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354500000026

第26章

唐天台沙门湛然再治

师子吼品之二

起卷是第二劝修。初劝修后论义。上云十住闻见至佛眼见。若欲闻见眼见。应当受持十二部经。故有劝修。师子吼言下。第二论义。六番问答。初一番明见义。中间四番明能见之行。后一结成。初文者先问次答。初问文者。上云如来妙绝凡夫。云何见闻是故兴问。次善男子下答中二。初明实不可知。次若欲观察下。明亦有可知。上就究竟证为眼见。分证为闻见。今约凡夫修习中取闻见。得道力强眼见。色身则弱。上德王品说。见佛初生出家不达妙本。悉是曲见。今睹如来生行七步。知是方便则得见佛。各有所据不得一概。于中三。先标章。次解释三结。初标如文。就解释文有六番。初身口二业。次形声两胜。三身通心通。四受身说。法五身口忍。六身形声说。前五可见。第六文中。于闻见文末。云为梵王说中道者。约显露教。说四谛五人得初果。约密教。说中道无量菩萨。得无生忍乃至补处。又钝根闻生灭四谛。中根闻无生四谛。则不闻说中道。利根闻说无量无作四谛。即说中道。明中道有五番。或双舍论中道。或相成论中道。或双照论中道。私云。两舍是两教。相成是别教双照是圆教。在文可寻。如来心相下第三结成如文。尔时师子吼下。第二有四番问答。明能见之行。初番先问次答。问又二。先举僧宝问。次举佛说难。初文者即四依人问。心是内本行是外迹。言初二种者。以初二滥后二故不可知。如佛所说下。第二正举佛难。直置僧宝尚已难知。况乃如来。但见色身闻说法。云何依此二事知是如来。佛答又二。先答僧次答佛。初答僧为三。一结问。以难知下。次以四缘故知。具足四事下。三结成可知。戒有二种下。第二答佛问。复有六番。初番持戒究竟不究竟。复有二种下。第二番为利不为利。后四番悉如文可寻。师子吼言下。是次番问答。前云持菩萨戒得见佛性。为作要求。为不要求。要求者是市易法。若不要求行而无愿。未知云何故有此问。佛答有两。初发起十四句。法性自尔而相邻接。任运法尔非作要求。若心不悔持戒不浅。次持戒下。心任运成得见佛性。住大涅槃(云云)。第三番问答。问中又三。先领旨。次作难。三结。初如文。次难中。初难戒是众行之本。有果而无因。应是真是常。涅槃居在诸行之末。有因而无果。应是无常。后偏结一边可见(云云)。佛答先叹。次答。叹中为三。一叹因深。二叹持力。三诫听。初如文。次文中善得时长释迦日短者。以缘宜故也。例如日月灯明。六十小劫此间食顷(云云)。二佛答。初答持戒无因之问。有法譬合。法中为二。一唱有因。二遮无尽。初有因者。以听法善友等。为作戒因。从信心因于听法下。二遮恐无穷之难。故指二法互为因果。次譬如下凡举三譬。初为遮无穷作譬。诸师多言。尼干净行不以瓶著地。三木为拒以支一瓶。瓶由拒立拒藉瓶成。二梁武云。尼干口啖牛粪身裸秽根。有何净行而可称耶。拒者。今之渴乌取水者是。亦名辘轳。井上施之更互上下。即是互为因果之义。而言尼乾者。指其家有此拒。次举十二因缘譬。若克定三世譬。此不便取轮回不穷。更互义成。三举小乘中八相为譬。大生直名为生。小生言生生。成论人破毗昙大小生义。解此文云。一期之寿是大生。念念生灭是小生。由一期有念念。由念念有一期。解文不了。而复不许用毗昙义。此不应然。破立适时借譬何爽。私谓。古人以一期与念念更互相生。何以不得然不及刹那。八相只一刹那。是生是生生。故一刹那中。大相是因小相是因因。小相是果大相是果果。是则更互为因更互为果。如一信心。即此信心是听法心。即听法心是于信心。虽同一念而更互相因。既互相因即互成果。信心听法下合譬。答前初难。明戒有因。从是果非因下答后难。明涅槃是果而无因答。后又三。初唱两章门。一是果。二非因。次何故名果下。释是果章门。是出世果故言上果。是习果故故是沙门。婆罗门果是佛果故。故言断生死是绝待果故故言无烦恼。烦恼名过过者。体是死因。一过复得苦果。故言过过。又无明能迷理。复能障智故是过过从涅槃无因下。二释非因章门。