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家天下”制度?
在禹担任部落联盟领袖之后的第17个年头,舜因病逝世。3年后,也就是公元前2200年的某一天,禹在阳城(今河南登封县)会盟各部落首领,被拥立为部落联盟的领袖,禹号称“夏后”,这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
禹当上首领以后,立即独断专行地发动了征服南方的三苗部落的战争。经过激烈的战斗,三苗部落被打败,好多人沦为夏军的俘虏。禹把这些俘虏赏赐给各部落的首领做奴隶,他也借此加强了自己的权力。
禹征服三苗后,开始巡视天下。在禹巡视期间,绝大多数部落的首领都很尊敬他,但也有极少数的部落首领,似乎对他不够毕恭毕敬。禹觉得自己的权力还不够强大,就寻思要找机会教训这几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让他们对自己顶礼膜拜。
有一次,禹突然跑到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召集各部落首领会盟。有一个名叫防风氏的部落首领,因为有事耽搁来迟了,禹便勃然大怒,当场把他处死。参加会盟的其他部落首领见了,都吓得战战兢兢。禹看到大家害怕的样子,反而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
随着岁月的流逝,禹渐渐衰老了。他的心里隐隐地担忧起来:我老了,我的王位怎么办呢?是像尧、舜那样让给别人,还是传给我的儿子启呢?传给启,可是他还年轻啊,让给别人,我不甘心啊……
禹一连思考了好几天,最后,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他一面效仿尧、舜,指定曾经帮他治水、但体弱多病的皋陶为自己的接班人,一面让他的儿子启帮助处理国家大事,还经常让启代表自己与各部落的首领会面。
就这样,又过了几年,体弱多病的皋陶死了。而启却成长起来,他不但具备了处理国家大事的才能,还和大多数部落的首领建立了融洽的关系。禹心里暗暗高兴,可是他表面上不动声色,又指定皋陶的儿子伯益为自己的接班人。
不久之后,禹死了。按理应由伯益继承王位,然而,大多数部落的首领却拥戴启做了夏朝的第二个国王。而且,他们还一致说:“我们应该忠于启,因为他是英明的禹王之子啊!”
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以“子承父位”为特征的“家天下”制度(又叫王位世袭制)。这一制度在中国实行了3900多年,直到公元1911年清王朝被推翻为止。
伊尹是怎样从一个奴隶变成商国的宰相的?
商朝国王汤的左相仲虺在送贡品的途中,在有莘国(今开封陈留一带)发现送饭菜的奴隶伊尹才智出众,是个贤人。回国后,仲虺就向商汤举荐了伊尹。商汤立即派人到有莘国去聘请伊尹。使臣到有莘国后,通过明察暗访,终于在野外的一茅屋中找到了伊尹。使臣见了又黑又矮、蓬头垢面的伊尹,实在看不出他有什么出众之处,便傲慢地对伊尹说道:“你就是伊尹吧,你的运气来了,我们商王想见你,赶快收拾东西跟我走吧!”伊尹听了使臣的傲慢的话,严厉而从容地回答说:“我伊尹虽然贫寒,但我有田种,有饭吃,过得像尧舜一样痛快,为什么要去见你们商王?”毅然拒绝了商国使臣的聘请。
伊尹很小就被卖到了有莘国当奴隶。有莘国的国君听说商汤派使臣来聘请伊尹,怕伊尹到商国对自己不利,就把伊尹抓了起来。当汤派仲虺再次来请时,伊尹已失去了人身自由。
仲虺回商国后,想出了一个主意,建议商汤向有莘国求婚,并指定要伊尹做陪嫁奴隶。商汤立即派使臣到有莘国去求婚。使臣到了有莘国。有莘国的国君答应了商汤的要求,于是,伊尹就作为有莘国国君女儿的陪嫁奴隶到了商国。
商汤召见伊尹,感到伊尹果然是个了不起的大贤人,于是就任命伊尹为商国右相。伊尹由一个奴隶一跃成为商国的宰相。在伊尹的辅助下,商国的势力日益强大,最后终于灭掉了摇摇欲坠的夏王朝,建立了商朝。
商汤有三个儿子,长子太丁早亡,他死后,伊尹先后依次扶持商汤的次子外丙、三子仲壬继位商王,但都在位不久就相继死了,于是,伊尹只好立商汤的长孙太甲为王。
伊尹一再教导太甲要勤政爱民,不能耽于游乐,但太甲根本听不进去,不问政事,只顾寻欢作乐。伊尹认为,太甲这样执迷不悟,放纵下去,将来会成为夏桀那样的国王。在劝谏无效的情况下,伊尹就和其他大臣商议后,把太甲软禁在汤墓附近的相宫(今河南偃师县西南),让他静心思过。三年后,伊尹看到太甲稚气脱尽,行为简朴,与三年前相比判若两人,就亲自携带商王的冠冕衣服迎接太甲返回亳都,再登王位,还政于太甲。
伊尹这种一心为公,不避风险,让国王“停职反省”而自己监国,待君主改邪归正后,再迎请君主就国的壮举,成为千古佳话。当然,后世也有些野心家借效伊尹之名,行篡权夺国之实,那只能遗臭万年。
姜太公钓鱼的故事你知道吗?
