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淤泥横流,房屋倒塌,一片狼藉。
夜晚,一座坟墓是一盏灯笼,凄惨的哭声让我们的心情更加沉痛。
然而,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我看到了一支支组织严谨的队伍,看到了一群群铜墙铁壁般的战士。
一座摇摇欲坠的危楼上,四五个居民在顶楼的一角等待着救援,武警战士们紧急商议后派一名战士拿绳索和箩筐攀爬了上去,冒着生命危险将孩子与大人救了下来。救下来的那一刻,被救者感动地哭了,救人的战士们心酸地哭了。这是战士们用自己的生命在援救他人的生命。可谁能想到,救人的战士怀孕七个月的妻子、岳父母、妹妹等亲人也被泥石流吞噬了,他心里埋藏着多大的悲伤呀!难怪,这个事迹在舟曲县城人人皆知,人人传诵,直至时光过去了二十多天,可这动人的场景始终闪现在舟曲的每一个人眼前。
一片满目狼藉的废墟下,战士们用铁锨、用铁锤,甚至用双手掏着、挖着。当一个微弱的呻吟出现时,战士们便小心翼翼地找寻入口,细心安慰,大胆营救。有时,为保证受伤灾民的安全,挖开一个合适的入口,他们得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但谁也没有怨言,只是默默地坚持着,不分白天和黑夜。
污水弥漫的滨江路上,战士们在泥泞的淤泥里作战,一桶桶污水、淤泥伴着腥臭污浊的气味扑鼻而来,但在子弟兵面前,却被快速地清倒了出去。大家的鼻子似乎没有闻到那股气味,不,是解放军的职责让他们无暇顾及这些,他们内心只想着任务:早点清完淤泥,早点让舟曲恢复往日的气息。
白龙江边的堤坝两旁,三百台大型挖掘机同时开动,战士们昼夜不停地铲着、挖着;舟曲城关二小的操场里,淤泥高达1米多深,战士们昼夜不停地铲着、倒着;舟曲街道院落的小巷里,战士们依然不停地工作着……
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子弟兵;哪里有困难,哪里还是有子弟兵。子弟兵,人民的好儿子,他们展现出的无私、无畏、忘我的境界深深感动着灾区的每一个人。灾区的人啊,多想给予他们一丝温暖,多想回赠他们一点感激,可是,他们不吃群众一口粮,不喝群众一杯水。这样的佳话也早已成为灾区百姓的口头颂词。
一日,路过子弟兵清淤的现场,我们凑近了席地而坐的“邱少云部队”,正巧碰到他们在吃饭。只见战士打开黑色的塑料袋,里面露出的米饭、馒头顿时馋得我们嘴里满是口水,因为大家好久没有吃到一顿像样的饭菜了。站在一边排队的边营长无意间看到了我们,便主动打招呼让吃饭,大伙儿一下子不客气地凑了过去。没有排队,战士们将自己手中的饭让给了我们,缺碗少筷,我们轮着用,接过战士盛的一大碗米饭,我顾不上吃相,扒拉了一大口,“天呐!白生生的米饭咋是这个味,黏糊糊、咸道道的”。因为难以下咽,我便以想吃馒头为由把饭递给了马生吉老师,他端起来狼吞虎咽间,我分明看出了他眉宇间蹙起来的褶皱,看得出,这也是马老师难以预料的饭菜。唉,原以为部队的伙食特别好,每次看到他们在马路边上吃饭时,我心里好羡慕,可现在才知道,他们真是苦上加苦,那是怎样的饭呀,米饭蒸熟后用剁碎的咸菜放点葱花一炒,这饭就OK了。可是,他们却毫不犹豫地推掉了舟曲的父老乡亲硬塞给的煮鸡蛋、红苹果、烙饼子……这,是多么让人敬佩的子弟兵呀!
饭后休息半小时,他们又开始站在泥浆里清淤了,劳动的强度且不说,光是大热天捂着口罩、汗水湿透全身的滋味就让我们汗颜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方便面呢?
在舟曲救灾工作慢慢恢复的日子里,解放军战士们陆陆续续撤走了。拂晓劲旅、开山斧兵工团、邱少云部队、舟桥团、武警水电部队……一支支队伍完成任务后按指示离开了,一幕幕生死离别的场景却永久地留在了百姓心中。很幸运,仅此一回,在滨江路上我置身其中,亲眼目睹了亲人离别的酸楚,也饱尝到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温暖:滨江路上,中间是一字排开的汽车,战士们行着军礼,向站在两边赶来送行的乡亲们告别。两边的人群中,有干部、有农民、有商贩、有教师、有学生,藏族同胞、汉族人民,看不出什么区别,大家不停地挥手,不停地呼喊,那一声声谢谢,一句句叮咛,早已被忍不住的啜泣声掩盖。车子在前进,人群在跟进,我被夹杂其间,感觉不出自己的情绪,只看到满眼是惜别的面孔、留恋的泪眼,战士们哭了,无声的泪水洒满脸庞,似远行的孩子放不下对娘的牵挂。就这样,一路前进,一路不舍,整整分别了近一小时,队伍才驶出了县城,直至消失于群山间,人们才带着无尽的留恋慢慢散去。
我,独自登上一个高坡,看着沿白龙江曾经忙碌的三百台大型挖掘机同时工作的场景已被剩余的二十台挖掘机小范围内作业所取代;曾经吞噬半个县城的白龙江水位已低于城关桥六七米;再想想舟曲城关二小操场高达1米多深的淤泥被解放军战士清理完毕;县城未受灾的区域,生产生活秩序都已恢复,可以说一幅百废待兴的画卷已展开。我不由得在心里呐喊:“人民子弟兵,你们是共和国最可爱的人!你们是永不停息的钢铁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