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西藏,是西藏人的自觉选择。当代西藏,立足自己的资源禀赋和环境特点,坚持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作为经济发展、资源开发的基本依据,划定主体功能区,确定产业布局及其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原则和发展重点;评价开发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加大对水能、矿产、交通、旅游等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生态环境执法监管力度,避免因为开发和建设不当而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经济社会发展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构筑西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规划,落实国家退牧(耕)还草(林)、天保工程、生态功能区保护、植树造林等生态建设项目,吸引农牧民加入到生态保护与环境建设活动中来,让当地人吃上“生态饭”和“环境饭”;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把倡导节俭、反对浪费与不断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结合起来,鼓励与支持企业清洁生产,谋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正因如此,西藏的生态环境,是目前全国保持最好的,也没有发生食品药品重大质量安全事件。绿色西藏,是西藏人积极作为的成果。
在当代西藏,生态保护途径有多种,首先是落实好“柴薪替代”工程。只有水电、沼气、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在农牧区普及,农牧民才能告别依靠柴薪、畜粪、草皮作为燃能的生活方式,既能方便生产和生活,又能实现秸秆还田、以牧养草的生态保育目标。其次是大力实施政府规划的绿化工程,不失时机开展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养花种草等绿化活动。向农牧民及时兑现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政策补助和奖励资金,通过政策措施来增加与保持植被面积,稳定提高城乡植被覆盖度。再次是在推进基建过程中,贯彻“环评优先”原则,督促施工单位采取措施降低对项目区生态扰动,落实生态修复的保障措施。最后是率先控制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采用天然有机肥和农作物防病治虫生物技术,保护好农业生产环境,保持住农产品的天然品质,同时在食品加工中制止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打造饮食产业的绿色名片,在产值实现方式上以产品质量来换得数量。
当代西藏面临着一个实际问题是,如何妥善处置生产生活垃圾。限于财力和技术条件,西藏目前不能实现垃圾资源化的处理,对其中的大部分做掩埋处理,而掩埋垃圾只是权宜之计,因为这会给环境留下后遗症。理想的处置方式是垃圾资源化利用,减少垃圾而增加资源。这需要一个过程,既是一个人们合理分类垃圾的习惯养成过程,又是一个垃圾处理技术成熟过程。垃圾处理的现状,既反映着公众低碳生活、绿色消费的理念践行程度,以及企业落实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措施的状况,又反映着垃圾处理技术的成熟度和应用水平。
工业生产水平越高,家庭生活越是讲究,所产生的物质垃圾就会越多。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往往伴随着危害性高的生产垃圾。企业生产需要先进技术和设备,工业垃圾资源化同样需要先进技术和设备。发展与运用先进的垃圾处理技术和设备,是为工业化“擦屁股”。生活垃圾同样需要资源化处理,至少目前能实现无害化处理,否则,会直接污染大气和水源,妨碍公共卫生、传播疾病,甚至可能被非法制造出有害食品。垃圾处理能力的现实需求与垃圾处理实际能力不足是一个矛盾,这个矛盾在西藏显得尤为突出。如果说西藏急需先进的实用技术,那么首要的是垃圾资源化处理的技术,这是保护生态和环境的重要方面。
在当代西藏,生态保护蔚然成风。从藏北草原到藏南河谷,从三江大地到世界屋脊的屋脊,随时随地能耳闻爱护动物的故事,目睹保护生态的背影。比如新闻报道:落难的黑颈鹤,受到了悉心照料。文章讲述的是:2013年1月12日傍晚,拉萨市城关区菜公堂的民警在巡逻时发现菜地里有一只大鸟在扑腾,走近细看,是一只腿部受伤的黑颈鹤。黑颈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西藏被当成宝贝疙瘩。民警接近它,它居然伸长脖子不停啄民警的衣襟,好像自己碰上什么危险似的。民警叫来警车,小心翼翼把它抱上去,带到便民警务站。当晚,被安顿在警务站旁边一间小仓库里;地面铺上一条棉被,帮助它卧在上面,跟前放置食物和饮水。担心它出现意外,夜里值班民警每隔半个小时就去看望一次。次日,这个特殊“伤号”被接到拉萨市林业绿化局,安排到局里最好的小房内;野保人员为它铺上棉被,打开了房内暖炉,水、米就在近前。据说,它的精神状态不错,两眼炯炯有神,一旦有人走近便展翅、叫唤,脾气挺大。野保人员为它制定了疗伤方案。巡逻民警对菜地周围进行检查,察看是否有人在下套捕猎野生动物。相似报道还有:家住类乌齐县长毛岭乡协塘村的向秋拉姆,几十年如一日喂养、救治马鹿,每年义务为马鹿准备过冬饲草,因此成了野生动物的亲密朋友,保护区内马鹿数量从最初的1500只繁衍到目前的10000余只,她被誉为呵护自然保护区的“平凡英雄”;西藏高原“绿色卫士”武警西藏森林总队,2008年扑救林芝森林火灾,400名官兵苦战9个昼夜,一名年轻的战士竟然为此而长眠在高原大地上……
