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388600000006

第6章 端平入洛——收復三京與蒙、宋的開戰

提要:端平元年,南宋軍隊北上收復三京,遭到失敗。關於這一事件,由於記載的各不相同,遂致學術界頗有相异的感觀。本文通過對前、後發生諸時事的重新考述,指出:一、當蒙古與南宋連兵滅金之際,雙方將士曾有很好的合作;蔡州破後,南宋方面擄獲不少。此外,蒙古也確曾將蔡州未破前尚在金控制的河南土地,涵唐、鄧、蔡、潁、宿、泗、徐、邳等州,交與南宋。正因爲此,當以上所在故女真皇帝的兵民轉而歸投南宋時,蒙古方面没有如當年對待國用安那樣予以追究。二、滅金後不久,南宋君臣即著手遣使朝謁祖陵;而由“降人”谷用安所建言“收復三京”之議論,儘管反對者衆多,仍被立即付諸施行。三、整個戰役過程,宋軍分兵二路:其西路軍先行,自廬州至壽州渡淮,沿渦水北上;其東路軍,由泗州溯濉水北上;會師後,又分兵西向,經鄭州往洛京亦西京。北上的軍隊,旋由軍需不濟,狼狽退回。四、南宋軍隊敗還後,蒙古當局立即開始了沿邊區域的進攻。徐、邳州之役,谷用安遭到擒殺,不久,兵鋒所至,至於沿江。五、當滅金以後,蒙古曾將河南北部已在掌握下的遺民大規模徙往河北;這種政策的執行,表明其當時無意經營河南,當然也無意與南宋發生戰争。

當金滅亡前夕,蒙古與南宋,曾經連兵進攻完顔氏皇帝最後的“駐蹕”處蔡州。宇文懋昭《大金國志》卷二六《義宗紀》:“天興二年十一月,宋遣襄陽太尉江海、棗陽帥孟珙以兵萬人助(大)[蒙古]軍,耀於南城,且以箭射書入城中,招諭軍民。”“宋帥臣史嵩之(軍)[運]糧十萬石給南北軍,且置榷場於城南,更相貿易。蒙古賴之,益修攻具。”“三年正月初十日,摘三面精鋭軍備西城。天尚未明,(大)[蒙古]軍果復來,方大戰,而南面宋兵萬餘已薄城矣。國主知城必破,乃詔大臣遜位於東面總帥(丞)[承]麟。”劉一清《錢塘遺事》卷二《夾攻遼、金》:“癸巳一月,遣襄陽太尉江海、棗陽帥孟珙以兵至蔡州,兵駐城南。帥臣史嵩之運糧十萬,給南、北軍。端平甲午(元年)正月,北兵至蔡州。宋孟珙兵先薄蔡城下,金主知城必破,乃傳位後主,閉閣自縊。”王磐《汝南遺事》卷三:“乙巳,宋人遣襄陽太尉江海、棗陽太尉孟珙以兵萬人助敵,耀於城南,且以箭射書入城中,招諭軍民。右丞[完顔]仲德得之,投諸水中。忽敵兵數十卒至城下,幾及門,我軍逆戰,敵人甚勇,俄兩翼伏發,矢下如雨,敵懼,突圍奪橋道以出,唯二人不及,爲我軍所得。”“丁丑,敵人决練江、宋人决柴潭以入汝,西、南二面,不復固矣。”

對金作戰期間,雙方將士曾有很好的合作。元好問《遺山集》卷二六《張柔勛德第二碑》:“汝南之役,宋人聽節制。我欲决柴潭,城中兵陣於南門外,决死戰。宋兵瞻望不進,公(張柔)率步卒二十餘,涉水入陣,左右蕩决,莫有當其鋒者,諸軍壯之。”劉克莊《後村集》卷一四三《孟珙神道碑銘》:“命公(孟珙)盡護諸將,以米千石餉韃軍,倴盞使人來迓,公與射獵割鮮而飲,遣先歸輕騎,直造其帳,倴盞喜,取馬乳酹之,且頻酌以飲公。”“公曰:虜已窘矣,當畫地而守,以防突圍。我得東南,韃得西北。”“倴盞諾,令其萬户張柔領八都魯五十人逾濠突城,城中鈎二人以往,柔亦罣鈎,公麾兵救之。池深,飛劍斫鈎,挾柔以出。遂逼柴潭立栅。”“公召麾下飲再行,曰:柴潭,非天造地設,樓上伏弩,能及遠而不可射近。彼所恃此水,决而注之,涸可立待。皆曰:堤堅,未易鑿。公曰:所謂堅者,止築兩堤首耳,鑿其兩翼可也。潭果决,實以薪葦過師。端平甲午正月,圍蔡逾兩月矣,御札勉諭,將士衆感激思奮。公之先鋒向南門,至金字樓,列雲梯,令諸軍聞鼓則進。馬義先登,趙榮繼之,公麾萬衆畢登,殺僞元帥高家奴。使人視西北,則金、韃尚相持於土門水上,乃開西門下吊橋,邀倴盞入。”

蔡州破後,蒙、宋於軍中瓜分戰利品。南宋方面,擄獲亦不算少。《後村集》卷一四三《孟珙神道碑銘》:“江海執僞參政張天綱以歸,公(孟珙)問[完顔]守緒所在,天綱曰:先睹西北城危,即輿金璧,置小竹屋,環以薪草,又往觀兵退,而號泣自經,曰:死便火我。連日兵交,未克斂城破。始火之時,竹屋烟熖猶未絶。公與倴盞拾其骨,中分之,得僞武元皇帝謚寳一、玉帶一、金銀銅印金銀牌各有差。”姚燧《牧庵集》卷一八《趙祥神道碑》:“天興癸巳(二年)之棄汳播蔡也,公(趙祥)以善射足力材兼衆難,倡義兵數千爲帥。聞天兵圍蔡急,城中糧絶,乃率部曲發平輿富室藏粟,負擔疾戰,百死奪圍上餽,召見行闕,嘉其忠勞,敕銀符、提控。復潰圍,還保平輿。明年甲午,金亡,將戲下步騎數千下宋。”《元文類》卷二〇郭松年《侯府君夫人李氏祠堂碑》:“金亡,宿[州]境大饑,人相食。”“適歲饑乏食,宋人船米數萬石濟宿民且誘之,完顔公(某)以國破君亡,外無蚍蜉螘子之援,遂款附,人賴以生。”除物貨、人口外,土地也有所得。乃賢《河朔訪古記》卷上《常山郡部》:“大抵真定極爲繁麗者,蓋國朝與宋約同滅金。蔡城既破,遂以土地歸宋,人民則國朝盡遷於北。故汴梁、鄭州之人多居真定。”

