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浩是北宋初年浙江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家。他擅长营造,特别擅长于建宝塔,被誉为“造塔鲁班”。宋朝的大文学家欧阳修曾经称赞他说:“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还有一句民谣说:“诗词数白公,造屋忆喻浩。”人们将他在建筑上的成就与大诗人李白相比,足以见他技艺之高。
喻浩从小就很喜欢做木工活。他小时候,常常到外面去捡些破木头,将它做成小巧美观的家具、房子、塔等各种玩具。到了二十多岁,他的手艺已经很不错了,能够造厅堂、庙宇、亭台楼阁。
当时,汴京城有一座相国寺,是唐代修建的著名建筑物。相国寺的楼檐造得非常精巧,一般人观看后,赞叹一番也就罢了。喻浩为了弄清它的结构和建造技巧,经常仔细地观察研究。为了学会修造这种飞檐结构,他常常一个人跑到寺前去观察。
有一次,他来到相国寺,起初是站着看,累了就坐下来看,坐久了又躺下来看。他躺在门楼的地上仰视观察,足足躺了一个时辰。寺里的人误以为他是无家可归,栖身寺门的乞丐,拿起棍棒要赶跑他。当有人认出他是大名鼎鼎的高手巨匠时,才消除了一场误会。
就这样,他在相国寺外面,边看边琢磨,接连看了许多日子,终于弄懂了其中的结构和奥妙,掌握了制造这种飞檐的技术。
不仅如此,为了钻研建筑艺术,他每到一地都要仔细研究当地的气候条件、风俗人情,作为设计工程的参考。所以他在建筑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北宋建国初年,浙江一带仍存在着“十国”之一的吴越国。吴越国王在国都杭州梵天寺建造一座方形的木塔,叫梵天寺塔。当木塔初步建成,还未全面完工时,国王就迫不及待地去登塔。走到第五层时,塔身突然摇晃起来。国王很害怕,停下脚步,并责问主持木塔施工的总司务。这位总司务非常紧张,又不知塔身摇晃的原因,只得对国王含糊其辞地说:“这个,恐怕是塔身很高,塔顶又没有盖上瓦片,上截轻了,所以摇晃起来。”
国王说“那好吧,等宝塔盖瓦封顶后,我与王后再来登临,那时候可不能再晃动了!”
宝塔全部完工后,建塔的总司务率领工匠先登塔试验一下,发觉塔身仍然摇晃不已,偶尔一阵风吹来,晃动得更厉害了。怎么办呢?晃动着的宝塔不是要吓坏国王和王后吗!总司务冥思苦想也想不出解决的办法,于是就向喻浩请教。
喻浩仔细听了总司务的叙述,说:“好办,这个问题容易解决。”“容易解决?”总司务奇怪起来:“你还没登过塔哩!怎么就有办法了?您是不是去查看一下呀?”
“不用了,你照我说的去办吧。”喻浩说:“从宝塔的每一层起铺上木板,用铁钉把木板钉住,塔身保证不晃动了。”
喻浩说得满有把握,总司务虽半信半疑,回去后仍然照他说的去办了。
过了几天,塔身内务层都铺钉了一层木板,总司务带着几十个人同时登塔,恰巧遇到当天有大风,而塔身果然纹丝不动。又由于铺上了木板。地面光滑洁净,登高远眺,着实令人心旷神怡。
为了设计各种样式的塔、楼、亭、阁,喻浩时时动脑筋,反复揣摩。每夜睡到床上,他总把双手十指交叉起来放在胸前,不断变换各种形状,搭成建筑物的样子,并进行排比、归纳、取舍。
晚年,他又花了五年时间,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关于木结构建筑的著作《木经》,共三卷。要知道,他只读过三年书,如没有勤奋钻研的精神,是根本完不成这部专著的。
喻浩由于爱动脑筋,喜欢揣摩,勤奋钻研,此后才为建筑业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