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古婁青螺菴沙門 晝中智證 錄
此懺單法立題通別兼舉也。慈能與樂。悲能拔苦。自他兼利。法應爾故。國師仗三昧水滌除宿障(梵語三昧。此云正定。亦云正受。正定。揀非邪定。正受。明不受諸受)。水天因此水而成佛果。月光因此水而證圓通。迦諾迦因此而指神通三昧水。既償往日之殷勤。能濯今時之極楚。悟師于徧覓良毉之後。懸憶曩時之預訂。獲解陳報于奇泉。從果至因靡非因水。故揭而標之(經云。化使立德慈心法門。一切不害。悲心法門)。古云。萬億神通。百千三昧。若離慈心。總歸魔業。須知慈悲。是智慧之玅用。智慧。與慈悲為根本。若無智慧。焉有慈悲。有慈悲者。決是智慧人也。以故世人之愚癡者。見人得樂。尚障之。安望其能與樂乎。見人遭苦。惟恐不毒。安望其能拔之(又慈悲水。揀異果報水。通至二禪。二揀非惡業水。此水徧通三界。三煩惱水。通大小乘)。此慈悲水窮盡世出世間。天地不能覆載。日月莫克較明。三灾不能磨折。此其所以異也。由慈水滋人之善。善極。得涅槃樂(生後發願成德文)。悲水洗人無明垢。故能離生死苦也(生後懺悔諸文)。懺。具云懺摩。此云請忍。(謂請前人忍受我悔罪也)懺云法者。雖請忍之辭。實言從佛口。字采經文。所謂如來廣慈悲之念。啟懺悔之門也。卷者。成裹義。對舒而言(西域裝經。非梵本。非坊冊。止用軸式。故名為卷)。初覽是法。卷者必舒。覽已復卷。舒時有限。卷時偏多。故直從卷。以始終皆卷故。又軸卷是相。會相歸性故云卷。卷。收也。收取諸法。皆入自性慈悲也。能所。通別。可知。略釋懺題竟。
囗準經仍分三分。初序分
一切諸佛。愍念眾生。為說水懺。道場總法。
雙標能度所度。及能說所說。水懺道場。可知。總望別言。如梁懺分四十章。章名各異。是別。今標總數。不開細相曰總。
佛言。眾生垢重。何人無罪。何者無愆。凡夫愚行。無明闇覆。親近惡友。煩惱亂心。立性無知。恣心自恃。
言者。振圓音而警眾。揚玅義以符機。益物導迷也。又悟自心者名佛。迷己性者名眾生。由悟迷。分生佛耳。垢。塵穢也。喻眾生心中煩惱。由身心不淨。三毒流穢。染汙玅明。如塵汙衣。似坌覆鏡。故喻如垢。從垢字開出惑業苦三。愆即是業。罪招苦報。惑即無明。凡夫有三。按大威德呪經云。於生死迷惑流轉。住不正道。故名凡夫。有二種。一嬰兒凡夫。無智慧故。二愚暗凡夫。頑鈍不可教故。或云毛道凡夫。心行不定。如輕毛隨風轉故。愚。即無明。因心不明。不自知過。行。即近惡自恃等(大經三十七云。無明。是一切諸漏根本。眾生無明因緣。於陰界入。憶想作想。名為眾生。是名想倒。心倒。見倒。大慧云。眾生日用。現行無明。順無明。則生歡喜。逆無明。則生煩惱。佛菩薩則不然。借無明以為佛事。為眾生。以無明為窟宅。然非別物。永嘉云。無明實性即佛性故)惡友。惡知識也(大經二十二云。惡象等。唯能壞身。惡知識。身心俱壞。惡象等。唯壞一身。惡友壞無量善身善心。惡象等。唯能壞不淨臭身。惡友能壞淨身淨心。惡象等。能壞肉身。惡友壞法身。為惡象等殺。不至三途。惡友殺。必墮三途。惡象等但為身怨。惡友為善法怨。是故。菩薩。常當遠離惡友)。親近有二義。一互相兢造。二宿無信種善根。煩惱等者。貪。瞋。癡。慢。疑。邪見六為根本。并二十隨煩惱等。因煩多故。能惱亂淨心。古云一絲毫放過。即罪同丘山。況萬端起滅。但[示*(囟-乂+古)]在旦夕(問。無明煩惱。定是何物。答。全體佛性。大經云。未得無上菩提時。一切善惡無記。盡名佛性)。由無明故。立性無知。近惡友故。恣心自恃。豪強。技藝。種族等。作頑鈍無耻之人也。
不信十方諸佛。不信尊法聖僧。