得到金哀宗遺骸,令南宋朝廷喜悦不已。周密《齊東野語》卷五《端平入洛》:“端平元年甲午,史嵩之子申開荆湖閫,遂與孟珙合韃兵夾攻蔡城,獲亡金完顔守緒殘骸以歸,乃作露布,以誇耀一時,且繪八陵圖以獻朝廷,遂議遣使修奉八陵。”而在反對大肆渲染戰果的時人奏章中,也能清楚地看到這一點。真德秀《西山集》卷一三《甲午二月,應詔上封事》:“中原之失,則取之於本朝,前代之憾可捐,而祖宗之耻不可以不雪,惟其名義之不同,故或以規恢爲當舉。”“臣觀荆襄露布之上,具述得蔡之由,若盡出於我者。然以微盧、燕貉等語觀之,是又不能不藉於我,何邪?自有載籍以來,與夷狄國共事者,未嘗無禍。”《永樂大典》卷九七六二録洪咨夔《論完顔守緒骨函狀》:“京湖制臣史嵩之,遣官奉虜酋完顔守緒骨函,及獲僞參政張天綱、夾谷奴婢等,縛致闕下。容臺訂禮,棘廷識法,將用鬼章青宜結故事,丕舉獻俘受馘之典,震揚宗廟社稷之靈,甚盛舉也。而臣竊考春秋之義,疑以傳疑,故郭公之亡闕其事。今守緒遺骨得於蔡,破城自焚。數日之後,兵燼所過,骸髏紛委,何以識其果爲守緒?獨夫之首,垂以大白;月氏之頭,漆爲飲器;莫不有面目可憐。撥寒灰而認殘骼,雖離婁無所用其明,况邊諜又不能有异同耶?”

幾乎在滅金後不久,南宋君臣即著手遣使朝謁蓋在西京附近的祖陵;而“收復三京”之議論也跟著而起。《西山集》卷一三《甲午二月,應詔上封事》:“邇者竊聞京湖帥臣以八陵之圖來上,陛下恭覽再三,悲喜交集,命卿監郎官以上詣省恭視,集議以聞。蓋將稽按舊章,遣使朝謁,以慰一祖六宗之靈,而遠方傳聞,未知其的。或謂人以河南歸我,而朝廷因有經略中原之謀,審如所傳,是將復蹈宣和之轍也,日夕恐懼,不知所云。”主張者爲分别任淮東、淮西之帥的趙范、趙葵兄弟和“當國者”,而幕官全子才、劉子澄促成之。《湖海新聞夷堅續志》卷一《誑言恢復》:“趙范字文仲,帥淮東;趙葵字南仲,帥淮西。當殘金將衰之國,中原有間,當國者謀動干戈,卻未言之人。二趙亦私有意謀,全子才、劉子澄爲幕官,與聞之。一日,淮西閫遣全詣廟堂禀事,全因曰:趙閫以中原有郤可投,欲議恢復,事大體重,必須公朝出命,彼兄弟當悉力。趙實未嘗使之言也,廟堂頷之而已。及歸,又謂二趙曰:廟堂似有恢復之意,然難遽然出命,欲從二閫建議,然後見之施行。二趙不知其詐,曰:上雅意,何敢不從?遂再令入國門,計禀用兵之事,而回答大概皆全、劉自涅合爲之。”

“收復三京”之議論,實即“守河據關”之建策。其始作俑者,也非劉子澄、全子才,而是“降人”谷用安。《齊東野語》卷五《端平入洛》:“時鄭忠定丞相(清之)當國,於是,有乘時撫定中原之意。會趙葵南仲、范武仲、全子才三數公惑於降人谷用安之説,謂非扼險,無以爲國,於是,守河據關之議起矣。乃命武仲開閫於光、黄之間,以張聲勢,而子才合淮西之兵萬餘人赴汴。”行動伊始,就有人反對。《宋季三朝政要》卷一:“端平元年五月,趙范、趙葵、全子才用降人谷用安之言,欲乘時撫定中原,建守河據關之議,以聞於朝。乃命趙范開閫於光、黄之間。杜杲力陳出師之害,大略曰:權衡於和、戰之間,無已則及守之一策,蓋明深溝高壘之謂守,非清野閉關,謂之守也,又策自治,有備無患,俟時而動之謂守也。選擇將材,揀練軍實,積蓄糧食,廣備舟車,修全器械,愛養民力,懐來北人,示以恩信。顧吾之力已全,吾之氣已盛,以之而戰,長驅萬里,兵不留行,以之而和,行李一通,請盟不暇。臣備员邊臣,切見沿淮旱蝗連歲薄收,加以調遣無度,輦運不時,生聚蕭條,難任征役。中原板蕩,多年不耕,無糧可因,千里餽餫,師不宿飽。若虚内以事外,移南以實北,腹心之地,豈不可慮?時在外諫北伐者,惟公一人。”

