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庚迁殷”是第几次迁都?
指商王朝中期,商王盘庚将国都迁于殷的历史事件。汤建立商朝,都于亳。商朝因政治动乱和水患等原因,多次迁都。至公元前14世纪,第20代王盘庚将都城自觉(今山东曲阜)迁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这是第四次迁都。盘庚迁都时对臣民训诰,继续行汤之政,使百姓安定,商朝复兴,故商朝又史称为殷朝、殷商。
【读史心得】
商是我国的第二个王朝。以盘庚迁都为标志,可以将商朝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在前半期的大约三百年时间中,商朝的局势不稳定,致使首都多次迁移,先后从亳迁到嚣(今河南荥阳)、相(今河南内黄)、邢(今河南温县)和奄(今山东曲阜)。盘庚迁都后的254年中,商朝的首都一直在殷(今河南安阳市),所以历史上把商朝的后半期称为殷朝。
你知道武王伐纣的故事吗?
指周武王灭商的重大事件。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武王即位,因商纣王暴虐,遂联合庸、蜀、羌、濮等族伐纣。公元前1044年1月9日,双方在牧野(今河南淇县南)大战,因商王军队中的奴隶和战俘阵前倒戈,引导周军攻入商都。纣王兵败,逃回朝歌,自焚身亡,商朝灭亡。武王建立了周朝。
《封神演义》主要讲述的是什么?
《封神演义》是一部记载周武王讨伐纣王事迹的古典小说,相传是明代道士陆西星所作(一说作者为钟山逸叟许仲琳),共一百回。这本书讲述商朝末年政治的纷乱和武王伐纣的历史故事,颇多仙佛斗法的描写。全书以姜子牙分封诸神和周武王分封诸侯作结尾。
“国人暴动”中“国人”是指什么?
指西周时国人赶走周厉王的事件。国人又称邦人,指住在都城及其附近的居民,相对于居住在乡村的人而言。周厉王贪财好利,聚敛民财;霸占山林川泽,禁止百姓前往谋生;又禁民言论自由,国人于公元前841年,愤而逐之。这一事件史称“国人暴动”。
你知道共和元年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之始吗?
西周厉王暴虐,于公元前841年被国人驱逐。厉王流亡于彘(今山西霍州东北),由大臣召穆公、周定公主持政事,称为共和行政。一说厉王被逐后由共伯和执政,故称。共和元年为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之始。公元前828年(共和十四年),厉王死,太子静被拥立,是为周宣王,共和行政结束。
现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有多少?
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又叫“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殷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1899年被学者王懿荣首次发现,清末孙诒让著《契文举例》,开始对甲骨文加以解释。1928年后经多次发掘,先后出土达10余万片。这些文字都是商朝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下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为盘庚迁殷到纣亡200多年间的遗物,是研究商朝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现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在4500字左右,可认识的约1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