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亲子家书(家庭中父母等长辈写给子女等晚辈的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字里行间流淌着长辈对晚辈真诚、温暖的鼓励。亲人间的深厚情感,长辈对晚辈的谆谆教导,在这些信中展露无遗。
祖父短信教导牢记家训
伟武孙:
你当兵了,要好好工作,那里天气冷要多穿衣裤,乡下有了农会一切都好。你在外地要好好生活,不要多想家里,告诉你要记住家训:紫气东来,祖传家训,诚实守信,办事公道。
祖父手谕
常宁洪门庉村
一九五二年三月初二
武仔:
你到新疆离家里远了,要多照顾自己,你是在军队,寄来的参军证收到了,大家见了很高兴。媳妇胡清待我好,很孝顺,干农活、喂猪、种地也不错。农村土改了,生活也很好,你在外要听当官的话,有了钱寄回来买谷买布。
母字(找人代笔)
一九五一年八月十日
家书故事
这两封上世纪50年代的亲子家书,是刘伟武的祖父和母亲近60年前写来的,内容虽短,却承载着相隔万水千山亲人间深深的爱、浓浓的情。
一封信路上跑两个月
今年85岁的刘伟武老人家住乌鲁木齐市幸福路,两封珍藏的家书是他和老伴从以前旧的笔记本里找到的,信件已经发黄,信封都已丢失了。
从信纸来看,是上世纪50年代初用的一种发黄的信纸,信是用毛笔写的,行文为竖排。其中的一封是刘伟武的祖父68岁时写来的信,那时刘伟武28岁。
刘伟武说,祖父一直叫他为“伟武”。而母亲则按照乡土习惯叫他“武仔”。这两封信之所以历经磨难能保存下来,幸亏老伴在运动、抄家和异常艰苦的环境下替他像宝贝一样收藏在枕头里。
刘伟武记得,那时一封信在路上要走两个月,当时,都是邮递员到各个村子里去收信,谁家要寄信,每隔一段时间才能等到邮递员来。为了纪念亲人,他把亲人的照片和“祖传家训”按时间顺序装订成册,作为家庭档案珍藏起来。
对于刘伟武来说,这两封信是祖父和母亲留下的唯一纪念。每次看到这两封信,一种莫名的思念就会涌上心头,仿佛看见祖父呷着盖碗茶,端着那根一米多长的烟杆,用亲切的乡音教书的样子,以及母亲勤勤恳恳劳作的身影。
祖传家训牢记一辈子
“紫气东来,祖传家训,诚实守信,办事公道。”这是刘伟武祖父信中提到的家训,这个家训传了好几代了,在家谱中都有记载。
刘伟武的祖父出生于湖南省衡阳市常宁县(现为常宁市)洪门庉村,是当地的秀才,会记账、算账,还在私塾里教过书。在刘伟武的眼里,祖父是个“孔夫子”型的人物。
刘伟武从3岁开始就跟着祖父学习,他们同睡一张床,四书五经都是他必学的,七八岁时他就把《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四大名著通读了。在刘伟武的记忆中,祖父的课堂就设在堂屋大厅里,有十余名学生。祖父个子高大,留着胡须,戴着圆筒帽、老花镜,穿着长袍褂,就像电影里的私塾先生一样。学生由祖父领着,一起跪拜了孔夫子的画像后,就开始上课了。那时如果学生因为贪玩或者记性不好,背不出来课文时,就要受打手心、跪地板的惩罚。学生跪下后,面前放一把椅子,上面放着书,还要继续背书,直到背会为止。
1950年,刘伟武入伍来疆当兵,后来被分配到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工作,这支生产部队的前身就是抗日战争时的359旅。因刘伟武写得一手好字,被359旅的王震将军推荐给陶峙岳将军当秘书,从此扎根新疆。
“娃娃亲”夫妻恩爱一生
不识字,但勤劳、朴实、慈祥,这是刘伟武对母亲的记忆。母亲手巧,家里人的衣裳都是母亲自己裁剪缝制的;虽然不识字,但是她却有着那个年代农村妇女少有的新思想:对待孩子不分男女,不管家里多艰难,她都让儿女们去上学读书,家中再忙也不让孩子旷课回家帮忙。
刘伟武母亲信中提到的“媳妇胡清”,就是刘伟武现在的老伴。他们当初是按照老家习俗定的“娃娃亲”,15岁就成了亲。
刘伟武参军走后,胡清留下照顾家里。胡清为了操持这个家,起早贪黑,还帮人织补衣物以贴补家用。
1952年,刘伟武因在部队工作成绩出色,王震将军给他奖励了400元钱,那时的400元并不是个小数目,刘伟武拿出200元寄回家,其余的买了块当时流行但特别贵的苏联手表,直到现在那块手表还在正常工作。
1955年,刘伟武把母亲和胡清接到了新疆一起生活。1956年4月12日,刘伟武的祖父在家乡去世,享年72岁。1973年6月12日,刘伟武的母亲去世,享年65岁。刘伟武和胡清一辈子相亲相爱,1997年,他们还举行了钻石婚庆典。
