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句。讚佛之妙因妙果。可敬可承。此句明竭誠以作結。眾。對獨言。單己曰獨。三人為眾。乃至十百千萬。即名大眾也。等者。平等一心。無能所等異念。以一會大眾。皆運至心。深患生死苦樂涅槃樂故。志者。意念耑一也。志心者。一心向佛。更無異想也。梵語南無。此云歸命。亦云歸身。葢自反為歸。以佛非心外之佛。乃自心本佛。今歸投大覺。即反本有之覺心也。由見即心之佛。具足無量慈悲喜捨。普被眾生。深感于衷。故齊捐身命。專心志意而歸投焉。是即血肉幻妄之軀。覿體便成金剛不壞之體。即識心連持之命。而成佛果智慧之命也。禮。謂敬禮。凡夫以大聖為師。必須五體投地。尊敬作禮也。此句含蓄甚妙。收盡上三句。眾字。合上眾生含識。等字。合上慈悲喜捨四心俱大。志心字。合上愍濟。歸命字。合上相好光明。禮字。合上以自嚴。既達乎理。又通於文。自發智慧。如斯運禮。其功德可涯量哉)。
啟運慈悲道場懺法。
(啟。開也。佛法心三。皆有開義。先達遺此懺法。有文可覽。理可會故。令人開卷得益。生慶幸想。是法開義。又此懺雖係文字語言。其寔先聖本意。在開示悟入眾生佛之知見。即文言是真淨妙法。覺本自心是佛開義。既知佛法二義。便知有事懺理懺。大乘小乘。懺法雖殊。不外自悔。一念真淨妙心。立地心華發明。見自心本佛度生真體。是心開義。果得此三義。何患教不明。禪不透哉。故昔慈恩懺主。從修懺處悟明心體運。默轉也。謂默轉慈悲之想。廣利羣生。彼此得益。方成大椉懺法也。道場二字。有事有理。事即阿蘭若。香華燈燭等莊嚴。及見相稱名等。理則清淨心中普運慈悲。即空假中等。懺者。具云懺摩。此云悔過。懺云陳露先罪。悔云改徃修來。謂之斷相續心。一斷永不復造。又懺。謂止斷未來非。未作之罪。不敢更作等。悔。謂自耻心于往犯。已作之罪。願乞除滅等。法者。執持義。軌。謂軌生物解。如上佛法心三義等。持。謂任持自性。令人知此懺法。自性本具。自性清淨。亦知罪無自性。罪性本空。空不透脫。須仗佛力。今以懺法。成範列左)。
懺具十法。
(一。明信因果。二。生重怖畏。三。深起慚愧。四求滅罪方法。五。發露先罪。六。斷相續心。七起護法心。八。發大誓願。度脫眾生。九。常念十方諸佛。十觀罪性無生)。
懺悔三義。
(一。立懺悔名。首伏白黑。改往修來。慚愧等名。二。示懺悔處。別教以次第三觀為處。圓教以妙三觀為處。三。作懺悔法。身口意三依法)。
又復應知大小二椉。各有三種懺悔。大椉三者。一。作法懺。
(身口依法。稽顙求哀等儀有五法。一。袒右肩。二。右膝著地。三。至心合掌。四頭面禮足。五。說己罪名)。
二。取相懺。
(心有目想。相起為期等)。
三。無生懺。
(一向攝念。罪福無主。法華。方等。般若。各有事儀。要制期限。方等十二夢王。菩薩戒見光見華等為助。端坐念寔相為正)。
小椉三者。一。作法。
(經藏。輕重俱許懺。律不許夷。但許下四)。
二。取相。
(阿含犯欲。作蛇口想。罪即滅等)。
三無生。
(析法空觀)。
一心歸命三世諸佛。
(一。是純一。精專之謂。即志心意。夫懺悔雖重在行人自心一念竭誠豁然開悟。然必藉諸佛愍濟默佑。故要一心歸命。過現未為三世。生下八佛名。梵語佛陀。此云覺者。佛是主義。體即無漏五蘊假者也。覺體是慧。覺察斷障。覺照真俗。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如次配凡夫二椉菩薩。唯如來獨到彼岸。跨十方而為主。握五性以稱師。三覺圓明。故名為佛。三世諸佛。是標。下列號。若知三世一時。便知三身一體)。
南無過去毗婆尸佛。
