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巴菰”是怎么传入中国的
明末医学著作《景岳全书》中,最先记载了烟草传入的情况:“烟草自古未闻也,近自我明万历时始出子闽广之间,自后吴楚皆种值之矣”。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随着新航路的发现,世界经济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美洲的烟草、可可、甘薯等,成了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商品。在亚洲,这些东西最先到达菲律宾,然后传入我国。
李时珍成书于万历六年(1578年)的《本草纲目》,收载了1892种药用值物,却没有收录烟草。一本专门记载嘉兴地区风俗、物产、轶闻掌故的书《古禾杂识》在谈到烟草时,有这样的描述:
“淡巴菰始于前明。万历末,有携至彰、泉者,马氏造之曰淡肉果。渐传至九边,皆衔长管而火点吞吐之……”“黄烟来自松江,实出于福建。喫者有红、松、通三字诀,否则旁观窃笑其为门外汉。”“农家船户,从前多嗜黑老鹙,后改青条。水烟今则竟有吸皮丝者。取火之具,向皆用火石,近乃競用西洋火柴,俗称洋火纸。农户船家,无不备此者……”
淡芭菰这个词,原本是美洲阿拉瓦克族印第安人用以称呼他们通过鼻孔来吸的那种卷烟的,后来为各种欧洲语言借用。从上述叙述不难看出,早在明代万历末年中国人就开始吸烟了。最早从国外传入烟草的,是福建水手。他们从菲律宾带回烟草的种子,南面传至广东,北面则传至江浙一带。松江(吴淞江)一带以流行黄烟著称,不懂得抽烟诀窍的,还被讥笑为门外汉。
最早吸烟的不是平民和官人,而是军人。当时有很多人认为烟草可以去湿,“避瘴气”(这或许与烟草最初传到沿海潮湿地区带有关)。军旅生活环境的艰苦,便促使边防地区的军人最先吸烟。
起初人们都用火石来取火。随着烟草的传入,西洋火柴和渐渐进入中国各地,俗称洋火纸,普及到了农户船家。当时人们吸烟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是吸旱烟,即用竹管装上烟锅烟嘴,另一种是吸鼻烟,主要在上层社会中流行。由于吸烟,产生了许多形制、质地、装饰各不相同的烟具。仅质地就有乌木、细竹、玳瑁、玉石、白铜、水晶等多种。可惜,人们在将吞云吐雾作为时髦之际,忘了身体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