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354500000028

第28章

唐天台沙门湛然再治

师子吼品之五

起卷是第二明定慧相资。亦是相即亦应言舍。但是略耳。又舍无别法。定慧均平即名为舍。文中先问后答。问意云。慧能断惑何须用定。举偏别之难。以祈圆融之说。初师子吼引佛经为难。果知不破外人。亦非破问者。只是破佛为缘之经。佛经不出四教。观此义意。正用圆破别。别既被破余例可知。次佛答中初文为两。初总破。次别破。初总中总唱。是义不然。何所不该。若邪执若小教。若共教若渐次。皆堕不然之中。但是治内之流滞。非破外之闲邪。次别破为二。先以法料简。后示圆融无方定慧。于初文中为七。一约无异。二约无有。三约无所。四约无缺。五约无动。六约无能。七约无作。初约无异破者文为二。一论体同。次举譬。譬体同也。何者惑者咸谓烦恼与智慧其犹水火怨贼。须修智慧故破烦恼。自别教已还莫不如此。故师子吼挟此设难。祈于异闻。佛以圆破别。何者智慧何者烦恼。盖是法界之解惑。解惑同体无二无别。若惑时举体是惑。惑外无智。若解时举体是解。解外无惑。经言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又经言。出法性外更无有法。出外有法即非法界。若然有烦恼时则无智慧。何所论破。若有智慧无复烦恼。复何所破。而言智慧能破烦恼。故举明时无闇闇时无明。喻此圆法。斯理斯文彪炳灼然。不应余解。从谁有智慧下。第二约无有以破文为二。先责人法。次结无破。初文者。自三藏已上别教已还。不能法界圆融虚己忘物。二乘犹存我衣我钵。菩萨则严土化人。彼我双存智断俱证。此则有谁不得无谁。佛以圆法责之。只此智慧是烦恼。谁以烦恼断于烦恼。只此烦恼是智慧。谁以智慧断于智慧。尚无烦恼断于烦恼。何得智慧断于智慧。是故结云。如其无者则无所破。从善男子若言智慧下。第三约无所以破文为二。先双明不到到。次双结无破。何者智慧是法界。纵令出法界外有烦恼。用法界内智慧破外烦恼。为不到彼所能破。为到彼所能破。若不到彼所能破。凡人不到亦应能破。若到彼所即能破者。为初念能破后念能破。若初念不能后亦不能。是故结云。到与不到若能破者是义不然。法界之外更无复法。是故无所。从复次毗婆下。第四约无缺以破文为二。先约法正破。次举譬。初法意者。智慧是法界。圆满具足无有缺减。智慧即是戒定等而无有异。那忽法界外而犹有伴。共破法界外之烦恼。既无伴破独亦不能。故举盲譬。若独若伴俱不见色。若独若伴是缺减义。从善男子。如地坚性下。第五约无动以破。文为二。先举类破次结破。如四大性不可动转。更无一物改动四大令失本性。烦恼亦尔。与智同性。智性自断。烦恼之性亦自是断。云何以断能断于断。次结文云。毗婆舍那决定不能破诸烦恼。从善男子如盐性咸下。第六约无能以破文为四。前夺次纵。三更夺。四复纵。初举盐蜜转他同己即夺。智慧不能如盐蜜。不灭之法。智慧不能强令其灭此夺。智慧无断惑之功。次若言下引盐能咸者。纵于智慧能灭他者。智慧自念念灭。岂令他灭。如溺人自沈何得浮他。三善男子有二种下更夺。正以性灭夺之。智是性灭不能令烦恼灭。四若言智慧能灭下。复重纵之。举火烬斧伐求其灭处不可得也。前一纵夺。明无常苦空及缘修等智慧。自是无常何能断惑。历然可见。后一纵夺。责不见能断所断方所。此破法界外别有于惑。为智所断何以不见处所。如火烬如斧[病-丙+(一/艮)]。既无烬痕则无惑可破。既其无惑智慧破谁。用圆破别文义明矣。从善男子一切下。第七约无作以破。亦呼此为总结于前。此中明一切诸法性自空者。谁令生灭。无造作者那得智慧破于烦恼。若修习定下。第二示圆融无方定慧。皆是法界。非但慧能断惑定亦断惑。文为四。一明定慧相具亦具一切法。二明定慧相即即寂能断即断能寂。三明定慧名相。四明自在适时。开此四科即四悉意。定慧具足三菩提即第一义。即寂能断即对治。定慧名相即是世界。适时利益即是为人。就初定慧相具文为三。一即定具慧谓正智见也。二定具世间生灭无常等法。引证是也。三具三菩提是也。定为法界包含既尔。慧舍亦然。次菩萨具足二法下。明定慧相即若言相资此义则疏。又为二。初即定而慧。次即慧而定。初文中凡举八譬。即定而慧妙能断惑。次复调摄五根去。明即慧而定在危而安处损能益(云云)。初譬如刈菅草者。