其實,予以抨擊者,何嘗衹有一人!《後村集》卷一六八《真德秀行狀》:“端平元年九月己酉,入對,上曰:卿(真德秀)去國十年,每切思賢。時襄閫代去,江淮出師,取三京,王師果潰於洛陽,退守泗州。”《西山集》卷一三《甲午二月應詔上封事》:“然圖恢復之功,必有恢復之人,有恢復之人,必有恢復之具。謀臣勇將者,恢復之人也,聚財積粟者,恢復之具也。宣和之時,群邪用事,寜有遠謀?然西兵宿將,盡萃闕下,老成持重,有如种師道,驍悍敢戰,有如楊可世,而驅之即敵,每向輒北。今群賢在列,豈曰乏才?大抵文致雖優,往往弗嫻武略,宣威制閫,實難其人,翰取翰守,孰可以繼?儲材待事,所宜蚤圖,而環視諸將,亦未見有种、楊比者。以种與楊尚不克濟,而况弗若者乎!此臣之所甚憂者一也。”“權門有丘山之積,公家無旬月之儲,在在枵虚,人人愁嘆,江、湖、閩、浙,寇警甫平,民未懷生,幸禍者衆,撫之以循,吏恤之以寬條,疾痛呻吟,庶幾少息。而師期一起,科斂必繁,官吏緣此以誅求,奸雄因之而煽動,豈細故哉?此臣之所甚憂者二也。”“况於移江淮之甲兵,以守無用之空城,運江淮之金穀,以治不耕之廢壤,其費甚鉅,其力甚難,富庶之效,茫未可期,根本之虚,其弊立見。”

除杜杲論“沿淮旱蝗連歲薄收,加以調遣無度,輦運不時,生聚蕭條,難任征役。中原板蕩,多年不耕,無糧可因,千里餽餫,師不宿飽”,真德秀將“收復三京”歸之於“移江淮之甲兵,以守無用之空城,運江淮之金穀,以治不耕之廢壤”外,王邁以“今日事體”適與西晋末和十六國魏的北方形勢相似,喬行簡以“請力固於吾圉”,反對輕易出兵。王邁《臞軒集》卷一《乙未館職策》:“議者類曰:或金已亡,版圖當復,天與機會,其可不乘此,獨何時而諱兵乎?愚曰不然。昔劉[淵]、石[勒]倡亂,晋人未始置中原於度外,而諸國亦不敢以中原爲己有。迨夫虎狼併吞,兵戈雲擾,民心思舊,日遠而忘,而江東名義,始失據矣。始也三輔遺民以見晋官軍爲喜,其後全燕父老反以復見太原王爲幸。始也冉閔臨江願以中原歸晋爲請,其後魏人尋釁反以河南是我地爲辭。今日事體,適與此類。”程公許《滄洲塵缶編》卷一《孔山賦,並序》:“少傅、平章、益國公喬先生(行簡),應運挺生,以宿學壽隽,爲國蓍蔡,爲善類司命。”“念昔金困於韃蒙,廷議頗惑於進取。公獨軫憂於未然,請力固於吾圉。逮蔡、息夾攻之師未旋,而三京即謀於大舉。搢紳蓄縮而拱眎,公復慨然密陳於諫疏。使忠謀獲伸於當時,何遽嘗試於一擲之誤?”

戰役展開的最初部署,乃是宋軍分兵二路,直向汴京亦東京。其西路軍先行,自廬州至壽州渡淮,沿渦水北上。《錢塘遺事》卷二《三京之役》:“[端平元年]六月,全子才合淮南兵萬餘人赴汴,以十二日離合肥。七月二日,抵東京,距城二十里駐兵。五日,整兵入城。”《齊東野語》卷五《端平入洛》:“[端平元年]六月十二日,離合肥。十八日,渡壽州。二十一日,抵蒙城縣。縣有二城相連,背渦爲固,城中空無所有,僅存傷殘之民數十而已。沿途茂草長林,白骨相望,蝱蠅撲面,杳無人踪。二十二日,至城父縣,縣中有未燒者十餘家,官舍兩三處,城池頗高深,舊號小東京云。二十四日,入亳州,總領七人出降,城雖土築,尚堅,單州出戍軍六百餘人在内,皆出降。市井殘毁,有賣餅者云:戍兵暴横,亳人怨之。前日降韃,今日降宋,皆此軍也。遂以爲導,過(魏)[衛]真縣、(城)[鹿]邑縣、太康縣,皆殘毁無居人。七月二日,抵東京二十里扎寨,猶有居人遺迹及桑棗園。初五日,整兵入城,行省李伯淵先期以文書來降,願與谷用安、范用吉等結約;至是,乃殺所立大王崔立,率父老出迎,見兵六七百人,荆棘遺骸,交午道路,止存民居千餘家,故宫及相國寺佛閣不動而已。”

李伯淵之殺崔立事,《元文類》卷六九曹居一《李伯淵奇節傳》:“適驛使有相困者,伯淵因之入見崔立,紿曰:丞相避擾不出,則今日之事,有大不安者。立欲出,心動,乘墮,輒欲回,伯淵厲聲曰:我輩兵家子,偶堕馬,又何怪焉?因强其行,至故英邸之西,通衢中,忽有人突出抗言曰:屈事,願丞相與我作主。且呼且前,伍伯訶不止,直詣立馬首,挽其鞚。時伯淵驂右,即拔刃,抱而刺之,洞貫至自中其左掌,與之俱墜馬。崔尚能語曰:反爲賊奴所先。隨斃。伯淵暨黄慖等五人,實共其事,乃大呼曰:所誅者,此逆賊耳,他人無與焉。稍稍鼠竄蜂逝,帖如也。遂磔崔立之尸,祭於承天門下,一軍哀號聲動天地。翌日,奔宋。其行時,甲午秋七月也。”郝經《陵川集》卷一一《金源十節士歌,李伯淵》:“天王出居委社稷,城門不開人相食。内外音塵俱斷絶,匝合長圍事尤急。賊臣一夜忽爲變,舉城應敵遽傳箭。政事堂中誅二相,部曲讙呼上前殿。京城提控便稱王,鹵莽欲學張邦昌。公然入宫辱妃嬪,輒據御座著柘黄。伯淵忠壯賊黨畏,飲泣無言重歔欷。烏合不久相屠併,討賊誅仇在此際。宫前古槐是獨柳,馬上便梟崔立首。剖心灑血哭向天,義氣凜凜古未有。主人已亡國難興,仇耻既雪歸同盟。”

