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当李武玄拿回财宝回到停船的地方,一看心里乱跳,船哪去了?使劲揉揉眼睛,仔细辨认:是这儿?再看看海面自言自语到:船呢?
李武玄船长又走过去,再走回来,之后又围着孤岛绕三圈仍不见船。完了!完了!完了!船走了。为什么?难道是故意的?难道我得罪了什么人?
对了,看看在我临下船时,贞孝公主给了一个包,里面是什么东西?打开看了看,都是工具?还有纸条,上面写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如果三年之后你还活着,一条雄性“美人鱼”诞生了……?”
贞孝还怕他坚持不住,万一死了怎么办?还给他写了求生所必备常识,内容如下:
求生欲望锻炼需知
意志篇:克服恐惧感、孤独感、寂寞感。
食物篇:饥饿使你想吃一切能吃或不能吃的东西。
技能篇:钓鱼?钓虫?扑鼠?打鸟?
修炼篇:万物皆空。
李武玄看到这个纸条,一屁股坐在地上,心中基本明白了,这是自己作孽的报应……。这是早已预谋好的,他们首先把“美人鱼”买走,让她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之后治疗脱毛、恢复容貌、治愈嗓音,恢复公主身份。是阿!“美人鱼”曾经说过----应该是写给她认识渤海国国王叫:大武艺,那是她的祖父吗?正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反误我卿卿性命,吾命休矣!
他想到了当初的“美人鱼”,三年后,我也是满身毛发,语言功能丧尽。再给我吃点“哑巴”药,根本丧失语音功能,又有谁知道我是人呢?还是……?
今后,我将面对与贞孝公主一模一样,至少三年孤独、恐惧、痛苦、饥饿、生不如死的痛苦生活……。他已经预感到:当年贞孝公主的感觉……。
贞孝公主结束新罗访问,回到渤海国,向国王大钦茂复命,圆满完成特使使命。
实际上,渤海国新罗国,两国关系一直不好。渤海高王时期鉴于建国初期,国力尚弱曾短暂通好于新罗,但两国在领土、经济、政治等利益上始终冲突。由于康王两代向大唐学习,渤海国虽以背唐出走,割据自立而起家,但时隔不久即接受唐朝的“招慰”和册封,不仅成为大唐帝国册封体制下的一个以粟末靺鞨为主体的地方民族政权,而且也是唐朝所管辖下的一个地方羁縻州府,并始终履行包括朝贡、朝觐、贺正、质侍在内的各项义务,与朝廷之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灯各个方面保持着频繁的来往和密切的联系。纵观相互关系的演变和发展,尽管也曾出现过矛盾、争端并爆发了一场军事冲突,但总体来看,却是越来越相互依赖,亲睦友好,并逐渐形成“车书一家”的一体局面。其结果是既促进了渤海地区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也加强了东北地区与中原内地的紧密联系,因而事实上成为唐朝版图内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渤海国在政治上极受唐朝影响,采用唐朝的政治军事制度。经济上则积极引进中原地区的先进农业技术,社会经济显著发展,同内地贸易岁岁不绝。有诗为证:
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
盛勋归故国,佳句在中华。
定界分秋涨,开帆到曙霞。
九门风月好,回首是天涯。”
渤海国的疆域,初限于靺鞨的部分故地,至今共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县。是当时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的封建强国。
渤海是以粟末靺鞨为主体兼有靺鞨各部,并有高句丽、汉族、突厥、契丹、室韦等民族在内的多民族政权。建国初期有编户十余万,人口数十万,后期人口逐渐增至三百万左右。从而获得了“海东盛国”的称誉。
此时渤海国繁荣景象,首先使日本国向大唐、渤海国学习,渤海国与日本国通商贸易,文化交流日渐加深。使新罗眼晕、羡慕,同时迫使新罗不得不向渤海俯首称臣。
以贞孝公主为特使对新罗的访问,虽然两国联姻被搁置,但两国文化交流、通商贸易还是暂缓两国矛盾。两国敌对关系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终因新罗联系契丹东西威慑渤海国,渤海国与新罗国爆发了战争,从此两国交恶。
渤海国王宫之上,悟缘主持:“启禀国王陛下,贞孝公主已到达结婚年龄。我有个合适人选,卢泰瑜统领。过去卢银花----为了与现在的公主区别,所以这么叫她,她从小在卢城卢泰瑜家长大,他们一家对她有养育之恩,他俩自小开始感情至深,情投意合、青梅竹马。虽然贞孝与卢银花不是同一个人,但是他们俩是双胞胎,不仅长相相同,而且志向、兴趣爱好、为人处世完全相同,把他招为驸马,不知国王陛下如何?”
郎雅、胡雅说:“我们看没问题,不知道贞孝公主、卢泰瑜统领你们二人意下如何?但是,这事行不行还得陛下恩准?”贞孝、卢统领心想:还用问吗?这是在王宫上,给大家演戏吗?行不行最后还得国王陛下赐婚……。
正在商讨贞孝与卢统领之婚姻大事之时,突然有士兵来报:“启禀大钦茂国王陛下,新罗联合契丹以夹击之式,突然对我渤海国发起进攻,其来势凶猛。”
大钦茂国王:“各位爱卿,新罗、契丹联合来犯的渤海国,大敌当前可有御敌之良策?”王宫内鸦雀无声,文武百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对无言……。国王看着武官接着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如今你们为何……?”
军师胡达说道:“契丹大军南下,我们通报大唐皇帝陛下,让唐兵阻挡契丹大军南下,以大唐实力对付契丹不在话下。这样,我们就可以腾出手来,专心对付北上的新罗大军。”
文武百官都认为这个办法好,简洁、实用。大钦茂说道:“准奏!那么派谁去大唐?”
大信艺亲王心想:可别让我上战场去,唯一的办法就是去大唐,于是说道:“启禀国王陛下,我愿前往大唐,请求派兵阻止契丹大军南下。”
“我看可以”,胡达军师说:“大信艺亲王多次往返于渤海国与大唐之间,亲王亲自前往大唐定能成功”。
国王大钦茂也觉得大信艺亲王前往大唐搬兵是最佳人选,于是说道:“大信艺亲王听旨:你亲自前往大唐朝廷,搬来唐兵以阻止契丹军队南下,瓦解新罗与契丹军事联盟,打乱其军事部署。领外,你把今年的大唐贡品提前献上,以表我们的诚意,贡品中多献皇帝喜欢的卢城之稻…。。”。
大信艺亲王说道:“臣接旨!”
“那么,由哪位爱卿出兵,阻止新罗大军来犯之敌?”国王看看武官,没有一个敢抬头,他问道:“胡达军师,你看哪位出战,定能旗开得胜?”军师只是低头思考,没有抬头回答。
“臣愿举荐一人”,大信艺亲王说道:“卢泰瑜将军年轻有位,血气方刚,如若招为东床驸马,却手无寸功,难以服众。可以令其为总兵,带领三万渤海国亲兵,击退新罗,建功立业,招为国王的乘龙快婿,人人信服。并由胡达为军师辅佐定能马到成功!请国王陛下定夺?”
许多文武说:“此言有理,请国王陛下降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