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387300000014

第14章 吴大猷谈通才教育

人文学者可以培养出世界级物理学家,世界级物理学家又大力提倡人文教育,这其实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一个好传统。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鸿沟由来已久。对学生过早地实行专才教育,很容易把他们培养成会说话的奴隶、不会思考的机器。这既是个人的悲哀,也是国家的不幸。我过去以为,这是内地教育的一大失误,最近读《吴大猷文录》(《大科学家文丛》之一,浙江文艺出版社一九九九年版),看到这个问题在台湾也出现过,只是由于吴大猷等人及时发现并全力纠正,才没有酿成大错。

吴大猷是杨振宁、李政道的老师,他在海外工作多年,于国际物理学界享有盛誉,他的话对于那些把海外学者看得比本土学者更吃香、把自然科学家的意见看得比人文学者更重要的人来说,也许有较大的说服力。

吴大猷出身于广东番禺的一个书香世家。他幼年失怙,十几岁随伯父去天津求学,二十二岁毕业于南开大学,因为学习成绩优异,在老一代物理学家饶毓泰和叶企孙推荐下,获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资助,赴美国密歇根大学深造,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三位理论物理学博士。学成回国后,他先后在北京大学和西南联大任教,培养出杨振宁、李政道、黄昆、马仕骏、郭永怀、马大猷、虞福春等一大批优秀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曾在许多场合谈到吴先生对他们的影响,一九五七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以后,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向恩师、致谢。

抗日战争胜利后,吴大猷长期旅居海外,先后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和加拿大国家研究院从事教学研究工作。直到六十年代后期,他才定居台湾,这也是大陆同胞对他不大熟悉的缘故。回到台湾以后,他看到岛内大学的学科设置越来越细,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窄,而人们对专业教育和职业训练却趋之若鹜,以为只有这样才能抢得先机,出人头地。这使他深感忧虑。于是,他利用一切机会大声疾呼,希望尽快改变这种局面。

一九七六年六月,他以《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为题,在《民族晚报》发表文章说:科学的要义是追求真理,科学的内容不仅包括知识,还包括智慧,“是‘知识和智慧’不可分的一体。片断个别的知识,如缺乏了各种知识的融会关系,则不构成科学”。可见对于任何人来说,假如他受的教育太狭窄太专门,就只能掌握一些“片断个别的知识”,而不会通过了解科学的全貌来增长智慧。这种人很可能是一个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书簏。

针对人们过分看重实用的倾向,他告诉人们,科学家投身科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有用”,而是为了寻求真理。人类历史上许多重大发明,都来源于纯粹的求知,而不是为了实用。另外,针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已经存在的鸿沟,他提出三点意见:第一,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必须“有一个人文与科学合一的文明”;第二,在科学界与非科学界之间,必须沟通思想经常交流;第三,要达到这种沟通与交流,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教育。

当时的台湾社会,也被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潮所笼罩,许多人上大学不是为了求知,而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面对这种倾向,吴大猷告诫大家:“教育的目的,不只限于知识的传授,尤其是高等教育,其主要任务是教育学生思考。”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吴先生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重要责任是将人文学与科学间的鸿沟盖接起来”,这种“盖接”,不是一种表面的点缀,也不是“在文学院加一二科学课程,在理学院加一二人文课程”,而是要在思想观念和政策措施上进行重大改革。拿吴先生的这个观点来衡量,近年来内地大学的“文理沟通”,恐怕还是所谓表面点缀,算不上一种全面“盖接”。因为这种文理沟通,还局限在“提高学生素质”的层面,没有上升到“教育学生思考”的高度。前者的立意是为我所用,后者的出发点才是为人本身。

