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覺云:“門上不要書‘門’字,窓上不要書‘窓’字,壁上不要書‘壁’字。何故?字義炳然!”
曉聰栽松
(文殊應天真嗣《五燈》十五) 洞山曉聰禪師
手植萬松於東嶺而誦《金剛般若經》,山中人名其嶺曰“金剛”。方植松而寶禪師至,時親自五祖來。
師問:“上嶺一句作麼生?”
道寶曰:“氣急殺人。”
師拄钁呵曰:“從何得此隨語生解阿師?見問上嶺,便言氣急,佛法却成流布!”
寶請代語,師曰:“何不道氣喘殺人!”
逍遙問:“嶺在此,金剛在什麼處?”
師指曰:“此一株松是老僧親栽。”
初,比部郎中許公式出守南昌,過蓮華峯,聞祥公曰:“聰道者在江西,試尋訪之,此僧人天眼目也。”
許公既至,聞聰住山家風,作詩寄之曰:“語言渾不滯,高躡祖師蹤。夜坐連雲石,晝栽帶雨松。鏡分金殿燭,山荅月樓鐘。有問西來意,靈堂對遠峰!”
禾山義虎
(黃龍南法嗣 《僧寶傳》下)禾山普禪師
初,秀出講席,解《唯識起信論》,兩川無敢難詰者,號“義虎”。
瑞岩臥龍
(岩頭法嗣 《傳燈》十七)台州瑞岩師彥禪師
謁夾山會和尚,會問:“什麼處來?”
曰:“臥龍來。”
會曰:“來時龍還起未?”
師乃顧視之,
會曰:“灸瘡上更著艾燋。”
曰:“和尚苦如此,作什麼!”
會便休。
翠岩唾地
(石霜法嗣 《會元》十七)蘄州開元子琦禪師
謁翠岩真禪師,問佛法大意。
唾地曰:“這一滴落在甚麼處?”
琦捫膺,曰:“學人今日脾疼”
師解顏。
寶壽釘空
(臨濟法嗣 《傳燈》十二)鎮州寶壽沼和尚
胡釘鉸來參,師問:“汝莫是胡釘鉸?”
曰:“不敢。”
師曰:“還解釘得虗空否?”
曰:“請和尚打破,某甲與釘。”
師以拄杖打之。
胡曰:“和尚莫錯打某甲。”
師云:“向後有多口阿師與點破在!”
一城人瞎
(《傳燈》十二)
寶壽開堂,三聖推出一僧在寶壽前,壽便打其僧。
聖云:“長老若恁麼為人,瞎却鎮州一城人眼在。”
三日耳聾
(《會元》三)見前黃蘗吐舌處。
東山餕饀
(《五祖錄》)
《和補》曰:“法演遊方十餘年,海上參尋,見數人尊宿;乃到浮山圓鑑會下,直是開口不得;後到白雲門下,咬破一箇鐵餕饀,直得百味具足。且道饀子一句,作麼生道?乃有偈:花發雞冠媚早稱,誰人能染紫絲頭。有時風動頻相倚,似向階前闘不休。”
揚岐栗蓬
(《會元》十九)
楊岐問僧: “栗棘蓬作麼生吞?金剛圈作麼生透?”
惠南主法
(《僧寶傳》下)
黃龍南曰:“住持,要在得眾;得眾,要在見情。先師言:‘人情者,為世之福田,。盖理道所由生也’。故時之否泰事之損益,必因人情。情有時通塞,則否泰生;事有時厚薄,則損益至。唯聖人能通天下之情,故易之別卦乾下坤上則曰‘泰’;乾上坤下則曰‘否’。其取象,損上益下則曰‘益’;損下益上則曰‘損’。夫乾為天,坤為地。天在下而地在上,位故乖矣,而返謂之泰者,上下交故也,主在上而賓處下,義故順矣。而返謂之否者,上下不交故也。是以天地不交,庶物不育;人情不交,萬事不和;損益之義亦由是矣。夫在人,上者能約己以裕下,下必悅而奉上矣。豈不謂之‘益’乎!在上者,蔑下而肆諸己,下必怨而叛上矣,豈不謂之‘損’乎!故上下交則泰,不交則否;自損者人益,自益者人損。情之得失豈容易乎!先聖甞喻人為舟,情為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水順舟浮,違則沒矣。故住持得人情則興,失人情則廢,全得而全興,全失而全廢。故同善則福多,同惡則禍甚。善惡同類端如貫珠,興廢象行明若觀日,斯歷代之元龜也。“
居訥扶宗
(延慶榮法嗣 《會元》十六)圓通居訥禪師
仁宗皇帝聞其名,皇祐初,詔住十方淨因禪院。師稱目疾不能奉詔,有旨令舉自代。遂舉僧懷璉“禪學精深,在居訥之右”。於是詔璉。璉至,引對,問佛法大意,稱旨。
天下賢師知人!