与之相反的,盗猎野生动物、破坏生态环境的不法行为,不管以什么名义、什么方式,不管出现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会陷入人人喊打的境地。近年来,西藏各地关于生态和环境方面的信访案件逐年增加,这一现象反映了农牧民生态保护意识在不断增强,也表达了他们对拥有绿色环境的强烈愿望。
同祖国内地一样,西藏非常重视科技成果应用,把科技贡献率视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力量,公众对各种“实用技术”寄予厚望。但是,科技发展及其成果应用是一个复杂问题。科技发展有方向问题,在应用中还有“度”的问题。科技活动必须贯彻科学精神,遵循人文原则;否则,科技发展和应用不但与人类无益,反而有害。应用者须心存敬畏,小心翼翼,不可以唯经济利益是图。当代社会大力倡导循环经济,这需要实用技术来支持,先进的科学理论需要转化为相应的技术成果。但是前提是,政府必须对实用技术的转化和应用行为严格规范。科技对人类会产生什么作用?这取决于被应用的对象和范围,在特定活动中对人类产生什么性质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果刀原是用于削果皮的工具,是其主人的帮手,但是若被用于捅死人,它就变成了凶器。
劳动是财富之父,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是辛苦劳动的结晶。自然经济条件下,劳动者和消费者是统一体,劳动的目标和方式都以自身生活需求和生活安全为依据。科技只是在生产实践中产生与完善起来的一种特殊形态的劳动工具,表现为劳动者依据事物特性及事物间相互作用的机理而采取的特定做事方法。从事一定形式的物质劳动,需要采用相应的操作方法;复杂的劳动才能创造出更多物质财富,而复杂劳动是包含一定科技成果运用在里面的。问题是,选用什么科技成果,应用到什么对象上,运用到什么程度,要以公众的生存安全为唯一标准。相反的是,由片面经济利益驱动而导致科技成果运用走向了反面。我国近年来食品药品生产领域中,由于实用技术应用行为监管乏力,食品药品市场上出现了有毒有害的商品,用含瘦肉精饲料喂养禽畜而生产出来的禽畜产品、用工业原料培植出来的毒生姜和毒豆芽、用餐厨垃圾提炼出来含致癌物质的地沟油和潲水油、添加三聚氰胺生产出来的婴幼儿奶粉、农药滥用造成农残超标的瓜果蔬菜,等等。科技成果越是先进,负面杀伤力也就越大。随着科技发展与广泛运用,如果监管还跟不上,不知道会有什么花样的有毒有害食品药品出现在市场上,只要它们再度成为问题食品药品,对人体损害将会更大。
不适用的实用技术固然不能引用,即使被证明是适用的安全的技术,在发挥其正面作用的时候,也需要管理与引导,避免应用走向反面,尤其是西藏,承受不起高新技术引发的任何形式上的恶性事件及负面影响。既要有善于引用成熟技术的积极态度,又要坚决破除科技万能的迷信思想。在事实和教训面前,我们西藏人需要保持冷静头脑和谨慎态度。
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是当代社会一项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公共事业,重在实践,即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工程的实施过程;但是理论必须先行,即在工程实施中首先有政府的领导与组织、媒体的宣传与激励、专家的示范与指导。政府领导与组织公众、媒体宣传与激励公众、专家示范与指导公众到达了什么程度,公众的力量、热情和智慧就会发挥到什么程度。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低碳生活等一系列的绿色理念首先掌握政府、媒体和专家,然后去掌握公众,最终通过各自角色的完成而落实在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工程的实施之中。
在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的含义,不仅意味着发展动力源于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而且发展方式、发展过程必须置于人民监督之下。带有污染的工业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在论证和施工中都要由人大代表进行表决与监督,核心点是把其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落到实处。只有把发展方式和发展过程置于人民监督之下,人民对发展成果才有安全感,对发展影响才心中有数,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才有坚定信念。在当代西藏,生态环境保护初步形成了群防群控的生动局面,“人民战争”的气势和威力开始显现,人民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也得到了保护与尊重。但是,必须尽可能让人民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监督方法和举报程序,以及自我保护措施。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参与度越高、监督力度越大,生态环境保护的覆盖面就越大、整体成效越显著。
2014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