一九八二年,吴大猷以《科学、技术、人文学》为题,在《民生报》分三次刊登长文,进一步论述三者的关系。他说,科学和人文学是人类文明的两个方面。就科学而言,由于“高度专门化”和大量使用深奥的观念和术语,它已经“成为极少数专家的私有花园”。这样一来,连那些受过普通教育的人,也很难对科学有个基本了解,即使是受过专门教育的人,对其他专业也是隔行如隔山,根本不知道人家说啥干啥。于是,几乎所有的专业工作者都处于一种老死不相往来的境地。这充分说明人类文明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它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个人的生命体验,都非常有害。他强调,人类社会已经到了一个必须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沟通起来的时代,而这种沟通的任务,只能由教育来承担。不难看出,近年来有些人一再强调所谓专业教育、技术教育的重要性,显然是要重复人家走过的弯路。

在这篇文章中,吴大猷还对纯粹科学、应用科学和技术科学作了比较。他说如果把科学比作一棵树,那么纯粹科学就是树根,应用科学就是枝叶,技术科学就是花果。假如只想着科学技术的应用而不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那就好像不顾树根枯朽、只想着枝繁叶茂果实累累一样,是不可能的。他指出:纯粹科学的探索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自由的环境,这种环境应该由大学和学术性研究机构提供;二是要有一批追求知识、追求真理、博学深思、颇具想象力的学者和青年。这两个条件比大楼、仪器、图书、经费等物质条件更重要,是造成学术研究气氛的关键。这与梅贻琦先生提出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观点如出一辙。不同的是,吴大猷先生更重视学生,把希望寄托在年轻人身上。文章结束时,他语重心长地说:“一个没有纯粹科学的国家……将永是落后。”

一九八三年,《中国时报》以“人文与自然科学应如何均衡发展”为题,对吴大猷和余英时进行采访。他们二人是国际知名的自然科学家和人文学家,再加上当时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失衡的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因此这是一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对话。对话中,吴大猷进一步分析了纯科学和应用科学、技术科学的区别。他强调:研究纯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区别,就在于前者的动机很单纯,只是为了求知,根本不考虑实用,也不追求商业性利益;但后者却不是这样。应用科学是利用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对具体的问题或目标进行探讨;技术科学则是把应用科学得到的原理、方法用在更广泛的实际问题上。按理说这本来是老生常谈,为什么吴大猷还要反复强调呢?这说明当专业教育和职业训练甚嚣尘上的时候,人们反而在常识问题上容易出错。正因为如此,吴大猷批评台湾当局“只重视下游的技术,忽略上游基础科学”,在经费分配上也总是应用科学大于纯粹科学、自然科学大于人文社会科学。他认为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

紧接着吴先生又谈到通才教育。他介绍说,哈佛大学在一九四六年成立了一个委员会,目的有两个:一是要使没有学过科学的人也能对科学有个基本的了解;二是要让人人都知道,不断研究创新是美国科学精神之所在。这个委员会认为,科学的发展不是零零碎碎的技术进步,而是一种根本性的改革。要使人们对科学有基本的了解,最好的办法是借助于通才教育。吴大猷说:“通才教育可使学生未来发展时,能有一种宽广的基础,使得念科学的人,也能了解、欣赏人文知识。同样的,念人文的人,如果对科学有清楚的了解,将来如果进入政府机构,在从事政府决定时,就可避免发生偏差。”

这次采访中,余英时也谈到在台湾和世界各地出现的一些情况,与如今大陆面临的困境极其相似。他说:“我国传统教育的毛病是偏重于通才、不重专业。现在的情形恰好相反。由于社会趋于专业化,个人必须有一技之长,职业才有保障。因此,哪些专长易于找到职业,大家便一拥而上。这种情形当然不限于台湾,美国、苏联等地,亦复如此。例如,目前各国都有许多男女,纷纷学医、法律与电脑。这纯粹是一种以职业为主导的教育取向。这种取向,有予以自觉改变的必要。”