洪濟師子
遼陽大虫
趙州探水
(《傳燈》十)
趙州一日訪茱萸。將拄杖於法堂上東行西行。
萸云:“作什麼?”
州云:“探水。”
萸云:“我這裡一滴也無。”
州將拄杖靠壁,便出。
百丈夾火
(《傳燈》九)
溈山一日侍百丈次,丈問:“誰。”
山曰:“靈祐。”
丈曰:“汝撥爐中,有火否?”
山撥之,無火。
丈躬自深撥,得栗火,舉以似山,云:“你道無,者箇聻。”
山忽然契悟,遂禮拜,陳其所解。
丈云:“此迺暫時岐路耳!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時節若至,如迷忽悟,如忘忽憶,方省己物不從他得。故祖師云:‘悟了同未悟’。無心亦無法,只是無虗妄、凡聖等心,本來心法元自具足。汝今既是,善自護持。
次日同百丈入山作務,丈曰:“得火來麼。“
山曰:“將得來。“
丈曰:“在甚處。“
山乃拈一枝柴,吹兩吹度與百丈。
丈曰:“如蟲禦木。“
金峰行餅
(《禪林類聚》十八)
金峰一日於僧堂內喫餬餅次,自拈一枚餅,從上板頭,轉一匝。大眾見,一時合掌。峰云:“假使你十分,擡起手也祇得一半。“
至晚有僧請益,云:“今日行餅見僧合掌,和尚道:假饒十分,擡起手也祇得一半。請和尚全道。“
峯作拈餅勢,復云:“會麼?”
僧云:“不會。”
峯云:“金峯也祇得一半。”
布袋拈果
(《傳燈》廿七)
布袋在通衢立,有僧云:“作什麼?”
布袋云:“等箇人。”
僧云:“來也。”
布袋取一橘子與僧,僧纔接,布袋縮手云:“你不是者箇人。”
中邑鳴[口*耶]
中邑每見僧,拍手皷唇曰:“[口*耶]鳴,[口*耶]鳴。”
青山骨剉
(黃蘗法嗣 《傳燈》十二)杭州羅漢院宗徹禪師
僧問:“如何是西來意?”
師云:“骨剉也。”
師對機多用此語,時人因號“骨剉和尚”。
明招目眇
(羅山道閑法嗣 《會元》十三)務州明招謙和尚
眇一目,叢林號“獨眼龍”。
雲門脚跛
(《會元》五)
雲門初參睦州,方扣門,州揕之曰:“道!道!”
門驚,不暇答。
乃推出曰:“秦時[車*度]轢鑽”
隨掩其扉,損門右足。
四處謾人
(《傳燈》十九)
漳州保福從展禪師四謾人:
一問僧:“殿裏是甚麼佛?”
僧曰:“和尚定當看。”
師曰:“釋迦佛。”
僧云:“莫謾人好。”
師云:“却是你謾我。”
二問僧:“作甚麼業,喫得與麼大?”
僧云“和尚也不少。”
師作蹲勢,僧云和尚莫謾人好。
師云:“却是你謾我。”
三問僧:“汝名甚麼?”
僧云:“咸澤。”
師云:“忽遇枯涸,看如何?”
僧云:“誰是枯涸者?”
師云:“我是。”
僧云:“和尚莫謾人好。”
師云:“却是你謾我。”
四問浴主:“湯鍋濶多少?”