字音奸。诗云白华菅兮。又云无弃菅蒯。尔雅云白华野菅。郭璞云茅类也。甘锅者。融金之器土釜也。字当作[鬲*戈]。并音戈。而言甘者谓口敛也。次文又二。先正明。次善男子下明功能。并如文。定相下第三明名相者。无名而名。缘一实相而言三相。约三相立三名。名相皆是法界具一切法。定无定相故名空。慧达清净法故无愿求。舍无能所故有无相。若有菩萨下。第四自在适时巧用。文为二。先唱时非时。后更问答。答中明三法时非时。即是自行四悉。受乐等生慢宜修定者。此巧用为人。精进等起悔心宜修慧者。此巧修对治。二法平等宜修舍者。此巧修第一义。起烦恼宜读诵六念者。此巧修世界。经云。修习三相以是因缘成无相涅槃。既言因缘即是巧修悉檀。以为因缘成大涅槃。又宜修于定即是有门。宜修于慧即是空门。宜修于舍即非空非有门。宜修十二部六念等即亦空亦有门。从四门因缘成大涅槃。复应巧作化他四悉。不能烦文修者须具(云云)。善男子若有菩萨修习下。第三修道力用文为二。初明感乐得涅槃。后明离苦转障。初文又二。初明得涅槃。次论义。论义有两番问答。初问蹑修三法能得涅槃故问其相。文为二。初牒无十相名大涅槃。但因答竟。此旨已领未解其余。更以十法为问。开善取此诸结火灭名为灭度。以翻涅槃。庄严取离诸觉观名为涅槃。以弹开善云。子缚尽名灭度。果缚尽名涅槃。云何取子缚之文。翻涅槃之果。开善救云。具存外国子果缚尽俱名解脱。有余无余二灭俱名灭度。而出经者巧互其词。以子缚尽存此音为灭度。果缚尽存彼音为解脱。然此中十答。皆答涅槃之圆德。两师各执一句而起于争。此是因于解义而起烦恼。又同触象(云云)。师子吼下。师子吼重问。已闻十义未知修者。为修几法得涅槃耶。次佛言下佛答。答意者。向之十法但是涅槃果。果之异耳。若欲修行复具十法。于中三。标释结。师子吼言如佛先告下。第二明离苦转障又二。先明所转之业障。次明能转之治道。初有二番问答。初番明业不定故障可转。次明业不定故道可修。初问答为二。先问善业。次问恶业。初问善业为五。一明无穷。二明必定。三重无穷。四重必定。五举况结问。初又三。一语端。二领旨。三结问。初告纯陀者此欲设问之由。渐如佛下领旨。施畜生百倍阐提千倍者。畜生前因恶今报卑。阐提取前因善。今报胜故有百千之殊。上文杀畜生得下罪。杀阐提无罪。此复云何。答畜无断善谤法之愆。阐提有此之失。纯陀大士下结问。次世尊经中复说下。问必定又二。先领次正问纯陀心重而因胜。此业决定何得成佛。三世尊经中说下重明无穷。四世尊经中说下重明必定。五又阿尼楼驮下举况结问。次世尊若善果下。第二举四人恶业无穷云何能得菩提。佛言下答又为二。一赞问。二答。答又二。初缘起。次正答。初叹业力深是答问缘起。然佛十力亦无优降特是。宜尔。又业轻重定不定等难知。余人不解故称为大。有诸众生下。正答又四。一开权。二显实。三释权。四释实。初开权者。为不信人唱言决定。一切作业下。第二显实。业法不同有轻有重有定有不定。安得一向决定。或有人下释权。只缘邪者不信为其定说。或重业下释实又二。先出愚智二人。从一切众生下。二双。出二转。智转重为轻定为不定。愚转轻为重不定为定。若如是下。第二番问答。明业不定可得修道。问意有两。一以恶业不定。何用梵行求于涅槃。二以善业不定故。亦何用梵行求于涅槃。佛答此问。其文甚广。所破疑惑处多故不可不委。若不晓此一切行不成。是故此文。文相稍长。文为四。一正明业不定故修道。二明业定有多过。三双明业定不定。四结不定故修道。初又二。先明不定。次善恶相夺。初又二。先若定者不劳修道。二以不定可得修道。若能远离下。明善恶相夺。以恶不定故可得为善。善不定故可得为恶。若一切业定得果下。二明定则多过又二。初明定则无修道。次明定故则有多过。就初又二。前略次广。略中二。初明若定则不须修道。次明若不修道则无解脱。若一切业下。二明广说亦二。先广明定则不须修。次若人远离下。广明若不修则无解脱期。善男子一切业定下。是第二明业定多有过又二。初明业定过。次明人时定过。前文又二。初正明有过则应一作善恶业。永受善恶永无息期。次业果若尔下。结无修道。人作人受下。第二明人时定过又二。初正明过。次结不须修道。前又二。初明人定之过。业若定者。人天六道贵贱好丑。永应常尔。不可改动。小时作业下。二明时定之过。小时作业还小时受。壮老亦尔。次业若无失下。结无修道。善男子业有二种下。第三广明业有定不定又二。