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璜勃然变色,怒气冲冲地说:“吴起守卫西河,是我举荐的;西门豹主持邺城,是我举荐的;乐羊出任攻打中山国的主将,是我举荐的;屈侯鲋(fù)当国君儿子的师傅,是我举荐的;就连先生您担任镇守中山国的职务,也是我举荐的。请问,我什么地方不如魏成?”
李克反问道:“您当初把我推荐给国君的时候,难道是为了结党而谋取更大的权力吗?”
翟璜没有回答。
“国君向我征求国相人选的意见,我不过是谈了一点看法,并没有涉及具体的人。”李克放缓了语气解释说,“我是推断国君选定了魏成。这是因为,魏成的千钟俸禄,十分之九用于外,以广交豪杰、周济穷困;十分之一用于内,以养家糊口。因此才获得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样的贤才。这三个人,被国君尊为师长。而您呢,举荐的五个人,国君都用作大臣。您怎么能与魏成相比呢?”
翟璜惭愧得连连后退,再三拜谢,说:“我翟璜是鄙陋之人,说话失礼了。我愿意终身做您的学生。”(《史记·魏世家》)
什么是宝物
齐威王和魏惠王一起狩猎。
魏惠王问:“齐国有什么宝物吗?”齐威王答:“没有。”
魏惠王说:“我的国家虽小,尚有直径一寸的宝珠10颗,每一颗可以照亮前后各12辆车子。齐国这么大,怎会没有宝物?”
齐威王说:“我眼里的宝物跟大王您的看法不同。(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我的臣子中有位檀子,派他镇守南边的城邑,楚国不敢进犯,泗水一带的12个诸侯国前来朝见。我的臣子中有位盼子,派他守卫高唐,赵国不敢东到黄河边打鱼。我的官吏中有位黔夫,派他防守徐州,燕国人祭拜北门、赵国人祭拜西门,生怕他打过来,迁徙而来的追随者有7000多家。我的臣子中有位种首,派他防备盗贼,国内路不拾遗。这四位臣子,光彩照耀千里,岂止是12辆车子!”
魏惠王面现愧色。(《资治通鉴》卷2)
谁更胜一筹
孟尝君是齐国的相国,他的封国在薛邑,同时也是薛邑的君主。孟尝君打算参加合纵同盟,抗拒秦国。
门客公孙弘建议:“您不如派人到西方去观察一下秦王,看看他究竟是怎样一个君主。或许秦王是个帝王之才,要是这样的话,您恐怕连做他的臣子都办不到,哪里还顾得上跟他作对呢?或许秦王是个庸碌之辈,要是这样的话,您再参加合纵抗秦也不晚。”
孟尝君同意了,顺便请公孙弘走一遭。
秦国君主秦昭王听说孟尝君的使者来了,想用话语羞辱他,用以观察他是怎样的人。
公孙弘拜见秦昭王。昭王问:“薛邑这个地方有多大?”
公孙弘答:“方圆百里。”
昭王“噗”地笑了,说:“我的国家土地纵横数千里,尚且不敢据此轻易向哪个国家挑衅,而孟尝君的土地不过百里,就想据此跟我作对,不是很可笑吗?”
公孙弘一点也不生气,平静地说:“孟尝君重用士,大王您轻视士。”
昭王斜眼瞧着他,问:“孟尝君重用士又能怎样?”
