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329000000004

第4章

释舍罪福品第一

此论玄义已入大科。今释品名开为六意。明品偈第一。释偈义第二。办多少第三。释相生第四。释品名第五。简舍破第六。此论梵本有于百偈。肇师云。后五十偈于此土无益。故阙而不传。依其本名犹称百也。问今所存者为是前之五十。为是后之五十。为择其精要取五十耶。答肇公既云后五十偈于此土无益。故知今之所翻是前五十矣。问前之五十明义为不尽。答始舍罪福终辨破空邪无不破正无不显。则义无不备也。释偈义第二。总谈设教凡有三门。一但有长行无有偈颂。如大品之类。二但有偈颂无有长行。如法句之流。三具存二说。如法华经等。在经既尔。论亦例之。一但有偈无有长行。如中论也。二但长行无有偈颂。即是斯文。三具二种。如十二门论。问何故经论辨此三耶。答盖是适化不同应机而作。故龙树十住毗婆沙云。或有乐长行。或有乐偈颂。或有乐杂说庄严章句者。所好各不同。我随而不舍。问斯论既是长行。何故云论有百偈从偈立名。答偈有二种。一者通偈二者别偈。言别偈者。谓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皆以四句而成。目之为偈。谓别偈也。二者通偈谓首卢偈。释道安云。盖是胡人数经法也。莫问长行与偈但令三十二字满即便名偈。谓通偈也。中论十二门即是别偈。斯论谓通偈也。婆沙列四种偈。一者以八字为一句。三十二字为一偈。此是结偈法。名阿莬吒阐提。是经论数法。亦是计书写数法。二者或六字为句名初偈。三者二十六字为句者是后偈。此偈名摩罗。四者减六字为句。此偈名周利荼。今谓四种中百论偈是最初偈也。所言偈者。外国称为祇夜亦云竭夜。今略其烦故但云偈。此土翻之句也颂也。有人言。偈是此门之名。训之为竭。以其明义竭尽故称为偈。辨多小第三。什师云。论凡二十品。品各五偈。故合有百偈。问观此论文长短不定。初舍罪福将及半卷。一异等章唯有数纸。若品各五偈则并应百六十字。云何少多不同。答据彼梵文。提婆本论则品各四偈字无少多。而今有长短者凡有三义。一者天亲注论有其少多。难解者则广释。易见者则略明。故文成丰约也。二者注论之人观品形势。若起尽难明则义生问答钩琐蝉联。故品则长。若始末易明直释而已。在文则短。三者罗什翻论详察机宜。有益者则广翻。无利者则略译。是以品文有其长短。诸讲匠不体斯意故谬释纷纶。相生第四。言十品者。一舍罪福。二破神。三破一。四破异。五破情。六破尘。七破因。中有果。八破因中无果。九破常。十破空。问斯论十品何因缘故初舍罪福。答九十六术但知起罪感彼三涂。未悟著福回流六趣。今欲示其出要之津。是故建篇明舍罪福。舍罪福则义无不员。但外道不受三空而立有神我。故第二破神。神义不立举法来救。但一异为万化大宗。宜前破洗。故有破一异二品。一异理隐容可应无。情尘显现必当是有。仍复破之。故有情尘二品。外云。若无情尘则坏因果。因果不坏则情尘不无。故次因中有果无果二品。自上已来并破无常。五种常法独未除之。故须破常。常与无常皆是有法。有法被破则堕于空。故次破空也。释品名第五。罪以摧拆为义。造不善业感彼三涂。得于苦报摧拆行人。目之为罪。福是富饶为义。起于善业招人天乐果。故称为福。舍者入实相观心无所依。故称为舍。问罪招苦报可得云舍。福感乐果云何亦弃。答罪住时苦。福灭时苦。以二时并苦故宜须双弃。问罪福为是因名为是果称。答罪福是因而受果称。所以然者。就果彰罪福其义则显。故舍义方成。如罪报是苦故不应起罪。福报灭苦不应著福。以果既有过患故宜应舍因。因受果名意在于此。问福灭时苦。云何得依福舍罪。答福有二时成两舍义。福报生时乐故依之舍罪。福报灭时苦故依空以舍福也。问罪若可舍故不造罪者。福既可舍亦应不修福耶。答有所得心而起罪福者。菩萨从初发心皆不起也。今为始行之人入道次第。三义论之。罪但舍不取。空无相但取不舍。福则亦取亦舍。为欲依福舍罪故须修福。为欲入空是以舍之。问经云取舍是断常戏论。今云何明取舍义耶。答今明舍者非取舍之舍。下云舍名心不著。以无得无依故名为舍。即是舍除取舍故名为舍。又为对众生两取故明二舍。两取病若除则无所舍。问既罪福二舍亦应邪正两除。云何破邪而申于正。答若以罪为邪以福为正。即是邪正两舍。但今明二取堕二边故名之为邪。两舍是中道名之为正。故非类也。问舍罪福为何等人。答为始行人则依福舍罪。为久行人则依空舍福。此二人摄一切人尽。故为二人明二教也。又外道有二。一者起有见。二起无见。修善舍恶破于无见。罪福俱弃破于有见。即是非有非无中道之义。故明两舍。又为凡夫明两舍。为二乘辨罪福。