商朝到了末代君王纣的时候,由于纣王的凶残暴虐,加速了商朝的灭亡。与此同时,西部的周部落却在兴盛强大。夏朝末年,周部落活动在今陕西、甘肃一带。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为了躲避戎、狄等游牧部落的侵扰,率领周人迁移到岐山(今陕西岐山县东北)地区定居下来。到古公亶父之孙姬昌(后来被称为周文王)时,周部落已发展得很强大了。
纣王感到强大的周部落对商朝构成了很大的威胁,于是,逮捕了姬昌,并把他关押在羑里(在今河南汤阴县一带)。周部落的贵族向纣王进贡许多美女、骏马和珍宝,又用许多礼物贿赂纣王的亲信大臣,才把姬昌赎了回来。周文王回到西岐,就决定讨伐昏庸残暴、民心失尽的商纣王。他在筹备伐商时,发现缺少一位能帮助他领兵打仗的人,于是,便开始留心物色有军事才能者。
一天,周文王带着他的儿子到渭水北岸去打猎。看到一个老翁在渭水边钓鱼。大队人马从他身边走过去,他头不抬,眼不睁,纹丝不动,仍然安安静静钓他的鱼。文王见状大为惊奇,就下车,与之交谈。得知他叫姜尚(又叫吕尚,“吕”是他祖先的封地),是一个精通兵法布阵的高人,于是,便诚恳地请他一起回宫。
因为姜尚正是文王的祖父曾经盼望得到的一位能帮助周部族兴盛的人,所以,后来人们就叫他太公望;民间传说中,又称他为姜太公。
自从太公望做了周文王的助手,周部族的势力就越来越强大,逐渐占领了商朝统治下的2/3的地区,大部分部落都归附了周文王。
牧野之战周武王为什么会胜利?
周武王姬发即位后,拜精通兵法的太公望为师,以其兄弟周公旦和召公奭为太公望的助手,励精图治,加强军备,为讨伐商纣王做好准备。
殷纣王此时的暴政已经达到了极点。对朝廷命运感到忧虑的贵族们,如此干、箕子、微子等,相继进谏。纣王不但不纳劝谏,改邪归正,反而将比干杀头挖心;箕子被逼装疯卖傻,逃脱一死,被罚做奴隶,囚禁起来;微子见商朝大势已去,逃离了商都朝歌。
周武王得知纣已经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于公元前1045年12月4日,拜太公望为元帅,率领5万精兵,渡过黄河东进。公元前1044年1月3日,八百诸侯在盟津会师,举行誓师大会,周武王历数了纣昏庸无道、残害人民的罪状,鼓励大家同心讨伐纣王。
周武王讨纣大军士气旺盛,所向披靡,很快就打到距朝歌仅有70里的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
1月9日,纣慌忙亲自率领70万人马,赶到牧野迎战。他以为,以他的70万人马,抵挡周军的5万人马,是稳操胜券的。他哪里知道,由奴隶和俘虏组成的70万商军平日受尽压迫和虐待,对商纣恨之入骨。当周军勇猛地冲进商军队伍的时候,他们就纷纷倒戈,和周军一起攻打商军。70万商军顿时土崩瓦解。太公望指挥周军,趁势一直追击到商都朝歌。纣王见商朝大势已去,逃回朝歌,自焚而死。
周武王灭了商朝后,把国都从丰搬到镐京(今陕西西安市西),建立了周王朝。
伯夷与叔齐为什么不吃周朝的粮食?