公孙弘说:“追求道义,不向天子称臣,不与诸侯结交,如果得志,做人君毫不惭愧,如果不得志,绝不做人臣,像这样的士,孟尝君那里有3个。具备治国之大才,可以做管仲、商鞅的老师,能够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而其主张一旦被采纳,足可以使君主成就王、霸之业,像这样的士,孟尝君那里有5个。充任使者,面对拥有万辆兵车的威严君主而被羞辱时,后退几步自刎,但一定要把自己的鲜血溅到对方的衣服上,像这样的士,孟尝君那里有7个,我就是其中之一。”说着,后退一步。
秦昭王赶紧赔笑道歉:“先生何必如此?我对孟尝君一向钦佩,希望您一定向他说明我的心意。”(《吕氏春秋·不侵》)
人才与君主相互制约
西汉宣帝时,王褒受命作《圣主得贤臣颂》。文中说:“贤者,乃是治理国家的工具,所任用的人贤良,则投入少而产出大;所使用的工具锐利,则用力小而效率高。(夫贤者,国家之器用也。所任贤,则趋舍省而功施普;器用利,则用力少而就效众。)贤人、君子,是圣王之所以能够轻易治理海内的原因。周朝的事业得力于周公,为了接待宾客,他吃一顿饭要停顿三次,洗一次头要三遍束起头发,由此才出现监狱空闲的盛世。春秋时齐桓公在庭中燃起火炬,为的是不分昼夜接待贤士,正是由于人才济济,齐桓公才得以九合诸侯,称霸天下。由此可见,君主勤劳寻求贤人,得到合适的人选就能够享受安逸。”
同样的,做臣子的要有所作为,也必须遇到明主。文中接着说:“世间必须首先有圣明智慧的君主,然后才谈得上有贤良明白的臣子。虎啸而兴风,龙飞而生云,蟋蟀到秋天才鸣叫,蜉蝣、蝤蛑在阴暗潮湿的地方才会出现。(故世必有圣知之君而后有贤明之臣。故虎啸而风冽,龙兴而致云,蟋蟀俟秋吟,蜉蝤出以阴。)《周易》说:‘飞龙在天,有利于人才显现。’《诗》里说:‘济济贤才,生于周国。’世道太平,君主圣明,俊杰自然就会到来。”
王褒的结论是:“圣主必须等待贤臣的出现,才能建立功业;贤臣只有等待明主的出现,才能显示德才。”(《资治通鉴》卷26)
君王靠人才支撑
西汉实行封国和郡县并行的政治体制。哀帝时,丞相王嘉上书道:“我听说圣王的功业在于得到人才(圣王之功在于得人)。孔子说:‘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吗!’由于君主的作为取决于人才,选立诸侯的继承人,只要多少像其父祖的贤良就可以了。尽管封国诸侯达不到他们父祖那样的程度,但天子可以通过为他们选择良臣、配置贤卿来弥补不足。这样,诸侯在他的封国里,可以世代都获得尊重,广大士人和民众也就愿意依附他们,从而使教化得到推行,国家治理的功业也就可以实现了。”(《资治通鉴》卷34)
十六国时,前秦国主苻坚下诏说:“我听说王者努力寻求贤良,得到合适的人才就可以享受安逸了(王者劳于求贤,逸于得士)。这句话非常灵验。从前我得到贤相王猛,时常说做帝王很容易。自从丞相辞世,我不得不亲自操持朝政,忙得胡须头发都花白了。每每想起王猛,不觉心中酸楚、悲恸。”(《资治通鉴》卷104)
帝王、霸主、昏君
东汉初年,司空掾陈元上书光武帝刘秀:“我听说把臣子当作老师的,是帝王,把臣子当做宾客的,是霸主(师臣者帝,宾臣者霸)。所以周武王以姜太公为老师,齐桓公以管仲为宾客,而我朝的高祖对相国特别优待,文帝授予宰相辅国之权。到了新朝王莽,汉朝中衰,王莽掌控国家权柄,盗窃天下。他自己是由臣子谋取国家大位的,所以不信任群臣,剥夺三公的辅国职权,贬损宰相的权威,把揭发隐私当做高明,把攻击过失当作正直。以至于奴仆告发主人,儿子告发父亲,弟弟告发哥哥。控制严密,法律苛刻,大臣手足无措。然而尽管如此,仍不能禁止董忠谋反,王莽自己也为世人所灭。如今四方仍旧纷扰,天下尚未统一,百姓注视着、倾听着朝廷的一举一动。陛下应当修习周文王、周武王的圣典,承袭祖先留下的美德,用心结交下面的有识之士,屈身对待贤者,实在不应当指派有关部门收集人们对三公的议论。”刘秀听从了他的意见。(《资治通鉴》卷42)
东汉末年,董卓专权,袁绍与曹操共同起兵讨伐董卓。
袁绍问曹操:“假如事情不成功,有什么地方可以据守?”
曹操反问:“依你之见应该如何?”
袁绍说:“我南据黄河,北依燕、代地区,召集北方蛮族兵众,向南争夺天下,大概可以成功吧!”
