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风没火的雨,不急不燥地下着。先是窸窸窣窣,继而淅淅沥沥,后来竟哗哗啦啦。在国外一个大城市的宾馆里,我耐着性子踱步在楼台上。出差逢雨,最易勾起思乡之情。我生长在胶东的一个乡村里,从小养成喜欢看雨、听雨、沐雨的习惯,对家乡的雨情有独钟,望着“漂洒正潇然”的雨帘,我的思绪进人了家乡雨中。
家乡的春雨是一幅画。轻沙似的雨幕罩着树木和村落。乍暖还寒时候,绿柳才黄时节,小草开始萌动出毛绒绒的嫩芽。雰蒙蒙的毛毛雨,把天地连在了一起,我不知道盘古开天地前宇宙是否就是这个样子。微风摇曳着花儿草儿,含泥的燕儿飞来飞去,灰黄的小柳莺儿唧唧啾啾地在柳枝上跳上跳下。小时候我们象调皮的小鸟一样,专爱到雨里去玩。毛毛雨淋在头上,凉森森、爽快快地,象抹了清凉油。水珠从头上淌到脸上,从脸上流进嘴里,象吸吮母亲的乳汁,甜丝丝的。微微的东南风一吹,就把一个活生生的春天画了出来。地绿了,山青了,树翠了,花开了。红的杏花,粉的桃花,白的梨花带着透明的水珠儿与路边的众多野花竞相争宠。引的蜂啊蝶啊花迷了眼。记得春天第一场雨后的最舒服的农活是耙耧地。田土绵绵的、松松的,散发着蒸腾的热气,扑鼻的泥土味香中带腥。牛儿在前面悠哉悠哉地走着,我站在耙上一扭一扭地晃着,左手牵绳右手执鞭,嘴里不停地哼着歌曲和小调,两只脚有节奏地一踩一松,象跳一支现代舞,烦恼与心事全被春雨给融化了,耙过的地,象换了一件新衣服,那么生机勃勃,哪里象城市的雨天这样单调和呆板呢?
家乡的夏雨象一首浪漫的诗。农谚讲:有钱难买五月早,六月连阴吃饱饭。一进六月,家乡就进了多雨季节。老天仿佛由一个温顺的小姑娘变成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将军。“电掣金蛇千丈,雷震灵鼍万迭,汹汹欲崩空。尽泻银潢水,倾人宝莲宫”。宋人对夏雨的描写多么淋漓尽致。雷电伴着大雨冲掉了干旱,冲去了燥热,冲走了污浊,也冲净了人们身心的疲劳。在家乡雨水中长大的我,常独自思索,怀素的狂草,李白的诗篇,岳飞和毛泽东词句的风格,是否经过家乡大雨的启发后,才那样的气势磅礴,那样的挥斥遒劲。
沟满河淌的雨水,给农民带来了丰收的喜悦,带来了夏天的乐趣。荷塘中的蛙们在雨中不知疲倦地吵着,特别是那种“金刚鼓”的小蛙,跳在荷叶上“棍呱”叫得最响,节奏感也很强。藏在树叶下的蝉们像吹着高音器乐,不知名的鸟雀小虫,也以不同的声音和着,乡村田野像举行一次规模浩大的诗歌朗诵会。
挂锄时节,女人们换一身单薄的夏衣夏衫在屋的长沿下,在过道里,三一伙五一簇的伴着刷刷拉拉的雨声做针线,拉着家长里短,道着姑婆鸡狗,为男人孩子缝补桨洗。回娘家歇伏的新媳妇儿象一朵花,在母亲指导下为丈夫、为公婆做着鞋袜和衣裳,不断的雨丝,拉长了她们对幸福生活的向望和追求……
家乡的秋雨似一首美妙的乐曲。它既不象春雨那么温柔,也不似夏雨那么狂放,而是缠缠绵绵,丝丝缕缕,点点滴滴,如琴如弦。伴着蟋蟀蛐蛐的叫声,伴着乡亲们收获的甜蜜,给苹果洗红了脸,为石榴刷亮了牙,让高梁、玉米、棉花、谷子涂上了浓浓的秋色,也为庄稼人的脸上增添了新的笑容和风霜。秋天的夜南,味儿最浓,雨水敲打看窗外的芭蕉梧桐,那些做出奉献的黄叶儿铺满了地,引得菊花窃窃的笑。在这长长的雨夜里,朴实勤劳的老农们既没有“雨滴梧桐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的愁情怨络,也没有“夜雨闻铃肠断声”的悲哀。而是夜雨伴夜语,灯影映人影。滴滴答答,老人们在盘算着当年的收入,嘀嘀嗲嗲,少男少妇在悄悄地嬉笑斗趣……
彩虹挂上了蓝天,翠绿的麦苗尖儿上挑起了晶晶的水珠,那每颗水珠就是一颗美妙的音符,那每颗水珠凝聚了农民们来年的希望。家乡的雨是画,家乡的雨是诗,家乡的雨是一首美妙的乐曲。家乡的雨催我出生,家乡的雨哺育我成长,家乡的雨也一定会伴我走向人生的尽头。
身在异国他乡的人们,当你在雨天的时候,你是否也会想起家乡的雨宁你是否也会听到家乡雨的声音?你是否也会闻到家乡雨后的泥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