主云:“請師量。”
師便作量勢,主云:“和尚莫謾人好。”
師云:“却是你謾我。”
三翻懡[怡-台+羅]
(《傳燈》)隋州護國院守澄淨果禪師
僧問:“鶴立枯松時如何?”
師云:“地下底一場懡[怡-台+羅]。”
問:“會王沙汰時,護法善神向甚麼處去?”
師云:“三門前,兩箇一場懡[怡-台+羅]。”
問:“滴水滴凍時如何?”
師云:“日出後一場懡[怡-台+羅]。”
韶陽九九
(《雲門錄〈事苑〉》三)
僧問雲門:“如何是向上一竅?”
門云:“九九八十一。”
又僧問:“如何是最初一句?”
門云:“九九八十一。”
又僧問:“以字不是,八字不成,未審是甚麼字?”
門云:“九九八十一。”
文殊三三
杭州無著文喜禪師。
初謁大慈山性空禪師。空曰:“子何不徧參乎?”
師直往五臺山華嚴寺,至金剛窟禮謁。遇一老翁牽牛而行,邀師入寺。翁呼:“均提。” 有童子應聲出迎。翁縱牛引師陞堂,堂宇皆耀金色。翁踞床指繡[糸*敦],命坐。
翁曰:“近自何來?”
師云:“南方。”
翁曰:“南方佛法如何住持?”
師云:“末法比丘,少奉戒律。”
翁曰:“多少眾?”
師曰:“或三百,或五百。”師却問:“此間佛法如何住持?”
翁曰:“龍蛇混雜,凡聖同居。”
師云:“多少眾?”
翁曰:“前三三,後三三。”
翁呼童子致茶,并進酥酪。師納其味,心意豁然。
翁拈起玻璃盞,問曰:“南方還有這箇否?”
師曰:“無。”
翁曰:“尋常將甚麼喫茶?”
師無對。
師視日色稍晚,遂問翁:“擬投一宿得否?”
翁曰:“汝有執心在,不得宿。”
師曰:“某甲無執心。”
翁曰:“汝曾受戒否?”
師曰:“受戒久矣。”
翁曰:“汝若無執心,何用受戒?”
師辭退,翁令童子相送。師問童子:“前三三,後三三,是多少?”
童召:“大德。”
師應諾。
童曰:“是多少?”
師復問曰:“此為何處?”
童曰:“此金剛窟般若寺也。”
師悽然悟彼翁者即文殊也,不可再見,即稽首童子,願乞一言為別。
童說偈曰:“面上無嗔供養具,口裏無嗔吐妙香,心裏無嗔是珍寶,無垢無染是真常。”言訖,均提與寺俱隱,但見五色雲中文殊乘金毛師子往來。忽有白雲自東方來覆,不見。
時有滄州菩提寺僧修政等至,尚聞山石震吼之聲。師因駐錫五臺。
(見《會元》二)
金牛飯桶
(馬祖法嗣 《會元》三)金牛和尚
每至齋時,自將飯桶於僧堂前作舞,呵呵大笑,云:“菩薩子喫飯來。”
靈照菜籃
(《會元》十四)
丹霞訪龐居士,門前見女子靈照去洗菜。
霞問:“居士在否?”
照放下菜籃斂手而立。
霞曰:“居士在否?”
照提起菜籃而去,霞便回。
居士從外歸,靈照舉似居士,居士云:“丹霞在否?”
照云:“已去也。”居士云:“赤土塗牛妳。 ”
丹霞燒佛
(《傳燈》十四)
丹霞甞到洛古惠林寺,值天寒,取木佛燒之。
院主呵之。
霞曰:“吾燒取舍利。”
主云:“木佛豈有舍利?”
霞曰:“若爾何責我乎!”
院主後眉鬚墮落。
婆子焚庵
(《會元》六)
昔有婆子供養一庵主,經二十年,常令一二八女子送飯給侍。
一日,令女子抱定,曰:“正恁麼時如何?”
主曰:“枯木倚寒岩,三冬無暖氣。”
女子舉似婆,婆曰:“我二十年祇供養得箇俗漢。”
遂遣出,燒却庵。
雲盖論義
(石霜諸法嗣 《會元》六)雲盖元禪師
因潭州道正表聞馬王,乞師論義。
王請師上殿相見。茶罷,師就王乞劒。
師握劒,問道正曰:“你本教中道‘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是何物?‘杳杳冥冥,其中有精’,是何精?道得不斬,道不得即斬。”
道正茫然,便禮拜懺悔。
師謂王曰:“還識此人否?”
