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包银只要同意了,办事效率其实还是很高的。他把牛交给老大去看后,就马上准备出林子去借钱了。
老二老三加老四也跟着下山了。
老四冲已经有些驼背的金包银的背影喊,爸爸,不管你找哪个借,都给他们说一声,我到了CD,不出三个月,就能把钱还给他们,还可以多还50块钱的利息。
没想这一声喊,把一个祖老疙兜(西充方言:同祖同宗)发下来的,跟金包银平辈的金包暖给喊出来了。
金包暖四个女儿早就在外面打工多年,大多在西充城里买了房,安了家,家底子厚着哩,他时不时还要去西充城里转一转,看看外孙,过几天县城的生活。金包暖当时正在附近的地里挖红苕。
看到四娃家五爷子居然同时出现在山坡上的柏树林里,他便有些好奇,现在听到老四一声喊,他就明白了。
他曾经也多次劝过金包银,叫他让四个娃儿出去闯一闯。但三个有残疾的娃儿怕丢人,也担心没人请,所以,没敢进城打工,但老四完全没有必要窝在家里的。今天,太阳居然从西边出来了,金包银居然同意老四去CD了。还找哪个借钱?四五百块钱,他金包暖马上就能摸出来。
于是金包暖从地里跳了出来,冲坡上喊,老四,喊你老汉不要跑远了,就朝我这儿来。我借路费钱给你们。利息就不要给了。二天带个城里的漂亮婆娘回来,就算是给我们全村留守老人发利息了。
老四连叫了三声好,其实并没有走远的金包银也听到了,他本来就打算回家找金包暖借钱的,没想到,金包暖居然在附近听了他们的“小耳朵”(西充方言:偷听,隔墙有耳之意)。
金包银便向金包暖跑去。虽然平辈,但金包银比金包暖大三岁。所以,平时间,他们一般称兄道弟,只有开玩笑时才没大没小。
包暖兄弟,有钱就是大方哈。金包银喊也似的说。
包银哥,大方也是要看人的。你们一家如果继续窝在屋里,就是穷得揭不开锅,我也不借钱的哈,我还担心还不起的哦。金包暖说的倒是真话。
除老大看牛,老四三兄弟也向金包暖的地里走来。听完他们的对话,老四说,我懂,包银叔说得好,有句话,叫救急不救穷。
我们真要窝在家里,不穷死才怪,哪个傻子才会借钱给我们的。
不过,你放心,我到了CD,不出三个月,就能把钱给你们汇回来。
金包暖道,四侄儿呀,你们家我最看好你了,不光人长得标致,脑瓜子也灵光,到外头去了,不要老实,要学会变通,只有这样,你才能挣到钱。而且,我也相信你能挣到钱,所以说这钱,你先拿去用,500块可能有点少。到了CD后争取当天就能找到工作,当天找不到,第二天都必须要找到,不然,在城头多呆一天,你的花销就会大很多的。
金包暖自己年轻时也打过工,所以经验丰富。他已经从钱包里拿出了500元钱。递给了已经走近的金老四。
说实话,这年头,500元都不叫钱了。这不,我现在每天看包包的钱最低都是500元。而你们却还要借。是该改变的时候了。金包暖对金家四爷子说。
那是。包暖叔说得好。那几亩破地,你不管咋折腾,一月能折腾出500元钱吗?显然不能。金老四说,而城里,就算是在馆子头打工,包吃住下来,一月也能挣一两千的。
金老四数过了钱,便塞进了自己的口袋。
老二老三似乎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钱。事实上,他们除了干活也不接触钱,家里的事,都是老汉金包银说了算。
金包暖道,是的,这年头,城里比我们刚改革开放那会儿,好找工作多了。只要不挑三拣四,挣钱的活儿多着哩。你们都回去吧,赶紧给老四收拾一下。要走就快点,早打工一天,就多挣一天的钱。
老四一家自是对金包暖千恩万谢。随后告别回家,开始为老四的远行收拾起来。
这之前,老四一家,别说去CD这样的超级大城市,就是连最近的西(西充)蓬(蓬溪)盐(盐亭)射(射洪)的县城都没有去过,他们只去过,周边的乡镇和区(现在撤销了),比如自己的乡,高院,然后就是同德乡,自己的区,双凤,然后是射洪的区,仁和镇,射洪的乡,曹碑,接下来是蓬溪的区,文井场,蓬溪的乡,罗戈场,最后是盐亭的乡,金鸡,据权威考证,这里才是中华母亲嫘祖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