无生灭者无世间因。无所作者无报因。非有为者无生因。常不变等三句。是无相待因。三善男子下。结无因义。次第四番问答。问为三。初领旨仰非。次举六无为难。三结。次毕竟无但是语势。非是正意。正取有时无故为难。言有因者。有习因了因。言无因者。无生因报因。故举有时无以之为难。如池沼之雨旱。如日月之笼散。因之有无。似同于此。少无者。以少故无非是全无。不受无者。只是不受为无。非无彼法不受恶亦如是。不对亦尔。后之三无。俱是互无之意。三结如文。佛答为二。先明无因。次明有因。初答无因为三。先非五就一。次六喻并非。三结无因。初非五就一者。汝以毕竟无以为正难。尚不全是有少分是。是故就之。况以五喻宁得会耶。次并非六喻。六是世法。不可对于出世之法。而复重非毕竟无者。以其堕断无我无我所。故与涅槃乖。涅槃有我故重说之。三善男子下。结意如文。是因非果下。二答涅槃是因而非于果。文为二。初标章次释。标者。明涅槃是因以佛性为因。即是了因。复简出非因即非生因。标其非果非沙门小果。前云沙门果者。指佛果为沙门婆罗门果。因有二种下。释文为三。一明有生了二因。二举三譬譬之。三三番举法门合之。合中悉用亲为生因疏为了因。此虽明不可思议之法。略须分别。前一番事理相对。六度是事为生因。佛性是理为了因。次定散相对。后横竖相对(云云)。而初文中云菩提者。此欲明因取果。又举果成因。问涅槃无因而义说生因了因。亦应义说生了二果。答了因所成即是了果。生因所出即是生果。何不得并别有二果。生果即是无常。了果即是于常。世人谓屈。此并此乃不思议法门。何所不得。且用首楞严通之譬如术人于众前死。得财物已而复还生。今经二鸟双游即是其义。近是下。文云佛身二种一常二无常(云云)。师子吼下。第三有一番问答。结成本宗。此问从前眼见闻见如来佛性生。夫佛性之性绝色非色。云何可见。佛答此为二者。皆悉再答悉开两意。故有可见不可见。如文。佛性非内非外下。是品中第二大段。前作佛性说。此作中道说。文为三。一略标中道。二广破边执。三结叹佛性。初标中道有三句。初句云非内非外者旧解云。不定在众生身内。故言非内。复不离众生。即此识神而得成佛。故言非外。观师解云。非在众生身内故言非内。亦不在众生身外故言非外。今皆不然。旧说取舍如步屈虫。次说如鸟除二翅。何者。众生五阴是因缘生法。即是空不在俗谛故非外。此法即假不在真谛故非内。此法即中故不俱在二谛。此法遍一切处故不独在中道谛。此法不可思议。不纵不横不并不别。岂作单能说之。上文云。一切觉者名为佛性。诸师单说。非一切觉则非佛性。不名中道。三点具足名一切觉。是名佛性乃是中道。只以即空非外不在俗谛。只依此意任运破诸师所说。标第二句。云虽非内外而不失坏。此还成上意。旧云。非外故不失。非内故不坏。若定在外应东西散失。若定在内应同于死身有臭坏。故言非失非坏。观师云。其本无成所以不坏。其本无得所以非失。今明。二师解初句未成。释后句无托。此句释成上非内非外。而复即中故言不坏。而复双照故言不失。标第三句。云故名众生悉有者。观师云。虽非内外亦不有无。而假名为有。今相。释上不失不坏。即遍一切处故名悉有。师子吼言下。第二广破边执文为二。先破因中有果执成上非内。次破因中无果执成上非外。此执若除不失不坏。佛性中道悉皆可解。就破因中有果更为四。一据佛教。二据世情。三据缘因。四据正因。初据教者。近据前文。故名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远据前品贫女宝藏力士额珠。此皆内有宁言非内。世情者。世人求酪取乳求油取麻。若无油酪人何故取。举缘因者。内若无正何须外缘。如谷无芽不须水土。举正因者。由外有缘使正得生。此皆据于因中有果。显众生中悉有佛性。性应在内。就初据教有六番问答。初引品初及如来性品为问。佛答明乳即是空故不定说有。但言酪从乳生。乳即是假故从因缘有。如文。第二番问答。问一切法各有时节。乳中有酪待时而生。如谷有芽春来方出。佛答为三。初作即空夺破。故言乳时无酪。二作纵答。