孤竹国国君宠爱他的第三个儿子叔齐,临终留下遗命,指定叔齐继承国君之位。但是,叔齐认为伯夷是父王的长子,应由大哥伯夷继位。伯夷却说:“叔齐继位,是父亲的遗命,我不能违背父亲的遗愿!”于是离家出走。叔齐也不愿当国君,也跟着伯夷走了。孤竹国的大臣们只好拥立国君的次子继位。
叔齐和伯夷离开孤竹国之后,商量到何处安身,他们听说西伯姬昌积德行善,乐意收养老人,便决定去投奔西伯姬昌。当兄弟二人长途跋涉赶到岐周时,西伯姬昌早已逝世,正遇上武王率军去讨伐失德无道的商纣。他们上前拉住马缰劝阻武王说:“你的父亲死去后不安葬,却大动干戈,能说是孝吗?身为帝纣的臣子,而兴兵弑君,能说是仁吗?”武王的将士听了非常愤怒,举起长矛要杀了他们。太公望连忙制止说:“他们是两位仁人义士,不能杀!”说着就把他俩扶到一边。
武王灭亡殷商后,天下诸侯及人民都承认武王的天子地位。伯夷、叔齐却以此为耻。他们认为自己虽没能制止这种不道义的行为,但一定要坚守自己的信念。于是他们决定隐居首阳山(今山西永济),宁做殷商的遗民,而不当周朝的顺民。为了和周朝彻底划清界限,二人决定不再吃周朝的粮食,而靠采集薇菜充饥。到了冬天,薇菜没有了,他们饿得皮包骨。在这面临饿死之际,他们想到尧舜盛世已一去不复返,自己不愿与现世同流合污而又走投无路,不禁悲伤地唱道:“北风真凉啊登首阳,采摘薇菜啊充饥肠。以恶易恶啊逞凶狂,不知其错啊在何方。唐尧虞舜啊去天堂,兄弟二人啊归哪乡?呜呼哀哉啊命不长,哀哉呜呼啊人将亡。”结果兄弟二人就这样活活饿死在首阳山上了。
后来的孔子赞叹他们说:“不放弃自己信奉的理想,不同流合污玷辱自己,伯夷叔齐就是这样的人啊!”
“周公辅政”周公指的是谁?
周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两年后就病故了,由其儿子姬诵继位,这就是周成王。成王即位时年仅13岁,由他的叔叔姬旦辅佐。因姬旦封地在周,故称周公旦,史称周公。
周公竭尽全力辅助成王,管理朝政,却遭到他的弟弟管叔、蔡叔的猜忌,他们造谣说周公有野心想篡位。
武王灭商后,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武庚不满足于他的殷侯地位,仍想恢复殷商王位。武庚听说周朝内部动荡不安,就和管叔、蔡叔串通起来,并联络了殷商的旧贵族,和东夷的一些部落,准备起兵叛乱。
武庚和管叔等人制造的谣言传到镐京后,召公奭和年幼的成王,都难辨真伪,对周公产生了怀疑。这使周公感到很委屈,他首先向召公奭表明心迹,向召公奭表示,他绝无野心,让召公奭放心,并顾全大局,不要轻信谣言。周公在与召公奭消除了误会,调和了内部矛盾之后,毅然调动大军,亲自东征武庚;同时授权太公望:各国诸侯如有不服周朝的,都由太公望征讨。周公经过三年的讨伐,平定了武庚的叛乱,杀了武庚;将管叔革职,管叔愧疚自缢;蔡叔充军。
周公将抓获的一大批反周的原商朝贵族称为“顽民”,并将他们迁到一个新建的城市——洛邑(今河南洛阳市),派兵把他们监视起来。
周公辅助成王执政7年,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制订了一套典章制度,为史称的“成康之治”奠定了基础。到周成王年满20岁时,周公把政权还给了成王。
【知识链接】 成康之治
周成王亲政以后,注意发展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迅速繁荣起来。周成王死后,康王继位,励精图治,使社会上出现了安定富足的局面,西周也达到了繁盛的顶点。所以,历史上把周成王、周康王统治的50余年称为“成康之治”。
“国人暴动”的原因是什么?