其東路軍,由泗州溯濉水北上。會師後,又分兵西向,經鄭州往洛京亦西京。《錢塘遺事》卷二《三京之役》:“趙葵以淮西兵五萬取泗州,由泗至汴,與[全]子才軍會。”“[徐]敏子以二十一日啓行,二十六日,遣和州寧淮軍正將張迪以二百人趣洛陽,至夜,逾城大噪,而入城中。”《齊東野語》卷五《端平入洛》:“子才遂駐汴,以俟糧夫之集,而潁川路鈐樊辛、路分王安,亦以偏帥下鄭州。二十日,趙文仲(葵)以淮東之師五萬由泗、宿至汴,與子才之軍會焉。因謂子才曰:我輩始謀據關守河,今已抵汴半月,不急趣洛陽、潼關,何待邪?子才以糧餉未集對。文仲益督趣之,遂檄范用吉提新招議士三千,樊辛提武安軍四千,李先提雄關軍二千,文仲亦以胡顯提雄關軍四千,共一萬三千人,命淮西帥機徐敏子爲監軍,先令西上,且命楊義以廬州强勇等軍一萬五千人繼之,各給五日糧,諸軍以糧少爲辭,則諭之以陸續起發。”“至中牟縣,遂遣其客戴應龍回汴趣糧,且如諸將議,遣勇士諭洛,獨胡顯議爲不合,敏子因命顯以其所部之半以扼河陰。二十六日,遣和州寧淮軍正將張迪以二百人潜赴洛陽,至夜,逾城大噪而入,城中寂然無應者,蓋北軍之戍洛陽者,皆空其城誘我矣。逮晚,始有民庶三百餘家登城投降。二十八日,遂入洛城。”

淮東趙葵所率之部,開拔稍晚,軍中有專職的糧草運送人員。方岳《秋崖小稿》卷四五《吳天球墓誌銘》:“國家失汴,至是百有餘年,未有窺左足向夷門一步者。朝議以三梱兵復三京,凡淮東泗、宿、宋、永,南北軍之在行者,趙公葵實將之,遂以公(吳天球)爲隨軍錢糧受給。中原淪胥久,河失故道,(軍)[運]漕絶。五河口溯大、小清河,略葛驛,以達於京師,綿千數百里,無人烟,率虎豹所嗥,魚龍所家也。軍無乏興,遂入汴。趙公於是盛服行宫闕、省宗廟、吊遺黎故老,以布宣明天子威徳,亦一時之盛已。”淮西全子才所率之部,開拔較早,軍中也有專職的運送人員;然而,由於行色匆匆,而糧草之輸,没有便捷的水路。令人匪夷所思,裝載的船隻竟由廬州經巢湖入江,再由江入淮、入河。陳櫟《定宇集》卷九《陳慶勉傳》:“紹定五年壬辰,徐公元辰榜擢丙科,年已五十矣,授廬州舒城尉。六年癸巳四月,之任。端平元年甲午,全子才、孟珙等師入河南,謂中原可指日復。制府諉公(陳慶勉)董餉汴京米,以石計者萬有五千載,以舟百自合淝部舟至京口,支装涉湖而江,又溯河而淮,北過徐、泗,南過盱眙,歷濠梁、扺壽春。交卸之日,斗升無虧,駭風濤、危哨騎、脱萬死,而得一生。”

收復三京的行動,成也快,敗也快。當成未敗之際,南宋君臣志傲意得。《湖海新聞夷堅續志》卷一《誑言恢復》:“上乃下詔,决日進師,數十年軍裝、糧食、舟師、士馬席捲以北,涉無人之境,某日復東京,某日復南京,某日復西京,皆空城也。紅旗露布日夜至,告太廟、告社稷,宰相率百官賀表,降赦三京,喜事獵獵,何嘗一戰哉!”《宋史全文續資治通鑒》卷三二《理宗》:“端平元年七月,詔獎趙范、趙葵、全子才收復三京。尋以范爲端明殿學士,京河關陝宣撫使、知開封府、東京留守、兼江淮制置大使,葵權刑部尚書、京河制置使,知應天府、南京留守、兼淮東制置使,子才權兵部侍郎、關陝制置使、知河南府、西京留守、兼京湖制置副使。詔獎諭收復東京、南京、河南州縣等處一行將士。”而在軍將士,就是負責運送給養的官員,卻是另一番心情和感受。袁甫《蒙齋集》卷一一《許主簿大梁集序》:“端平初,天臺許君(某),以舒城簿領部兵糧,自淮達汴。凡經游之地,感宗周之舊事,睹黍離而興嗟。作爲詩章,以寫其徬徨悽愴之意,題曰《大梁經歷集》。朝士遺之書曰:東西道進師,所向無前,天府已入版圖,關洛在目,宜發爲鐃歌鼓吹之曲,以鳴太平之盛。噫!今閲斯集,所謂鐃歌鼓吹者,乃一轉而爲是耶?但見周旋亳、汴之間,栗焉懼糧草愆期,罪在不測,何暇鳴太平之盛?”

