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由于其长篇小说以结构丰富的想象世界,其中糅混着魔幻与现实,反映出一整个大陆的生命矛盾。
主要作品:《枯枝败叶》、《百年孤独》、《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霍乱时期的爱情》、《苦妓追忆录》、《我不是来演讲的》
在这个荒诞的世界中,我们,无论诗人和乞丐,音乐家和预言家,战士和无赖,很少需要求助于想象力。因为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找不到一种合适的手段来使人们相信我们生活的现实。朋友们,这正是我们感到孤独的原因。
——诺奖演说《拉丁美洲的孤独》
为什么人们对我们文学上的特色持欣赏与宽容态度,却疑虑重重地拒绝我们在社会变革中努力追求独立自主呢?为什么人们以为,先进的欧洲人在自己国内奉行的正义,不能以不同方式,在不同的条件下,也成为拉丁美洲的目标呢?不,我们历史上所呈现的无穷无尽的暴力和痛苦,是历代的不公正和无休止的苦难的恶果,而不是来自外地的预谋。
——诺奖演说《拉丁美洲的孤独》
乌苏娜失去了耐心,“如果你想发癫,你就自个儿发吧!”她嚷叫起来,“别给孩子们的脑瓜里灌输吉卜赛人的胡思乱想。”霍·阿·布恩蒂亚一动不动,妻子气得把观象仪摔到地上,也没有吓倒他。他另做了一个观象仪,并且把村里的一些男人召到自己的小房间里,根据在场的人谁也不明白的理论,向他们证明说,如果一直往东航行,就能回到出发的地点。
——《百年孤独》
他们像被生活伤害了的一对年老夫妻那样,不声不响地超脱了激情的陷阱,超脱了幻想和醒悟的粗鲁的嘲弄,到达了爱情的彼岸。因为长期共同的经历使他们明白,不管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爱情就是爱情,离死亡越近,爱得就越深。
——《霍乱时期的爱情》
当一个女人决定和一个男人睡觉的时候,没有她跳不过去的围墙,没有她推不倒的堡垒,也没有任何她不能对付的道德:一切都见鬼去吧。
——《霍乱时期的爱情》
如今,信息和报道中加入了评论与观点,而社论中也加入了资讯,这是半个世纪以来一个重大的进步。不用记者证前,新闻简洁明了,一如早年的电报。如今一味滥用国际通讯社的固定格式,反使人不敢苟同。
——《我不是来演讲的》
作家小传
1927年,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省一个依山傍海的小城镇阿拉卡塔卡。他的父亲是一位医生,后来做了当地邮电所的报务员。
马尔克斯2岁时,他的父母搬到外地,由于忙于工作,无法照顾孩子,于是将马尔克斯寄养在他的外祖父家里。他的外祖父是一位上校,曾经两次参加哥伦比亚的内战。外祖母则是一位勤劳的农妇。从小,他就从外祖父那里听到了许多关于拉丁美洲历史的故事,从外祖母那里听到印第安人的古老宗教和神话传说。这种独特的童年经历培养了他的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对他日后的写作影响深远。
马尔克斯9岁时,他的外祖父去世。随后,在他的父亲拥有一家药房之后,他搬到苏克雷开始和父母一起生活。13岁时,他迁居哥伦比亚的首都波哥大,并开始在那里念中学。18岁时,他考入波哥大大学念法律,加入自由党。
在大学期间,他一边从事新闻工作,一边开始写作。他如饥似渴地阅读西班牙黄金时代的诗歌,同时模仿卡夫卡、福克纳和海明威的写作方法创作短篇小说。1947年,马尔克斯读了卡夫卡的《变形记》后产生灵感,写出了第一篇小说《第三次无可奈何》。小说描写了一个已经死去的孩子在面临第二次死亡时,幻想能够在第三次死亡时获得再生。他用荒诞的手法来表现一个人的求生欲望和无可奈何的孤独处境。从这篇小说里,已经可以看到马尔克斯对生命的独特思考。