(南無。此云歸身。亦云歸命。以凡身歸聖身。所以有為身。證無為體。且轉八識命。歸智慧命耳。過去二字。應冠到毗舍浮上。以三佛皆過去劫教主故。毗婆尸。一名維衛。此云勝觀。人壽八萬歲時出世。釋迦於空王佛所。發菩提心。後於是佛出世。三僧祇滿。故居七佛之首。壽八十千劫。此及下二佛。皆剎利家生。皆姓拘隣。此佛于波吒羅樹下得無上菩提。三集聲聞。第一弟子。一名吉沙。二名看茶。侍者名無憂。子名成陰。父名槃頭。母名槃頭意。城名槃頭。付法偈云。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乃過去莊嚴劫。第九百九十八尊佛也)。
南無尸棄佛。
(尸棄。此云持髻。人壽七萬歲時出世。又名式棄。大論翻火依。其種姓同前。于芬陀利樹下證果。亦三集聲聞弟子。一名勝。二名自在。侍者名離畏。子名不可量。父名鉤那。母名勝。城名阿樓那跋提。過去三十一劫出世。彼劫復有毗舍浮佛。自後無量劫空過無佛。至賢劫中有四佛。即拘留孫以至釋迦也。付法偈云。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過去莊嚴劫。第九百九十九尊佛也)。
南無毗舍浮佛。
(毗舍浮。此云徧一切自在。壽二千劫。種姓同前。娑羅樹下得果。再集聲聞。第一弟子。一名星宿。二名上。侍者名寂。子名善智。父名阿樓那天子。母名稱意。城名隨意。偈曰。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過去莊嚴劫。第一千尊佛也)。
南無拘留孫佛。
(拘留孫。此云所應斷。又云作用。壽命十四小劫。此及下二佛。皆婆羅門種。皆姓迦葉。憂頭跋樹下得果。一集聲聞。第一弟子。一名疾。二名力。侍者名智。子名上。父名功德。母名廣。彼天子名無畏。城亦名無畏。付法偈曰。見身無實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此乃現在賢劫第一尊佛。初減人壽六萬歲時。出成佛道。為賢劫千佛之首)。
南無拘那含牟尼佛。
(拘那含牟尼。此云金寂仙。大論名迦那迦牟尼。秦言金仙。壽命三十小劫。于尸利沙樹下得果。一集聲聞。第一弟子。一名活。二名毗頭羅。侍者名親。子名勝。父名大悳。母名難勝天子名莊嚴。城亦名莊嚴。偈云。佛不見身知是佛。若實有知別無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此現在賢劫第二尊佛也。次減人壽四萬歲時出成佛道)。
南無迦葉佛。
(迦葉。此云飲光。壽二十小劫。于尼拘律樹下得果。第一聲聞弟子。一名輸那。二名頗羅墮。侍者名迦。天子名導師。父名淨德。母名善財。天子名知使。城亦名知使。即波羅奈城是也。偈曰。一切眾生性清淨。從本無生無可滅。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此現在賢劫第三尊佛。人壽減至二萬歲時。出成正覺。當賢劫中第九小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目法化生。現在歸依。故云本師。第二劫滿。遇然燈佛。第三大劫滿。正當治世。號釋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惟能仁故。不住涅槃。徧入塵勞度生。惟寂默故。不淪生死。常住涅槃自在。壽期一百年。亦剎利家生。姓瞿曇。太子時。名悉達。此云一切義成。世出世間之義。皆成就故。于阿說他樹下得果。一集聲聞。第一弟子。一名舍利弗。二名目犍連。侍者名慶喜。子名羅睺羅。父名輸頭檀王。母名摩訶摩耶。城名迦毗羅。又能仁者。仁慈化導。利他之號。寂默者。自在證真。利己之稱。付法偈云。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是賢劫第四尊佛也。人壽百歲時出世。欲知增減者。人壽八萬四千歲。過百年減一歲。減至十歲。又過百年。增一歲。乃至增到八萬四千歲。如是一增一減。為一小劫。如是二十番增減。為一中劫。八十小劫。為一大劫。當知一增一減。計一千六百八十萬年。住劫初至第九減劫。人壽百歲時。該一萬五千一百一十九萬年。減至十歲。猶有一萬年在後。可知)。