如其有者何故不得二种名字。如文。三从因有二种下。更示乳即是假。是故言有。第三番问答。若乳无酪何不从角而生。此举非因作难。佛一往纵答角亦生酪。第四番问答。即取此为难。求酪之人何不取角。佛答乳是正因是故取之。角是缘因是故不取。第五番举非果为难。佛先纵答。乳亦生树如文。次则夺答。若一因生者可得如难。须两因乃生乳。非树之正因。因缘各异何得生树。寻文可见。第六番问答。直问众生佛性复有几因。佛答亦具二因。正谓众生。缘谓六度。庄严家据此文。明假名是正因佛性。观师不用云缘因。不但唯有六度。复有境界及道品等。皆是缘因。正因何得但是假名。亦有五阴及心神等。今明。庄严览阴成众生此据外。观师取五阴此即据内。岂可然耶。上文云。佛性非内非外不失不坏。今谓众生是正因时。众生假名。为定在内为定在外。内外求不可得。还是非内非外。虽非内外而有六度。生其阴躯则不失不坏。一切众生悉有于阴。还是向义不应余解。虽作此消文可更思之。师子吼言我今定知下。二据世情执有为难。佛答为二。初正破执。次示正义。初文二。初作三番。次更重破。初三番者。初番问取乳不取水据乳有酪为问。佛答为二。先非问。次并难。初如文。次难中云汝言求酪取乳不取水者。并云如人求面而取于刀。不举镜者欲作横竖并之。又镜亦得为刀。仙人孙博。屈刀为镜伸镜为刀(云云)。第二番即执刀有面为问。佛答。若定有面何故颠倒竖长横短。若有己面何故狭长。实不狭长而见狭长。若因己面见他面者。何故不见驴马面。第三番仍并通。佛并眼光到刀中则见己面像。不见驴马面像。又眼光到刀中。同刀竖而长。同刀之横阔。是故见之。佛答为三。一夺破光实不到。二纵破假到则多过。三结夺。初夺如文。光若到下。纵破有四过。一若光到火火应烧眼。眼既不烧知光不到火。二若光到远那忽生疑。三光若到者不应见水精中物。水精阂眼不见外物。渊中鱼石水应阂眼。眼何得到。四光若不到能见者。何故不见壁外。若见壁外应见外物。是故下第三结夺。善男子下二重破。上未委悉故更重破。文亦为三。一纵二夺三结诃。初纵为三。一应责酪驹。二应坏子孙。三应含五丈。其既举世情为执。佛亦用世情破之。若乳有酪。卖乳之人应责酪直。纵若有酪亦应五味一时。若无醍醐那独有酪。卖草马者应责驹直。驹复有驹驹驹无己。如其不然知马无驹。世人为子骋妻。妻若有子不得名女。女则无子有子非女。若女有子子复有孙。孙孙无穷。一腹所生并是兄弟。世岂然乎。如其不然知女无子。子中有树应具五丈。已是亭亭云外交柯接叶布濩八方。如其不然知子无树。乳色味异下二是夺破。色异者乳白酪黄。味异者乳甜酪酢。果异者乳治热酪治冷。既无此等云何有酪。譬如服酥下。第三结诃。明当服酥今已患臭。亦当明当醪渜今已饱饫得酪食。用何有是事。譬如有人下。第二示正义文为四。一举譬示正义。二引偈证。三下约众生。四高推佛境。初举三譬又二。先譬次合。初譬中示于无性假缘而有。譬如文。一切诸法下合譬。以是义故下。第二引偈证成。但取初二句证无性足。若定有性不应本无而今有。亦不应本有而今无。本有应常有。本无应常无。既其不定。云何而言乳有酪性。下二句相仍而来。此偈是第四出。以证今义。若诸众生下。第三约众生。身空以示正义。自有法譬合。重譬如文。众生佛性诸佛境界下。第四高推在佛如文观上经文。纵夺破竟明佛性即空。次举三譬明佛性是假。次引偈证佛性即空即假。次明众生身空。譬于佛性遍一切处。引诸佛境界明佛性即中。观文甚会。亦与上文佛性名为第一义空。空名智慧等。义甚相应。私谓。章安依经具知佛性遍一切处。而未肯彰言。以为时人尚未信。有安示其遍。佛性既具空等三义即三谛。是则一切诸法无非三谛。无非佛性。若不尔者。如何得云众生身中有于虚空。众生既有余处岂无。余处若无不名虚空。思之思之。师子吼下。第三据缘能发因中之果。若都无者何用缘耶。又有五番问答。初番问意。若乳无酪性何用缘因。虚空无性不俟二因。答如文。第二番转缘因作了因名。问中有三譬。次引乳譬合如文。佛答为四。一明性即是了因。二明了应自了。三应能两了。四举正因为决。初言性即是了者了本了。其令出若己有性。