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教养孩子的话题,妈妈总是会首先被提及,因为似乎妈妈对孩子成长的关注度更高些,有的家庭甚至几乎是由妈妈一人独自担负教养孩子的重任。而实际上,爸爸对孩子的影响力不容小觑,有人说,“爸爸要对教育孩子的事情负总责,当总舵主,掌控大方向。”著名心理学家格尔迪也说:“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由此可见,爸爸应该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个导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教养孩子,爸爸不是“甩手掌柜”
如今,大多数家庭中的爸爸都忙于工作,照顾家庭和教育孩子的任务就落在了妈妈的身上,爸爸在教育孩子中的角色意义也逐渐被淡化。工作忙、压力大、没时间等理由,也成为爸爸们忽视教育孩子的主要借口。
事实上,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爸爸”的作用同样重要,孩子可以在父爱中体验着与妈妈风格不同的另一个多彩世界。就像鸟儿起飞需要两个翅膀一样,母爱和父爱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缺一不可。如果爸爸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只做“甩手掌柜”,不仅使孩子缺乏父爱,还容易导致孩子的个性偏向母系群体,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作为爸爸,不论多忙都要抽出时间陪陪孩子,倾听他们的苦恼,分享他们的快乐,陪他们玩耍,并在交流中适时教育,帮助孩子形成完整的个性人格。
李竞最近的学习不太用功,成绩也下降了,妈妈的话也不听。一天,妈妈和爸爸说了李竞最近的情况,爸爸说:“我最近太忙了,孩子教育的事你自己看着办吧,觉得怎么合适就怎么管。”
几天后,爸爸陪李竞去学校开家长会,老师特意和李竞爸爸反映了李竞最近的表现,称李竞最近状态特别不好,和同学间也经常闹矛盾,希望家长不要总以忙为借口,应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否则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这让李竞的爸爸感到惭愧,这些日子他白天忙公司新品推广的事,晚上还要参加培训班,的确忽略了对孩子的关心。那天回家后,爸爸放下手头的工作陪李竞一起做作业,一起做游戏。后来李竞对爸爸说,最近学校有同学欺负他,他不知该怎么办,很想听听爸爸的意见,可爸爸总是忙,没时间管自己。他为此才闷闷不乐的。
近年来,一些有关父亲的调查数据让人担忧:五成父亲很少陪孩子;三成父亲与家人共餐的次数每天不到一次。七成孩子上学放学是由妈妈或保姆来接;五成孩子在家大部分时间是与妈妈或祖父母一起度过;两成左右的孩子几乎一天到晚都见不到爸爸。教育孩子不是妈妈一个人的责任,身为爸爸,更有责任积极主动地陪伴孩子、关心孩子、教育孩子。这样才不会导致孩子缺少父爱,才不会导致爸爸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出现问题。
成功爸爸课堂启示:
启示一:具有家教责任意识
孩子不仅是妻子的,也是自己的,那么就应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不能把教育孩子、关爱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妈妈,自己做个“甩手掌柜”。很多爸爸之所以总以工作忙为借口,忽略对孩子的关心,很大的原因在于他们缺乏家教责任意识。
所以,爸爸们要认识到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在精神世界里给孩子关爱,而不能只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充当孩子提款机的角色。
启示二:增加与孩子共处的时间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平均每天能与爸爸相处两小时以上的孩子,要比其他孩子更聪明,男孩子也更像男子汉,女孩子长大后也更懂得如何与男性交往。相反,孩子成长过程中如果缺少爸爸的参与,男孩子容易变得女性化,女孩子则容易依恋年长的男性,或者具备、不信任男性。因此,爸爸们有必要增加与孩子共处的时间,多陪孩子一起学习、游戏,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启示三:经常关注孩子、陪伴孩子
其实孩子对爸爸的要求并不高,只要爸爸在他身边经常关注他、陪伴他、正确引导他就可以了。一句简短的鼓励,一句真诚的赞美,一个有趣的故事,就让孩子感到快乐和满足。既然如此,与其将大把的时间用于工作,希望获得更多的成果,不如抽出一点工作时间陪伴孩子、关爱孩子,这样获得的成果才更大,也更有长远意义。