南無當來彌勒尊佛。
(前佛是三世中過現。此當未來治世。故云當來。彌勒一譯旃怛麗。此云慈氏。姓也。阿逸多。此云無能勝。名也。現在知足內院說法。後降生堪忍界。翅頭末國城中。大婆羅門家。托胎長成身長三十二丈。胸廣十丈。面長五丈。人壽皆八萬歲。身長一十六丈。相貌端嚴。衣食化生不須勞苦。七寶滿藏。無人視之。無灾患寒暑盜賊諸不吉祥事。于華林園內。龍華樹下而成正覺。住劫內。第十小劫。人壽八萬四千歲。減至八萬歲時出。三會度人。初會度九十九億聲聞。第二會度九十六億聲聞。第三會度九十三億聲聞。禮懺必先七佛。如世間立宗祖之七廟也。如世弟子。孝順七世父母故。凡禮佛。必須觀想。心役名運。身由觀顯。觀即一心空假中。身即一身法報化。想禮佛偈。作觀頂禮。人根。有利鈍之殊。慧心。分淺深之異。佛身及德。不可思議。於行人心。隨力隨分而想觀之。福不唐捐。如飲海水。各令飽滿。故應于禮佛之次。攝心入觀。諦想成就。即得諸佛現前三昧。以我有限之身心。運無窮之企想。必期自他雙利。而懺迴向菩提。道無不剋。慈無不廣者矣)。
讚法偈。
(佛是能證。法是所證。能證。既已伸讚。所證豈得默然。良以龍證繇所證得尊。所證緣能證方顯。是故其次以偈歎法)。
無上甚深微妙法。
(連以三義歎法。法字。承上三義。初無上法者。佛法最上。更無一法可以加之。故能證諸佛。謂之無上士。所證之法。謂之無上法。超等覺故。等覺名有上士。如須彌卓逈。落羣峰之峻故。甚深法者。佛法最深更無一法能徹其源。非權椉菩薩及二椉等所能窺測。譬如大海非百川之淵可比故。微玅法者。佛法理趣。幽微圓玅。不可思議。眾生第能由之。不能知之。所謂眾生日用而不知者。是即凡夫麤惡之法。全體聖人微妙之法耳)。
百千萬劫難遭遇。
(法華云。無量無數劫。空過無有佛。無佛。則無從聞法矣。故云難遭。又難遇者。經云。諸佛興出世。懸遠值遇難。正使出于世。說是法復難。是也。此句應作六句讀。一。百劫難遇。二。千劫難遭。三。萬劫難逢。四。百千劫難遇。五。百萬劫難逢。六。百千萬劫難遭。是從少至多句。總言曠劫難遇。令人生難遭想。希有心。以景慕佛法耳)。
我今見聞得受持。
(此雙承上兩句來。我今二字。承上第二句。謂如是曠劫罕遇之法。於我一介凡夫。即今忽然幸遇。慶中之慶矣。得字。承上遭遇字。由遭遇故。得見聞耳。又得字。居乎中間。雙貫兩端。謂眼得見。耳得聞。心得受持也。受者。領納于心。念念承受。無少遺失。如琉璃瓶盛獅子乳。靡纖滴之泄也。持者膠執不捨。若身若心。奉持不倦。依義修行之謂。此見聞受持。望前首句看。具能所持義)。
願解如來真實義。
(願。誓辭。承上一句二字來。謂既多劫罕遇。我今忽然得逢。應生難遭想。恭敬心。當發大誓願矣。解字。根上見等五字來。謂既得見聞受持。須要實悟根源實解差別。方副世尊說法開示眾生之意。如來等五字。結歸首句。葢無上等法。人人具有。但為妄想牢籠。不自就裏領解。却似如來獨證獨有。故結歸如來分上。其寔情無情類。莫不皆充然具而本然得也。如來有二義。一指三世諸佛。二指性具體用。如者。寂滅義。來者。照用義。即寂滅之體。起炤應之用。即炤應之用。全寂滅之體。體用不二。故名如來。真實義二。一。對虗妄看。以世間虗浮言詮。顯真實妙義。非即文字是真實義。故般若以色見聲求不能見如來。若於真實義透脫。即虗妄言句全體真實矣。二。望前無上等法看。法總義別。謂解無上等總法或易。若能解了無上等三重法中。真而不妄。實而不虗之差別義實難。古云。涅槃心易曉。差別智難明。非是之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