性自是了何须他了。乳已有酪性性自是了。何须酵渜而了出之。次若是了因下。正言酵渜为了。应能自了。若不自了何能为乳而作了因。初若自了者。应能自了而出于酪。不须了乳令乳出酪。若言了因有二下。第三应能两了。只酵渜自能了出于酪。复能了乳出酪。若有二者下。第四举正为决。欲明酵渜能两了者。乳亦应能作于两正。自作酪正复为酵渜作正。第三番问意。前虽四难正执。第三自了了他故。言我共八人者。如数他为七己足为八。此是自数他数。他亦如是自了了他。佛答为二。先破执二示正义。初破又二。初破若尔则非了因。次何以故下释。夫智能自数己色。复数他色。色不能自数数他。了因如色何能自了复能了他。别有一法自了了他故言了因即非了因。一切众生下。第二示正义。欲明非本定有藉缘能有。第四番更复转难还引佛言。明有乳有酪故知是有。佛答为二。先泛举三答。转答即随问答。默答即置答。疑答即不定答。后正用转答如文。师子吼下。第五番不许当有之说。故设此难问为二。先仰非次正问为三。法譬合。佛答为二。先譬次合。譬为四。一明过去有。二明未来有。三重明过去有。四重明未来有。未来有即是当有。答问即足。而复更明过去者。当由异部不同众计非一。萨婆多计三世皆有。曾有当有正有。昙无德计过去未来是无。唯现在为有。已上破有竟。今若用之。但是假名随俗之用。且法王所为。岂可以人情测。前云种橘芽甜熟酢。后之酢味本在前甜。证过去有。今时此橘初酢后甜者。或是国土物异。或是取烂熟时为后。此时味酢。众生佛性下合譬。正明当有即众生当得。师子吼下。第四据正因执有。凡四问答。初番又四。一法二譬三合四结。初法中言正因佛性者。即中道正性。尼拘陀下举譬又四。一正举譬。二旁举瞿昙姓。三合譬。四犹如下。以譬帖姓为难。难意。若尼拘陀子无树性者。云何得名尼拘陀子。应名佉陀罗子。乳无酪性亦不名乳。应别生余事。佛性亦复下。合佛答为二。初举八事不可见。尼拘陀子若有树性何故不见。次若言细障下。更破二事又二。先总非。次何以故下正破。破中又二。先破细次破障。初破细者。夫树相甚粗何得不见。若本细者后不应大。后若大者初亦应大。次破障者。若尼拘陀子障尼拘陀树不可见者。障常应障常不可见。第二番问答。问中还举两因。了因了无正云何无耶。良以了细成大所以可见。佛答有五重。一明本有本无皆不须了。若尼拘陀下。二举非果为难。难于本无。尼拘陀子本无尼拘陀树粗相者。亦无佉陀罗之粗相。何故不生佉陀罗树。若细下三难粗应可见。四举烧相为并。若树树本有性后生树者。亦应本有烧相后时可烧。子性被烧不应生树。五更取意破其先生后灭。文举一切法生灭一时。且就尼拘陀子生灭一时者。云何先生而后方灭。既生灭一时。遂得先生后灭。亦应先灭后生。第三番问答。举非因为问。等是无性何不出油。次佛云。亦得出油。压子汁出汁即是油。第四更问。亦应得称为胡麻油。佛答随缘各异受名不同。不得名麻油。得名尼拘陀油。众生佛性亦尔。众生中有佛性。草木中无佛性。而有草木等性。师子吼言下。第二破因中无果执既非外义。唯一番问答问为三。一领旨二正难三结叹。领旨仰非者。领无果之旨不复致疑。因中既其不得有果。众生之中亦无佛性。此义可信。众生即执定无为实。既其定无不复得言一切有性。故云是义不然。不然者岂非执无。何以故下。第二正难又二。先难次答。初文凡作七番。一据业行。二据断善。三据发心。四据退转不退转。五据修万行六度。六据退万行。七据僧宝。初就行业为难者。人天无性但有业缘。五戒得人十善得天。天得作人人得作天。菩萨亦尔。但以业缘而得成佛。非谓佛性。次就断善作难者。若众生有性善。不可断堕于地狱。以佛性力应止地狱。夫佛性是常。常何可断。既断于善即知无常。若无常者则无佛性。三据初发心难者。若本有性应本发心。心既始发知本无性。又佛性无发发则非性。四据退不退为难者。若本有性不应毗跋致。只应阿毗跋致。唯应不退不应有退。既其有退知无佛性。五据万行难者。若本有性何须万行。修万行者知无佛性。六据退万行为难者。佛性是常何得有退。既见三恶而有退者。知无佛性。七据三宝为难者。如佛所说三宝是常。