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团校暑期培训班汇集了中南地区几个省市的中学生团干部,是为了加强中学的青年工作而开办的。由于当时中学生的活动很多,县市有什么大会或迎宾活动都要中学生列队敲锣打鼓去欢迎、欢送,因此,会议有纠正学校混乱现象的内容。在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氛围里,石屏和同学们一起深入讨论时事,谈论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国际时事以及面临的任务。特别是听了团校教务主任结合当时国内外形势讲的政治课,石屏的思想受到强烈震撼。教务主任讲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帝国主义大批飞机狂轰滥炸,起初,我空军飞机数量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遭受了巨大损失。听到这些话,石屏不由得想起小时候亲眼看到日本飞机低空轰炸、扫射的惨景,深深地懂得这代价的沉重。教务主任还强调说,国家就要开始进行第一个五年发展计划,要加强国防建设,并强调指出,没有强大的国防就会吃亏,就会被动挨打,他号召青年们努力学习,提高科学知识水平,早日投入到祖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去。这堂政治课,听得学生们个个热血沸腾,石屏更是心潮难平。几天的学习,结合自己这几年的亲身经历,石屏感觉到,党和国家的需要就是自己最大的志愿。自此,他下定决心,要认真学习,考上大学,参加国防建设,特别是航空建设。对于飞机,他自小就有太深的印象,这次又听到我们受到敌人飞机的欺负,更加坚定了他学习航空、献身航空的决心。
从中南团校学习回来,石屏直接写信向团省委反映鄱阳中学存在学生经常参加校外活动,影响学习的情况。石屏当时很单纯,认为这是团校学习带回来的精神,自然向团委汇报。不久,团省委便将这封信转到了鄱阳县委。县委组织部在干部大会上说,石屏向省里告县里的状,并批评了石屏的这种做法。但石屏不以为然,他认为自己是根据中南团校的学习精神反映情况,没有错。没过多久,报纸上便发表了纠正学校的混乱现象的报道。这时,县委派县团委的负责人跟石屏说,他反映的情况是对的,不要有顾虑。这件事给石屏的印象很深,他觉得,批评错了,马上改正,这样的干部真好!
没多久,县里青工部长就找石屏谈话,要他留下来工作,还说县委要办一个培训班,准备让他参加。一向处事果断的石屏这回可犯了嘀咕,回想这几年的成长过程,似乎有一只善意而信任的手,将自己引向从政之路。当然,这是党、团组织对自己的重视、关心,在着力培养自己,应该领会领导和组织的心意。另外,家里的生活虽然比以前好些,但仍然很困难,特别是母亲需要自己照顾,参加工作就有薪水,能大大改善家里的窘境。但是,中途退学去参加工作,就意味着失去了考大学的机会,报考航空院校的希望也就破灭了。他想起了中南团校教务主任讲话时的身影,想到了抗美援朝战争,想到急需大量飞机、大炮的志愿军部队……
几经考虑,石屏坚定了自己的决心,向青工部长述说了自己要继续读书、报考大学、学习航空的想法,他富有激情的良好愿望和坚定不移的志愿,得到了领导的赞许和理解。
又是一年春天,有一天,三哥突然来到学校,告诉石屏家里已经揭不开锅了。一听三哥这么说,石屏便想到了母亲,想象着母亲正在家里挨饿,他心急如焚。母亲是石屏最担心、最心疼的人,石屏在心底命令自己,不能让母亲挨饿。于是他对三哥说,我来想办法。石屏找到一位同学,跟他讲了自己家里的情况,事实上,他也没有多大把握,毕竟他们都只是学生。这个同学二话没说,便跟他们班一个叫危青萍的女生讲了这事,没想到,她马上跑回家,拿一只戒指去市场上卖了,把钱交给了石屏,前前后后,不过一个多小时。石屏也没多想,拿了钱就交给三哥,连“谢谢”都没说。危青萍的帮忙使石屏家又度过了一个灾难年,后来石屏才知道,那只救命的戒指是她母亲去世前留给她的。
石屏时常感觉自己是幸运的,尽管历经磨难,但石屏的精神世界却很充实。石屏不太爱回家,在家里,没有能说得上话的人,就连最亲的母亲也只是生活上的相互照应,很少有精神上的沟通。因此,在石屏内心里,友谊成为他非常重要的精神支撑。从小到大,石屏都是在友爱中成长的。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他都有一帮非常要好的同学和朋友。石屏冷的时候,有人脱下毛背心给他穿;同学见他用蘸水笔在课堂上记笔记,就送他一支自来水笔。石屏不拒绝,也不多想。就是这种最平淡、最朴实的友谊,使石屏在面临人生困境时保持了一颗健康、感恩的心。
多年后,石屏又见到了危青萍,当他提起这件事时,危青萍已经淡忘了。她轻描淡写地说,你怎么还记得那件事?其实,当时也没多想,只是觉得救人要紧,自己应该那么做,就做了。可在石屏心里,这个人,这件事却记了一辈子。