曹操说:“我运用天下人才的智慧,通过‘道’驾驭他们,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成功。”(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资治通鉴》卷64)
借才成名
西晋惠帝时,成都王司马颖用卢志为咨议参军。后司马颖进军都城洛阳,受大将军,对卢志言听计从。司马颖相貌漂亮但神智糊涂,不通文书,但是气质性格敦厚,将政务委托给卢志,故而能够成就自己的美名。(《资治通鉴》卷84)
王猛的另一面
十六国时,前燕吴王慕容垂因受猜忌,携子投奔前秦,王猛主张除掉慕容垂父子,苻坚不同意。后王猛用计逼走慕容垂父子。
司马光评论道:从前,周国得到了微子而革了殷商的命,秦国得到了由余而称霸西戎,吴国得到了伍子胥而攻克强大的楚国,汉王刘邦得到了陈平而诛杀项羽,曹操得到了许攸而大破袁绍。微子、由余、伍子胥、陈平、许攸都是敌对营垒的人才贤臣,投奔过来为己所用,从而成为事业进取的优良资源(进取之良资也)。王猛只知道慕容垂的心难以永远归服,却偏偏不考虑燕国尚未消灭,慕容垂因为才能杰出、功勋卓著,无罪而遭怀疑,无路可走只能投奔秦国,并无二心,而起疑要杀害慕容垂,这实际上是在帮助敌国,助长燕国违背道义的行为,把投奔者关在门外,怎么能这么做呢!王猛非要杀掉慕容垂,竟然使出市井小人的伎俩,跟因为嫉妒而进谗言的那些人差不多,这难道是具有高尚德行的君子应该做的事情吗!(《资治通鉴》卷102)
孝文帝的遗憾
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南巡,路过商朝良臣比干的坟墓, 用牛、羊、猪的大牢规格祭祀他。孝文帝亲自撰写祭文,其中说:“呜呼!如此耿直之士,怎么就不能成为我的臣子呢!”(乌呼介士,胡不我臣!)(《资治通鉴》卷139)
相形见绌
南北朝时,刘宋南郡太守刘季连在蜀中起兵造反,被围粮尽,向武帝刘裕投降。他前往刘宋都城建康,从东掖门进城,走几步就跪下磕一次头,一直磕到刘裕跟前。刘裕笑着对他说:“你想追慕刘备,打算效仿他,但是连东汉初年盘踞蜀中的公孙述都不如,还不是因为没有像诸葛亮那样的臣子吗!”(《资治通鉴》卷145)
才与财
南北朝时,南梁安成王萧秀被任命为江州刺史。萧秀出发时,主事的人坚持用牢固的船只装运财物,萧秀说:“我怎么可以爱惜财物而不爱惜士人呢!”(吾岂爱财而不爱士乎!)便把牢固的好船分配给幕僚下属,用下一等的船只装载财物。结果途中遭遇大风,载货的船破碎沉没。(《资治通鉴》卷146)
五代时,南唐皇太弟李景遂与宫中僚属聚会。赞善大夫张易进行劝谏。当时李景遂正与客人传看赏玩一只玉杯,顾不上听他说话。张易很生气,说:“殿下重视宝物而轻视士人。”(殿下重宝而轻士。)一把抢过玉杯,狠狠砸在地上,玉杯顿时粉碎。众人大惊失色。李景遂正色向张易道歉,从此对他更加看重。(《资治通鉴》卷286)
最大的收益
南北朝时,北周击败北齐,周武帝宇文邕进入北齐都城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北齐国子博士熊安生,通达《五经》,听说宇文邕进城,便吩咐洒扫门庭。家人奇怪地问他原因,他说:“周帝重道尊儒,必将来看我。”果然不大一会儿,宇文邕就来到他家。宇文邕不让熊安生叩拜,亲自握住他的手,拉他跟自己坐在一起。还赏赐了很多东西,其中包括一辆代步的马车。受到优待的还有北齐的中书侍郎李德林。宇文邕派官员去他家宣旨慰问,说:“平定齐国的收益,仅仅在于得到了你。”(平齐之利,唯在于尔。)然后带李德林入宫,住了三个晚上才放他回去。(《资治通鉴》卷173)
银子与人才
唐朝太宗时,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书说:“宣、饶二州有白银可以大量开采,一年可得数百万缗。”太宗答:“我贵为天子,所缺少的并非是财物,只是遗憾得不到好建议以造福民众。与其多得数百万缗银子,还不如得到一个贤才!(与其多得数百万缗,何如得一贤才!)你不曾推荐一个贤才,参退一个庸才,而专门上言税银之利。从前尧、舜将玉璧丢入深山,珠宝投入深谷,汉代桓、灵二帝聚敛钱财以为己有,你想让我做桓、灵二帝吗?”太宗当天就罢免了权万纪,让他回家。(《资治通鉴》卷194)
小结
为什么人才是评判领导者优劣的一个标准?道理很简单,因为谁掌握了人才,谁的人才质量好数量多,谁就占上风。领导人比拼的,不是自己个人的德行,而是所掌握的人才的德行,同样的,他的智慧、力量也由众人来体现,因为他不是一般人,是领导者,是一个团队。在这个意义上,团队的素质就是领导者的素质,人才的价值就是领导者的价值。
道理浅显、明白,然而要真正坚持以人才来壮大自己并不容易。故事中的那些失败者,诸如项羽、袁绍,哪一个不是叱咤风云的英雄,能不懂得人才的重要吗?懂,否则也不会形成气候,足见事情之难。不说别的,仅就一视同仁而言,要做到就很困难,谁还没个亲的、近的、意气相投的?这一条做不到或者做不好,别的比如人尽其才等就不好谈了。人才是世界上最难的问题,比权、财更复杂,因为人是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