初唱定不定两章。次解释。然业有四句。一报定时不定。二时定报不定。三俱定。四俱不定。今合为两章。报定时不定时报俱定。同入定章门。时定报不定时报俱不定。同入不定章门。所以然者。正意皆据报定为正。定业有二下。第二释章门又二。初释定章门甚多。次释不定章门极少。止十二字。初释定门更为两章。一报定时定。二报定时不定。缘合则受下即释。先释报定时不定。时不定者。于现生后三时应受。而不受者此永不受。必时不定。报定者。善恶报具唯待缘合。缘合即受无有毫差。若定心作下。第二释俱定又三。一释报定。二释时定。三双结。初文又三。一明定业。二还复不定三释疑证转。此初正明定。复有四事庄严。一信心。二欢喜。三发愿。四供养。此据善业四事饰之。恶亦例尔。一信恶。二欢喜。三发愿。四供养恶党。以此严于恶智者。善根下。第二明此业复遇缘回转。还复不定又三。一智人转重为轻。二愚人转轻为重。三结是不定。菩萨无地狱业下。第三释疑证转。恐物情疑见诸圣人而生地狱。岂非业定。故今释之。实无彼业但是愿力而生其中。为度众生故。结云。非现生后受是果报。所言证转者。前文虽言愚智转业未见其证。今明圣人入恶化物。若业不转则在彼无益。既其有益当知可转。其中又二。初略次广。我念往昔与提婆下。第二释时定又二。先释现报。次双结生后。现报又二。前明为调达所弊是现事。次为迦罗富所弊。小般若云歌利。贤愚经云迦利。释论云迦梨。同是一人。梵音不同。忍辱名戒者。次第六度相摄。皆不言忍是戒。今云忍名为戒者。何也。此是戒忍更互相成。忍若内明戒亦外净。于忍只是忍于杀盗淫妄。戒只防此。是故忍有成戒之力。故言忍名为戒。今明忍为法界具一切法。不能具说。且举一端。故言忍名为戒。说文云。劓者割鼻刖者断足。善业生报后报下。第二双结两报。菩萨得菩提下。第三双结报时两定又二。初双结。次偏结时。初文者。阐提犯五逆。恶业虽不可现报。复不得受后报。应生报此时报定。文云。得菩提时一切诸业悉得现报者。此时菩萨断一切惑无生后报。唯一生在即得佛果故云得现报。又解。若以一生之言。同于分段则不名现报。以增一品智断名为一生。故虽一生仍名现报。一云。只法身佛有此现报。二云。是迹身佛有此现报。即指应身。若业定得现世报下。第二偏结时。定正为时定。故只得现报不得生后。又修三十二相业不得现报者。以此业难成必为佛因故都无现报。若业不得三种下十二字。即释不定章门。对前可知故不广说。若言诸业定得下。第四结成不定故有修道又二。初结定则为失。次一切众生下。结不定为得。有二种人下。第二明能转障治道又三。初转障人。次转障行。三明转相。初人又二。先法说。次举十二譬。初后二譬有合。中十无合。中十譬中第九譬云。无副轴者二说。一云。乘车远行须储轴为副拟备折伤。如天子御车有副牛代倦。二解云。此字误应是辐轴。若欲乘车须此辐轴。师子吼言下。第二明转障之行。有问有答。初问中二。先领旨。次正问。问意。何等轻业重受。何等重业轻受。佛答又三。先出愚智二人轻重不定。次举六复次。次以十四善男子譬说及多杂喻。初文又二。初出人。次法说广明其相。云身戒心慧者。合束为言只是戒慧二事。若然修此戒慧能令重业为轻。无此二事令轻为重。离而为语。故云修身修戒修心修慧。身是七支。戒防意地。修心静摄。修慧者是般若。七种净戒者。即七支戒。不修心谓不修三种相。即是入住出三相。又不能观生住灭三相无生无住无灭。不修慧者谓不修梵行。梵行中具三法以慧为正。次六复次者。第一可见。第二文中身数者。五阴五根四大等数。下戒者即鸡狗牛雉等戒。又言为天五欲而持戒者。即是下戒。边戒者。河西云。外道五戒非佛法内。内方名中故名曰边。或言穷恶欲边。持乐戒者即是穷于乐边。持苦戒者即穷于苦边。余四如文。十四善男子中。第二云。火天者。火是天口。若供养之无烧鱼肉烟气至天。天得此气故是天口。又外道事火以火为师。又用此火供养于师。以尊师故呼火为天口。最后杂喻中。云兜罗茸者杨华。身者八尺。相者五包也。因者饭食等也。果者过去五戒感身为果。聚者色阴聚也。身一者总彼假实合成一身。身二者四大和合所得。此身自身。他者彼身。又此身者业力所得。他身者即遗体。身灭者念念不住。身等者有人观身与虚空等。又言六道各有身故言等。身修即所修之法。修者能修之人还是人法。后戒慧例应可解。师子吼言是人下。第三明业转之相二番问答。初问云何转轻为重。后问云何转重为轻。答如文。