如何才能改变这种不正常的取向呢?余先生的意见是:无论你学什么专业,都应该对专业以外的学科具备必要的常识。只有这样,你“才有资格做一个完整的现代人,并具备综合判断的能力”。他认为,这些问题涉及考试与教育制度,要彻底解决虽然不是容易的事,但至少也应该作些努力和尝试,“否则就会产生一种流弊,亦即造成一种所谓‘对很多事情知道得很少,对很少事情知道得很多’的‘专家’。这种专家只有很狭隘的专业或纯技术观点,却无法妥善处理专业以外的重要问题,甚至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最让人感动和钦佩的是,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家,吴大猷总是站在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高度,反复强调人文科学的重要性。他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人类陷入一个贪婪的欲壑难填的漩涡之中。其中最明显的是生态环境破坏和犯罪率不断增高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只能依靠人文科学来发展人类的智慧,控制并克服人类的贪欲。

他主张让人文与科技“融合起来,成为更高层次的一个文化,着重的是需要改变人类的教育,使习科技的不成为‘机器人’,习人文的了解‘科技’的性质”。对于这个问题,余英时先生补充说,企图用科技来解决科技问题,无异于饮鸩止渴。这对于那些总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会解决一切问题的人,应该有醍醐灌顶的作用。

一九八四年吴大猷已经年近七旬,但仍然担任台湾科学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和“中央研究院”院长等重要职务。这一年年底,他在台湾“国民大会”宪政研讨委员会全体会议上强调:所谓科学精神,乃是科学家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一种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尽管它原本并不是为了实用,但它却是一切技术的“根”。基于这一认识,他主张发展工业不能只停留在“技术引进”的模仿阶段,而应该加强基础科学的研究。与此同时,他认为激发青年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中学教育的主要任务。但是,由于“大学联招”(类似大陆高考)存在的问题,使中学教育出现三大偏差:一是课程设置太偏,二是文理分科太早,三是学业负担太重。这就是使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中只能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不能理解知识的奥秘和科学的真谛,从而对科学丧失兴趣。为了纠正这些偏差,吴大猷成立了“人文社会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一方面主持高中教材改革,一方面组织教师培训,进一步提倡通才教育。

一九八七年,已经是八十高龄的吴大猷先生在接受《台大研讯》采访时又说:“三十年前我来台湾时学生的求学志向都很高,很多有志于基础科学,求学的动机也比较单纯,现在进大学的竞争依旧很激烈,但是很多学生对学术兴趣并不高,只在图个资格。”

吴大猷所说的三十年前,是指一九五七年他回台湾讲学的时候。当时他在台湾大学讲学四个月,可谓座无虚席,盛况无前。他觉得这里的学生比北京大学和西南联大的学生还要好。吴大猷回台湾讲学是胡适促成的,后来胡在信中对吴说:“你此次在台教学四个月,最辛苦,最负责任,所以最有成绩。所谓‘成绩’,不在班上那几十个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在你所引起的青年学人的求知向学的热诚……”(《胡适书信集》第一三一二页)这些话胡适在许多场合都说过。讲学之后,吴大猷还向台湾当局提出一个发展科学的全面计划,可惜因两岸关系日趋紧张,这个计划曾一度中断。

胡适与吴大猷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在他们的交往中,有两件事值得注意。

一是一九四七年,胡适曾给白崇禧、陈诚二人去信,提议在北京大学成立一个原子能研究中心,把这方面的第一流物理学家集中起来,“专心研究最新的物理学理论与实验,并训练青年学者,以为国家将来国防工业之用”。在这封信中,胡适列出钱三强、何泽慧、胡宁、吴健雄、张文裕、张宗燧、吴大猷、马仕俊、袁家骝等人,认为这九个人“可谓全国之选”。这件事虽因内战未能实现,但也可以看出吴大猷在学界的地位。当时吴大猷正在国外,他代表胡适与正在英国的“张宗燧谈数次,使其决来北大”。(《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册,第二八九~二九三页)张宗燧是著名学者和政治活动家张东荪的儿子,他回国后,不仅没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反而因为父亲在朝鲜战争期间被打成美国特务而受到牵连,并终于在“文革”中自杀身亡,为历史留下沉痛的一页。