僧既是常只应常住。何得进修令后成佛。进修则无常无常故无性。何故云一切众生悉有。次佛言下正答七难。但不次第。第一答第一业行问。第二答第三发心问。第三答第六退转万行问。第四答第二断善问。第五答第五万行问。第六答第七僧宝问。第七答第四退不退问。此答第一问。止有八字具答。问意举人天由业不关佛性。亦应由业致佛不关佛性佛答。人天不须佛性。只由于业致有往反。不关佛性。佛性常故作佛亦常。知有佛性。汝言下第二超答第三发心。先牒问次正答。汝言何故有退下。第三超答第六退转万行。明实无退只是迟得谓之为退。而不答万行。为下答可酬之。此菩提心实非佛性下。第四追答第二断善问明菩提心非佛性。阐提不发菩提心。而佛性不断。善男子汝言下。第五答第五万行之问为二。一正答二更取意难。前无此言。一解云。前应有此问翻者脱落。二解云。本无此问直是取意。善男子汝言僧宝下。第六答第七问有四。复次初有二种和合。次十二部经和合。三十二因缘和合。四诸佛和合。皆明僧常。乃是一体之僧非今事僧。善男子汝言众生若有佛性下。第七追答第四退不退问。文为二。先牒问诫听。次正答其难。云若有佛性。岂合跋致阿跋致异。答文为四。一明退转行。二明不退愿。三双明退不退两人。四重明不退行。佛答意者。不关佛性有退不退。只由志愿强弱不同致退不退。虽退非失迟得名退。初论退行又为四。一明十三法。二明六法。三明五法。四明二法。初十三法如文。次六法中有营世务者。出家学道经营俗法巨有所妨。言俗法者。真修之外皆名为俗。春秋中。臧文仲有三不仁。使妾编蒲席卖为外邦所弹。曰汝国之大夫失德。与百姓争利。俗人尚诫贪。况驱驰耕贩。必应休道。设使弹诃何足以言。又句句应论观慧。文烦不书得意自在。夫观解者。非但执来运斤名为俗务。坐驰五尘六欲即是世务。又专念空无相愿亦是世务。又念苍生涂炭慈悲慰拔亦是世务。若能无念念于无念。非念非无念。一心中觉方非世务。私谓。如大师释经。句句之中依文消竟。即句句观解于文非要。但为法行者随语起观。故处处明。二云何下第二明不退之愿。愿作心师有二解。一云。只是前后两心。前心起恶后心随流者。此非心师。前心起恶后心能止。是则心师。二解。以假人制心不随心作。所作假人人是心师。今明太近。上文云。诸佛所师所谓法也。心缘于法法为心师。深浅自在。善男子不可以下。第三双明退不退。两人正酬其问。有譬有合如文。师子吼下。第四重明不退之行。先问次答。通论六度皆是不退之行。今趣举三十二相业。约求佛心。便上文明百福成一相。今文或一业成一相。或多业得多相。此就相似因果为语。一业一相多业多相。示因果不差。佛实有四牙。而文但二牙者。二牙大二牙白。两白为一两大为一。故言二牙。又一解。若论牙则有四。若论边则有二。今明二边牙故言二牙。善男子一切众生下。第三结叹佛性。此文具五种佛性。众生即正因。诸佛境界即果性果果性。业果即了因佛性。即境界性。又一解。众生是正因。诸佛境界是境界性。业是了因性。果是果性。果果性后佛性是总结章耳。又一解。一切众生明凡夫。诸佛明圣人。业即是因性因因性。果即是果性果果性。佛性即正因性。下总结四法即指此为四。皆称不可思议者。不可以定相取。即一性是五性。五性即一性。非一五性而一五性。不纵横不并别。如是乃名不可思议。若得此意望上两番破义。无性即有性。有性即无性。非有性非无性。而有性而无性。即是非内非外。虽非内外而不失坏。名诸众生悉有佛性。若失此意全非秘藏之宗。文理抗行焉释涅槃。文云四法者。众生诸佛境界业果是为四法。文云众生烦恼覆障故常者。只名此为常。以其烦恼起故是常。又一解云。只众生中有佛性之理。是故名常。今谓此解浅近常义亦不成。众生烦恼障覆即是常者。众生是生死。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既言即是宁不是常。问果果了因万善如何是常。一解云。能了佛性故云是常。今谓此不然皆不可思议。不可思议故常。明文在兹何劳余解。不可思议故常。此是圆义。无常覆障破无常已得受乐故。此是别义(云云)。