师子吼品之六

起卷第四劝修文为二。一举法劝。二举人劝。初举法中先问次答。问为三。一问佛性力故应同得涅槃。那有六道差别。二问既有佛性应自得菩提何用修道。三问既有佛性即能吸得菩提。初问先领旨。次作问如文。世尊下第二问又四。一领经。二作譬。三合。四结难如文。若一阐提下。第三问又为三。法譬合如文。次佛答为二。初正答。次总结。初为四。一答同得涅槃难。二答吸取菩提难。三答不须修道难。四重答吸取难。答初有譬合结。譬中先总大意。河边七人咸备手足。手足虽同而有度与不度。次别列七人。初七人者。前二是外凡。次一是内凡。后四是圣人。外凡穷恶阐提。次将立而退故为二人。内凡有五方便。同为一者虽复优劣俱未发真。圣人为四者。声闻不侵习。支佛侵习。菩萨侵习复化众生。佛习气尽。若不作此解无以取异。上说众生皆有佛性。众生何故不同得涅槃。欲令分明更作一河七人不同。此经前后凡说六河。谓生死涅槃河。烦恼佛性河。善法恶法河。两两相对。生死论得出不得出。涅槃论得入不得入。烦恼论能断不能断。佛性论能见不能见。恶法论能离不能离。善法论至极不至极。此中正明恒河譬生死。迦叶品以大涅槃为河。河中七人离合不同。此文明七人。后品明七众生。此中合四果为一。第四离三乘为三人。后品离四果为四人。合支佛菩萨佛为第七人。至下当更分别。言洗浴者。譬出家受戒自身清净。怖畏寇贼者譬烦恼。采华者二解。一云。七净华即是求因。二云。游诸觉华即是求果。出家应是出河。而言入河者。欲明生死涅槃非迢然别。须于生死中而求涅槃。第一人者下。别列七人。没即阐提。过去乏善宿因既劣。现在无信故不习浮。第二人是将立而退身力大者。过去善深今生不修。名不习浮能断善根。第三人即是得住以譬内凡。没已出者昔日经没。第四人即是四果以譬四方。四方者下文以四方譬四谛。非今用譬。文云。不知出处故观方。以昔不知出处故不观。今知出处故言观方。又不知大乘出处故取小果。第五人即支佛。亦云。观方过于四果。以利根故不取四果。但为自证故言而去。同畏生死故言怖。第六人即菩萨。去不住者不住生死。浅处住者心安生死。从其心边故言浅处。第七人即是佛。善男子生死大河下。第二合譬。先合总譬。畏烦恼贼合前怖畏。发意欲度合前入河。出家剃发合前洗浴。身披法服合前采华。既出家已下。第二合别譬七人。初合常没。即一阐提。此中略合。有六因缘下广合五部僧者。二解。一云。五众向五众边更互说过。二云。是五部律。佛灭度后一百余年育王设会。上座他鞞罗立义。摩诃僧祇大众不同。分为二部。后上座部更生二部。谓雪山。萨婆多。雪山绝后。萨婆多更习僧祇生于三部。谓弥沙塞。昙无德。迦叶遗。就婆多僧祇为五部。如来预见互相是非。大集经亦预指五部。如宗轮论广明分部以为二十。非今文要故不引。第二人下合将立而退。即外凡人亦能断善而不同恒没。第三人者下。此合内凡得住之人。小大两位俱在中者。岂非通教三人共位。若作别义大乘教异不应同位。文云。信如来是一切智常恒无变。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云。此是三乘。初业不愚于法如胜鬘说。此文多有所关。若信如来常不变易众生有佛性。则似别义。以大涅槃心修方便行入方便位。下文须跋得果即是其义。第四人者合四为一。但断正不侵习。第五人是支佛。但侵少许习。第六人是菩萨。能侵多习复化众生。第七人是佛习究竟尽。为此义故。分四人之异。此是通义。既具两文未可专是。今作一种推之只是通义。俱指分段生死为河。以大涅槃心发意求度。而有七种差别不同。同有佛性义。同成涅槃义。亦成答问宜作此说。是恒河边下第三结譬。酬其应同涅槃之问。手足俱备答其佛性是同。