進入洛京的南宋軍隊,境况極其狼狽。在矢盡糧絶又遭敵軍襲擊的情况下,損失過半。《齊東野語》卷五《端平入洛》:“七月二十九日,軍食已盡,乃采蒿和麵作餅而食之。是晚,有潰軍失道,奔迸而至,云:楊義一軍爲北兵大陣衝散,今北軍已據北牢矣。蓋楊義至洛東三十里,方散坐蓐食,忽數百步外,山椒有立黄紅傘者,衆方駭异,而伏兵突起深蒿中,義倉卒無備,遂致大潰,擁入洛水者甚衆,義僅以身免。於是,在洛之師聞而奪氣。”“八月一日,北軍已有近城下寨者,且士卒飢甚,遂殺馬而食。[徐]敏子與諸將議進止,久之,無他策,勢須回師,遂遣步軍兩項往劫西寨,自提大軍濟洛水而陣,北軍衝突,堅勿動。初二日黎明,北軍以團牌擁進接戰,我軍分而爲三,併殺四百餘人,奪團牌三百餘,至午不解,而軍士至此四日不食矣。始議突圍而東,會范用吉下歸順人楚者獻策曰:若投東,則正值北軍大隊,無噍類矣;若轉南登封山,由(均)[鈞]、許走蔡、息,則或可脱虎口耳。事勢既急,遂從之。北軍既知我遁,縱兵尾擊,死傷者十八九。敏子中流矢,傷右胯,幾殆,所乘馬死焉,徒步間行,道收潰散,得三百餘人,結陣而南,經生界團結寨栅,轉鬥而前,凡食桑葉者兩日,食梨、蕨者七日,乃抵浮光,樊顯、張迪死焉。”

駐在汴京的南宋軍隊,先行撤退。《定宇集》卷九《陳慶勉傳》:“未幾,敵决潼關水,踵三家灌智瑶軍故智,事有大謬不然者矣。公(陳慶勉)亦匹馬南還,與吏士皆饑疲,采野瓜、柿、梨、棗代食,幸而得還。”《秋崖小稿》卷四五《吳天球墓誌銘》:“方是時,將下制書,定功令而潼關以敗聞。趙公(葵)遂班師。”《齊東野語》卷五《端平入洛》:“[徐]敏子前所遣客戴應龍自汴趣糧赴洛,至半道,逢楊義軍潰卒,知洛東喪釁之耗,遂馳而還汴,白南仲(趙葵)、[全]子才,二公相謂曰:事勢如此,我輩自往可也。帥參劉子澄則以爲無益,抵暮,下令促装。翌日昧爽,起發,衆皆以爲援洛,而前旌已出東門,始知爲班師焉。”“黄河南舊有寸金堤,近爲北兵所决,河水滛溢,自壽春至汴,道路水深有至腰及頸處。”其境地的尷尬,真是難以盡述。《湖海新聞夷堅續志》卷一《誑言恢復》:“軍至真珠河,水流如綫,二趙麾軍步而涉。至半河,忽見山上二紅旗出,頃之,河水暴至,北軍數萬,乘水鼓噪,諸軍駭汗奔走,淹死、踐死、走死、饑渴死者十之七八,軍裝器械,委棄如山。一日一夜馳數百里,至淮河,二趙僅僅得渡,范墜馬,北兵長鈎曳之,葵雙刀躍馬斷其鈎柄,乃免。”

北上之師潰回後,南宋皇帝予以各不相同的懲處。不過,總的來説,過於輕微。吳泳《鶴林集》卷二一《繳全子才降一官録黄》:“臣竊見江淮制置大使趙范劾奏趙葵、全子才輕於調遠,急於退師,乞賜禠削,以正其罪。聖斷斯赫,朝綱大明,將葵、子才各降一官。葵依舊兵部侍郎、淮東制置使,子才依舊直秘閣、京西湖北制置副使,劉子澄等以次行罰有差,亦可謂訓章明法,曲當其罪矣。”劉宰《漫塘集》卷七《回李尚書悳書》:“前時三京之入,但乘其虚,頒賞之厚,震蕩耳目。汝、蔡之敗,喪失幾何?而悉委不問。”趙葵、全子才僅降一官,更不用説决策者史嵩之、鄭清之了。魏了翁《鶴山集》卷二六《十一月二十八日三辭乞以從官參贊軍事從丞相行奏札》:“而滅蔡之役,朝陵之使,三京之出師,王檝之入貢,議論錯出,又皆二相實主其事。遠方賤臣,不及與議,但見皇華采薇之遣,交馳於道路,范、葵之責任方重,嵩之之召命已頒,謂之和則有戰矣,謂之戰則有和矣。”區仕衡《九峰集》卷一《論奸臣誤國疏》:“臣昔見丞相鄭清之倚藩邸之舊,邀邊境之功,抗議用兵,損辱國體,河洛困匱,遠近驛騷,獵奪相權,專持國柄,履畝害民。貪財納賄,輦轂之下,實狀可稽。合臺上章,陛下曲念舊臣,諭留供職簽書樞密院。”

南宋軍隊敗還後,蒙古當局立即開始了沿邊區域的進攻。首先是徐、邳州。《遺山集》卷二六《張柔勛德第二碑》:“徐州之役,攻久不下,宋人出戰,大帥大赤令曰:田四帥先入不能,則張(柔)公繼之;又不能,則我當往。既而田不克入,公率死士五十人逆擊之,戰於分水樓下,敵退走,公追及(子)[于]門,俘獲數人。明日,急攻西南隅,城既隳缺,敵以重扉覆之,攻者不能上,公募死士乘城,擁一卒起推置扉之上,城隨陷,論功第一。邳州之役,諸軍築壘環其外,城中危迫,潰圍而出,望見公旗幟,即犯别帥軍,公率兵救之,敵不能出,又犯别一軍,公復救之,敵竟敗,而諸軍亦賴之以全。”程文海《雪樓集》卷五《匡氏褒德碑》:“甲午(元太宗六年),率所部歸國,屬大帥太赤麾下,令招收散亡,還守邳境。公(匡才)言:邳、徐逼宋北邊,而銅郡、孟山、宿遷、桃源、睢口皆要地,今不早乘勝攻取,則邳、徐不可守矣。帥大然之,益兵俾與禆將百家奴進擊,不旬月,五城皆破,獲馬都統、王都統以歸。”《鶴山集》卷一九《被召除授禮部尚書,内引奏事第四札》:“吾之士馬才力,方耗於三京敗衄之餘,而北人之在吾地者,其勢必起而應之。如近日邳、徐、宿、亳之陷,皆北人從中突起,倒戈獻城,此事昭然可監”。