1948年,哥伦比亚发生内战,保守党和自由党互相残杀,导致全国一片大乱。马尔克斯无奈之下中途辍学,不久后进入报界。1950年,他在《先驱报》任记者,1954年,转入《观察家报》做记者。1955年,他因在文章中揭露被政府美化了的海难而被迫离开哥伦比亚,被《观察家报》派往欧洲,做驻外记者。随后,他开始做驻古巴“拉丁美洲社”的记者。由于多年从事新闻工作,使得马尔克斯对社会的观察更贴近现实,同时也更关心国家的命运。在政治上,他一直支持民主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反对军事独裁。
工作的同时,他继续从事文学创作。马尔克斯在1955年发表了几个短篇小说,如《伊莎贝尔在马孔多的观雨独白》、《周末后的一天》、《枯枝败叶》,这些作品已经显示出作家在思想上的独特性。
《伊莎贝尔在马孔多的观雨独白》描写了大自然给人类造成的巨大灾难。主人公是一个生活在马孔多镇的妇女。在暴风来临前的三天里,她发现自己腹中有异物蠕动,她大声呼救,却没有人听见。结果,大树从她的肚子里长了出来,毒蘑菇在她的腋下钻出,苔藓长满了她的全身,既没有人来帮她,她也没有办法自救。这部小说里出现的“马孔多镇”从此成了马尔克斯作品中最常见的地名。
1961年到1967年间,他居住在墨西哥,从事文学、新闻和电影工作。这时他已经进入创作的成熟期,一篇篇佳作陆续地发表。1961年,他发表的《恶时辰》获得了埃索奖。同年,小说《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出版。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的主人公是一个退役的上校,曾经在战场上杀敌建功。他退役后,政府允诺给他发放退休金,可是十五年来,他从来没有收到过政府寄来的一分钱。75岁的上校已经卖光了家里的所有东西,妻子又染上了重病,他不得不在贫困的生活中勉强地维持着自己的尊严。小说用精细的笔触描写了上校凄凉悲愤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具有非常强的艺术感染力。
1962年,马尔克斯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格兰德大妈的葬礼》。其中同名小说《格兰德大妈的葬礼》描写了一个统治马孔多九十多年的族长格兰德大妈。她从22岁开始任族长,她占有一切,包括国家主权、自由选举和地下资源,所有的政府要员都要遵从她的意志。格兰德大妈死后,总统、教皇和各个部门的长官都来吊唁。实际上,格兰德大妈是美国势力的化身,作者正是用这个故事来影射美国对拉丁美洲的控制。
1967年,马尔克斯发表了长篇小说《百年孤独》。这部作品是他酝酿十八年写成的力作,标志着作家的巅峰水平,同时也奠定了他的国际地位。在《百年孤独》出版之前,马尔克斯在拉丁美洲之外的名气并不大,《百年孤独》刚一面世,就迅速地震惊了拉丁美洲文坛及整个西班牙语世界,马尔克斯也一跃成为炙手可热的世界级作家和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大师。
《百年孤独》的故事发生在虚构的马孔多镇。描写了一个家族一百年内七代人的兴衰和荣辱。小说涉及社会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了拉丁美洲历史的缩影。同时,马尔克斯运用奇幻的想象和气势恢宏的场面,将每一代人、每一个人的传奇人生表现出来。1969年,《百年孤独》获意大利基安恰诺奖和法国最佳外国作品奖。马尔克斯本人则在1971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称号。
1973年,智利发生政变,军事独裁者组成了新的政府。两年后,马尔克斯发表了抗议声明,并开始长达五年的文学罢工。由于政治的影响,在整个70年代,马尔克斯只写了三部作品,分别是1970年的《落难海员的故事》、1972年《难以置信的悲惨故事——纯真的埃伦蒂拉和残忍的祖母》和1975年的《家长的没落》。