同类推荐
  • 费隐禅师语录

    费隐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玄宗直指万法同归

    玄宗直指万法同归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淮南鸿烈解

    淮南鸿烈解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Poor Miss Finch

    Poor Miss Finch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开河记

    开河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幻世魔缘

    幻世魔缘

    神明孤高在天边遥望,王者傲视群雄,等待追逐。
  • 重生之苏女逆袭

    重生之苏女逆袭

    苏雨橙被好闺蜜推下楼梯死了,意外重生到曾经。手握金手指,又凭借着之前的记忆的她,成为学霸,并且创造属于她的帝国。
  • 吸血鬼探案

    吸血鬼探案

    已灭亡的吸血鬼竟然还有?并且在人类学院上学?还成了侦探?
  • 我愿倾尽一生找你

    我愿倾尽一生找你

    两个人在一起,会面对着家世,地位,财富,思想等诸多问题的困扰,而男主利桥陌,女主艾歌在各个方面都配,绝配,都以为他们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一对,然而,世事难料,一次巨变,让他们彼此分别这一世不会再相见,本应该悲剧收场,但是几年后,李雯一的出现打破了看似平静的昆市那一汪湖水。
  • 如果我是妖精

    如果我是妖精

    明雪儿本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女孩,可是一朝之间她却改变模样,倾国倾城,拥有妖孽般的容貌,是妖,是神,一切来得都太突然......
  • 不死蛤蟆

    不死蛤蟆

    梦是开始,还是结束?“暗夜孤熬冷无双,闻君舞剑落雪飘,冰雪徐徐揽明月,萧城魔影十三刀-不死蛤蟆,徐十三““手持三剑定江河,拔地剑指萧问天-萧城剑仙,萧剑天”"不到生死不回头,我笑我笑真可笑-叛变刀皇,萧我笑""离别美酒夜光杯,欲饮三杯童自醉-第一杀手,童自醉"灵星大陆,萧城四杰,不同的命运,不同的修仙。
  • 大乘入道次第开决

    大乘入道次第开决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珠颜倾君

    珠颜倾君

    前世今生,她都死的很凄惨。为人,成仙。她似乎都入了死局。她厌了也倦了。兴许,永堕畜生道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畜,命短,且轮回也快。这样,她便会没有机会记起。不会想起。美事一桩。前世今生,他的心中便只有她。不管为人为神。可是,每次他期待的良缘,却总会酿成苦果。她不怨,他却有恨。三界那么大,为何容不下他的宝珠?那就逆天吧,为了她,也为了这段旷世姻缘。
  • 两界相撞传奇再现

    两界相撞传奇再现

    斗罗大陆和斗气大陆本来为两个不同的世界,几亿年来一直没有碰过面。甚至不知道,还有对方存在。直到几亿年后,一次时空之乱,改变了宇宙的转动轨迹,从而改变了两个大陆的命运。它们,相遇了······又一代天骄崛地而起,若两个大陆的天骄相遇了呢······
  • 危险的旋律

    危险的旋律

    高中生李林一日被闪电击中穿越到未来拯救世界的同时,遇见了青梅竹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