王曰:“識。”
師曰:“是誰?”
王曰:“道正。”
師曰:“不是。道若正,合對得臣僧。此祇是箇無主孤魂。”
因茲道士更不紛紜。
德山小參
(《傳燈》十五)
德山小參示眾云:“今夜小參不答話,問話者三十棒。”
時有僧出禮拜,師便打。
僧云:“某甲話也未問在。”
師云:“你是什麼處人。”
僧云:“新羅人。”
師云:“未跨船舷子,好與三十棒。 ”
芙蓉妙唱
(投子青法嗣 《人天眼目》)芙蓉楷禪師
<;妙唱不干舌頌>;曰:“剎剎塵塵處處談,不勞彈指善財參。空生也解通消息,花雨岩前鳥不啣。”
(空生者須菩提也)
常察玄談
(九峯虔法嗣 《傳灯》廿九) 同安常察禪師
十玄談:心印、祖意、玄機、塵異、佛教、還鄉曲、破還鄉曲、轉位歸、回機、正位前。
二祖安心
在前惠可斷臂之處。
洞山見影
(雲岩晟法嗣 《會元》十三)
洞山問雲岩:“和尚百年後忽有人問‘還貌得師真?’如何祇對?”
雲岩曰:“祖向伊道‘即遮箇是’。”
師良久。
雲岩曰:“承當遮箇事,大須審細。”
師猶涉疑。
復因過水覩影,大悟前旨,因有一偈曰:“切忌從他覔,迢迢與我疎。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應須恁麼會,方得契如如。”
藥嶺榮枯
(石頭法嗣 《會元》五)
藥山一日與道吾、雲岩、高沙彌遊山。見兩樹一榮一枯,山問曰:“榮者是?枯者是?”
吾曰:“枯者是。”
山曰:“酌然一切處,令教枯淡去。”
又問岩,岩曰:“榮者是。”山曰:“酌然一切處,令光明燦爛去。”
復問沙彌,彌曰:“枯者從佗枯,榮者從他榮。”
山回顧道吾、雲岩曰:“不是不是。”
夾山人境
(華亭法嗣 《會元》五)
僧問夾山:“如何是夾山境?”
山曰:“猿抱子歸青嶂後,鳥啣花落碧岩前。 ”
香嚴上樹
(溈山法嗣 《傳燈》十一)
香嚴一日上堂示眾:“如人上樹,口[口*(銜-金+缶)]一樹枝,脚不蹈枝,手不攀枝。忽有人問祖師西來意,若答他即喪身失命;不答他又違他所問。”
時有虎頭上坐出云:“樹上即不問,樹下一句道將來。”
嚴呵呵大笑。
仰山出井
(《傳燈》十一)潭州石霜山性空禪師
因僧問:“如何是西來。”
空曰:“如人在千尺井中,不假一寸繩得出此人,即答汝西來意。”
僧云:“近日湖南鳴和尚出世,亦為人東語西話。”
空喚:“沙彌,拽出者死漢著”(仰山沙彌也)。
沙彌後舉問:“耽源如何出得井中人?”
源曰:“咄!癡漢,誰在井中?”
仰山後問溈山:“如何出得井中人?”
溈山廼呼:“惠寂。”
寂應:“諾。”
溈山曰:“出也。”
及住仰山,甞舉前話謂眾曰:“我於耽源處得體,溈山處得地。”
趙州接客
(南泉法嗣 《會元》)
真定師王携諸子入院,趙州坐而問曰:“大王會麼?”
王云:“不會。”
師云:“自少持齋身已老,見人無力下禪床。”
王尤嘉禮重,翌日令客將傳語:“師下禪床受之。”
少間侍者問云:“和尚見大王來不下禪床,今日將軍來為什麼却下禪床?”
師曰:“非汝所知,第一等人來禪床上接;中等人來下禪床接;末等人來三門外接。”師寄拂子與大王:“若問何處得來,但道老僧平日用不盡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