习浮不习浮得度不得度。答其不同得涅槃之问。文为二。初明不修不得非如来咎。法譬如文。次明修者必得。举三譬譬之又二。先譬。次合如文。汝言众生下。第二超答第三问又二。初牒问褒贬。若能修者必得不疑是故褒叹。若不肯修自恃有性。欲令吸取者故贬之为非。次譬如有人下。正答中二。初答修者必得故举汲井喻之。井譬五阴身。渴乏譬厌苦求乐。心井深譬身性理远虽不见而必有。汲取譬因修见性。佛性亦尔下合如文。次胡麻下譬不修则不得。合如文。如汝所说世有病人下。第三追答第二问又二。初诃其引经谬。解六住不同。一云。是十住中之第六住。二云。是十地中第六地。此地般若现前有自差之义。佛诃云。我言遇病自差者。为六住菩萨说不为凡人。示其僻引。次譬如虚空下。正答。凡举三譬。有人云。此举世间眼所见空以之为喻。有取真谛空为喻。有云。即是理内非内非外之空。中论云。虚空非有非无非内非外。此譬佛性。次文中云财物者。财在他方虽不现用往取即得。譬佛性虽未能见修之即会。后文中云造业者。造譬初心。业譬修习。果譬见性。其中有六句。一非内。二非外。三非有。四非无。五非本无今有。六非无因出。非此作此受下。二明修者必得。有五句次第释之。一云。非此阴作业此阴受果。若此作此受则是一阴一即是常。又不由此阴而有后阴此则为断。第二句非字冠下。即非此作彼受者。非此阴作业彼阴受果。河西云。人作天受者。则有因而无。果有果而无因。有果无因是常见。有因无果是断见。亦应有彼作此受。无者可解。彼作彼受同第一句。第四无作无受都无因果是则不可。时节和合是第五句。众生佛性下合譬。初合造业六句。但合五不合非无因出。初合第五句。非内非外合第一双。非有非无合第二双。非此非彼下。合第二修者必得感果之相。前有五句今备合。初非彼非此即合两句。非彼是合非彼作彼受。非此即合非此作此受。非余处来即合非此作彼受。非无因缘合上无作无受。亦非一切众生下。合前时节和合而有。善男子下。第四重答第三问。前问答有法说譬说。今直答譬。初非其问次答初非者夫磁石不能吸铁。次何以故下。释不吸意又二。先释次譬。初文者。石无心识宁能吸取。如葵藿无心而随日东西。芭蕉无耳闻雷出华。皆异法出生能随能听。琥珀吸芥亦复如是。安得以此例佛性耶。今释异法出生异法灭坏者。异法有故异法出生。诸法皆为因缘所起。因缘于诸法名之为异。有异因缘便有诸法。故言异法有故异法出生。亦如水土为芽缘。芽与水土何时有心领解生法。云我与汝生汝可受生。但有此异缘芽则得生。亦如水因缘故火便尽灭。水火亦无更相领解我起汝灭。次举葵藿东西向日。岂应有心而作此事。故更为譬。作譬凡举五譬。次磁石吸下又二。初还以譬合譬。次众生佛性下。更以法合所譬之法。即是佛性文为三。一明因不吸果。二明佛性无有住处。三广辨佛性。初文又三初正合磁石之譬。次举十二因缘显无吸之义。无明为因诸行为果。乃至生因死果。无明岂能吸诸行耶。亦如佛性不能吸菩提。三有佛下正显不吸。次善男子若言佛性下。第二明佛性无住处。有法譬合。法可见。如十二因缘下譬又二。先正举譬。次举如来帖譬。如来是举显佛性是举隐。次佛性下合譬如文。譬如四大下。第三广明佛性为四。一明非当非现而说当有。第二明非即非离。第三简邪正。第四广出体性初非当非现约众生当得故名当有。有譬有合。然四大无的一业能感地大。复有一业能感火大。余二亦尔。但听业缘总能感得。佛性亦尔。时至即现故以四大为譬。譬云有轻有重者。风火轻地水重。又言赤白黄黑者此配其色。火赤风白地黄水黑。若配五行火赤金白地黄水黑木青。又小乘中明风无色。大乘明风有色。五行中金在西方主白又主秋。秋气白秋风萧飋故言风白未详。合如文。譬如有王下。二明佛性非即非离。