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这首诗是元和五、六年(810~811)在长安所作。“唐生”,即唐衢,河南荥阳人。善诗,一生坎坷,五十岁才做了个小官,意有所感,即哭泣不已,世称“唐衢善哭”。白居易尚有二首《伤唐衢》详述其生平事迹(见后)。
贾谊哭时事,阮籍哭路歧。
唐生今亦哭,异代同其悲。
唐生者何人?五十寒且饥。
不悲口无食,不悲身无衣。
所悲忠与义,悲甚则哭之。
太尉击贼日,尚书叱盗时。
大夫死凶寇,谏议谪蛮夷。
每见如此事,声发涕辄随。
往往闻其风,俗士犹或非。
怜君头半白,其志竟不衰。
我亦君之徒,郁郁何所为?
不能发声哭,转作乐府诗。
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
功高虞人箴,痛甚骚人辞。
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未得天子知,甘受时人嗤。
药良气味苦,琴澹音声稀。
不惧权豪怒,亦任亲朋讥。
人竟无奈何,呼作狂男儿。
每逢群盗息,或遇云雾披。
但自高声歌,庶几天听卑。
歌哭虽异名,所感则同归。
寄君三十章,与君为哭词。
前四句以唐生之哭比贾谊、阮籍之哭,归结曰“异代同其悲”。“悲”什么?埋下伏线。“贾谊”,汉洛阳人,文帝时博士。后出为梁王太傅,梁王堕马而死,他自伤身为太傅没尽到责任,哭泣年馀而卒。贾谊生前,对诸侯王超越身份、滥用名号乃至谋逆叛乱,屡上疏、陈政事,有“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他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汉书·贾谊传》)所以说“哭时事”。“阮籍”,字嗣宗,三国魏尉氏人,嗜酒放荡,闭户读书累月不出;登山临水竟日不归。“时率意独驾,不由路径,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晋书阮籍传》)因此说“哭路歧”。贾谊,汉代人;阮籍,三国魏人;唐衢,唐代人,所以说“异代”。
以下写“唐生者何人”:五十岁就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但他不悲伤口中无食,也不痛苦身上无衣,悲什么呢?“所悲忠与义”,悲痛至极就哭。无论是“太尉击贼日”,“尚书叱盗时”,还是“大夫死凶寇,谏议谪蛮夷”,每见到这一类事,总是放声哭泣。每每听到唐生这些事,庸俗的人或以为非;有的人则怜惜你已经头发半白了,志气竟然还不衰退。诗中连举四位历史人物:“太尉”,作者自注:“段太尉以笏击朱。”段太尉,即段秀实,字成公,阳人,以边功官至泾原郑颍节度使。唐德宗朝为司农卿,值太尉朱叛立,谋以段为助,秀实佯许,及与朱议事自立,忽然夺过别人的笏版击朱,并破口大骂,致朱面破血流,而秀实被害(事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
“尚书”,作者自注:“颜尚书叱李希烈。”颜尚书,即颜真卿,字清臣,临沂人,玄宗时为平原太守,安禄山反,独倡议讨伐。乱平,迁刑部尚书,封鲁国公。德宗时,慰谕李希烈,诟骂不绝于口,不久被缢死(事详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
“大夫”,作者自注:“陆大夫为乱兵所害。”陆大夫,即陆长源,吴县人,《旧唐书》本传:“字咏之……贞元十二年授检校礼部尚书、宣武军行军司马……性轻佻,言论容易,恃才傲物……”。后总留后事,被乱军兵士“脔(切割成块)而食之,斯须骨肉縻散。”“凶寇”,指乱军。
“谏议”,作者自注:“阳谏议左迁道州。”阳谏议,即阳城,字亢宗,北平人,初隐中条山,唐德宗召为谏议大夫。裴延龄谗毁陆贽,他独上书为陆贽辨白,又谏阻裴延龄为宰相:“脱(倘)以延龄为相,城当取白麻(委任命状)坏之。”(《旧唐书》本传)后因言事及其他罪名被迁道州刺史。“蛮夷”,道州地处湖南道县少数民族聚居之地。称“蛮夷”含贬斥色彩。
“我亦君之徒”以下是说,我也是你一流人物,抑郁愁闷能有什么作为呢?既然不能放声痛哭(唐生每值军宴与会,常“酒酣言事,抗音而哭。”),只好转作写乐府诗。力求“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规”,规谏之道)。“虞人箴”,《左传·襄四年》载,周辛甲命百官各为箴辞,(常管山泽园囿的)虞人便以田猎为箴,劝谏戒田猎。诗人白居易后来于元和十五年(820)曾因唐穆宗好游猎而作《续虞人箴》。“骚人辞”,屈原曾因谏楚怀王被流放而作《离骚》。诗人表白我所写的箴也好,辞也好,不求宫律音节高妙,不求文字铺排新奇,主要目的就是抒发人民的疾苦,希望天子知道;在天子没有知道之前,心甘情愿受时人的嗤笑。“郁郁”,形容愁闷,抑郁。《史记》有“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之句。
“良药气味苦”以下诗人以药良味苦、琴澹音稀,说自己同唐生一样不为人所理解。但是他既不惧惹怒权豪势要,又任凭亲戚朋友嘲笑讥刺,依然我行我素。弄得人家无可奈何了,就呼叫自己为“狂男儿”。“琴澹”,由于古琴曲调音节简单,对一般人而言并不动听,故曰“澹”;“声稀”即“声希”,“稀”当作“希”,正是“听之不闻名曰希”(《老子》),所谓“无声曰希”、“大音希声。”
“每逢群盗息”四句是说每当藩镇割据势力反叛被平息,或者被奸佞谗言所蒙蔽,我们依旧高声放歌,或许天子会放低耳朵俯听下情。“群盗”,一作“群动”,似作“盗”是(依下句之意)。“云雾披”,《史记·龟策传》:“日月之明,而时蔽于浮云。”古籍古诗多以“云雾”、“浮云”喻奸佞之类。“天听”,《尚书·泰誓》“天听自我民听。”本指“上天”的听闻,后来如《晋书·石崇传》“陛下天听四达。”是指天子听察下情。
“歌哭虽异名”是最后四句,写这首诗寄给唐生后,“见仆诗而泣,未几而衢死”(《与元九书》)。诗中写自己“不能发声哭”,唐衢则“见仆诗而泣”,无声而哭谓“泣”。所以说,我这首诗歌和唐衢“哭”虽然不同,但两个人所感则同归。所以寄你三十章,给你作哭词。
《唐诗别裁》曰:白傅作诗,总是此旨(“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唐衢善哭,诗人同哭,“歌以代哭,一篇本旨。”
白居易“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寄唐生》正体现了诗人这种理想和志向。身为谏官,月请谏纸,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往往以忠臣义士的姿态,欲正君定国,惟恐所陈不激切,务求“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
唐生人微官小,若无白氏此诗,其人不会名留千古,其诗不会显于后世。诚然,“此真奇人奇事也”,“幸而与香山相知,得附名于集,不然,千载而下,敦知头半白而志不衰之唐生也!”(见《石园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