以凡夫著有故有六道罪福。今明罪福性空不应著有。二乘滞空。证空之时不能即知罪福宛然。故明虽毕竟空而罪福宛然。两舍即是波若。罪福即为方便。欲令一切凡夫二乘具波若方便故明两舍。即是法华度五百由旬义也。又佛法有二。一世间教二出世法。若明五戒招人十善感天故诫恶劝善此世间教也。若明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故依彼三空舍于二善得三乘圣道谓出世教也。今明舍罪谓世间教。次明舍福辨出世教。故建篇。两舍则总摄五乘。良以外道邪言障五乘教。故偏破邪言遍申佛教。又佛法有二。一小乘教二大乘法。舍恶修善弃生死而取涅槃谓小乘教也。无恶可舍无善可取。涅槃非寂静生死不杂乱谓大乘教也。故明此两舍则摄大小乘。以外道双障世出世教故论主双破双申。又智度论云。无生法忍有二种障。一杀盗等名为粗障。二取舍心行于施戒称为细障。今明舍罪则除其粗。次明舍福以息其细。粗细既泯则无生观现前。三世佛菩萨出世大意令离二障得无生也。又佛法有二谛。为世谛故明依福舍罪。为第一义则依空舍福。以诸佛说法常依二谛。今欲破邪迷申乎二谛。故建言两舍。亦总破众迷总申众教。提婆一期出世如佛不异也。又言舍者盖是中道之异名佛性之别目。如涅槃云。明与无明愚者谓二。智者了建知其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诸中道佛性也。又云。十善十恶亦复如是。故知明于两舍即辨中道佛性。净名不二法门品明罪福无二为入不二法门。故知两舍犹是正观之异名不二之殊称也。又欲对小乘取舍之论今建章明两舍之论。小乘明取舍则是生灭教。故法华云。分别说诸法五众之生灭。申小乘生灭经即小乘生灭论。大乘是无生灭经。故云为诸菩萨说十二因缘不生灭。申无生灭经即是无生灭论。故中论发旨唱不生不灭。此论命初标于两舍。故知为简异小乘取舍论明大乘两舍论也。问舍有几种。答略明有二。一者为始学之人明于渐舍。故初则依福舍罪后则依空舍福。如波若四摄品云。菩萨见众生起于空倒。欲令其悟于倒空。故渐渐拔之。初于悭法拔出令行布施。次于施拔之教令持戒。次于戒拔之令修禅。乃至于二乘地拔出令住大乘。此渐舍也。次为大福德深种善根人发旨即明顿舍。谓从初发心即习不二正观。故不悭不施名为檀那。乃至不智不愚目为波若。

