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听到魏征把自己比作隋炀帝时,李世民那张脸顿时拉下来,心中甚是不悦。
“隋炀帝怎么能与朕相媲美呢?魏征,今天你是不是又吃错药了,要是不说出点让朕信服的理由,就不怕朕会杀了你吗?”
“陛下要是真想杀了微臣,微臣恐怕八年前就早已陪隐太子共赴黄泉了,何来能够辅佐陛下八年之说呢?”
李世民一听,心中的不悦之情早已烟消云散,对魏征的对答开始有了兴趣。
“哈哈,知我者,魏征也。不过魏征啊,你知不知道三国时期曹操有一个谋士叫杨修,杨修也是时时都能猜中曹操的心思。曹操在门上写下活字,杨修就猜出了曹操闲门太阔了。曹操写下一盒酥,杨修猜出了是一人一口酥。但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就是因为太聪明了,却惹来了曹操的怀疑,最终引来了杀身之祸。你有点像他啊。”
魏征当然知道李世民把他比作杨修是觉得他聪明盖过主公是不明智的。
“微臣虽然像杨修一样说话直接,敢于直言,但微臣绝不会像杨修一样死于非命。”
“哦?魏爱卿为何如此确信?”
李世民有点想知道魏征的话中之话了。
“那是因为微臣虽像杨修,但陛下绝不是曹操。曹操生性多疑,陛下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我当初虽为陛下的死敌,甚至想方设法治陛下于死地。但陛下却能够礼贤下士,录用微臣。微臣八年来进谏陛下不下百余次,陛下竟能一一纳谏,如此千古一帝,怎么会杀了微臣呢?”
李世民听后,又是钦佩又是高兴。钦佩的是自己这八年来每一次接受魏征的纳言都有一种要杀了他的冲动,但每次都被说得无言以对。高兴的是自己有这么一个良臣,将来大唐必定能够如日中天,繁荣昌盛。
“哈哈,魏爱卿,朕这次又被你说得无言以对了,你又赢了朕。朕想啊,他日百年之后,这一代英主,一代良臣,不知后世会怎么的评价啊。”
“那也是百年之后的事了,一切功过是非都由后人说。”
“喔,对了,刚才朕问你的问题你还没回答呢,为何把朕比作隋炀帝呢?”
“陛下难道连这都不懂吗?隋炀帝当时奸臣当道,处处报太平,年年报丰收,修运河,三征高丽,百官个个称颂,难道这些都不是假象吗?而陛下这次的南巡地方百官都早有准备,况且战乱仅过去数年,怎么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就盛世太平呢?微臣估计以陛下的英明神武,至少二十年才能获得真正的太平。”
李世民感慨良多,魏征真不愧为一代良臣,
“是啊,至少二十年啊。朕也觉得世间没那么早就太平。不错,说得好,真不愧是朕的魏爱卿。对了,现已入六月,暑期将至。你也知道太极宫已是隋朝的旧宫了,不是避暑之地,西北不远处的玉华宫却是不错的地方,但朕数次去请太上皇与朕一同避暑,却未能如愿,不知如何是好啊。”
“太上皇虽不与陛下同往,但是可在长安建一座避暑宫殿,规模不用太大,能够避暑,太上皇满意就行了,毕竟太上皇也是崇尚节俭之人”
“这主意不错,但不知在何处建造?”
“长安城东北方向地理位置极佳,可建高台宫殿。”
“行,就那吧,朕这就去告诉太上皇这个好消息。”
“但现今本是立国之初,百废待兴之时,一切都要以百姓为重,万万不可因为一己私利而致国家、百姓于不顾。为了大唐的万世基业,望陛下行此事需三思而行。”
“魏爱卿此言言重了,朕也知发展乃是当朝之首要任务,奈何家事如此复杂,礼记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连家事都不能处理的话,朕又如何治国平天下呢?”
魏征此时已不便多说,既然是陛下的家事,此时再多说也无意义。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李世民自己好好想想应该怎么做了。
“陛下,微臣先行告退了。”
李世民告别的魏征就立即来到了李渊的宫殿,身边跟着的只是王公公,因为李世民觉得去见太上皇就应该轻车简从,不应该太过奢华,等到了大安宫的门口,李世民又对王公公说,
“王公公,你先退下吧,朕要单独去请太上皇。”
王公公听后,对李世民的想法也知道一二了。
“陛下,奴才跟了你几十年了,从陛下在太原的时候就寸步不离,都这么久了,陛下的这一片孝心,奴才还猜不透吗?陛下先进去吧,奴才这就先行告退了。”
王公公退下之后,李世民就快步走进大安宫里,向太上皇请安,之后太上皇也让左右宫女太监退下,关上门后,世民左右看看,见周围的人都已走远。
“父皇,今年是不是又不陪儿臣去玉华宫避暑了?这样的话,儿臣有罪,还望父皇能原谅儿臣的不肖之处。”
“世民啊,你都是皇上了,还老是叫儿臣儿臣的,要是让外人听了,多不好啊,你这么个大唐皇帝,威严何在啊。”
“没关系,现在宫女太监们都在外面。在外人面前,朕是大唐国君。但是在父亲面前,我永远都是儿臣。毕竟这是我们李家的天下,之前的苦和累,我是一辈子都忘不了,放心吧爹,这里我们只论父子,不讲君臣。为什么爹不陪孩儿去玉华宫避暑?我们父子都是刀尖上过来的人,一到夏天肯定旧病复发,这时候正是炎热夏季,老呆在太极宫肯定不是什么好办法,不如一块去玉华宫如何?”
