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开春后,胶东沿海的海产品市场上,便会出现一种说鱼不是鱼,说虾不像虾,长着一只像螃蟹一样的螯,但又不是螃蟹的东西,这种怪模怪样的海产品,当地人叫它海怪。其实它的学名叫寄居蟹,因为它的确是寄居在一只空空的海螺壳里。当地人还给它起了个十分有趣的名字——“白住房”。细琢磨,这名字起得太形象了,空空的螺壳,它钻进去,白拣个现成的房子住,不是“白住房”又是什么?
早些年,海怪这东西本来是上不得席面的。那时候,海产品还算丰富,有个大味美的“梭子蟹”(莱州湾特产的螃蟹),有体态健硕、孔武有力的“赤甲红”(烟台一带特产的螃蟹),谁还将那丑陋瘦弱的海怪放在眼里?!只是近些年,海里螃蟹的数量越来越少,个头越来越小,且价格高得惊人,只有大款和公款才消费得起。在这种情况下,海怪们,这种过去渔民们拉网时不小心拉上来,自认晦气,又扔进海里的东西,才提档升级,在餐桌上有了一席之地。没有螃蟹,寄居蟹也沾了一个“蟹”字,权当是蟹,有毛不算秃。
本来,海怪们在海底是过着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的,拣一个适合自己的螺壳,钻进去,不怕鱼虾侵袭,饿了出来觅食,困了进屋睡觉,即使不幸被渔民拉网拉上来,又被毫发无损地扔回大海,真是神仙一般的日子。但是随着同类们的数量急剧减少,随着人类贪婪的目光愈来愈烈,海怪们这种神仙般的日子终于到头了。他们被从海底拖上来之后,被生生地揪出螺壳,然后按个头大小分成若干等级,聪明的人类知道,不同的等级可以卖出不同的价钱。其实,海怪们可以食用的部分只有那一只像蟹一样的螯和几条细长的腿,看来,它倒霉也倒在这像蟹一样的螯和腿上。
类似遭遇的还不仅仅是海怪。如琵琶虾,当地人叫它“虾筢子”或“蝼蛄虾”,再如一种叫做马面鱼的,当地人叫它“剥皮狼”或“猴鱼”,从这些不雅的称呼上,可以看出人们对它们的鄙视,早些年,它们被捕捞上来后,只配沤肥料。可如今,这些过去人们看都懒得看的东西都成了好东西,不仅上了餐桌,上了席面,而且价格不菲,这恐怕是海怪、剥皮狼、虾爬子们做梦也没有想到的。
据介绍,地球上的物种正以惊人的速度在灭绝。我想,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随着人类贪婪的欲望越来越盛,随着捕捞技术和工具的不断先进,像海怪之类的物种锐减乃至灭绝的步伐也将不断加快,我们在为海怪们哀其不幸的同时,似乎也应该为人类的未来添一份忧虑,毕竟我们居住的地球是地球上全体生物共同的家园,当地球上只剩下人类自己时,我们人类是否也会产生顾影自怜的悲哀?
海肠子
烟台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盛产鱼、虾、蟹、贝之类的海产品,但真正称得上特产的恐怕不多,海肠子算是一种。
海肠子,学名单环刺螠,是一种长圆筒形,软乎乎地蠕动软体的动物,浑身无毛刺,浅黄色,是我国沿海的珍稀生物,长者约一市尺,短者半尺许,注水时约鸡蛋粗,缩水时只剩两张皮,大约因形状极像某些动物的肠子,所以得名海肠子。据明朝地方志记载,海肠子在15世纪前期遭受过破坏性捕捞,一度近乎绝迹。
别看海肠子其貌不扬,但味道极鲜。有一个传说在胶东半岛几乎家喻户晓。传说鲁菜的发祥地福山,有一个厨师在京城酒店掌勺,他做的菜味道鲜美,名噪京城。许多人想窃其机密,均不得要领。后被一烧火的伙计窥得其中蹊跷。每当菜快要出锅时,大厨便借故将伙计支开,伙计留个心眼,暗窥,只见福山厨师从腰下解一荷包,从中捏出细粉少许,撒入即将出锅的菜中。原来如此。伙计看是看到了,但荷包中装的到底是何物,却不得其解。原来福山厨师荷包中装的就是当地特产——海肠子粉。
每年春天,福山厨师都要赶回胶东老家,在当地收购一批海肠子,加工成粉,带回京城。在那个还不知味精为何物的年代,海肠子粉,就成为加工菜肴的秘密武器。
如此说来,是否有夸大海肠子功效,贬低厨师技能之嫌,不得而知,但这个在胶东半岛几乎家喻户晓的传说足以说明,海肠子的鲜味十分了得。能当味精用的海产品,其味道之鲜,可想而知。
海肠子味道鲜美,但采之不易。一般情况下海肠子生活在浅海的沙滩洞穴中,洞深约半米,平日上浮到洞口吸食食物,一遇“敌情”,立即下潜,直至洞底。退潮后,赶海者凭借遗留在沙滩上的洞口,找到海肠子的洞穴,然后开始铲沙子,要求轻、快、准,免得海肠子遁至洞底,给挖掘增加困难。每年开春的一段时间,海水温度适宜,饵料丰富,海肠子会钻出洞口,在海中浮游,此时是收获海肠子的大好时机,渔民拉网捕鱼时即可捕到许多海肠子,卖与饭店宾馆,是一笔不薄的收入。
海肠子掐头去尾除内脏,只留下薄薄的两张皮,便可加工成味道鲜美的菜肴,常见的有韭菜炒海肠,春天的嫩韭菜,加上切成寸段的海肠下锅翻炒,出锅后韭菜翠绿,海肠紫红,色、香、味俱佳。这道菜初上桌时,外地人不知此为何物,待到入口品尝之后,脆嫩鲜美,赞不绝口。韭菜炒海肠也是检验厨师功夫的一道菜,火候大了,海肠子就成了软皮条,咬不动,嚼不烂;火候轻了,有腥味,要的就是恰到火候。另外还有什么蒜茸海肠,或用海肠子作汤,都是不可多得的美味。近年来又开发出海肠子水饺,薄薄的皮包着一团“味精”,那个鲜劲、嫩劲,更是妙不可言,纯正地道的地方名吃。
近几年,随着海肠子的美名远扬,海肠子的需求量大增,靠着现代化的运输工具,海肠子们不远千万里地从沿海“游”到大都市,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大雅之堂。海肠子再美,毕竟产量有限,加之填海造地,海水污染,海肠子的生存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产量日渐减少,且至今无法人工养殖,而吃海肠子的人却有增无减,海肠子们的处境岌岌可危,但愿善良的人们发发恻隐之心,给海肠子留一条生路。
如此,则海肠子们幸甚!大海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