二是一九六二年,“中央研究院”举行第五次院士会议,当时担任院长的胡适因为吴大猷、吴健雄、袁家骝、刘大中等四位海外院士都能回台湾出席会议,心里非常高兴。二月二十四日下午五时,胡适在欢迎新院士的酒会上说:“我今天还可以讲一个故事。我常向人说,我是一个对物理学一窍不通的人,但我却有两个学生是物理学家:一个是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饶毓泰,一个是曾与李政道、杨振宁合作证验‘对等律之不可靠性’的吴健雄女士。而吴大猷却是饶毓泰的学生,杨振宁、李政道又是吴大猷的学生。排行起来,饶毓泰、吴健雄是第二代,吴大猷是第三代,杨振宁、李政道是第四代了。中午聚餐时,吴健雄对吴大猷说:‘我高一辈,你该叫我师叔呢!’这一件事,我认为生平最得意,也是最值得自豪的。”(《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三八九八~三八九九页)出人意料的是,也许是过于兴奋吧,胡适话音刚落,就因为心脏病突发而不幸逝世,因此这段话也就成了胡适的临终遗言。它告诉人们:在我国,人文学者可以培养出世界级物理学家,世界级物理学家又大力提倡人文教育,这其实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一个好传统。遗憾的是,随着胡适、吴大猷等人的离去,这个传统被中断了。因此尽快恢复通才教育的传统,才是振兴中华民族的最好出路。

教育制度

同类推荐
  • 梁遇春作品集(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梁遇春作品集(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读梁遇春的散文,不论是青春冲动、少年意气,还是略带沉重的沧桑之叹,都不会让人觉得平淡无味。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他就是一个生命旅途中的流浪汉,举杯对月,入火而舞。
  • 苏轼文集3

    苏轼文集3

    苏轼作品集,历代有不同的编法。大致说来,主要有诗集、文集和诗文合集三种编法。
  • 在远方

    在远方

    本书收编的还包括早些年写在《湖南作家网》散文栏目的稿件,全部文字分《怀乡》、《美国事》、《杂感》三集。
  • 像花儿般灿烂:女生雅楠的博客

    像花儿般灿烂:女生雅楠的博客

    本书是18岁女生冯雅楠的博客文字和全国各地的大学生网友留言的精彩选辑。在书中,你将看到一个美丽女孩真实感人的内心世界,那里包含着爱与自由、坚强与勇敢、友谊与亲情…… 而在这场与癌症抗争的搏斗中,在这个爱与勇气传递的过程中,那些与她相知相遇的孩子们也经历了生命面对重创的人生,他们突然间长大了。雅楠用心和生命奉献给我们的作品,充满了勇气、希望和生命的意义……
  • 原野童话:草家族的绿袖子

    原野童话:草家族的绿袖子

    本书收录了作者创作的《闻香》、《柳美人》、《种子》、《鸽子在天空流浪》、《发现》、《月光手帕》、《小女趣事》等八十余篇随笔。
热门推荐
  • 混沌噬天决

    混沌噬天决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的眼,我要这地再挡不住我的路,我要这轮回为我而转动,我命由我不由天,登天路,踏歌行,天也要伏在我的脚下。
  • 那一年我们还不懂爱情

    那一年我们还不懂爱情

    一事无成的杨鑫,看上了网上接触的刘一凡,再一次相遇,激起了杨鑫的爱意.....
  • 重生之抗日

    重生之抗日

    他本是抗倭名将戚继光麾下,一员智勇小将,忽沧海颠覆之际,被冰封于大海之底。而于上世纪30年代,日寇再犯我境之时,幸得有缘人相救,重生而尽报国护民之责。其间又先后参与青帮、抗联、西北军、军统、等力量共同铲灭日寇·····而细细品较之下终还是归于共产党人的领导之下,为求人民之解放而全心全意地去消灭日寇。最后取得伟大胜利的传奇故事!
  • 翊圣保德传