“不是老爹我不陪你去玉华宫,只是你爹我已经发誓要一辈子在长安为你大哥、三弟守灵。”
“我早就知道老爹会这么说了,正好长安东北一带正好有一块空地,我打算在那里建一座宫殿。一来为了爹爹能够福寿安康,二来能够告慰大哥和三弟的在天之灵。此事,我早已有了打算。奈何怕了魏征这家伙会时不时得来参上一本,不过现在好了,魏征这家伙居然自己说起了这么一件事,真的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哈哈”
“嗯,这样也好,太极宫有我太多的回忆了,这些陈年往事我早已经不堪回首了,现今正好搬出去,换个地方,换个能够让你大哥和三弟感到安心的地方去。只要你大哥和三弟能够满足,我也就别无所求了。对了,记得要简单一些,毕竟现在还是大唐初升百废待兴之时,不可过量得耗费民脂民膏。对了,不知孩儿近况如何……”
此时父子之间的畅谈已经有三个时辰了,父子之间自从玄武门政变以来从未如此长谈过,现今能够化解八年来的恩恩怨怨,可谓来之不易。因为很多的仇恨不是时间就能够淡化的。很多的事情,不是三个时辰就能够讲得完的。而今日父子之间的彻夜长谈可谓八年之间的恩怨一笔勾销,从此李渊再也不抱怨世民了,而李世民也对父亲的用心良苦有了新的见地。而建造的宫殿也就是后来和大唐的兴亡有着莫大关系的大明宫。
于是第二天,新的宫殿就在长安的东北开工了。当时,全国各地的工匠听闻长安要建造新的宫殿,都纷纷地往长安赶来,都希望能够一展生平的所学。在这些的工匠之中,都来自于全国各地,有西域楼兰、车迟等国的工匠。也有吐蕃、南诏的工匠。凡是所有的工匠都是慕名而来。第一为了施展平身的所学,因为在大唐是不排挤胡人的,大唐自从攻破突厥,占领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之后。李世民下了明确的命令,只要是有一技之长的胡人,你都可以来长安为大唐效力,不管你是汉人,胡人。只要在长安,就是大唐子民。只要在长安,就是没有歧视。其实这是真的,因为李世民的禁卫军总管就是波斯王子,李世民的大臣里,胡人是不占少数的。不仅仅是李世民,接下来的几代君王都是重视胡人的,就连唐玄宗册封的安禄山也是胡人出身。
在这些从西域过来的工匠里有一个工匠叫宇文澈,此人虽二十岁出头,却不可小看。从西域高昌国来,却并非胡人,祖上原为大周国的贵族,后因为隋文帝杨坚篡位大周,因而全家避难西逃,来到了高昌国。于是宇文家族在高昌国一直安居乐业,就这样几十年过去了,虽然在中原地区历经了大的灾难。周朝,隋朝,唐朝一代代的更替,中原各州都开始荒废。但在西域的高昌国却不同,当地一直没有经历战乱,从宇文氏迁移至此到现在,也就是李靖西征西域时打过几次仗,但是破坏并不大,并且设立西域都护府后,当地的经济又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宇文氏在西域过得还是很安定的,而宇文澈就是这支宇文氏的后代之一,但此人从小聪明过人,什么事情都能够举一反三。尤其是在做工技术上特别有天赋,所做出来的作品都一件件的巧夺天工。任何工匠在他的面前都是班门弄斧,在高昌国内是个有名的天才,就连高昌国的宫殿都是宇文澈设计的,深得国王喜爱,每次一有有关建设的事情,国王都要招宇文澈来主持设计。不仅如此,像其他的国家大事之类的,也会选择请宇文澈来帮忙出谋划策,到最后竟然册封了宇文澈为高昌国师,二十岁出头就当了高昌国师,这在当时可是了不得的事啊。所以宇文澈在高昌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毕竟在西域的国家里可没有一个汉人做到国师的级别。李靖西征西域之后,设立了西域都护府,把西域的百余国都划入了大唐的版图,而西域各国都尊称李世民为天可汗。当时大唐的威名传遍天山南北,大漠东西。各国都想一睹大唐的风采,长安的百态。像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中就写道“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南陌百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可见长安的盛况堪称一绝。又听说唐太宗李世民对于子民是人人平等,从不歧视外人,有能力就录用,有朋友自远方来,那就是大唐的客人。于是西域各国遣唐使不断派出,不仅为了一睹大唐,也为了多多学习这个东方大国的先进文明技术。这时听所李世民想要建造新的宫殿,西域各国更是喜出望外,急忙派出自己国家最好的工匠和技工,随工匠而来的商队也是络绎不绝。就这样东至长安,西至地中海,丝绸之路上随处可见来往的商队和工匠,宇文澈也身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