爸爸手记
尽管爸爸和妈妈对孩子成长产生的影响不同,但爸爸与妈妈一样承担着教养孩子的责任。爸爸的言行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对孩子的成长起着独特作用。因此,要想让孩子拥有健康的身心,爸爸就必须摈弃做“甩手掌柜”的思想和行为,真正融入到孩子的生活当中,多与孩子在一起,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配合妈妈,弥补母亲教育的不足
“男掌外,女掌内”的观念如见已渐渐成为老皇历了,现在的女性大多数在事业上都有自己的一方天空。然而,作为男性却并未因此而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家里,把教育孩子作为自己重要的责任。有些爸爸甚至认为,孩子有妈妈教育就足够了。
实际上并非如此。我国自古就有“严父慈母”的教育观念,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是温和的,感性教育较多;而父亲对孩子的教育是严肃的,理性教育较多。男性与女性的这种社会角色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也导致对孩子教育方式的差异。而孩子所需要的教育,恰恰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如果说母亲的教育是“滴水穿石”的话,那么父亲的教育就是“点石成金”。其中任何一个角色的缺失,都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而且相对而言,孩子对父亲的教育也更敏感。一位好的父亲可以成为孩子探索新领域的向导和力量的源泉,而这些正是母亲教育的薄弱环节。父亲能带给男孩勇敢、独立和探索等品质,带给女孩安全感,并且从小就能让女孩学会如何与男性打交道,这也是母亲教育无法替代的。
因此,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中,父亲也应主动承担责任,配合母亲的教育,弥补母亲教育当中的不足,帮助孩子茁壮成长。
袁菁是个善良乖巧的女孩,学习也好,大家都很喜欢她。可她有个毛病——胆子小,做事也经常怕这怕那,畏畏缩缩的。妈妈本身胆子也小,看着胆小的女儿她也很无奈。
为了纠正女儿胆小的毛病,袁菁的爸爸决定多锻炼锻炼女儿。于是节假日,爸爸就带着菁菁去爬山,去动物园看老虎、狮子,甚至带女儿去坐过山车、参加溯溪等户外活动。开始阶段菁菁会吓得直哭,但爸爸给她做示范,并多次鼓励女儿试一试。渐渐地,女儿战胜了自己的恐惧心理,变得勇敢起来了。
同对母爱的需要一样,孩子对父爱的渴望同样强烈。如果家长们足够细心的话,会发现得到父亲和母亲双重教育的孩子,在生活、学习,至少在品德上,要比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至少是缺乏父爱教育的孩子好得多。相比于母亲来说,在培养孩子兴趣、开发孩子智力等方面,父亲也更具有优势,因为男性身上通常具有独立、自信、果敢、坚强、敢于冒险等特性特征。而孩子的这些个性,单靠母亲的教育是很难形成的。
因此,爸爸和妈妈对孩子的教育结合起来,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两种教育缺一不可。爸爸也只有配合妈妈共同教育孩子,才能发挥出各自的优势,将孩子教育得更好。
成功爸爸课堂启示:
启示一:与妻子共同探讨如何培养孩子
教育和培养孩子是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父亲将教育孩子的责任全推给母亲是不对的,当然,父亲一手包办也是不合适的。只有夫妻双方经过协商,意见一致,才能防止教育偏差,收到对孩子有益的教育效果。平时孩子与妈妈在一起的时间可能比较多些,因此爸爸要多与妈妈沟通询问,抽时间与妈妈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问题,并与妈妈的教育态度保持一致。对于有争议的问题也不要争吵,应各自提出意见,并尽量商讨出双方都能接受的科学教育方式。要知道,只有爸爸妈妈配合得好,才能将孩子教育好。
启示二:发挥父亲教育的特有优势
在一定程度上,爸爸可能比妈妈更能理解孩子,因此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更强的目的性。要培养哪些品质,发展哪些才能,父亲通常都比母亲更有计划性,对孩子的要求也更严格。而母亲在这方面就要差一些。大多数母亲对孩子都是有较高期望的,但在实际教育中,可能会显得缺乏计划,并力不从心。此时,父亲对孩子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爸爸平时应主动与孩子接触,在孩子面子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将自己的关心、爱、情绪、做事方法等都传递给孩子,让自己的一举一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启示三:多抽时间与孩子在一起
