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家以后,整理藏书旧稿时,很偶然地从废稿捆中发现一小块发黄的剪报,原来是我半个世纪前,在大学读第二外语——法语时的一篇习作。当时教法语的是刚从法国回国的戚佑烈老师,年轻热情,经常鼓励学生练习翻译,并且不辞辛苦地一再帮助修改。我的这篇题为《中学生的回忆》的译文就是经过戚老师多次修改之作,后来在一份名为《天津教育》的杂志上发表。我很珍惜这篇译文,因为这不仅是我的劳动成果,还渗透着戚老师的心血,可惜只剩下题目和前两段残篇,很想能找到完璧,自己所在学校的图书馆没有入藏,转请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张凤岭馆长查找,虽有此刊,可惜这篇译文被挖了天窗。后承天津图书馆高成鸢同志为我送来译文的全文复印件,真好像访求到一件珍本文献那样兴奋。
这篇文章是一位在中学时代对自己年已花甲的老师所作种种恶作剧而表示忏悔之作。写来颇有情趣,读之令人感动,这也许就是我当年之所以努力去翻译的缘故。作者是在许多很不用功和好闹的学生中一个很出色的人物。他利用老师戴眼镜和假发的条件不断地开玩笑、恶作剧。在此,我且引录几段当年的译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戏弄自己的老师的。
常常在全班静谧听讲的时候,我用一种可怕的声音急促地关我的书桌,不问便罢,如果要是责备我的话,我总是永远不变慢吞吞的答道:“先……先生……我没留神。”
有时,我把厚纸折成一个三角兜,装满了墨水,然后很小心地关折好,在班上传递,若是被老师看见,他便会很严厉的命令把这装墨水的纸兜给他。他很自信的以为一定抓住了糖果;但是,当他打开来看时,墨水很迅速的泼洒在他的手和书桌上。我们感到这是些好玩的玩法。
我时常利用他正沉埋在深思中的机会,把他的一缕假发系在椅子背上,当他起立时,他的假发在我们大笑声中掉落下来,于是我们常是被罚禁止出门,但是我们玩得很热闹,也似乎觉不出这是一种厉害的惩罚了。
作者是以一种反省的态度回顾了少年时代的错误行为,他诚恳地写下当年对老师的伤害,深深地自责,想以坦露自己来表示歉意。他在文章的结尾写道:“到现在,当我想起多多少少为我们辛苦的这些‘可怜人’,我对于我这些坏行为有点后悔,同时更反复地背诵了诗人的一句话‘年轻的人是无怜悯的心的’。”这些话不能不引起我内心的共鸣,我虽然没有像作者那样过分,但是,也有过一些至今想起来就会脸红而感到惭愧的“坏行为”。我也愿像作者那样,写出当年感到有趣而现在不时内疚的某些事情,向曾被我伤害过的老师道歉。
我们是个文科班,虽然读书不多,却都自以为有文化知识,脑袋机灵,把“才华”用来给老师起绰号。我们常常根据老师的生理或行为的特点,相聚议论、“册封”。几何老师是刚从大学毕业的一位杨姓女老师,年轻漂亮,大家都喜欢她,只因为脚大,便给她起了个“杨大脚”的绰号。教代数的老师早年谢顶,就起绰号为“电灯泡”。教历史的老师,个儿高,国字脸,有点仙风道骨,就起绰号为“妖道”。教英语的老师比较古板,规行矩步,从无笑容,常常逐字逐句讲读《古史钩奇录》,所以即景生情,称他为“木乃伊”。体育老师走路时手脚甩动,我偶尔看到他有点像鸭子走路,平日又有点婆婆妈妈,于是很快传开了“鸭子妈妈”的称号。语文老师年近花甲,写得一手好赵字,讲评作文时纠正错别字,尤见特色。他往往举出作文中的例子,似嘲若讽地讲述,使人印象深刻,如“糖炒栗子”之误作“糖炒票子”,“捧腹大笑”之误作“棒腹大笑”,“刚愎自用”之误作“刚腹自用”,同时他还常用粉笔敲打灰哔叽长衫下那凸起的腹部,引得我们哄堂大笑,终身难忘,使我们日后对错别字特加注意。这本是老师的苦心所在,而我们却残酷地把“糖炒票子”的称号送给这位老语文教师。……可以说,我们给每位默默浇灌未来的老师都起了绰号,甚至欣赏起名者恰如其分命名的“才华”。直到长大成人,才越来越感到不可原谅的沉重。
我们常常挖空心思想出新招。有一次,我看到讲桌上的粉笔盒内只剩下几支短段粉笔和一些粉笔头埋在粉笔末里,就挖走了短粉笔和粉笔头,留下小半盒粉笔末,正好是教几何的“王瘸子”上课,当演算时发现没有粉笔,便拖着一条跛腿去拿粉笔。他回来后还向这群可恶的小鬼头表示歉意,自责没有准备好,耽误了大家的时间。同学们赞美我的“新招”,因为这是不易被发现的“高招”,既可以再一次欣赏老师一歪一歪的走路姿势,又因老师去拿粉笔给我们腾出了叽叽喳喳、活动手脚的空隙,于是,这一招就成为我们恶作剧的保留剧目了。
许许多多的翻新花样,成为我们中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内容,岁月渐渐冲淡了青少年时代的往事,但对善良的老师们所做的“坏行为”却异常清晰地萦绕在脑际而不时困扰着我。成人之后,偶尔遇到旧日中学的老师,总要倾诉一点往事,忏悔自己的“坏行为”,希望得到老师的宽恕,求取心理上的自我平衡;但是,老师反而一笑置之,不以为意,有时还夸我们有趣聪明。
这些曾被我们无知亵渎过的老师,现在大都已经离我们而去。他们的辛勤、宽厚让我们深感怀念和愧疚。我们不能以年轻人无怜悯心来自恕,我们将永远回忆中学生的生活,谢谢老师们给我们那么多,那么多难以尽述的恩惠。
来新夏,著名作家,浙江萧山人,一九二三年生于杭州。一九四六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历史学系。历任南开大学历史学教授、校务委员、图书馆馆长、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图书馆学情报学系主任等职。现任教育部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所属地方文献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