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82100000008

第8章 上卷(7)

先生说:“子思概括了《大学》一书的主旨,作为《中庸》的首章。”

【原文】

问:“孔子正名①。先儒说:‘上告天子,下告方伯,废辄立郢。’此意如何?”

先生曰:“恐难如此。岂有一人致敬尽礼,待我而为政,我就先去废他,岂人情天理?孔子既肯与辄为政,必已是他能倾心委国而听。圣人盛德至诚,必已感化卫辄,使知无父之不可以为人。必将痛哭奔走,往迎其父。父子之爱本于天性。辄能悔痛真切如此,蒯聩岂不感动底豫?蒯聩既还,辄乃致国请戮。聩已见化于子,又有夫子至诚调和其间,当亦决不肯受,仍以命辄。群臣百姓又必欲得辄为君。辄乃自暴其罪恶,请于天子,告于方伯诸侯,而必欲致国于父。聩与群臣百姓亦皆表辄悔悟仁孝之美,请于天子,告于方伯诸侯,必欲得辄而为之君。于是集命于辄,使之复君卫国。辄不得已,乃如后世上皇故事,率群臣百姓尊聩为太公,备物致养。而始退复其位焉。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②,名正言顺,一举而可为政于天下矣。孔子正名,或是如此。”

【注释】

①正名:使名分恰当。语出《论语·子路》:“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孔子认为,为政治国必须先有恰当的名分,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严格遵守等级秩序。

②“君君”句:语出《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都要遵守各自的行为规范。

【译文】

陆澄问:“孔子要正名分。朱熹说孔子‘上告知天子,下告知四方诸侯,废除公子辄而拥戴公子郢’。是这样的吗?”

先生说:“不能这样理解,哪有人家在位时对我恭恭敬敬,让我执掌政权,我却要把人家废除了的道理?于天理于人情都不符合。孔子肯一心帮助辄治理国家,必定是他能倾心听从孔子的教诲,才把国家委托给他。孔子的品德高尚,他的诚挚感化了辄,使他明白不孝顺父亲就不可为人。卫辄必定哭着跑去迎接父亲回国。卫辄如果能真诚悔过,蒯聩怎会不感动,父子之爱本就是人的天性!蒯聩回来之后,卫辄把国家交给父亲治理,请求以死谢罪。蒯聩被儿子的举动深深打动了,又有孔子在当中诚心调解,治理国家的事,他也不接受了,仍然让辄继续治国理政。蒯聩和众大臣百姓们也都对辄表现出的孝敬仁爱很赞赏,就请示天子,昭告诸侯,一定要让卫辄当国君。他们集命于辄,让他又成为国君。卫辄无奈,于是,像后代的帝王那样,率领大家尊奉蒯聩为太上皇,然后才恢复了自己的国君之位。如此一来,君像君、臣像臣、父像父、子像子,名正言顺,天下就太平了。孔子所谓的正名,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原文】

澄在鸿胪寺仓居①,忽家信至,言儿病危,澄心甚忧闷,不能堪。

先生曰:“此时正宜用功,若此时放过,闲时讲学何用?人正要在此等时磨炼。父之爱子,自是至情,然天理亦自有个中和处,过即是私意。人于此处多认作天理当忧,则一向忧苦,不知已是‘有所忧患不得其正’②。大抵七情所感,多只是过,少不及者。才过,便非心之本体,必须调停适中始得。就如父母之丧,人子岂不欲一哭便死,方快于心?然却曰‘毁不灭性’③。非圣人强制之也,天理本体自有分限,不可过也。人但要识得心体,自然增减分毫不得。”

【注释】

①鸿胪寺仓居:鸿胪寺掌管赞导相礼的衙门。王阳明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升任南京鸿胪寺卿,许多弟子随他前往。仓居,在衙舍居住。

②有所忧患不得其正:语出《大学》。

③毁不灭性:意思是孝子哀伤不能伤害性命。语出《孝经·丧亲》。

【译文】

陆澄住在南京鸿胪寺的时候,突然接到一封儿子病危的家信,十分忧闷,难以忍受。

先生说:“这正是用功的好时候,如果放过这样的机会,平日讲学还有什么用呢?人就要在这样的时候磨炼自己。父亲关爱儿子,固然感情诚挚,但天理却也有个中和之处,一旦过度就成了私欲。这时,很多人依照天理觉得应当忧闷,于是一味悲伤,而这正是所谓的‘有所忧患不得其正’。但凡七情的表露,大多有点过分,不足的很少。一旦过分,就已不是心的本体,一定要调节适中才可以。比如,父母亲无常了,做儿女的,谁不想一下子哭死来减轻心中的悲痛呢?然而圣人说‘毁不灭性’。并不是圣人要求人们抑制情感,而是因为天理本身就要求适度,不可过分。人一旦认识了心体,自然分毫都不会增减。”