男性忙事业大多为了妻儿,但如果为了事业而放弃对孩子的教育,就是本末倒置了。所以,爸爸平时应尽可能多抽时间与孩子相处,哪怕是早饭前十分钟,或是晚上睡前的十分钟,都会让孩子每天体会到父爱在存在。而与孩子交流的本身也是一种乐趣,更是父亲和孩子共同成长的一部分。
爸爸手记
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爸爸和妈妈都要发挥出自己的教育优势。尤其是爸爸,相比妈妈而言,其教育具有更大的优势,能将阳刚、坚强、勇敢等优异的男性品质灌输给孩子。所以,爸爸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即使工作再忙也要多抽时间教育孩子,配合妈妈,履行自己的职责,弥补母亲教育的不足。
爸爸是开启孩子智慧之门的最佳钥匙
纽约的《父母》杂志曾经做过这样一个统计:在2008年,共有200万美国父亲选择留在家里带孩子,理由是爸爸教出来的孩子更聪明。这一说法并非空穴来风。美国耶鲁大学的研究也证明:一位尽责的父亲对子女的照顾和教育,要比母亲对子女的照顾增加25%~30%的正面成效。由父亲带大的孩子,其智商也比由母亲教养的孩子平均高出7分,男孩尤其如此。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男性在知识的传播方面,父亲的知识面一般要广于母亲;而在历史、地理、哲学等知识方面,父亲甚至更精于母亲。因此,父亲给孩子讲的更多的是历史故事、天文地理、英雄人物等,而母亲给孩子讲的一般都是童话故事,涉及社会知识面较少。这在拓宽孩子视野、丰富孩子方面就稍逊一筹。
可见,爸爸的教育是开启孩子智慧之门的最佳钥匙。爸爸们通常都具有丰富的知识、更强的动手能力,以及更深刻、准确的判断和决策能力,这些优势对于开阔孩子的视野,发展孩子认知能力与思维创造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
洛宇最近喜欢上了拆东西,家里的玩具小汽车、小飞机,都被他拆得七零八落的。更严重的是,他把爸爸刚给他买不久的复读机给拆了!这让妈妈非常生气,狠狠地训斥了小洛宇。
爸爸知道后,并没有像妈妈一样责备洛宇,而是和洛宇一起动手将复读机重新装好。尽管不能用了,但爸爸觉得,儿子的探索精神发展比复读机、电动玩具更重要。
从那以后,爸爸就经常抽空和洛宇一起拆装玩具、家里的旧电器等,并和洛宇一起讨论各种物件的结构、原理等。小洛宇的动手能力、探索能力和思维能力等都得到了发展。
对于妈妈来说,看到孩子拆卸物件会很生气,认为孩子这是孩子的破坏行为。但是,孩子的“破坏”过程恰恰是手、眼都在活动的过程,可以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而爸爸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来,不仅能增强亲子关系,还能引导孩子在活动中进行积极的思考、探索,从而激发孩子更多的兴趣和好奇心。
当然,这并不是否认妈妈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重要性,因为女性特有的细腻、做事认真、性格温柔等也会从正面影响孩子。但是在智商提升方面,父亲的教育的确要优于母亲。
成功爸爸课堂启示:
启示一: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男性的动手能力通常比较强,因此爸爸在教育孩子时,应多鼓励孩子参加劳动,锻炼动手能力。当然,劳动不只是扫地、擦桌子,还应该和孩子一起用锤子、钳子等工具去修理东西,制作玩具,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动手能力。另外,爸爸们通常也不会像妈妈那么爱干净,不允许孩子玩水、玩土。相反,他们对孩子玩泥土、挖沙子等活动也常抱支持态度,从而让孩子在这些活动中也能增加动手能力,激发对新事物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启示二:通过活动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
通常父母都希望孩子听话服从,老师希望学生回答正确,而孩子的思维能力就这样在不经意间受到了抑制。其实作为爸爸,平时有责任通过各种活动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比如男性大多有爱下棋的习惯,那就可以常常和孩子在一起下跳棋、军棋、象棋、围棋等,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启示三:充当孩子的助手