这期间,马尔克斯的创作在魔幻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增加了现实成分。《家长的没落》是马尔克斯用八年的时间写成的长篇小说,主要描写了名叫尼卡诺的拉丁美洲独裁者的形象。他统治残暴,挥霍无度。耗尽国力后,便开始出卖国家主权。军队政变之后,他下令大肆屠杀反对派,导致尸横遍野,瘟疫蔓延。当曾经支持他的外国人纷纷撤离,留下一个支离破碎、满目疮痍的国家后,尼卡诺也倒在了地上,最后孤独地死去。小说运用了象征、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反专制、反暴政的思想。
1981年,结束了五年的文学罢工之后,马尔克斯发表了小说《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1982年,马尔克斯以对拉丁美洲的深刻描写和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穿着哥伦比亚的民族服装接过了获奖证书,并发表了名为《拉丁美洲的孤独》的获奖演说。实际上,即使没有诺贝尔奖的表彰,《百年孤独》已经足以震惊世界,足以让马尔克斯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拉丁美洲作家。
虽然马尔克斯特别反感诺贝尔奖给他带来的巨大声誉可能对写作造成的影响,但事实证明,他并没有被声名所累。1985年,诺贝尔奖的热潮刚刚过去,他又发表了长篇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马尔克斯说:“这是我最好的作品,是我发自内心的创作。”
《霍乱时期的爱情》以一对从青年时期热恋,到老年终于得偿所愿的恋人为中心,展现了种种不可思议的爱情和爱情的不可思议。从野蛮的封建社会到现代文明的资本主义社会,人类的爱情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变得扭曲和怪异,小说穷尽了世间的各种爱情,也看透了爱情的真相。马尔克斯在这部小说里抛弃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写法,在细节和气氛渲染方面更接近于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品。
在20世纪90年代,马尔克斯相继创作了《迷宫里的将军》、《奇怪的朝圣者》和《关于爱和其他恶魔》,虽然作品水平远比不上《百年孤独》,却仍然表现出作者旺盛的创造力。2004年,和淋巴癌斗争多年的马尔克斯出版了小说《苦妓追忆录》。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通哥伦比亚记者长久迷恋一名工厂女孩的故事,虽然篇幅只有109页,仍然一出版就狂销,并获得了多个奖项。
2006年1月,马尔克斯对外宣布封笔。因为马尔克斯家族有老年痴呆遗传史,同时,由于他多年来为了抵抗淋巴癌,一直在接受化疗,导致他大脑中大量的神经元损伤,加速了他老年痴呆的症状。
作品赏析
百年孤独
小说的开头写道:“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短短的一句话,容纳了过去、现在和将来,开启了这个故事在时间上的巨大跨越。随后,马尔克斯将读者引领到多年前,从马孔多初建时期开始写起。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是西班牙人的后裔,住在远离海滨的一个印第安人的村庄。他与乌尔苏拉新婚时,由于害怕像姨母与叔父结婚那样生出长着猪尾巴的孩子,乌尔苏拉每夜都穿上特制的紧身衣,拒绝与丈夫同房。乌尔苏拉的行为遭到了邻居普鲁邓希奥·阿基拉尔的耻笑。在一次比赛中,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杀死了普鲁邓希奥·阿基拉尔。
从此,普鲁邓希奥·阿基拉尔的鬼魂经常出现在布恩迪亚眼前,鬼魂那痛苦而凄凉的眼神,使他日夜不得安宁。他们只好离开村子,外出寻找安身之所。经过了两年多的奔波,他们来到一片沼泽地上,由于受到梦的启示,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和乌尔苏拉决定定居下来。后来又有许多人迁移至此,这些人共同建立了村镇,这就是马孔多。