周国的原始部落公有制的土地制度逐渐解体,到周朝建立后,周天子分封了70多个诸侯国,把土地山林赏赐给各级贵族,国人可以进山采集果实、砍柴、打猎,在江河湖泊捕鱼。传位到周厉王时,在政治上专横跋扈,独断专行。厉王宠信的大臣荣夷公唆使他改变了原有制度,把原来公有的山林、江河、湖泊和贵族占有的山林土地收为国有,不准国人使用。派兵在道路上设立关卡,不准人们打猎、捕鱼;没收人们采集来的果实;勒索财物,虐待人民。周厉王的暴虐措施,使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蒙受了经济损失,激起国人的强烈不满。为了防止人们反抗,镇压人们的暴乱,周厉王施行残酷的刑法,致使国人怨声载道。大臣召公虎将国人的不满情绪奏报厉王,并劝谏厉王及早改变政策,以防不测。周厉王不仅不听,反而下了一道命令,禁止国人批评朝政。
公元前841年,人们终于忍受不了周厉王的残暴,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暴动,史称“国人暴动”。参加暴动的人有平民,也有贵族,开始仅几十人,后来迅速发展到几万人,整个镐京成了沸腾的海洋。国人拿起武器、农具,像洪水一样向王宫冲去。王宫卫士看到愤怒的人群,吓得纷纷躲避。周厉王顾不得体面,慌里慌张带了一批人逃命。他一直逃到彘地,才保住了一条命。
国人冲进王宫烧毁了宫殿,但没有搜到周厉王,听说他的儿子静躲在召公虎家里,于是围住召公府第。召公虎无奈,以自己的儿子冒充静交给人们处死,这样才平息了这场规模巨大的暴动。
周厉王被赶下台后,国人拥戴大臣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主持国政,史称“共和行政”。从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起,周厉王一直躲在彘地,直到共和十四年,他死在那里。
国人起义动摇了周王朝的统治,周室王权大大削弱了,各诸侯的势力越来越大。此后,周王室虽然表面上被尊为天子,实际上,已外强中干,大权旁落,逐渐走向分崩离析的道路。
周幽王为什么要烽火戏诸侯?
周厉王把周王朝搞得衰落不堪,共和时期以后,周宣王即位,公元前782年宣王死,周幽王立。次年,即公元前781年,史称周幽王元年。周幽王不仅残暴昏庸,而且耽迷女色,并且,性命和国家都丧于他所宠幸的美人褒姒之手。
褒姒是大臣褒珦家人献给幽王的美女。原来,周幽王派人四处搜寻美女。褒珦劝谏幽王节制享乐,幽王不听,反把褒珦判了罪,关入监狱。褒家人为解救褒珦,将褒姒进献给周幽王,替褒珦赎罪。周幽王一见褒姒貌若天仙,马上就把褒珦释放了。
幽王非常宠爱褒姒,整天与她在后宫饮酒作乐,不理朝政。然而,无论幽王怎么想尽办法讨她欢心,褒姒从来不笑。于是,幽王在宫外贴出布告:有谁能逗王妃娘娘一笑,就赏他一千两金子。
有一个叫虢石父的佞臣看了布告后,向幽王献计,燃起烽火,聚集诸侯,这一壮观景象定能博取褒姒一笑。烽火是古代军情危急时的报警信号,周王朝在骊山上建有20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便有一座。一旦西戎来犯,点燃烽火,烽火依次传递,各诸侯望见烽火就会发兵救援。
幽王认为虢石父的建议很好。第二天,他携爱妃褒姒登上骊山,白天吃喝玩乐,晚上点燃烽火。各路诸侯一见烽火台升起狼烟,以为西戎兵前来进犯,立即率兵来援。赶到时,却不见西戎兵的影子,只听见山上丝竹管弦之声。
这时虢石父从山上下来对各路诸侯说:“大家辛苦,这里没发生什么事,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想取个乐而已。没事了,请回吧!”各路诸侯带领兵马,从四面八方赶来,就为幽王和王妃一乐,都愤怒地掉转马头离走。褒姒在山上,借着火光看到诸侯们汗流浃背地赶来,又气愤地离去的狼狈样子,开颜一笑。幽王见了这一笑,心花怒放,马上赏给虢石父一千两金子。
幽王为了得到褒姒的欢心,废掉太子宜臼,改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
公元前771年,废太子宜臼的外祖父申侯联合西戎兵攻击镐京,幽王下令点燃烽火,各路诸侯不再相信,不派兵救援。西戎兵很快攻破镐京,杀死幽王和伯服,抢走了美貌的褒姒。西周灭亡。
幽王死后,众诸侯立原太子姬宜臼为王,这就是周平王。因镐京已被破坏得面目全非,只好于公元前770年,东迁至洛邑,史称东周。
【知识链接】 烽火
又叫烽烟、烽燧,古代边防报警点的烟火。其方法是当有敌人来进犯时,就用柴草和干狼粪在专用的高土台上点起烟火来,以通知军队和后方人民做好作战准备。夜里点的火叫燧,白天放的烟叫烽。用来点放烽火的高土台叫做烽火台,每隔一定距离修筑一座。后来人们多用烽火比喻战争或战火,如杜甫就有“烽火连三月”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