当孩子在探索过程中,他们可能会提出各种各样比较特殊的要求。这时,爸爸不要不理不睬,而应尽量帮助孩子。比如,当孩子做游戏时,爸爸主动为孩子提供一些游戏材料,如小剪刀、小卡片、泥土、积木、水、颜料、画笔、空纸盒等,让孩子开动脑筋去游戏。
当然,爸爸在给孩子提供帮助也需要掌握一个度。比如孩子在游戏中遇到了困难,爸爸不要马上帮孩子解决,而是给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机会。当孩子确实无能为力时,再适当给孩子一些提醒。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在各种活动中体验生活,学会思考。
爸爸手记
英国文学家哈伯特说:“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可见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男性爱思考、爱探索的个性,以及所具备的丰富知识,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孩子的智能发展,丰富孩子的视野。因此,爸爸们要多与孩子在一起,将自己的教育优势充分发挥,以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与爸爸一起时间越长,孩子心态越好
在孩子眼里,爸爸代表着无穷的力量和强大的依靠。尤其在童年阶段,孩子大多是带着崇拜的眼神看爸爸的。当别人问一些孩子谁是他们心目中的英雄时,大多数孩子都会说:“我爸爸。”尤其是男孩更是如此,然而,如果在孩子心中没有这个英雄形象,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就会留下一个空白。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与爸爸接触少的孩子,常常存在着焦虑、多愁善感、自尊心不强、性格懦弱、胆小怕事等情感障碍,甚至出现性格孤僻、自卑等特点。这些对孩子健康心态的培养显然是不利的。而且,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受不到爸爸的强大和可依靠感,也容易产生不安全感。
金豆豆的爸爸在他6岁时就出去打工了,现在已经出去两年了,期间就回来过一次。豆豆的妈妈身体不好,经常生病输液。没到这时,豆豆心里就慌慌的,不知如何是好。豆豆家开了个小吃店,豆豆经常过去帮忙,偶尔会遇见喝醉酒闹事的,豆豆就特别害怕。他常常想:要是爸爸在多好呀。
长时间在这种状态下生活,豆豆渐渐变得很敏感。在学校里,有时和同学闹点小矛盾,豆豆就表现得很极端,看上去也很凶。老师和他谈过几次话,他都说同学都想欺负他,他得自己保护自己。
豆豆的表现,就是因为缺乏父爱,缺乏安全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妈妈更多的是关心孩子的生活冷暖,而爸爸却是孩子心理上的引导者,是孩子在弱小时心里那棵能支起天空的大树,以及那份能令泪水退缩的坚强。
缺乏爸爸陪伴的孩子,常常容易表现出焦虑、不安等情绪,心态也会渐渐变得不稳定。相反,与爸爸在一起时间长,得到爸爸正确教育的孩子,通常会表现得坚韧、大胆、乐观、果敢、自信、豪爽、独立,心态及抗挫折能力也比缺乏父爱的孩子更强。可见,父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母亲教育方面的不足,帮助孩子建立了良好的心态。
成功爸爸课堂启示:
启示一:爸爸应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人的一生就是在预防与克服心理问题的过程中度过的。孩子在生活当中,也会遭受或多或少的心灵创伤,爸爸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平时,爸爸还要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当发现孩子有不良情绪时,要给予及时疏导,用积极的情绪去感染孩子,从而帮助孩子逐渐形成健康、乐观的心态。
启示二:保护孩子天性中的快乐
如果孩子是个书迷,但同时他还喜欢体育活动、喜欢绘画或饲养小动物,那么他的生活将会变得非常丰富多彩。由此,他也必然更为快乐,心态也更加健康。
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爸爸无休止地把孩子送到各种培训班学习,使孩子失去阅读、打球、交友、唱歌的时间,这就极易造成孩子心灵的疲惫感和厌倦感。
所以,爸爸在为孩子做某些决定时,应先解决两个问题:是否符合孩子的兴趣与天赋?是否以剥夺孩子的休闲快乐为代价?如果是,那么爸爸的决定也许就不是真正利于孩子的。
启示三:鼓励孩子多交朋友
卢勤老师说过:“没有朋友的童年是不幸的。对于这一代独生子女来说,他们孤独的心理比任何一代人都强烈,他们求友的欲望比任何一代人都迫切。”不善交际的孩子大多性格抑郁,因为享受不到友情的温暖而孤独痛苦。