百论疏卷之上(上毕)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最至尊

    最至尊

    妖魔现,鬼神惊,人仙乱,三界六道起风云!妖主、魔尊、人皇、天帝,封天绝地,气吞山河!这是个诸强林立,万圣称尊的时代。一个少年闯进属于强者的舞台,欲与诸强试比高!
  • 我用十年的青春赴你最后之约

    我用十年的青春赴你最后之约

    “终于等到你,还好我没放弃。”我用十年的青春等你你能牵起我的手吗?
  • 六界武神

    六界武神

    六界之内,让所有人臣服于脚下。爆踢妖界之皇,吊打魔界之主,完虐天界天帝。六界之内,唯我独尊。
  • 冷面王爷,爱妃么么哒

    冷面王爷,爱妃么么哒

    前世,身为仅存于世的云家抓鬼传人,却是被恶鬼咬死。今世,更倒霉,穿越到一个爹不疼,姨娘,庶妹欺负的嫡女身上。没关系,姨娘欺负,让你当不成夫人,再夜夜被鬼骚扰。没关系,庶妹欺负,毁了你的美梦,把你踩在脚底。没关系,爹不疼,直接丢了爹就好了,未婚夫要和庶妹在一起,没关系,给你送几个花柳病的青楼女子,保管销魂。他是天启朝的冷面王爷,因一红一紫异于常人的双目,被先帝和众皇子排斥。所以,他弑父杀兄,扶持了自己的侄儿登位。就在众人害怕他的时候,只要她,真心实意的夸他眼睛漂亮。那一刻,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要,这个女人,永生永世陪着自己。【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TFBOYS——四叶草之恋

    TFBOYS——四叶草之恋

    本作曾一度遭剽窃,请四叶草相信作者为袋主莹纸,有证据哦(?-ω-`)讲述TFBOYS与四叶草的羁绊,饭圈百态。
  • 一舞风花雪

    一舞风花雪

    这是一段穿越架空历史的故事,熟悉的设定,还有战乱与枭雄,离别与相聚,还有爱很情仇,还有选择与放弃,只不过少了些搔首弄姿,多了些风花雪月。
  • 帝皇传

    帝皇传

    【郑重求点击,求推荐,求收藏!!!】(异世大陆成长型玄幻巨作)凌亚大陆风云起,谈之色变帝皇生。穆族的废柴,自生来便拥有一魔臂,影响他的修为,但是没有人知道这关于千年前的大战!一个海蓝镯,内蕴奇妙神剑,实力强悍的中年人又来自何方?一次又一次涉险,一次又一次脱胎换骨······灵药丛生之地有他的身影,险恶之地亦有他的身影。出入于鬼神莫测之地,游遍天下之禁区!转神通,开天眼,圣法一出,何人能挡?最终是成为一代实力绝伦,开天亦可,裂地亦行的帝皇,还是一捧无人知晓,永坠黄泉的尘土?一切的一切,尽在乾坤茶道处女作《帝皇传》【再次郑重求点击,求推荐,求收藏!!!】
  • 黑夜诡灵

    黑夜诡灵

    在世界的尽头,有人说那里有彼岸花,我不知道有没有,但我知道在白天的背后有不为人知的诡异黑暗!
  • 潜行岁月

    潜行岁月

    一次秘密侦察任务,他让一伙多次作案、屡屡得手、横行一时的犯罪团伙悉数落网。关于他的身世究竟几何?我们却不得而知。闪耀军徽,耀眼荣光,多少血泪铸刚强?兵中娇子,正义利刃,点滴岁月随风扬!唯有,不变军魂,来复经年,代代相传。却还,无限深情,潭水桃花,生生相随!
  • 久久蜜恋

    久久蜜恋

    一个你让我改变了一生,你让我从一个单纯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个杀死人不眨眼的人,我恨你永远都恨你,但我一直以来都爱你,很爱很爱,可以为了你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