。不说如是义耳。然法无遗鈌满足一切故。因陀罗等究竟之极乃证分也。问花藏世界离染真性是何。答佛外向门是也。花藏净土三乘共学处故。随三乘机分界离海。若约自宗。唯一海耳。无三品也。穷坐者。十世相应应称法界故也。中道者。以三世间为自身心。无有一物非身心者故也。旧来者。上证分中本来寂也。不动者。上证分中诸法不动也。比如有人在床入睡。梦中回行三十余驿。觉后方知不动在床。此中亦尔。从本法性经三十句还至法性只一不动故。云旧来不动也。问此义与熟教中迷于一心流转六道悟复一心之义有何异乎。答彼熟教中泯二十梦方归一心。此宗之中不动梦念即法性故。无所弃舍。无别所归。故迥异也

真记云。陀罗尼者。总持也。实宝殿者。世界海也。穷坐实际中道床者。彻到一乘究竟真源也。旧来不动名为佛者。问何故具缚有情旧来成佛耶。答如其未起修缘之时不得名为旧来成佛。何者。今日发心缘中法界诸法方顿起故。须智缘中烦恼等囗为成智之缘而起。须烦恼缘中亦如是也。是故要待今日发心之缘无侧起时方旧来成耳。缘以前无一法故。不云旧来也。若三乘则有所尊定本故。唯取始觉即同本觉之义论也。一乘不尔。无所尊定本本末不定故。随须皆得一

大记云。实宝殿者。或云国土海。或云性起果与三德差别果也。然三德非究竟故。正是性起果也。穷坐实际中道床者。因位学穷至于果位故也。旧来不动名为佛者。初起法字终至佛字。初起终至是一处故也。是以和尚所云行行本处至至发处盖此意也

古记云。一乘之中旧来成佛有二义也。一不修众生已成佛义。二已成诸佛本不修义。若须六相可得此旨。谓佛为总相。众生为别相。一切众生是佛义齐。以为同相。一切众生各不相。是以为异相。一切众生缘起究竟正即是佛。以为成相。一切众生各住自位旧来不动以为坏相也

大记云。此印大意以其白纸表器世间。谓如白纸本不染色。点墨即黑点朱即赤。器界亦尔。不局净秽。众生处则染秽。贤圣处则清净。故以其黑字表众生世间。谓如黑字一等皆黑个个不同。众生亦尔。烦恼无明皆自暗覆种种差别。故以其朱画表智正觉世间。谓如朱画一道不断始终连环贯诸字中光色分明。佛智亦尔。平等广大遍众生心。十世相应圆明照瞩故。是故此印具三世间。若约观释即有四义。一若取白纸则黑字朱画皆去。故字与朱画不离于纸。如是若离器界无佛众生。故于器中具生及佛也。是故经云。于一微尘中现有三恶道人天阿修罗各各受业报。于一微尘中各示那由他无数亿诸佛于中而说法。一尘中有尘数刹。二刹有难思佛。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又云。一微尘中普现三世一切佛佛事。二约黑字亦尔。故于生中具器及佛也。是故经云。于一毛孔中普见十方刹。彼刹妙庄严诸佛菩萨会。一一毛孔中亿刹不思议种种相庄严。未曾有迫隘。一切刹土及诸佛在我身内无所碍。我于一切毛孔中现佛境界谛观察。又云。菩萨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乃至云。如自心一切众生心亦复如是。悉有如来成等正觉。三约朱画亦尔。故于佛中具器及生也。是故经云。三世一切劫佛刹及诸法诸根心心法一切虚妄法。于一佛身中此法皆悉现。普尽十方诸刹海所有一切众生海。佛智平等如虚空悉能现现毛孔中。又云。一切诸佛于一念中悉能示现无量世界无量无数清净众生。四白纸黑字朱画皆全相收不可别取。而三物各异。如是三种世间融通相摄混为一团而为门各别历然不动也。故此一印若以器门观则是器海印。是故经云。花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普光现佛如云集。此是如来刹自在。以众生门取则是众生海印。以佛门取则是佛海印。是故疏云。众生心中佛为佛心内众生说法。佛心内众生听众生心中佛说法也。问若尔何但局云能人海印耶。答约实如是非局于佛。且从妄尽心澄之义。假名能人海印耳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轩辕王姬

    轩辕王姬

    她前世平凡无奇,一朝横祸便携前世记忆再度降生。她今世是东麒左相嫡女玉胭儿,上一世活的窝囊,这一世定要活的漂亮!师承百谷山医毒双绝,建商业帝国白玺山庄,筑紫云楼红颜阁掌管情报,养黑影门夺命杀手。掌这一方天下,可有资格与你神族一较高下。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未写完的诗

    未写完的诗

    人究竟是该活着呢,还是活该着呢,是先该活着,还是先活该着,就如同鸡生蛋,蛋生机一样,所以我就运用了鸡蛋原理,鸡在前面蛋在后面,先活,后该
  • 穿越之嫣然一笑好倾城

    穿越之嫣然一笑好倾城

    她,是一个幻想穿越的女孩,是个天真烂漫的女孩,却因为中考落榜另她失望不已,她选择了放弃,她忍受不了大家的耻笑、父母的责骂、老师的心痛,她准备撞墙了,但她奇迹般的穿越了,她会怎么样呢?敬请期待。
  • 十二月,我们相遇

    十二月,我们相遇

    沉默了很久,想听到的只是问候孤独了很久,才发现自己失去了什么所承受的一切,都是自找的。回忆在我脑海里重播,可你已走远
  • 一个游戏

    一个游戏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失业,失恋,孤身一人的莫忘感觉到了来自世界深深的恶意,但是却又无可奈何直到那一天他遇到了改变他的生活的选择题。YESORNO
  • 古代公主现代游

    古代公主现代游

    一名渴望去古代旅游的爱玩男孩陆海文发明了时空穿梭机,他聪明可爱调皮的女朋友丁丁趁他不注意,通过时空穿梭机跑到了古代,一头栽进皇宫里,把一名不幸的宋代公主柔然带回了现代,经历了许多无法想象的现代文明和生活方式。可是丁丁的大哥和陆海文却都对仙子般的柔然公主意乱情迷。丁丁气愤之中,背着陆海文把思母心切的柔然送回了古代。后来,丁丁受不了大哥和陆海文的指责,一气之下去宋代救柔然公主,可是粗心大意按错了键,却
  • 方圆人生

    方圆人生

    本书从做人、办事、交友、谈话、沟通、处世六个方面讲述了为人立世的大体法则和方略。
  • 好一朵奇葩花

    好一朵奇葩花

    谁说混娱乐圈就需要演技爆棚?想她lais从欧美时尚圈重生到国内娱乐圈,最后不也走得宽敞舒适……
  • 末世之曙光枭雄

    末世之曙光枭雄

    末世降临,看主角如何险象求生!新人发书不喜勿喷。
  • 英雄联盟之王者归来

    英雄联盟之王者归来

    惨被初恋戴绿帽,竟因我是青铜渣。每个人的初恋,都是纯洁的。屌丝林逸凡却惨被初恋女友戴绿帽,女友告诉他:“英雄联盟都不会玩,不配和我在一起。”林逸凡一年前是中国电竞天才:天龙。一年后,他隐姓埋名,改头换面,却被上分婊骂成废物。他明白了:想要平凡,必先不凡。林逸凡:君临天下,王者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