爸爸可以鼓励并帮助性格内向、抑郁的孩子多交一些性格开朗、乐观的同龄朋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同龄人是他们了解社会的一个窗口,也是个体之间交流的最佳对象。而且,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也容易发现自我存在的价值,从而可以弥补与成年人在一起时得不到的心理满足感。
爸爸手记
良好的心态,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人生技能。爸爸坚强、乐观的心态特点,恰恰是形成孩子良好心态的最佳榜样。孩子在爸爸的影响和帮助下,也容易摈弃一些生活和学习中遭遇的消极情绪,变得快乐而坚强,并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以后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
爸爸是孩子性格塑造的决定者
在生活中,孩子需要妈妈,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妈妈对孩子的生活往往照顾得过分周到,对孩子也管教得过分细致,这不能摸,那不让碰,结果也导致孩子的生活能力得不到锻炼,孩子也变得懦弱、胆小,男孩子的性格也变得女性化,过于细致、敏感。
而与妈妈相比,爸爸给孩子的形象通常是外向的、粗犷的,甚至大手大脚的。这些性格虽然未必都是好的,但却是男孩子应该具备的。所以,爸爸更应该成为男孩模仿的对象,爸爸身上敢于冒险和探索外界的勇气和信心,也应该是男孩子应该学习到的。如果这个时期男孩接触不到爸爸,或很少有机会接触爸爸,那么他在家里的角色模仿对象就会转向妈妈,进而培养出更多女性化的个性。
因此,现在很多专家都称,在男孩性格形成过程中,爸爸是不可缺的。其实无论男孩女孩,其性格形成过程都需要爸爸的参与。对于女孩来说,爸爸参与教育同样重要,因为她需要一个男性的欣赏。女孩子和从小与爸爸的关系,会直接影响到她成年后与其他男人的关系,包括男朋友或未来的丈夫。
所以说,不论男孩女孩,其健全个性的形成都离不开爸爸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爸爸是塑造孩子性格的关键所在。
已是幼儿园大班学生的田添很懂事,游戏儿歌也是一学即会。田添的爸爸称,在田添刚上幼儿园时,老师就强调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力不亚于母亲,所以他也很重视对孩子的培养,平时经常陪孩子做游戏,教孩子做简单的手工,周末也会带孩子出去郊游等。尽管工作很忙,但他还是尽量抽出时间,每天都陪孩子玩一会儿。
现在的田添,很独立、很乐观,好奇心也强,喜欢探索,在幼儿园与小朋友相处得也很融洽。而在田添的眼里,爸爸就是他的偶像,做手工、溜冰、买书、到公园划船等,他都要父亲“做出表率”。
爸爸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增强孩子动脑、动手能力。在不断的尝试过程中,孩子也能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并能逐渐养成优良的个性特征。相反,如果孩子的幼年时期没有得到爸爸足够的关爱和帮助,成长过程中就可能欠缺一些良好的个性品质和优秀的道德品质。
成功爸爸课堂启示:
启示一:认识到良好性格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良好的性格品质,是孩子以后树立正确人生理想的基础,也是获得成功事业的保证,当然更是孩子幸福一生的前提。生活中的失败者,大多都存在着性格品质上的缺陷,比如意志薄弱、优柔寡断、嫉妒心强等。相反,一些成功者的身上,总会具备一些优秀的性格,如谦虚、宽容、坚强等。
所以,爸爸要意识到优秀性格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也要认识到自己对孩子性格塑造的重要作用,多花些时间在孩子的教育上,以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以便孩子在人生之路上走得更加顺畅。
启示二:了解自己孩子的特点
在帮助孩子塑造个性方面,爸爸要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这样才能对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平时爸爸要多注意留心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优点和缺点,然后再采取合适的方法来教育引导孩子,促使其优良性格品质的形成。
启示三:爸爸要发挥积极的榜样作用
孩子性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模仿大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就要求爸爸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并积极关心孩子、爱孩子。正是这种被爱的感觉,才会使孩子希望博取爸爸的欢心,并成长为像他们那样的人。