【原文】

“不可谓‘未发之中’常人俱有。盖‘体用一源’①,有是体即有是用,有‘未发之中’即有‘发而皆中节之和’。今人未能‘有发而皆中节之和’,须知是他‘未发之中’亦未能全得。”

【注释】

①体用一源:语出《伊川易传·序》:“至微者,理也:至着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问。”意为体与用同出于一个源头即易,它们虽然有或者显着或者微妙的差异,却是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

【译文】

“不能说‘未发之中’一般人都有。因为‘体用一源’,二者一个显着,一个隐微,却是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有这样的体才会有这样的用。有‘未发之中’,也就有了‘发而皆中节之和’。现在的人不能够‘有发而皆中节之和’,是他们在‘未发之中’也还不能完全做到。”

【原文】

“《易》之辞是‘初九,潜龙勿用’①六字,《易》之象是初画,《易》之变是值其画,《易》之占是用其辞。”②

【注释】

①初九,潜龙勿用:《易经》乾卦的初九爻爻辞,象征潜伏的龙,不能发挥作用。初九,指乾卦从下数第一爻,亦称初画。易经中用九代表阳爻,用六代表阴爻。

②辞、象、变、占:《易经·系辞上》:“《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象,即用卦爻等符号比拟自然界和社会的形态与变化。

【译文】

“《易经·乾卦》的初爻爻辞以‘初九,潜龙勿用’六个字开始,《易经》的卦象是初九爻,《易经》的变化在于出现新爻,《易经》的占卜是利用其爻辞。”

【原文】

“‘夜气’①是就常人说。学者能用功,则日间有事无事,皆是此气翕聚发生处。圣人则不消说‘夜气’。”

【注释】

①夜气:语出《孟子·告子上》。人在夜里产生的清明和善的心气或精神状态。

【译文】

“‘存夜气’是就一般人而言的。求学者能够用功,不管白天有没有事情,心中满是清明和善的夜气聚合的地方。至于圣人是不必讲究‘夜气’的。”

【原文】

澄问“操存舍亡”①章。

曰:“‘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此虽就常人心说,学者亦须是知得心之本体亦元是如此,则操存功夫始没病痛。不可便谓出为亡,入为存。若论本体,元是无出无入的。若论出入,则其思虑运用是出,然主宰常昭昭在此,何出之有?既无所出,何入之有?程子所谓‘腔子’②,亦只是天理而已。虽终日应酬而不出天理,即是在腔子里。若出天理,斯谓之放,斯谓之亡。”

又曰:“出入亦只是动静,动静无端,岂有向邪?”

【注释】

①操存舍亡:语出《孟子·告子上》:“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唯心之谓欤?’”操,指保持人的善良本心。乡,通‘向’,即方向。

②腔子:指胸腔。语出《河南程氏遗书》:“心要在腔子里。”

【译文】

陆澄向先生请教《孟子》中“操存舍亡”一章。

先生说:“‘心的出入没有一定的时间规律,无从知道它的方向’,这话虽然是就平常人的心说的,求学的人应当知道心的本体本来就是这样,这样操存功夫才不会有差错。不能简单地认定出就是亡,入就是存。如果从本体来说,心原本就无所谓出入。如果要论出入,那么人的思维活动就是出,但人的主宰明明在心里,何出之有呢?既然没有出,何入之有?程颐所说的‘腔子’,也只是天理而已。即使终日忙于应酬而不出天理,也仍是在心腔里。一旦超出天理,就是‘放’了,这就是‘亡’。”

先生又说:“心的出入只是动静而已,动静无常,哪里有一定的方向?”

【原文】

王嘉秀①问:“佛以出离生死诱人入道,仙以长生久视②诱人入道,其心亦不是要人做不好,究其极至,亦是见得圣人上一截③,然非入道正路。如今仕者,有由科,有由贡,有由传奉,一般做到大官,毕竟非入仕正路,君子不由也。仙、佛到极处与儒者略同。但有了上一截,遗了下一截,终不似圣人之全。然其上一截同者,不可诬也。后世儒者又只得圣人下一截,分裂失真,流而为记诵、词章、功利、训诂,亦卒不免为异端。是四家者,终身劳苦,于身心无分毫益。视彼仙、佛之徒,清心寡欲,超然于世累之外者,反若有所不及矣。今学者不必先排仙、佛,且当笃志为圣人之学。圣人之学明,则仙、佛自泯。不然则此之所学,恐彼或有不屑,而反欲其俯就,不亦难乎!鄙见如此,先生以为何如?”

