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鹰,肉食性猛禽。其嘴弯钩锐利,四趾均具钩爪,翅膀劲健有力,飞行迅猛,栖息于山林或平原,白天出没捕食,素有“空中狮虎”之誉。鹰种类不少,“苍鹰”,又称“青鹰”、“黄鹰”、“鸡鹰”,体长510毫米,繁殖于东北,秋冬南迁,全国各地均能见到。“赤腹鹰”较小,繁殖于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雀鹰”,体长450毫米,俗称“鹞”、“鹞鹰”,又称“鸱”。“松雀鹰”,即“雀鹞”,体长约280毫米,最小,繁殖于北方而在南方越冬。鹰类均善捕食,可以从幼鸟驯养成猎鹰。
白居易《放鹰》即描写的是经驯化的猎鹰。
十月鹰出笼,草枯雉兔肥,
下随指顾,百掷无一遗。
鹰翅疾如风,鹰爪利如锥;
本为鸟所设,今为人所资。
孰能使之然?有术甚易知。
取其向背性,制在饥饱时。
不可使长饱,不可使长饥。
饥则力不足,饱则背人飞。
乘饥纵搏击,未饱须絷维。
所以爪翅功,而人坐收之。
圣明驭英雄,其术亦如斯。
鄙语不可弃,吾闻诸猎师。
前四句写每到秋冬十月,雉兔吃得很肥,主人放鹰出笼、驾鹰出猎,指顾之间,猎鹰捕抓雉兔,百无一遗。据《酉阳杂俎》记载:“鹰,四月一日停放。五月上旬,拔毛入笼。八月中旬,出笼。”“(ɡōu),”亦作“鞲”,革制箭套,驾鹰时套于左臂或两臂。诗中作动词用,犹驾鹰也。“指顾”,手之所指,目之所顾,极言捕雉兔之迅捷。
“鹰翅疾如风”四句即写猎鹰展翅疾飞如风,钩爪锋利如锥。本来是捕食鸟类所用,而今却为人所支配唆使。
“孰能使之然”十二句,诗人采用设问的方式,之后详加描写回答。“有术甚易知”,说“使之然”之“术”很容易了解,并引出后十句的详细描述。根据鹰的习性,掌握其饲驯规律,从而驾双控制:既不让它长饱,又不让它长饥。“饥则力不足,饥则背人飞”具体写其“向背性”;“乘饥纵搏击,未饱须絷维”则具体写控制掌握其“饥饱时”。正是用这样的办法,所以才能发挥其爪翅之功捕获雉免,而坐收其利。“纵”放也,放飞。“絷(zhí)维”,即系缚,取《诗经·小雅·白驹》“皎皎白驹,食我场苗。絷之维之,以永今朝”之意。
最后四句可以说是诗人的议论。一针见血地指出,贤明的君主驾驭英雄豪杰,他的方法或手段也就像这一样。“有术甚易明”之“术”,是指主人饲驯鹰的方法、手段;“其术亦如斯”之“术”,则特指君主控制和使用群臣的策略、手段。“斯”,如此,这般。“诸”,之于也。“猎师”,驯鹰人。最后进而肯定他所说的“圣明驭英雄,其术亦如斯”千真万确。“鄙语不可弃”,那是我从猎师那里听说的!
驯鹰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民间早就开始养鹰鹞来帮助狩猎。到白居易(772-846)所处的唐代,也就是一千二百年前,驯鹰已蔚然成风。当时,皇家、权贵出猎驾鹰带犬十分普遍。唐王室岐王出猎,驾有“北山黄鹘”,申王不仅有“青鹘”,而且有“高丽赤鹰”。呼鹰走马,游乐成风。反映在绘画艺术上,著名画家吴道子、刁光胤、冯绍正、姜皎、边鸾都善于画鹰绘鹫。考古发掘中,唐代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中壁画,都有带鹰、养鹰的生动画面。
有唐一代咏鹰诗很多。较著名者如李白的《观放白鹰》,高适的《见人臂苍鹰》,杜甫的《画鹰》,章孝标的《鹰》,柳宗元的《笼鹰词》等,或五绝、五律,或七绝、七律,或写赞鹰之形象,或写驾鹰出猎,而唯有白居易这首诗是详细描述驯鹰之法,不只介绍了驯鹰经验,而且联系揭露了统治者“驭英雄”之术亦如斯,寓意深刻,发人深省,令人警醒。
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
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
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
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
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
全诗十八句可分为三段:前六句写慈乌因失母而啼,经年昼夜守着故林,夜复一夜,夜半哀啼,闻者亦为之洒泪。奠定了全诗悲哀的氛围和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