当然,爸爸也必须经常陪伴孩子,以便让孩子了解到爸爸的性格及他对待孩子的态度,让孩子看到爸爸更多的优点,从而模仿爸爸身上的这些优点,形成优良的个性品格。
爸爸手记
与妈妈相比,爸爸身上具备更多勇敢、坚强、自信、果敢等个性特征。爸爸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孩子也会潜移默化地吸取爸爸身上的这些特征。所以,爸爸应多陪伴孩子,并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这些良好的个性特征,从而帮助孩子塑造优良的性格。
别让孩子患上“父爱饥渴症”
有专家指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爸爸与孩子之间的交往很多时候不带有“父亲”的成分,更多的则是朋友或玩伴。这可能与男人相对较少操心孩子的生活起居有关,他们一般很少关注孩子的冷热饥渴等需求,而是更关注孩子的能力、智力、情绪等方面的问题。他们会与孩子一起做游戏,一起修理损坏的物件,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解答孩子提出的一个接一个的“为什么”……这往往更有利于与孩子达成心灵上的沟通,让孩子的心灵更加充实而丰满。在这种氛围中,孩子也会逐渐形成活泼、勇敢、幽默、豁达、自信、智慧、创造性等多种心理品质。
相反,如果孩子从小就与爸爸接触较少,更多是时间是和妈妈度过,由妈妈来照顾、喂养,孩子就容易出现胆小怕事、烦躁不安,或精神抑郁、性格孤僻等症状。而当父爱缺乏到一定程度时,孩子就可能患上“父爱饥渴症”。到了青春期,孩子甚至会厌恶父亲,这种厌恶当中,还会掺杂着得不到父爱的失望与凄苦。此时,他们就可能会盲目地尝试其他途径来弥补这种缺失,比如抽烟、喝酒,甚至吸毒。
因此,为了让孩子从小就形成健全的人格,父亲应担当起自己的责任,让孩子远离“父爱饥渴症”。
7岁的刘丹最近的表现不带好,动不动就发火闹情绪,甚至大声哭叫,令妈妈很担心。
一天,妈妈带刘丹去公园玩,见小刘丹玩得比较开心,就问她:“丹丹,你能告诉妈妈,最近你为什么好爱发脾气吗?是不是在学校和小伙伴闹矛盾了呢?”
刘丹听了妈妈的话,沉默了老半天,才委屈地说:“妈妈,我没有跟小伙伴闹矛盾,我是想爸爸,爸爸为什么总不回家呢?他是不是不要我了?爸爸要是不要我了,我怎么办呢?”说完,就抽泣着又哭了。
妈妈这才想到,刘丹爸爸最近半年由于工作原因每天都是早出晚归,周末也经常加班,孩子基本上都见不到爸爸,只有偶尔在电话中跟爸爸说几句话。
孩子最理想的人格,应该是同时兼具了父爱和母爱两方面的内容。而现在较为普遍的问题是,一些做父亲的往往忽视甚至放弃自己的教育责任,致使孩子所受的父性教育严重不足。孩子长期被爸爸忽视,就会觉得爸爸不爱自己,会有一种被遗弃感,从而缺乏安全感。这样的孩子,也比其他孩子显得更加焦虑、烦躁、孤独。
因此,爸爸再忙也不要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不要让自己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缺席。而应“亲临”教育第一线,与妈妈一起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和自主能力。
成功爸爸课堂启示:
启示一: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当中
要防止孩子出现“父爱饥渴症”,关键还是“家庭疗法”,即保持家庭中父爱和母爱的力量平衡,父亲要积极参与、投入到对孩子的教育中来。
在孩子的成长中,家庭教育极为重要,其中父母是两股主要力量,因性别角色、分工的不同,使得这两股力量的作用和方式也不同。母亲偏重于生活和情感,父亲偏重于精神和心理。相比母亲,父亲往往深沉而宽厚,更愿意也更能够给孩子以主动性和独立性的锻炼。孩子经常与爸爸在一起,能培养对周围的安全感和对前途的自信心,锻炼面对困难时的胆量和意志。
启示二:成为孩子心灵的依靠
爸爸一定要成为孩子心中最坚强的依靠,让孩子可以感受到爸爸强大的保护力量,从而获得安全感。爸爸要成为孩子心目当中的“英雄”,不让孩子在父亲印象这一栏中有空白感。孩子一旦缺乏安全感,就难以对人、对事产生信赖,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启示三:多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孩子有对母亲的需求,但孩子同样有对父爱的渴望,因此,爸爸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变化,用对待朋友的心态去对待孩子,按照孩子身心发展状况来对其进行培养教育。如果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就难以及时给予孩子所需要的关怀和帮助,也难以真正将教育落到实处。