先生曰:“所论大略亦是。但谓上一截、下一截,亦是人见偏了如此。若论圣人大中至正之道,彻上彻下,只是一贯,更有甚上一截、下一截?‘一阴一阳之谓道’,但‘仁者见之便谓之仁,智者见之便谓之智,百姓又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仁、智岂可不谓之道?但见得偏了便有弊病。”

【注释】

①王嘉秀:字实夫,王阳明的学生,好谈佛道。

②长生久视:指长生不老。语出《老子》:“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之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③上一截:指上达。下文中下一截指下学。当时一般把孔子的学问分为两部分,即上下两截。上一截谈性与道,下一截讲治国平天下。王阳明不同意这种看法。

【译文】

王嘉秀问:“佛教用超生轮回的说法诱惑人入教,而道教用长生不老的说法诱惑人信奉它,其本意不是让人去干坏事。但归根结底,也只能看到圣人的上一截,还不是步入正道的方法。现在仕途之人,有的通过科举,有的是乡里举荐,有的依靠先辈荫庇,同样做了大官,但毕竟不是步入仕途的正道,正人君子是不屑于这样的。道、佛到了极点,和儒家相仿佛。但是他们只注重上一截,而忽视下一截,终究不如圣道这样全面。但也不能否认,他们的上一截与儒家相同。后世的儒生们,往往学到了圣道的下半截,致使圣道分裂失真,丢失了本意,只剩下记诵、功利、训诂之类的学问,最终难免发展成异端邪说。与那些修道、信佛,清心寡欲、超然世外的人相比,反而觉得一生劳苦,一无所获。如今的学者不必忙着先排斥道、佛,而应专心致志学习圣人的学说。圣人的学说昌明了,道、佛自然就会泯灭了。不然的话,儒家的学问不但很难让他们信服,只怕使道、佛也感到不屑。这是我的浅见,先生觉得怎么样?”

先生说:“你说的大致正确。但是你所说的上一截、下一截,也是人们的偏颇之见。圣道中正至大,上下连贯一气,哪里分什么上一截、下一截?《易经》说‘一阴一阳谓之道’,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所以君子之道是很少有人明白的’。不管是仁还是智都是道,但片面地去看就有问题。”

【原文】

“蓍①固是《易》,龟亦是《易》。”

【注释】

①蓍:一种草。蓍草茎,古代常用来占卜。

【译文】

“用蓍草占卜固然是《易经》,用龟甲占卜也是《易经》。”

【原文】

问:“孔子谓武王未尽善①,恐亦有不满意。”

先生曰:“在武王自合如此。”

曰:“使文王未没,毕竟如何?”

曰:“文王在时,天下三分已有其二②。若到武王伐商之时,文王若在,或者不致兴兵,必然这一分亦来归了。文王只善处纣,使不得纵恶而已。”

【注释】

①孔子谓武王未尽善:语出《论语·八佾》。孔子认为武王用武力得到天下是最好的方法。

②“天下三分”句:语出《论语·泰伯》:“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意为当时三分之二的诸侯国已归顺周,而周文王仍恪守臣节,尊奉殷朝。

【译文】

陆澄问:“孔子认为周武王没有尽善,大概孔子对武王也有些不满意吧?”

先生说:“对武王自然应该这样评价。”

陆澄说:“假如文王没有死,情况会怎么样呢?”

先生说:“文王活着时,已经拥有了三分之二的天下。武王伐纣时,如果文王还在,也许不用发动军队,余下的那三分之一也一定归顺了。文王处理好与商纣的关系,使纣不再作恶,就可以了。”

【原文】

唯乾①问孟子言“执中无权犹执一”②。

先生曰:“中只是天理、只是易。随时变易,如何执得?须是因时制宜,难预先定一个规矩在。如后世儒者要将道理一一说得无罅漏,立定个格式,此正是执一。”

【注释】

①唯乾:冀元亨,字唯乾,武陵(今湖南常德)人,王阳明的弟子。

②执中无权犹执一:意为坚持中庸虽然正确,但如果不知因时制宜,加以权变,那就是偏执。语出《孟子·尽心上》。执中,即坚持中庸之道。无权,不知道灵活权变。执一,固执而不灵活。

【译文】

唯乾就孟子所说的“执中无权犹执一”这句话向先生请教。

先生说:“‘中’就是天理,就是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怎么能固执不变呢?所以很难预先定下规矩,需要因时制宜。后代的儒生们,想要把道理讲得天衣无缝,毫无漏洞,就定下一个固定的程式,这正是所谓的偏执了。”

同类推荐
  • 易经的智慧(全集)

    易经的智慧(全集)