“守河據關”的獻計人谷用安亦國用安,也在徐州之役遭到蒙古的擒殺。《元文類》卷五〇張起岩《張宏行狀》:“[張榮]覲太宗皇帝,賜錦衣三襲,坐諸侯王上。從攻河南睢陽、沛、徐、邳,獲其兖王國用安。”《鶴山集》卷一九《被召除授禮部尚書,内引奏事第四札》:“又聞淮東招納泛濫,只如夏全叛金歸我,劉琸豢之,不啻骨肉。琸受命圖逆楊,而全乃通楊叛琸,山陽之民,積骸如山,琸幾不免。既而又歸金,又歸韃,今爲韃批我彭城,環我朐山,凶焰方伸,忽以七百家投降,以反覆多詐之人,而置之肘腋之間,此至險至危事也。國用安久爲我用,一旦引我師以就死地者,不知其幾,彭城之破,南軍無一人得脱者。繼又聞胡義挺身内附,幸而卻之。夫兵威所加,凶醜讋服,則有之矣。今敗於彭城而夏全降,敗於朐山而胡義降,此豈人情也哉?”而此人,先爲宋北軍將領,投蒙古,又與其主帥分歧,再投金,成爲“兖王”完顔用安。王惲《玉堂嘉話》卷四:“賜國用安鐵券文,皇帝若曰:咨爾内族,英烈戡難。保節忠臣、儀同三司、都元帥兼平章政事兖王完顔用安,大邦維屏。”“方將提挈義旅,勤勞王家。服金革以不辭,冒矢石而有勇。頃遭逢於多壘,偶陷没於他邦。而能臨事見機,去僞從正。”

蒙古軍的進攻异常凌厲,不久,兵鋒所至,越過河南而至於沿江。《陵川集》卷三五《何伯祥神道碑銘》:“歲甲午,宋人畔盟,大舉伐宋。從萬户張公[柔]破漢東諸城,屯曹武鎮。侯(何伯祥)將一軍於安陸、郢、復沿江上下,破三十餘湖,得船數萬艘,又破芭蕉、望鄉、大洪諸寨,馘虜萬計。宋人出荆、鄂,選兵二萬救洪山,公逆戰破之,獲統制、路分等一十六人,軍資器械不勝計。瞰臨江口,有長驅之勢,威震荆、楚。”軍事上的失利,使得原先投奔南宋的完顔氏部衆紛紛離去。《遺山集》卷二八《張子良先德碑》:“公(張子良)在兩淮,初非本策,重以地土卑薄,風俗不相一,感念先壟,遂有鴻鵠高翔之志;以戊戌冬,擁麾下數萬衆,自泗州北歸。大帥以聞,隨拜專制方面之命。”《陵川集》卷三五《趙輿述先碑銘》:“侯之兄(從時)謂侯(趙輿)曰:吾荷國厚恩,叨玷仕籍十餘年矣,義不偷生。”“汝未服王命,有矻矻之勇,足以樹立。國難不可不死,趙氏不可無後,吾死國,汝存趙氏後,九原無憾矣。言卒,而戰以殁。侯號擗突圍,遂適宋。宋人官之,非素志也,乃舉族北歸。而仕國朝,倅(許、鄭)二州,將千兵,封植松楸,糞除墟墓,任恤宗族,生聚子孫,藹然之譽,稱於當世。”

自端平入洛事件以後,南宋天灾人禍接連不斷。徐鹿卿《清正存稿》卷一《四年丁酉六月輪對第一札》:“辛卯之灾,上及宗廟,人謂權臣專擅之應也,陛下方且念其羽翼之勞,潜晦委重,於是乎天怒未息,而警之以喪師失地之變焉。三京之敗,流毒至今,人以爲諸臣狂易之致也,顧乃委曲諱護,越三年而始下哀痛之詔。於是,天怒未息,而又警之以震雷之威焉。”在軍事上,兵力損耗,士氣不振,將心不穩,成爲趙氏沿邊面臨的嚴重問題。方大琮《鐵庵集》卷二〇《與曾太卿式中書》:“凡向所奬拔之偏裨,今有能爲將者?向所揀練之行伍,其居者捍鄉井,其出者非獨有功於閩,而江、廣實賴之。惜乎始折於三京,繼損於邳、徐,近又殱於定城,而西兵之精鋭略盡矣,誰實使然?言之短氣。”《宋代蜀文輯存》卷八一李鳴復《又論天變可畏人事當修疏》:“自汴京退走,而我師之雄膽已喪,徐、邳再陷,而我師之畏心愈甚。御失其道,狙詐作敵,勢實使之。郭賊以唐叛,出數郡之兵而不能克;王賊以宿叛,合一路之力而不能討。大敵未動,先期已困。小寇弗戢,後效奚觀?范方倚李伯淵爲腹心,不思養虎以遺患;趙葵亦置夏全於肘腋,不虞飽鷹之揚去。邊塵未起而鋭氣已餒,兵刃未接而敗證已具。”