在马孔多镇,布恩迪亚家族开始繁衍生息,时间经过了近一百年,布恩迪亚家族繁衍到了第七代,就像所有先人恐惧的那样,家族里真的生出了长着猪尾巴的孩子。这个孩子刚一出生,就被一群蚂蚁啃咬光了。这正应验了手稿中的题词:“家族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当布恩迪亚家族从开始繁衍到回到原点,像一个圆圈一样走过近一个世纪后,一场突如其来的飓风把整个马孔多镇从地球上刮走,从此永远地消失了。
马尔克斯在三十万字的小说里,构造了人物庞杂、事件众多的马孔多镇,用神话故事、宗教典故和民间传说构成了布恩迪亚家族每一代人的生活。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中,他完成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人生经历,也完成了一次对哥伦比亚甚至是拉丁美洲历史演变的再现。可以说,书中的马孔多就是哥伦比亚的缩影,而马孔多的闭塞和孤独也正是哥伦比亚以及整个拉丁美洲正在经历的。
从1830年到1900年这七十年间,哥伦比亚爆发了几十次内战,数十万人失去生命,无数的家庭妻离子散,生活痛苦。因此,马尔克斯在书中运用了巨大的篇幅来描写历史。在这个布恩迪亚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的信任缺失和贫于互相了解,让家族中的每个人都陷入了孤独的状态。与之相对应的,历史上虚伪的政客、残忍的统治者和愚昧盲从的民众则让整个国家和民族陷入狭隘之中,在封闭的环境下自相残杀,永远无法摆脱孤助无力的困境。
按照小说发展的顺序,马孔多初建时期,每个人都在土地上辛勤地劳作,村庄安定,人们生活有序。随着外来人的进入,马孔多开始发生了变化。吉卜赛人用两块磁铁骗走了当地人的骡子和山羊;谁想要看一看冰块的模样,还需要付钱给他们。马孔多在接受刺激的新鲜事物的同时,也遭受了许多经济上的损失。
随后,马孔多经历的“香蕉事件”不禁让人联想到美国人对拉丁美洲经济的破坏。当香蕉的价格上涨时,美国人到马孔多搞起了种植园。他们带来了大笔的资金,占用土地,筑起村庄,对当地人颐指气使、作威作福。当香蕉价钱下跌,经济衰退,美国人则收拾好了家财跑回家,丢给当地人一个个烂摊子,让肥沃的土地也变成了废墟。
实际上,“香蕉事件”在拉丁美洲的历史上真的发生过。当时,美国联合果品公司在拉丁美洲购买了大量的土地,他们在土地上修建公路、港口,种植果树和热带作物。除此之外,他们还制定自己的法律,设有管理企业的军营。他们在拉丁美洲的土地上掠夺当地人的财产,和政府勾结起来镇压人民的反抗,甚至任意逮捕和枪杀种植园里的工人。拉丁美洲人民称其为“绿色地狱”。
和外来经济势力的入侵相比,马孔多本身存在的愚昧和落后也影响了它的发展。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一代人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就曾向妻子抱怨说:“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咱们旁边,就在河流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可是,因为马孔多隐没在宽广的沼泽中,与世隔绝,和外界的联系已经被天然的环境屏蔽住了。即使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带着一帮人披荆斩棘地干了两个多星期,最终也没能找出一条通往文明的道路。最后,当唯一一个向往外界、试图寻找文明和出路的老布恩迪亚因为精神失常被绑在树上死去后,似乎已然暗示了马孔多一百年里落后、闭塞的宿命。
在落后和无知的环境下,任何奇怪的事、可怕的事、无法控制的事都可能发生。一个不知来自何处的镇长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命令将马孔多所有的房子都刷成蓝色。接着,保守党和自由党发生内战,使人民深陷痛苦之中。布恩迪亚的第二代,奥雷里亚诺上校就曾经发动过三十二次起义,但是屡屡失败。他的十六个儿子相继被杀,自己也经历过一次枪决。奥雷里亚诺上校侥幸保住了性命之后,终于明白了起义毫无意义——无论是保守党还是自由党,不过都是外来势力的帮凶,对人民来说都是屠夫和刽子手。
