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北至太原
李益(748-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四年(769)进士。曾任华州郑县尉,以久不升迁,弃官游燕赵,并多次入幕。入朝后历任秘书少监、集贤学士、散骑常侍、太子宾客等。终礼部尚书。中唐边塞诗代表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擅长绝句,尤工七绝。有《李君虞诗集》《李益集》。
炎祚昔昏替1,皇基此郁盘2。
玄命久已集3,抚运良乃艰4。
南阨羊肠险5,北走雁门寒6。
始于一戎定7,垂此亿世安8。
唐风本忧思9,王业实艰难。
中历虽横溃10,天纪未可干11。
圣明所兴国,灵岳固不殚12。
咄咄薄游客13,斯言殊不刊14。
【题解】
这首诗叙述了大唐起事并州,平定南北,以成基业的史事,充满忧患意识。
【注释】
1.炎祚:指隋朝的国统。依五德终始说,隋为火德,故称。
2.皇基:指唐朝由太原起兵灭隋奠基。郁盘:郁勃盘结,形容根基深广。
3.玄命:天命。
4.抚运:掌握国运,多指建立新的王朝。
5.阨:扼守。
6.雁门寒:唐代河东道代州有雁门县,县西北有勾注山,是古代著名险要之地.勾注山支峰名雁门山,又名雁门塞。唐在雁门山上设雁门关。雁门地理位置偏北,气温较低,故说雁门寒。
7.一戎:指用兵。
8.垂:留传。
9.唐风本忧思:《诗·唐风·蟋蟀》毛序:“此晋也,而谓之唐。本其风俗,忧深思远,俭而用礼,乃有尧之遗风焉。”
10.中历:犹国统。横溃:大水泛滥,引申为社会动乱,此指安史之乱。
11.天纪:天道纪纲。
12.灵岳:五岳的美称,借指国祚。
13.薄游客:为薄禄而游宦的人,作者自称。
14.不刊:不须修正。
第二节 春日晋祠同声会集得疏字韵1
风壤瞻唐本2,山祠阅晋馀3。
水亭开帟幕4,岩榭引簪裾5。
地绿苔犹少,林黄柳尚疏。
菱苕生皎镜6,金碧照澄虚7。
翰苑声何旧8,宾筵醉止初。
中州有辽雁9,好为系边书。
【题解】
这首诗是作者在好友相聚晋祠分韵作诗时所作,前面写晋祠春日的景色,最后微露思乡之念。
【注释】
1.同声:好友。
2.风壤:即风土,土地、山川、风俗、气候的总称,指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俗习惯。此处指教化。唐本:指古唐国曾建都在此。晋阳是传说中唐尧所居之地,也是燮父徙都之地。
3.山祠:晋祠。晋馀:晋国的遗迹。
4.水亭:难老泉亭。帟幕:水帐幕。指水亭中座上为承接尘埃的平幕。
5.岩榭:山岩边的高屋。簪裾:本指发簪和衣襟,这里引申为盛装的人,又指达官贵人。
6.菱苕:也作陵苕,草名。
7.金碧:指晋祠上的金碧色的琉璃瓦。澄虚:指晴朗的天空。
8.翰苑:泛指文翰界。声同旧:同声气的旧交。
9.中州:古地区名,中原的意思,泛指长安、洛阳两京一带。辽雁:远来的鸿雁。
第三节 题太原落漠驿西堠1
征戍在桑干2,年年蓟水寒3。
殷勤驿西路4,北去向长安5。
【题解】
这是一首抒写守边兵士生活的诗。
【注释】
1.落漠驿:古驿站名,在太原府太谷县西北。堠:古代记里程的土堆。
2.桑干:河名。永定河之上游,源出山西北部管涔山,东北流到河北北部,入永定河。相传每年桑葚成熟时河水干涸,故名。
3.蓟:古地名,在北京城西南,为唐代边防要地。
4.路:一作堠。
5.北去向:一作“此路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