早在金大安、貞祐間,在新興蒙古鐵騎的接二連三的侵擾下,當年占據半壁江山,使趙氏蒙受耻辱的完顔氏政權迅速走向衰微。到了正大、天興,滅亡的趨勢已成定局。面對出現可能的復仇機會,南宋君臣不思奮發圖强,惟求僥倖建功。不過,從民族“義理”出發,與蒙古合軍剿除女真殘餘,無可非議。羅公升《滄州集》卷二《蔡州》:“中國衣冠禮樂先,國亡那得更求全?凄凉青蓋端誠殿,何似幽蘭一炬烟。幽蘭軒,乃守緒自焚地也。”“臣子應思累世仇,况憑朽壤捍狂流。今人不恨南兵弱,卻恨南兵入蔡州。友人羅壽可嘗賦詩云:追思往事真堪恨,誤卻南兵是蔡州。一時傳誦。予更補其意云。”王禕《王忠文集》卷一七《跋克金露布》:“嗚呼,靖康之變,中國之禍極矣!宋、金之仇,所謂不共戴天者也。而南渡君臣乃至於忍耻以事仇,何哉?孽秦之罪,于上通於天。而當時仁人義士,所爲扼脉切齒而深悲也。端平初元,上距靖康且百餘年,開邊之議,訖無所成。而金人至是亦再南遷,國已不能爲,蔡城之滅,豈天實爲之乎?然名則爲復仇,故其露布之文理順而辭烈,使昔時仁人義士及見之,庶是少紓其悲矣。抑亦孰知唇亡齒寒?古有明鑒,一金雖克而宋隨之,爲尤可悲也。露布爲忠義校尉程君萬所纂。”

蔡州陷落以後,蒙古確曾將河南的土地交給南宋;這從端平復洛後蒙古展開進攻戰役所在的地方,可以清楚地看出。唐、鄧、蔡、潁、宿、泗、徐、邳等州,大概就是合罕的默許占有。正因爲此,當這些所在故女真皇帝的兵民,轉而歸投南宋時,蒙古方面没有如當年對待國用安那樣予以追究。不過,“歸宋”者,衹含合軍時尚在女真皇帝控制下的州縣。《臞軒集》卷一《乙未館職策》:“我雖指三京爲吾之故疆,彼乃指之以爲亡金之故巢,如之何而以爲版圖可復,機會可乘也!况夫進取之兵,與保守不同,兵之多寡,費之繁簡,亦隨以异。用兵於進取,則十倍之力,始可制其一;用兵於保守,則一倍之力,亦可敵其十。愚之所慮者,邊臣以退守之兵爲進取之舉,逞於一快,以至再誤耳。”然而,使人謁陵寢,則是得到允許的。《後村集》卷一四三《孟珙神道碑,奉敕撰》:“閫檄護太常寺簿朱楊祖、閤門看班祗候林拓朝入陵。諜云:虜中傳南朝來争河南府,哨馬已及孟津,陜府、潼關、河南皆增屯設伏。又聞淮閫刻日進師,衆疑畏不前。公曰:淮東之師由淮、泗沂汴,非旬餘不達,吾選精騎疾馳,不十日,可竣事。建師至東京,吾已歸矣。於是,宵征至龍門齋宿,至於奉先縣陵下,與二使奉宣御表。時久旱,望陵上雲氣五色,風雷大作,一雨沛然,數十里外,元無雨也。成禮而歸。”

縱觀整個收復三京的過程,如同兒戲。戴復古《石屏集》卷五《所聞》:“金虜既亡後,中間消息稀。山河誰是主?豪杰故乘機。喜報三京復,旋聞二趙歸。此行關大義,天意忍相違?”《鐵庵集》卷一《端平三年七月分第二札》:“然亳之復、汴之入,方以歸疆爲喜,襄之失、蜀之危,反以蹙國爲憂。”《陵川集》卷三九《上宋主陳請歸國萬言書》:“端平之間,再事夫收復矣,而徒弊師徒,漫爲拾瀋,遂失蜀漢。”趙氏兄弟之勇於規劃並付諸施行,在心理上,也有輕敵的成分。吕午《竹坡稿》卷一《送趙兵侍往維揚序》:“兵侍公前誅逆全,固有餘地。嘗聞維揚之對壘,山陽之追徑,韃人皆在逆全軍中,亦嘗助[李]全而嘗試於我矣。終一交鋒,奔北不支,得非是時兵侍公之志氣有同於周[瑜]、謝[安]、虞[允文]公?”《臞軒集》卷二《丙申九月封事》:“有妄男子抵掌談兵,深入三京,剋日恢復,輕於一擲,折翅遄歸,棄甲曳兵,隻輪不返,糧食積貯,顆粒不留。”“范、葵、子才之罪,於是乎通天矣。逆全送死,天實誅之,僥倖成功,執以要上。”林希逸《竹溪鬳齋十一稿續集》卷一九《信庵趙少保挽詩》:“揚子江頭如虎臥,平山堂下似羓歸。二難千載爲時出,一戰三京與願違。”

按照陳高華先生《早期宋蒙關係和端平入洛之役》一文的説法:“從端平入洛之役而言,確是南宋方面發動,除了恢復云云,並没有其他理由。所謂蒙古許河南地面而又背盟之説,是不可信的。”“金朝滅亡後,蒙古必然侵宋,這是稍微有點頭腦的人都看得清楚的,或是投拜,或是戰争,没有第三條道路。”關於以上,筆者的看法稍有不同。《永樂大典》卷二七四四録吳澄《崔杰墓表》:“國朝既得河南地,徙遺民實北邊。君(崔杰)奉父母自[南京之]柘城[縣]徙真定之元氏[縣]。倉卒就道,程期逼迫。”陸文圭《墻東稿》卷一二《烏克遜澤墓誌》:“其先,本女真人烏(克遜)[古孫]氏,居臨潢府。曾祖或隱德不耀。祖璧仕於燕。貞祐初,從豐王南遷大梁。壬辰歲,天兵收河南。汴京既破,徙居大名。始從漢俗,以孫爲氏。”劉敏中《中庵集》卷一〇《王氏新塋碣》:“王氏始居河南永州,爲大姓。壬辰,天兵下河南,瑋兄弟三人奉孟氏逾河而北,彷徉濟、岱之間,因止東(鄒平)而占籍焉。”實際上,類似“實北邊”、“逾河而北”的移徙十分普遍;正是這樣,才會造成南宋軍隊北上所見沿途荒無人烟的景象。執行這種政策,表明蒙古初時無意經營河南,當然也無意與南宋發生戰争了。

