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全诗采用对比手法,以采地黄者用地黄换朱门富家马吃剩的饲料来充饥,所造成的强烈对比,反映了当时平民百姓与朱门富室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在贫富悬殊中揭示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这首诗正如本诗首句所说,作于“八年十二月”,即元和八年(813)十二月,诗人丁母忧,服除,仍居渭村时。《村居苦寒》,写居渭村私宅时所目睹的村民无衣无食的苦寒饥馁境况。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
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
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
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褐裘复被,坐卧有馀温。
幸免饥冻苦,又无垅亩勤。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
这首诗分两部分,前一部分写贫苦农民的饥寒生活;后一部分写诗人自己的舒适生活,形成强烈的对比。第一部分前两句点明具体的年月日,这在白居易诗中不乏其例,但在其他诗人的作品中并不多见。接着写就是这年这月这一天,天气大寒,竹柏竟然都冻死。竹柏耐寒,尚且冻死,足见酷寒之烈,何况那些无衣无食的村民呢?
“观”二句写遍观整个村闾,十户就有八九户贫困不堪。具有周遍的意思。“村闾(lǚ)”,闾,古代以二十五家为一闾,这里犹言聚居的村庄、村落。接着写本来大雪纷纷,酷寒无比,还加上北风彻骨如同利剑刺人,但村民却穿着布絮难以遮体的衣服。又饥又冻,唯一的办法是烧点蒿蓬、荆棘之类的柴草取暖,愁苦地夜坐待旦,饥馁冻饿的漫漫长夜,难熬呀!诗人总结出了“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的结论。这是诗人目睹体验的实况描写。
“顾我当此日”以下是第二部分。诗人目睹村民的“苦寒”,回首看看自己:居住在私宅草堂,大门深闭;身穿褐色皮袍,盖着丝织绸被,或坐或卧都很暖和。每天待在宅内,不仅幸免了像村民那样的冻饥之苦,而且没有在垅亩田间辛勤耕作之累。最后感叹地说,想着你们村民的境况,自己深感惭愧,不禁自问:我是什么人呀?是内疚,是自责,还是慨叹?其实,白居易居下渭村时,生活并不十分富裕。他身体多病,生活窘迫,常常靠元稹等友人大力接济。然而却能自与村民对比,感慨质问自己,实在令人敬佩!
白居易居渭村时,朝廷内则藩镇割据,外则吐蕃犯境,加之官吏、豪强、商贾、僧道及大批军队,不耕而食者占到唐王朝人口的半数,农民负担沉重,“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亲眼目睹农民“嗷嗷万族中,唯农最辛苦”(《夏旱诗》)的悲苦,发出“自问是何人”的感慨!尤其是一反古典诗歌中,把农民生活同富豪生活加以对比的常用手法,而是将农民的贫困同诗人自己的温饱加以对比,这种手法在古代诗人中极为少见,“自问是何人?”更为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