到了高三,还在担任校团总支书记的石屏意识到,高中前两年他缺课太多,为了高考,他必须认真从一年级的课程开始复习。下定决心后,他找来委员们商量,决定从高一新生当中挑选一位年龄较大、学习成绩好还当过农民的团员,担任团总支书记,自己暂任副书记,协助工作,并推荐他去参加培训班。没过多久,这位同学就能胜任团的工作了,石屏便全身心地投入复习中了。后来,这位同学入了党,还留校做了专职干部。
石屏有条不紊地开始进行有计划的复习。他知道高考不像平时考试,而是对高中3年学习的一个总考,依仗些小聪明是过不去的,必须要有扎实的基础功夫,来不得半点马虎。他在学校找了间堆放废旧物品的库房,简单打扫了一下,作为自己的复习场所。除了上课和做些团的工作,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他都将自己关在这里复习,节假日也不例外,乃至整个寒假都没有回家。石屏从青年时代就具有了这种独立自强、刻苦努力、耐得住寂寞、奋发图强的求学精神。
临近高考的时候,石屏又遇到了一个难题。原来那时考大学县里的学校不设考场,学生要去省城南昌考,而且那时各个学校的教材不统一,还要提前一个月到南昌,进行集中复习,然后参加考试。
这其中的住宿、伙食费,对家里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他只有东拼西凑,借了些钱,又得到一位朋友的资助,便去了南昌。总算可以安下心来复习了。因为人多,大家都睡地铺,天气又热,蚊子也多,洗澡也成问题,但对吃惯了苦的石屏来说,这些都不算什么,他只是一个劲地闷头复习。那时填报志愿没有详细的升学指导,航空院校只有北京航院和华东航院,石屏毫不犹豫地将航空作为了自己的第一志愿填了上去。
高考结束,回家等待录取通知的时间是漫长的。当时对考上大学的学生,不像现在这样家家户户寄送录取通知书,只是将录取学生的名单集中登在报纸上,然后到学校去取通知书。而江西考生的名单只登在武汉出版的《长江日报》上。对于水陆交通均不便的偏远乡村,当石屏赶到县城看到《长江日报》时,已经是实际发榜日之后一周了。
急不可耐的石屏拿到报纸,心里像揣了一只小兔子,突突地跳,在报纸上密密麻麻的名单中寻找着自己的名字,他心想:不管什么学校,只要能学航空就好。“找到了、找到了!”他终于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他考取的是南京航空专科学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航)前身)。喜讯很快传到了家里,也传遍了全村,石屏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父老乡亲都为之高兴,纷纷向他的母亲和大哥表示祝贺。
接下来,石屏就忙着办各种手续,到乡里开证明,到县里、学校开介绍信,而且还要到南昌去领路费,这一切都是他一个人凭着两条腿来回奔波办成的。
临出发前的日子,母亲心情很矛盾,前些日子经常挂在脸上的笑容渐渐被牵挂和忧虑替代,话也少了许多。儿子这次真的是出远门了,实在舍不得,她想起了大儿子说的话:“读了书,就会远走高飞。”还真应验了。
走的这天,母亲起了个大早,做了一大包干粮让他带着在路上吃,大姐、大哥等家里人及邻居都来送行。虽然是去读大学,可石屏的行装却非常简单,只是用块方粗布,将被子衣服一起打了个包,背在身上,走到村口,他道别了家里人及乡亲,怀着依依惜别之情上了路。
此时,太阳刚刚露出笑脸,微风吹拂着,空气格外清新,他猛地吸了口气,脚步轻松地向县城方向走去。小路两旁的山丘,河沟里的流水,随风起伏的庄稼,今天看起来都是那么亲切可爱,漂亮美丽,甚至田野散发出的干草气味他也觉得分外香甜。他自己都觉得奇怪,这条走过了无数趟的小路,这些看过了无数遍的景物,怎么都变得那样新鲜而又耐人回味……
到了南昌,石屏与要去北京、东北等地求学的同学结伴,上了北去九江的火车,过了九江,同学们便分道而行,石屏在九江登上了东去的江轮。数次外出开会学习的经历,让青年石屏对外面的世界不再是那样陌生和胆怯,但兴奋之情不亚于第一次出远门。
随着一声洪亮的汽笛声,石屏踏上了去南京的求学路,开始实现他孜孜不倦的追求。
石屏坐的是五等舱。夏末初秋的时日,在拥挤嘈杂的底舱还是很闷热,可石屏全不在乎,渴了到船上打口水喝,饿了啃几口冷馒头,困了就坐着打个盹儿,他一直沉浸在一种幸福的喜悦中……
他登上甲板,走到船头,江风拂面,他心潮澎湃:自己原是一个为上学发愁,生活不安定,情绪低沉的青年,现在学习有保证,有吃有住,有学校关怀,有朋友帮助。解放后4年多发生的一切都是温暖而美好的回忆。现在他正走向大学,走向新生活。石屏有点不安,因为那是陌生的地方,但他也有信心,他知道,处处都有党的阳光。他想起一位朋友告诉他的一句文章批语:滚滚长江不尽流。是的,人生总是继往开来,不会停息。望着滚滚长江,他憧憬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