同类推荐
  • 清末之复兴之路

    清末之复兴之路

    穿越清末强国富民的故事。会比较多的着眼于人物的心灵旅程,有由善变恶,也有由恶变善,人间沧桑,变的不只有面貌。没有佳丽三千,主角会是个衷情的人。节奏略快,飞一般的感觉。
  • 佣兵太子

    佣兵太子

    雇佣兵,顾名思义,这是一群“要钱不要命”,为利益而参加一场武装冲突的人,他们没有爱国主义、政治信仰或者是道德原则,甚至说为了钱他们可以付出一切。而当以佣兵“郁金香”背叛组织后,被追杀而死亡重生来到一个充满封建思想的异世社会,竟然奇迹般的成了当朝太子,拭看这佣兵太子如何在这时代存活下去。是他改变整个时代,还是他被时代所掩埋!
  • 考古发现

    考古发现

    本书站在科学的立场,以考古发掘为依据,以亚洲、非洲、欧洲、美洲为分界点,对世界考古的重大发现进行生动传神的解说,力求重新再现历史文明,再次演绎古老传说,帮助人们揭开了地下沉睡千年的秘密。阅读本书,读者即可重读先人的思想,透视发达的古代文明,又可收获到心灵的愉悦与知识的富足。
  • 赖彦杓

    赖彦杓

    阴阳两派,水火不容,如有斗争,阴阳灭世!树林之中,静静盘坐着一位清秀的少年,这位少年从面貌看起来大概是1314岁的样子。这位少年在树林里,看那样子,仿佛是在静坐,又似在在沉睡,又似在修炼...
  • 噬血恶魔(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噬血恶魔(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本书撷取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元凶代表人物,力求展现他们不同时期、不同历史阶段独具特色的性格特征、丰富的内心世界,描绘了他们的作战经历,以及走向失败的过程。
热门推荐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唐言墨音Maywct社

    唐言墨音Maywct社

    热闹的市区,五彩的霓虹灯,拥挤的人流,人们沉浸在自己的夜生活的。在某条深巷的角落里,巷子里只有几盏闪着暗光的路灯,还能听见不远处闹市区的声音。一位少女站在一个路灯下,昏暗的灯光照在少女身上。少女扎着马尾,穿着白色T恤和长裤,和很明显的白色板鞋。少女倚着电灯,看着对面那幢偏古风的房子,房子的主体颜色是深棕色,深棕色的牌匾上写着几个暗色的字:Maywct社。不仔细看还真看不出来。少女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来到这儿的,莫名其妙地就走到这儿了。她刚刚明明在……少女望着牌匾上的字,很奇怪地想着:一般的门面不都是越鲜艳越好吗?这店给人的感觉反而是不想让人发现它。真奇怪!
  • 人媚妖艳:轻宠可好

    人媚妖艳:轻宠可好

    喘息声此起彼伏,在这个黑夜城市中,没有低贱之分,只有男女之别,面具下的人。适者生存的法则不断延续着.....
  • 天火傲世

    天火傲世

    一个平静的少年,不知身世如何,却在一次偶然的时候,得到了天地之火,从此端木游龙踏上了修炼者的道路,一点点的知道了自己的身世,知道了自己父母的情况。开始了复仇的道路,虽然面对着庞然大物,可他从未有任何的但却,最终也终于将一切都给解决了。
  • 艺海索珠·美术、设计与艺术教育研究

    艺海索珠·美术、设计与艺术教育研究

    本书汇编的大部分论文和作品,是作者自1988年广州美术学院毕业至2008年,整整二十年间曾发表过的论文。书中所讨论的问题,是作者多年来在高校美术、设计与艺术教育教学中,一直关注和探索的课题,共收入论文28篇,美术、设计作品89幅。是一部含量大,内容广泛的综合性专著。
  • 我们不相信永远

    我们不相信永远

    如果有一天,当我醉生梦死,颠沛流离,我心中会不会还有李秋的位置。答案是会的。人们都说醉酒后就不再烦恼,当我吐得不能自理,头晕得无法走路的时候,我以为我不用在想李秋和绘月的事情。可当酒精充斥着我血液的时候,当醉得忘记了全世界,却还是忘不了李秋。在酒精的催化下,我的悲伤加倍的袭来。我以为我很坚强,可以熬过去。但我却哭得像个小孩,迷失在灯火蹒跚的街,迷失在没有方向的夜。
  • 鬼王当道,冥妻难逃

    鬼王当道,冥妻难逃

    他和她七世轮回,每次她却以最惨烈的方式死在他的怀里。次次如此,他拥有大片江山,拥有至高无上的财富,却唯独不能拥有她。终于她累了,劝他放手,他不忍心,终究选择放手,可是放手却远比他想象中更难......第七世,当孽缘再次重现,作为千年僵尸的他是否真的能做到干净利落的放手?————一夜,风泫灵清澈的眸子深深凝视着她:“小狐,说你爱本王!”冉小狐嘴角不停的抽搐两下,见惯了这个男子腹黑冷漠的一面,突然如此温柔真不习惯。“我……我没这爱好,我不喜欢僵尸!”冉小狐说完就后悔了,因她看到身上的那个男子眸子闪过一丝戾气,就在她闭上眼睛不断祈祷的时候,他却微微一笑。“僵尸有什么不好?你看本王俊美又多金,不仅可以带你飞,还可以带你打怪兽,无聊的时候还可以玩玩本王的獠牙,最重要的是一夜几次都好”
  • 呆萌小青梅,腹黑竹马强势爱

    呆萌小青梅,腹黑竹马强势爱

    爱,是一种陪伴,是一种守候,似乎缘分是从他们第一次见面开始,就已经埋下了情索,两人的感情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浓厚,青梅竹马的爱情让每个人都向往着如同淡淡墨痕般的美好。
  • 无尽武帝

    无尽武帝

    无敌流,不种马,不花心,安安稳稳的修炼,看我如何成为这个世界的达能强者
  • 惊鸿流年

    惊鸿流年

    一个身不由己的忧伤故事。。。。真的要20个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