問。三寶有拔濟之恩。人反不信何故。答。不信。是疑字。由無明覆覺。故疑佛。煩惱動亂。故疑法。炙乎惡友。故疑僧。故華嚴云。信為道源功德母也(心地觀六云。如人無手。雖至寶山。終無所得。無信手者。雖遇三寶。無所得故。又不信三寶。即是不信心。大經云。若人信心。無有智慧。是人則能增長無明。若有智慧。無有信心。是人則能增長邪見。以不信三寶是出世福田故。又信有二種。一信正。二信邪。言有因果。有三寶。是信正。反是。名信邪。雖信三寶。不信三寶同一性相。雖信因果。不信得者。亦名信不具足。信復有二。一從聞生。二從思生。是人信心。從聞生。不從思生。亦名信不具足。又信有二種。一信有道。二信得者。是人信心。唯信有道。都不信有得道之人。亦名信不具足。詳如經說)。法言尊者。般若云。一切諸佛。及諸佛無上法。皆從此經出。則法為諸佛之師及母也。孰尊于此哉。
不孝父母六親眷屬。
孝。是孝順。愛敬從命義(梵網經云。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是諸佛之本源。行菩薩道之根本。是大眾諸佛子之根本。祖師云。稽首三界主。大孝釋迦尊。累劫報親恩。積因成正覺。曾子曰。敢問聖人之悳。無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生也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故孝經云。夫孝德之本也。道德以之為體。教法由是而生。梵網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葢父母者。有生我育我之恩。迴乾就濕。乳哺養育。嚥苦吐甘。慈訓長成。憐念之心。未甞暫捨。故須孝順。現存者。竭力供養。發以道心。過去者。戒善潛資。咸令離苦。雜藏寶經云。雪山中鸚鵡。採花果供盲父母。父母者。今淨梵摩耶夫人是。鸚鵡。我身是也)。六親有三。一。父。母。兄。弟。姊。妹。為根本。二。父六親。伯。叔。兄。弟。子。孫。三。母六親。舅。姨。兄。弟。兒。孫。眷屬者。親眷朋屬。各有眷愛之情。統屬之誼故。
盛年放逸。以自憍[怡-台+居]。
根恣心自恃來。壯盛之年。恃血氣之勇。故多放逸。(大經三四云。放逸懈怠。不修進故。說五種退。一樂多事。二樂說世事。三樂睡眠。四樂近在家。五樂多遊行)憍。恣也。[怡-台+居]。慢也。由恃血氣之勇。故旁若無人。眼空四海。當思形不久住。福智羸劣。不貪安樂。不造眾惡可耳。下承憍慢字開列眾罪。
貪一切財寶。貪一切歌樂。貪一切女色。
一。普及義。切。盡際義。總該統攝之謂。貪財寶則于世味厚。而求法之心薄。貪歌樂。則于淫聲重。而法音之心輕。貪女色。則于穢軀近。而清淨法身遠。如次與般若。解脫。法身三德反矣(又貪世財。與三寶遠。失無量利益。貪歌詠及竹絲等音樂。則微玅法音沉。鍾鼓之聲絕。昔者乾闥婆王奏樂。江河湧沸。迦葉起舞。佛言。眾生顛倒。見法流動。迦葉頭陀第一尚爾。況下凡乎。又肇公赴秦宮請。媵人私逼之。肇不可。媵人讚為沙門謔己。王召。將殺之。肇曰。姑緩七日。當就死。王許。肇著論訖。遂赴刃。有將頭臨白刃。一似斬春風之句。為法求延。非邀譽于末劫。為度生計耳。肇公不近女色尚爾。況真以身根研磨不休乎。願貪者味之)。
心生貪戀。意起煩惱。親近非聖。媟狎惡友。不知懺悔。
首二句。明內因。次二句。明外緣。據相宗集起名心。屬賴耶識。籌量名意。即末那。了別為識。即前六。今心生意起。大抵重前六。動身發語。乃至起惑造業。皆前六識為最故。戀。謂躭著。聖。正也。媟。狎也。狎。親近也。字法之變耳。知懺悔。便可轉煩惱而成智慧矣(心地觀云。懺悔能燒煩惱薪。懺悔能往生天路。懺悔能得四禪樂。懺悔與寶摩尼珠。懺悔能延金剛壽。懺悔能入常樂宮。懺悔能出三界獄。懺悔能開菩提華。懺悔見佛大圓鏡。懺悔能至於寶所。大經二七云黑銕入火則赤。出冷還黑。而此黑色非內非外。因緣故有。佛性亦爾。眾生煩惱火滅則得聞見)。
或殺害一切眾生。或飲酒昏迷。無智慧心。今日披誠一一懺悔(坊本眾生下增偷盜婬妄句。藏本無者。因前貪財色語攝故)。