    翊圣保德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阴阳捉灵师

    阴阳捉灵师

    神秘命格的鬼门传人,笑傲红尘,破解无数灵异谜团。四象邪变、罗侯阴身、鬼龙葬局、太阴魔煞、王穴长生墓、中华道斗异族法、血魔祸世劫、帝皇鬼城变、幽冥战争……一次次灵异险局,一次次生死破劫,济世苍生,我为阴阳捉灵人。百年妖狐为红颜,千年女鬼做老婆,万年女阎王结金兰……铸我传奇。
  • 岚风佳忆

    岚风佳忆

    她,原本只是一个弱智痴女,被师姐推下悬崖后命丧黄泉。而“她”一个闯入国英学院的学渣,一次意外让她打开《帝京篇》穿越到岚加朝,见证了岚加朝的三展时期,动荡政局,天下的风起云涌......而她一眼睁开,竟是无题大师亲点弟子!“哼——”冷笑片后,着手大喝一声”谁敢拦我!“修炼正果!在这花花世界中,遇见了他,温文尔雅?满腹诗书?”姐姐上大学的时候,你还不知道在哪混的呢!“他不语,却步步守护,怕她被人抢去。谁说我只是小家子爱情?看我翻阅唐诗宋词风云篇!
  • 凤舞九天邪尊站住

    凤舞九天邪尊站住

    她,神界神女,出生时一笑百花盛开,为她倾尽一世芳华。他,魔界帝君,掌管一切冥物的吸血鬼族,终日饮血为生……明明是两个毫不相干的人,甚至是敌对的种族,可却互相恋上了彼此,天命难违,他们终究有缘无分。大战前夕,她问:“我们真的要走到如今的地步吗……”他只是沉默,“好,我知道你的答案了,呵,终究是我太傻……”女子癫笑着走了。当大战开始时,男子终于明白了,原来那是她给自己最后的机会,可是,他却再也见不到她了,只能眼睁睁得看着她散尽三魂七魄消失在漫漫云海中,他疯了,在亿万个界面疯狂寻找复活她的方法,终于,他找到了,当看到手中的那一缕光芒射向远空,他笑了,念叨道“舞儿我来陪你了……”
  • 家有冥夫

    家有冥夫

    当我看到中介公司给我介绍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绝对安静绝对风景秀丽的房子时不禁目瞪口呆。风景是很秀丽,周边绝对安静。方圆五里,荒无人烟,就只有这么一幢不知道是哪位有钱的闲人建起来的房子。这位一身黑衣的极品帅哥却说,我占了他的房子?占了他的地盘?让我赶紧滚出去?有没有搞错啊?有房产证没有?有国土局的地证没有?如果没有,应该是他滚出去!什么?阴宅?吓唬人啊这是。为了想赶我走,居然连阴宅也搬出来了。
  • 愿你安生不离笑

    愿你安生不离笑

    七岁,还是记忆模糊陆离的年龄,可是我却记得异常清楚,那个午后,那个女人,还有那个小男孩。七岁的我和八岁的顾念年在那年狭路相逢,自那天起他便在我家住下了,我多了个不知从哪冒出来的漂亮哥哥……
  • 人气女王说话术

    人气女王说话术

    有些女人,不开口的时候堪称美女,可是一旦说话却会让人对其印象大打折扣。而另一些女人,她们看起来并不显山露水,但是谈吐动人,让人会忍不住刮目相看,人际关系也非常融洽。所以,说话是女人魅力和人气的源泉,一点都不为过。阅读本书,女人能学到:话要怎么说,对方才爱听;分寸要怎么掌握,才不会伤到人;面对不同的人,要如何区别沟通;明明是坏事,如何把它说“好”等说话技巧,让你成为一个会说话、受欢迎的人气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