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有些老师确实存在着思想上懒惰的问题,把教学看成简单的重复。实际上,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每一节课,都是不断进行创新的历程。
也许你教上一届学生时有一个相当得意的教法,没准用在今天的学生身上就是一个败笔。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指的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善于对教材进行使用,但同时又不能照本宣科,被教材束缚祝下面我们来看一个英语教学案例:
有一位小学老师在为学生们上英语课本中第一册第五十二课的时候,始终认真贯彻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的要求和原则,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层次清晰,教学难度由浅入深,安排十分合理。
突出听说训练,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而且较好地运用了滚雪球、打埋伏的教法
一开始上课的时候,通过一系列的发问,我们很快就了解到那一位教师已经将最后一段的学习内容通过duty一步步地铺垫好了。
例:…
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
Who are they?
How many days are there in a week? What are they?
这种“duty”形式恰是本册书里最后两课书的教学内容,而且语言的交流形式已超越了课本的内容。
接着这位教师又根据值日生对于家庭情况的自我介绍,向全班的同学不断提出问题,借此考察学生们上课的注意力以及他们英语的听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一开始教师就将全体学生引入到听与说的英语语境之中,接着教师以Free Talk形式进行复习。
出示幻灯片,同时用英语介绍:
Picture1.T:MaryandTomaretalkingontheirwayhome.Whataretheytalkingabout?接着全班的同学每两个人组成一个小组进行自编对话。教师将全班的同学分成四个小队,找出两队学生通过竞赛的形式,让学生们将他们自己编辑的对话表演出来。
Picture 2.教师在原有幻灯片Mary和Tom两个人物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一个新的人物Dick,边介绍:Dick is coming,He is Tom's brother.They are twins,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Practice in three)三人一组进行编对话,然后教师找两组进行对话表演,并对他们自编表演情况在小队竞赛栏中填上成绩。教师在课件上出现的三人基础上又加了一只小狗,同时又用英语进行介绍,让学生们将已经编辑好的对话内容再增添一些新的内容。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人们用来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只有把英语当作一门实践课来教,才能真正把英语当作交际工具来应用。我们进行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言交际能力。教学的基本顺序为:听先于说,说先于读,读先于写。不同的教学阶段有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小学生正处在学习英语的最初阶段,所以,教师的教学要求就是以培养学生们的英语听说能力为主,兼顾培养英语的读写能力。应采用视听说领先、读写及时跟上的教学方法。
在这个案例中,这位教师通过精心的设计,逐步深入,通过画面以及语言创设的情境,令学生们能够重新组织自己已经学过的语言内容,不仅对学生的听力、语言运用能力进行了考察,同时又为学习新的课程做好了铺垫。
1.新课导入新颖,独具匠心
优化教学内容。
课本中第五十二课的内容十分平淡,倘若教师按照原文课程照搬进行讲述的话,一定无法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最终的教学效果也一定不会好。而这个老师用实物bag(书包)引出:What's in my bag?Guess!通过猜谜的形式,不仅设悬念吸引学生,同时可以大量复习学生已掌握的词汇。“A pen,A ruler,A book…”,最后教师出示一张本班一位女生照片,边说:“Look it's a photo.”这时全班学生都很兴奋,虽然photo一词学生从未听说过,但他们一看照片,马上理解photo的意思,教师在学生无意中将photo一词的学习巧妙地打了埋伏。
教师指着这位女生的照片介绍“This is a photo of a girl.She's your classmate.Who's she?”