晉。裴楷。呼酒為狂藥。四分律云。飲酒犯三十六失。(不孝父母。輕慢長友。不敬三寶。不信經法。誹謗沙門。訐露人罪。恒說妄語。誣人惡事。傳言兩舌。惡口傷人。生病之根。闘諍之本。惡名流布。人所憎嫌。排斥聖賢。怨黷天地。廢忘事業。破散家財。恒無慚愧。不知羞耻。無故捶打奴僕。橫殺眾生。奸婬佗妻。偷人財物。疎遠善人。狎近惡友。常懷恚怒。日夜憂愁。牽東引西。持南著北。倒溝臥路。墮車墜馬。逢河落水。持燈失火。暑月爇亡。寒天凍死等是也)由飲酒。故昏迷。因昏迷。故無智慧。智是心之照用。慧是心之性體。轉識成智。則惑斷證真。縱識無智。則罪過彌天。(大經三十一云。有智慧時無煩惱有煩惱。時無智慧。譬如明時無暗。暗時無明。此煩惱根。先以定動。後以智拔。如拔堅木。先以手動。後則易出囗又云阿難具足八能。能持十二部經。一信根堅固。二其心質直。三身無病苦。四常勤精進。五具足念心。六心無憍慢。七成就定意。八具足從聞生智)由無智為本。妄犯五戒。一殺害眾生。二貪財。三貪色。四內生煩惱。外狎惡友。豈無妄語。五飲酒。文義昭然(報恩經問。五戒幾實罪。幾遮罪。答。四是實。飲酒是遮。飲與前四同類。結為五戒。以飲酒是放逸之本。如迦葉佛時。有優婆塞。以酒故。邪婬他婦。盜殺他雞。飲酒亂心。一時能犯四戒)。披誠。披露竭誠之心也囗(已上猶經之證信。此下猶經之發起序也)。
過去諸罪。現作眾惡。今日志誠。悉皆懺悔。未作之罪不敢更作。
由一一懺謝。故過現罪惡悉懺。由懺悔力。諸罪皆滅。淨智自顯(大經十九云。猶如濁水。置之明珠。以珠威力。水即澄清。如烟雲除。月則清朗。作惡能悔。亦復如是。前過則湔刷之。後過則無重造)。改往修來。故云未作等(大經喻如焦炭。不還為木。壞瓶。更無瓶用)。此文出大金光明經(未作二句一懺要旨。若恃懺逐日造罪。是懺反開罪于人。非度人法。如水灌漏巵。終無乎復故)。
弟子(某甲)等。今日志心歸依十方盡虗空界。一切諸佛。
佛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既已歸命。則視佛為師為父。故稱弟子。某甲。稱己名也。餘倣此。等有二義。一。禮時運想。能禮所禮。性皆空寂。故等。二。偕眾共禮。禮在各身。稱在異口。想在眾念。悉皆齊等。外則身禮佛相。威儀可觀。口稱佛名。和音可聽。內則心想佛義。聖相宛然。志心者。精專定向之心也。歸。歸同。身心投佛。遵法而行也。十方者。東西等四正方。東南西南等四維方。上方。下方。共成十。十方虗空必有河沙世界。界中必有度生之佛故(問。上必求十方聖賢。下必普度眾生者何。答。古云。如千鈞之弩。不獨為鼷鼠發機。三界之尊。豈偏令一人離苦。問。何故虗空二字。恒入佛法。答。虗空是佛法正宗。出生死確論。如七祖婆須密。付八祖偈云。心同虗空界。示等虗空法。證得虗空時。無是無非法。既無是法又無非法。謂之無上佛果菩提。亦名真如佛性)。諸佛。指現在諸佛。即下所列者。
諸大菩薩。
具云菩提薩埵。大論翻云佛道成眾生。自行。修諸佛道。化他。成就眾生。亦云覺有情。以自覺覺他彰名。自覺。異凡夫之不覺。覺他。異二乘之獨覺。對迷屬悟。望果屬因。以智上求。運悲下化故。菩薩雖多。今止列六。亦得名眾。諸大二字。直冠八部上。俱菩薩示現。故有大乘懺悔法。
辟支。羅漢。四果。四向。
辟支。此云獨覺。出無佛世。觀緣悟道。如秋觀黃葉落。春睹百華開等。羅漢。具云阿羅漢。有三義。所謂無生。應供。殺賊(即第四果)。斷三界八十八使將盡。名初果向。盡。證初果果。進斷欲界五品思。證二果向。六品思盡。證二果果。又進斷第八品殘思。證三果向。九品思盡。證三果果。更進斷後七十一品思。證四果向。斷盡思惑。證四果果。若論斷惑證真。先向後果。位次尊卑。則先果後向。達磨論云。向者。趨向。果者。證果。此名小乘。故有小乘懺悔法(華嚴云。上品十善。修治清淨。心廣無量故。具大悲愍。不捨眾生。希求諸佛大智。修一切諸度。廣大行願。故成菩薩。辟支。從上品十善清淨。不從他教。大悲方便未具。惟自覺悟。了甚深因緣法。成獨覺乘。羅漢四果。從上品十善。以智慧修習。心狹劣故。怖三界故。闕大悲故。從他聞聲解了。名聲聞乘。有說上上品十善。乃至修四無量心者。即得成佛。無量法門。不出十善故)。
梵王。帝釋。天龍八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