有譬有合。初文中言莱茯根者。尔雅作芦菔。郭注为萝茯。萝茯为正。牵象示众盲者。他作一存一亡释之。头足等皆非象亡也。不离头足等是象存也。佛性非六法亡也。六法之外无别佛性还用六法存也。如此释者不得出于即离两句。况得绝于四句离百非耶。此文双弹即离。非头足为象此弹即也。离是无象此弹离也。头足之中既无有象不可即也。头足之外既无别象不可离也。非即非离非内非外而得言象。众生佛性亦复如是。非即六法非离六法。非内非外故名中道。名为佛性。若取六法为佛性者。乃是众盲之佛性。若离六法为佛性者。如指虚空为佛性。如诸婆罗门所谤为仙豫所害。取不即不离中道为佛性者。如大王臣智所见佛性。若得不即不离意。广历诸法悉是佛性。四无量六度等悉如文。于合文中又二。先总合。次是诸众生下别合。于中又三。先正合。次更举本盲帖合。三结。初正合中六。一一皆三。先合六法。次举譬帖。三结。悉如文。有诸外道下。第三简邪正为二。初简邪我非外道所计。或言常遍或言如芥子。并是邪执。次明正我又二。初明假我。次明真我。初明假我文为二。初法次譬。譬中有六。初后有合中四无合。开善假名有用有名无体。庄严名用体俱有。此两皆不可。若名用体皆有者何谓为假。开善虽无体既有名用亦复非假。观师引中论无我无无我。无我破常无无我破断。亦破即离。为破此等故言我与无我。虽说此二皆是假名。故文中举六譬。譬于假我。如来常住下。第二明真我。此之真我对破妄我毕竟清净。即无我无无我。众生亦应得此真我。大慈大悲下。第四广出佛性又三。初明佛性有八复次。次如我上说下还结是当。三我若说色下结非五阴。前四如文。第五云第四力者。一云。是十力中第四根力。知物根缘化道之要。二云。别有名教。一信力。二忍力。三定力。四善权力。善权力者。化道便故。故言第四力。第六云。十二因缘即佛性者。于他两解并皆不便。一云。十二因缘是观智。何得有境界性。二云。是果性此亦不可。今明十二因缘是佛性别有所出(云云)。余二如文。善男子若诸众生下。第二总结酬前问又三。初结问不须修道。次若诸众生下结劝。三佛性不可思议下结叹为二。初佛叹。次师子吼叹。师子吼言云何不退下。第二以见佛性人劝修。有问有答。问如文。佛答有三。一自试其心。二为物受苦。三用六度化他。初一是自行。后二是化他。初自试者犹是浅行。深者不俟言。粟[序-予+禾]者人读为和音非也。复云黎音。复云[序-予+禾]音。寻检无此字。善男子菩萨为破下。二明为物受苦。复次菩萨下。三明六度化他如文。复次菩萨下。品中大段第二叹教为三。一叹弘经人即菩萨也。二叹所弘法。即涅槃教也。三叹说教主即是如来。教不自弘。弘之在人。教不自宣。宣之由佛。故相因而叹。亦是称叹三宝初。文二。前总略叹。次广释。初略叹中二。初通叹菩萨。次别叹补处。诸大士谦劳勤苦。利益众生是故叹之。补处方绍尊位是故别叹。初有九复次。通叹如文。次受后边身下。别叹有七复次。第二文中云三事胜者。欲天之中此天命定。人中郁单越命定。将梵足之为七。此天处中。文中云。或怖或悎。旧云。盍音是教音。中寺安法师问王俭。俭是僧达之子博学有名。古人作教字穴下竖心。边安告今人省穴单作耳。善男子下二叹经为二。先叹。次料简。初文法譬合。法可见。次譬中云深难得底者。人解云。竖论唯常乐我净。不得有无常苦等。横论具常无常等。故言深难得底。此亦不然。经但云深那作单解。今谓常无常非常非无常。不一不二不可思议。是故云深耳(云云)。合如文。师子吼言下二料简。有问有答。问从前深难得底不生不灭。不三种生独一种耶。佛答初总明不受卵湿二生。次别明不受化生(云云)。尔时师子吼下。三偈叹说经主。四十行偈。初两行请求说。中三十七行叹。三一行结(云云)。