    《易经》是我国古代的一本筮占之书,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经典之作,也是历代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读之书,有“群经之首”之称。《易经》是智慧的哲学,内容是积极的、乐观向上的,无数人学会了它是如何修身养性、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开创和发展事业、怎样去挑战困难、怎么去战胜挫折等方面的技巧,通过这些技巧而获得了成功。《易经》不仅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更是未来的;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东方的,更是世界的。我们坚信,通过此书,你能从《易经》的处世智慧中,找到人生中的自我,从中吸取力量,以此为指导,走向辉煌的人生之路。
  • 韩非子智慧讲堂

    韩非子智慧讲堂

    本书分为:权利之势——高举权柄的艺术变通之法——变法革新才能赢制臣之策——驾驭下属的方法等。
  • 行走中的言说:一个思想背包客的心路历程

    行走中的言说:一个思想背包客的心路历程

    科学人文系列。本书为一个哲学工作者对于科学、哲学与文化的全方位思考,主要集中在科学哲学、语言哲学、心灵哲学、科技与社会以及科技政策等。观点新颖、视野开阔、语言流畅,适合爱好哲学的大学生及其他科技工作者阅读。
  • 一生成就悟《论语》

    一生成就悟《论语》

    《论语》是一部古老的哲学经典,同时也是一部现实生活的指导书,它的许多思想和原則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从古至今,很多人通过研读《论语》获得成功的智慧和方法,宋代开国宰相赵普就曾自称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本书目的正在于解析《论语》智慧对人们在当今社会成就人生的重要意义。书中以生动的事例和精到的点评,对《论语》中有关如何自我修养、为人处世、齐家立业等方面的思想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把《论语》的智慧导入现代社会的生活情境中,帮助读者更透彻地领悟《论语》,用《论语》的智慧成就事业和人生。
  • 《道德经》新评赞:老子领导成效最优化解“极”

    《道德经》新评赞:老子领导成效最优化解“极”

    全书讲的是领导成效总体和方方面面最优化的哲学,老子明确提出“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到底如何使领导成效实现最优化呢?这一问题“玄之又玄”,他自己解“极”。本书或明确或隐晦地揭示了他的答案,以免“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热门推荐
  • 猩红年代

    猩红年代

    这是一个发生在未来的故事。灾变之后,地球满目疮痍。末世到来,为了生存,杀戮不断上演。黑暗中,秩序何时建立?腥红何时终结?
  • 天谴之者

    天谴之者

    天谴者,是被上天责罚的生灵,他(她)(它)们一出生就注定无法活到成年。可世间总有意外,当天谴者活到成年,他(她)(它)们就将迎来新的人生。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无量无魂

    无量无魂

    得这权高何用?最终虚无。得这永恒何用?最终化镜。不如人世走一遭,形那无量无魂。“老秦,你是强者?”“是嘞!”“你会一直保护我吗?”"少爷在,我就在!”“少爷,赶路吧!这天黑了,前方的坎我会铲除的!”驮背老秦笑了,露出了满口黄牙蓝天一笑。"少爷在,我就在!”
  • 剑傲九霄

    剑傲九霄

    被诸神遗弃的婴儿,侥幸逃过了追杀,一丝残魂附身到一个少年的身上。凭借半部残缺的功法,让少年踏上了逆天改命的道路……一剑云水怒,一剑风雷激,天地我主宰,一剑傲九霄!
  • 重踏修真路

    重踏修真路

    “青云哥哥,我会等你,无论多久,一直等到你回来找我为止!”这是他的爱人在他临死的时候最后的呼唤,为了那一世的爱情,他选择了300万年后再次重生,然而时间、空间已然发生了变化,即使有着前世的记忆他又能如何从一个人精的和尚重新踏上了修真的道路呢?从今天起牛加栓宝开始创作一篇新的小说”重启修真路“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也希望大家能够不吝惜你手中票票给我鼓励支持一下,在这里先说一声谢谢!
  • 情绪谷

    情绪谷

    普通人一生会产生多种情绪,有开心,会难过,时而豁达,时而抑郁。情绪不分积极与消极,适当的情绪能使生活更好,让生命更强大!然而大多数人的情绪总是不受控制,受环境影响,被生活放大,伤害他人,伤及自身。陈教授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情绪计划因此诞生。只是随着研究的深入,情绪谷渐渐被发现与了解。情绪谷里的人能自由控制情绪,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他人的,随着了解,陈教授发现这些只是他们能力的一部分,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 大乘百法明门论解

    大乘百法明门论解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贱贱校草:校草的演技可真棒!

    贱贱校草:校草的演技可真棒!

    她是他心中唯一有温度的东西,他宠她,爱她,他因那次邂逅而在心里暗暗发誓:凌宇慧,我迟早会让你在我怀里,把你吃干抹净!而宇慧呢?当然是开开心心地回家看电视了,当然,她也在心里默默地记住了他……
  • 和大人们斗智斗勇的小童年

    和大人们斗智斗勇的小童年

    你的童年是你的,我的童年,你绝对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