马尔克斯用一种循环往复的方式,用各种各样的事件不断地重复描绘着马孔多,尤其是布恩迪亚家族的闭关自守、与世隔绝。布恩迪亚家族的后人一代一代地生出来,但是他们一直沿用祖先的名字,就像延续着祖先的愚昧和落后一样。第一代布恩迪亚家族的两个人为了躲避生出长着猪尾巴的孩子来到这里,最后整个家族的传承终结在一个长着猪尾巴的后代身上。
整个马孔多的建立和消亡也像是画了一个圆。从一片蛮荒之地变成人们得以生存的肥沃土壤,中间经过内战、香蕉热、大暴雨等众多事件,土地变得贫瘠,人们变得绝望,生活在马孔多的人们却毫无变化,每一起大事件后都重新回到最初建立时的落后。就像一切从零开始,最后又回归到零。
一百年过去了,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马孔多却停滞不前,甚至回到了原点。这就是马尔克斯想要对拉丁美洲人说的话。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拉丁美洲经历殖民地时期,经历各种各样的内战,经历经济爆炸后的迅速萧条……可是它仍然处在落后的状态。
作者精心构思故事的同时,不禁分析了哥伦比亚和拉丁美洲落后的原因。马尔克斯得出的结论便是拉丁美洲人闭关自守、与世隔绝的态度。这是一种孤独的态度,让人们不仅经历精神上的孤独状态,还要处在国家和民族孤独的历史中。马尔克斯在诺奖演说中说:“命中注定一百年处于孤独的世界最终会获得并将永远享有出现在世上的第二次机会。”这就是他想要通过《百年孤独》告诉所有拉丁美洲人民的:结束孤独,寻找出路。
《百年孤独》最为人称道的地方就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写法。可以说,马尔克斯小时候从外祖母那里听来的很多神话故事和宗教传说构成了他这样写作的一个基本前提,同时他也认为:“这就是拉丁美洲人的思维方法,是拉丁美洲的现实生活独有的特征,不这样写,不足以表现拉丁美洲这片神奇土地上所发生的一切。”
作者在书中借用了古希腊神话、圣经的故事和印第安神话,让整个马孔多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在那里,人们可以听到蛀虫啃食的巨响;听到野草生长时的声音;看到水不经过加热自然沸腾;看到阿尔卡蒂奥死后,他的鲜血从耳朵里流出来,流到乌尔苏拉身旁报丧……当然,这些都不是毫无意义的添加,而是有着象征意义的想象。例如,马孔多的人曾经集体患上了健忘症和失眠症,象征着拉丁美洲人忘掉了传统和历史;美丽的女孩蕾梅黛丝突然地来临,又突然地消失,象征着马孔多无法生长爱与美丽。在这些魔幻的画面和离奇的事件中,作者真实地反映了神话和魔幻故事对拉丁美洲各国的影响,同时也借用这些虚幻的故事影射了残酷的现实。
尽管神话和魔幻的故事充满玄幻和离奇,这些却不是出自作家的臆造。因为魔幻现实主义写法的基础就是现实。即使是基于现实的描写,也不会影响作者采取极端夸张的手法。而马尔克斯又是创作态度非常严谨,非常尊重现实的作家,不会无中生有地写荒谬的想象。他曾经说过:“我的所有小说没有一行文字不是以真事为基础的。”
《百年孤独》被认为是拉丁美洲“文学爆炸”时代的代表作品,在拉丁美洲的文坛里,也只有博尔赫斯等少数几位作家的作品可以媲美。《百年孤独》出版后,在世界各地掀起了“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潮,我国的“寻根派”作家也受到了马尔克斯的影响。
马尔克斯在授奖演说中说:“虽然如此,面对压迫、掠夺和歧视,我们的回答是生活下去,任何洪水猛兽、瘟疫、饥饿、动乱,甚至数百年的战争,都不能削弱生命战胜死亡的优势。”或许,这就是他在这部鸿篇巨制中,透过现实与虚幻,透过瑰丽的想象世界,想要表达的真实的内心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