同类推荐
  • 巧冤家

    巧冤家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密庵和尚语录

    密庵和尚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大乘中观释论

    大乘中观释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黄帝明堂灸经

    黄帝明堂灸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类边长安志

    类边长安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诺斯兰贵族学院的大神

    诺斯兰贵族学院的大神

    "我爱她”叶笑尘霸道的说“我也爱她”林宵柔情的说挽歌扶额.......一段虐心的三角恋即将上演,阅读《诺斯兰贵族学院的大神》吧
  • 赋灵者

    赋灵者

    一场“伪宿舍惊魂”,竟让陈南搭上中间人这条线,他会成为舍友嘴中所说的:成为神秘人的猎物吗?桃源村的陈南在师傅的帮助,觉醒往昔记忆,前往陌生世界。
  • 广嗣纪要

    广嗣纪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森罗狂鹿:复仇少女

    森罗狂鹿:复仇少女

    她是一只灵兽,一只拥有高智商低暴力的灵兽,惨遭灭族,然后——复仇!复仇!复仇!上能撩汉下能撩妹,腹黑第一卖萌无敌!打不死的小强体质,成功混入敌军大营!一手提线木偶术,掌控天地!一只毁天灭地审判之箭,傲视群雄!灵师怎么了?她一只灵兽照样玩得风生水起!
  • 七星苍茫

    七星苍茫

    传说,在那遥远的远古时期,人族羸弱,但是人世间却有七股守护着人族的力量…每当人族遭到了灭顶之灾的时候,这些力量便会以各种形式显化出来,从而守护人族…但是,在远古的一次规模宏大的战争中,这七股力量为了护佑人族,不得不选择陨落…多少年过去了,人族早已不复当年的羸弱,反而强者辈出…但是,人们却无法忘记那七股为人族的自由与尊严而不懈战斗的力量…于是,在人族发展的最巅峰时期,人族的强者聚集在一起,集聚所有力量,人为地创造出了七颗永恒的星星,永不坠落的悬挂在天际…
  • 羽幻星空

    羽幻星空

    据传,在神创年间,最后一个时代,最后一位神灵开创了一个新大陆,幻之大陆。在末法时代,神灵燃尽了自己最后的一丝光辉,驱走了黑暗。亿万载过后,大陆进入新的修炼高峰,一代代英才角逐,造就了现在的繁荣昌盛。然而,黑暗即将卷土重来,大陆的命运又将走向何方?
  • 无敌大魔头系统

    无敌大魔头系统

    “恭喜宿主,斩杀未来**宗宗主,此宗门衰退一百年,获得五万点恶魔点数。”“恭喜宿主,推倒**宗宗主,得到**宗掌控权,获得十二万点恶魔点数。”“恭喜宿主,击杀气运之子,毁灭**道统,获得一百万点恶魔点数。”系统附身,化身大魔头。荡平心中不平事,杀杀杀杀杀杀杀!裙号257252826,欢迎诸位。
  • 水浒传

    水浒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行素斋杂记

    行素斋杂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