爸爸手记
一个人降生到一个家庭之后,母亲是不可缺的,而父爱同样不可缺。如果父亲忽视了对孩子的关怀和教育,就可能令孩子患上“父爱饥渴症”,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不可缺席,父爱不能省略。
爸爸是端正孩子性别角色的关键
一般来说,孩子在3周岁前对性别的意识都是模糊的,大约到了5岁就已经知道性别的差异了,也开始有了性别身份的认同。这个时候,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开始又了微妙的变化,孩子开始从妈妈身上认知到女性,从爸爸身上认知到男性。而要端正孩子的性别角色,父亲和母亲的教育缺一不可。而作为孩子成长的主要引导者,爸爸在孩子的性别意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甚至是比妈妈更重要的教育者和决定者。对于男孩来说,爸爸是他的典范,男孩会从父亲那里模仿学习“男子汉的气概”;而对于女孩来说,则需要从爸爸那里学习与异性交往的经验。因此,爸爸要与孩子的妈妈一道从小就注意培养孩子的性别意识,使孩子顺利找到自己的性别角色,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
康小闹是个长得很秀气的小男孩,身边的人都很喜欢他。平时爸爸的工作很忙,所以妈妈就成了小闹生活当中最重要的角色。妈妈喜欢女儿,而小闹长得又特别清秀,因此很多时候妈妈会将小闹打扮成女孩的摸样,带着他出去玩。很多人见了小闹,都夸他是个漂亮的小女生,谜底揭晓之后就惊呼:“哦,原来是个男孩呀!”这让妈妈很得意。
然而,妈妈的做法却让小闹变得越来越女孩化:爱穿花衣服,举止羞涩,说话声音温柔,在小闹身上几乎看不到男孩子顽皮、好动的迹象了。
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爸爸绝不只是一个陪衬,总令自己处于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中。在孩子很小时,如果爸爸不能注重孩子对性别的区分,就很可能令孩子出现性别错位现象,尤其对于男孩更是如此。因为爸爸的阳刚之气,是教育男孩健康成长的基础所在。如果爸爸不能在孩子很小时帮他树立性别观念,男孩就很容易变得“娘娘腔”,失去男子汉该有的坚强、独立、果断等硬性气质。
成功爸爸课堂启示:
启示一:及时鼓励孩子恰当的性别角色行为
为了端正孩子的性别角色,爸爸平时应多鼓励孩子的性别角色行为。比如对文弱的男孩,要对他爬山踢球这类体育活动和勇敢行为进行表扬,经常称赞他是个“好小伙子”,希望他成为一个“小男子汉”,尤其当他表现得像个男孩子时。而对于过于顽皮的女孩,则多鼓励她从事一些比较静的活动,如画画、剪纸等,同时也经常称赞她是个“小淑女”。这些鼓励可以是口头,也可以是物质上的,比如可以奖给儿子一把冲锋枪,奖给女儿一个布娃娃等。
如果孩子出现不当的性别角色行为,即使不加强烈反对,也应表现冷淡,让孩子感到自己的表现有误,父母对此没兴趣。成长环境可以影响孩子成年后的性别取向,因此爸爸必须重点关注。
启示二: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
爸爸对性别的接受程度,也会影响孩子对自身性别的认可。如果爸爸因为工作过于繁忙,生活压力大,就经常抱怨“做男人真累”,就有可能引起男孩对自己性别的悲观;或看到妈妈每天下班还要忙于家务,就说“做女人太不容易了”,也会引起女孩对自己性别的悲观感。
因此,爸爸应对人生抱有积极的态度,并让孩子理解: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值得尊重的。不论性别如何,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施展出自己的才华。
启示二:不对孩子的性别行为过于敏感
尽管爸爸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但对孩子的性别角色行为也不必过分敏感。比如不让男孩从事艺术活动,强迫他参加竞争性运动;或者阻拦女孩玩枪弄棍,只让她抱着洋娃娃过家家。这些行为都是不恰当的。现代研究显示,通常社会适应力较好的人,都拥有高度的两性特质。
所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如果爸爸单就男性或女性特质进行特别的强调,其实反而更容易造成孩子某些能力与兴趣的偏重,或被抹煞。
爸爸手记
对于孩子来说,如果单凭口头语言教育,很难让他们理解性别的差别。此时,爸爸就要在日常生活当中,以自己的行为特征、语言方式及行动等,帮助孩子真切地体会到男性与女性的不同,从而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端正孩子的性别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