“Who's this girl?”“Who's she?”虽然这句话学生们没有学过,但是在这种情境之下,学生也能够听懂,由此能够看出教师对语言的功能性十分的注重,并且十分注意暗示性的教学。对“Who’s this girl”的回答,学生能说:“She's xxx.”课文中只提供了一个“She's my friend”,但教师又引导学生说:“She's my classmate.”在此基础上又引出“What class is she in”,然后板书再进行操练。
教师紧接着又拿出了一张年轻妇女的照片让同学们进行猜测“Who's this woman?Who's she?Guess.”以引出“She's…”。“woman”一词是生词,但并不影响学生对整句话的理解,而这次猜谜有两个目的:其一,对“Who's she”这个问句几种回答的反馈,考查学生能否在真实情境中去运用;其二,引出“What's her name?”而教师将这个陌生妇女的照片拿出来是充分利用悬念,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对于新课程的情境设计十分真实,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满了趣味性,给原文课程平添了很多的色彩,同时又巧妙地将课文中的语言难点很好的突破。
那位老师将本课的幻灯片显示出来,并介绍:“This boy is Dick.This is Rose,this little girl is Lucy.Lucy is Rose's friend.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教师让学生们每三个人组成一个小组,根据课本中的情境进行对话的编排,并找出其中的一组进行现场表演。然后教师说:“Now Let's listen to the tape.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教师利用教学中的每个环节,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的创造力。
2.注意教学中的迁移艺术
根据有意义学习的教育教学的理论:所有新的并且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之上产生的,那些完全不受学习者原有认识结构影响的学习是根本不存在的,因此,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一定会包含有迁移。上述案例中的老师就是在这一节课里很好地应用了这一原理。在生词的教学中,老师根据单词的音形关系及发音规律设法在学生已掌握旧词的基础上引出新词,而且在教新词之前,老师把本节课要出现的辅音字母ghl以唱拼音歌的形式为新词教学做了铺垫,在学单词“girl”时,老师先问:“Who can spell the word‘shirt,bird’?”待学生答出后老师又问:“Yes,but who can spell the word‘girl’?”学生们很自然地回答出教师的提问,教师充分地将学生原有的潜能挖掘了出来。然后教师出示一组词,“bird,girl,sir,dirt”,通过拼读规则让学生再读生词,力图使学生掌握拼读规律;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不仅仅只是着眼于让学生们学会,而是要着眼于让学生们能够会学,要为日后学生的自学打好基础;学生不仅通过正迁移自己能拼出单词,获得成功感,同时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其他的词如her也是以启发式引出的,但教师列举了father等与其同形异音的词进行比较,以防止负迁移的干扰。
3.利用多媒体教学
教师充分地利用好多媒体的教学,想尽方法令学生们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交替的发挥作用,寓教于乐,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的优化。即便教学的过程合理,但如果缺少感情的话,也很难将学生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更无法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也就无从谈及提高学生的素质了。
那位教师在对学生授课的时候十分注重情感的投入,上课的时候始终是面带笑容,对待每一个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都是十分耐心地给予帮助,微笑着给他们鼓励,体现出以情激情、以情促知、以情培能、以情育人的教育教学的风格,教师的教学和激情面向的是所有的学生,不会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
(1)利用声、光、色及实物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
那位老师能合理使用照片、幻灯、书包、录音机等教具,创设情境,促进教学活动,特别是在为加强What’shernameWhatclassisshein的句式掌握,通过延长两首自编的英文歌曲,让学生们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巩固,不仅能够放松学生们的紧张情绪,同时又能够起到对新学句子进行巩固的作用,同时还为教学的课堂增添了一些轻松活跃的气氛。
(2)训练形式多样化
教师注意了训练目标的专一和形式的多样化,在操练中,教师以“Thegirls,Theboys,RowOne,LineFour,PartOne,PartTwo”从全班……小组……两人……个人,从双边活动到多边活动起伏多变,充分体现出高密度、快节奏、广信息、重交际的教学原则。
(3)注意引入激励教学方法,练习趣味化
“教师进行教学的艺术并不在于对本领的传授,而是在于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富有激情的激励、鼓舞和唤醒。”这节课教师恰恰采用语言、情感、情境、竞赛等激励手段,积极创设一个乐学的氛围。那位教师很好地掌握了小学生比较爱表现的心理特点,通过击鼓传花的小游戏对全班的同学对新课程的掌握程度进行反馈,对于班级里的每一位同学都应公平对待。教师还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将全班分成四队竞赛,将表现出色的小队加分以示鼓励,获胜小队的每个人喜气洋洋。课程最后,教师通过一幅全家福的照片让学生们进行新对话的编配,通过此对学生们新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并且以小队的形式进行比赛,检查学习效果。
从整体课来看,突出重点,操练到位,脉络清晰,学习自然,注意在日常交际的过程中学习语言。课堂上气氛的轻松活跃不仅仅是表现在形式上,并且还体现在学生们活跃的思维活动之上,得到了对学生们发散性思维不断强化的功效,切实由始至终地贯彻了全面性、发展性、时效性以及主体性的原则。
这节课当中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在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教师要对学生的语音关好好把握。gid个别学生发音[i]不准时,教师应及时纠音。see[si:]齿音发[x](个别学生)。
总体上而言,虽然仅通过这样的一节课还不能教教师们如何进行创新的教学,但是,却能够给教师们带来一定的启发:只要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不断进行钻研和创造,将自身的素质提高,有创新的意识,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改革,就一定能够在上课的时候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根本。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有很多,但没有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只有富有变化的教学方法,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才能符合教育创新的要求,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与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