(王霞)
五爷爷写信指点诗词写作
锡春:
学校来信,借忠平顺到达乌鲁木齐市单位,全家都很高兴和安慰。原籍家中两位奶奶年达高龄,身体都还壮实而且全家人都很好。我们身居异地,北望乡云,不禁神驰。心田购到英语课本交给我们后,已立即寄出,想已收到。四个现代化需要科学技术,不吸收国外科技知识,很难发明创造,是以心田也在孜孜研究英语,并拟学习法语,中洋结合,扩大知识领域,在工作实践中希望有点成就。
据信说,新疆军区举办一期通信参谋集训,当然你是主要任课教员。我们老辈一生从事教学工作,深知备课十分艰苦。课堂讲学,具有高度的艺术,照本宣科,使听者昏昏欲睡,若旁征博引,谈笑风生,听者又嫌离题太远,不切实际,其中冷暖,待你经过长期体验,便能感受。
附载布票已收到。农村生活日渐好转,但你家人口较多,冬季恐难敷用,不该多寄布票来。全国通用布票中有一张过期,部队中或可能通融使用,因此寄回,否则即估罢论。
南京暑天酷热,是全国四大火炉之一,今夏你已亲自感受到。我们惜别以后,暑气未稍减,不敢动笔。立秋后稍凉,我因糖尿病关系,不禁全身皮肤瘙痒,两脚及腿因抓挠感染,虽打针服药,迄今仍未痊愈。关于你的律诗习作《登九层塔远眺》本想和几首,因医师嘱咐不要用脑力,恐使病加重。
此诗的缺点在不能通用的韵上,其次,未扣住题目中的“眺”字,现加以改正,另纸写出,你再加斟酌。另外有几个高中毕业的人,工作多年,因爱好诗词,跟我学习,他们写出的东西,比起你差得远了,事实为证,爷爷不给你戴高帽,妄加称赞。你原来写的诗稿,本想寄给你,以便对照体会,但一时未找出。不过你自己写出的东西,不仅应有底稿,而且可能记得很熟。
毛主席新写的光辉诗词,是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的典范,今后务必多读、多体会,在习作上才能进步,你读过至爱的叶委员长(叶剑英)的诗词以及过去朱德委员长、董必武副主席新写诗词作品,更能进一步地体会诗中的意旨。
你的婚事进行如何?回部队后情况如何?均望告知,以慰远怀!
祝:工作顺利!
你叔父婶母均此不另,雷雷、芸芸问哥哥好。今年有无探亲假,何时回来望告知。
爷爷奶奶
1978年10月24日
锡春:
我已经四十一年未回到家园,梦寐间时常憧憬着童年生活的故地。王集离土山很近,在晓萍(孙锡春的表妹)惨案才告一段落,四月中旬,翠田、晓成及亲戚汪明精等照顾我从王集坐汽车直达土山。在土山学校休息后,依田、厚田、惠田、耕田等推着平板车到校中接我们回到久别的家中。我们首先看到两位老嫂身体健康,从言谈笑貌中,流露出喜悦情感,今昔对比,决不像在万恶的旧社会时那般愁容满面。当我们初到家时,家中老少闻风而到,挤满院中,互相谈话,大人吸烟,小孩吃糖果,由你父亲给我一一介绍。当时我深有感慨,不禁想起古典诗里:“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情景多么相像。次日上午,土山学校沈校长夫妇来看我们,你父亲端酒上菜,招待他们,连同汪明精并请银田作陪。饭时,大家谈笑风生,洋溢着欢快的气氛,我们在家住了两整天,老姑少姐,各家接回见面,畅谈阔别后情况,倍觉亲切。我们在家两天中,多由你父母和耕田两家热情招待,厚田、保田等也未例外。
在家匆匆两天,我除到族中各家看望外,并到路西李姓几家,到洪俊、树田等分别探视,以尽近邻情谊,并散步郊外去看家乡社队新面容,果然川渠纵横、麦苗碧绿、重重作浪……
爷爷奶奶
1977年6月13日
家书故事
这是珍藏了30多年的家书,信中除叙述家常外,更多地讨论工作和研讨诗词写作,教导晚辈热爱学习。
五爷爷是大学讲师
今年56岁的孙锡春,每天在工作之余都要看一会儿自己收藏多年的诗词或在周末买几本诗集潜心研读,这样的习惯他已经保持了几十年。他说,爱好诗词并创作诗词,是受了五爷爷的影响。
孙锡春是新疆司法部门的一名干部,出生于江苏徐州,这两封家书是他在新疆部队服役时五爷爷写来的。孙锡春的爷爷一共有弟兄5个,他的亲爷爷排行老三,据说是在淮海战役中抬担架时,得了阑尾炎没有及时治疗,导致化脓而去世的,孙锡春从没见过他。
孙锡春的五爷爷和五奶奶是家族中文化水平最高的人,也是跟他联系最多的人,当时他们都在山东师范大学当讲师,主要教古典文学。五奶奶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比五爷爷小近20岁,两人离休后定居于南京(老家在江苏邳县土山公社)。五爷爷于1992年去世,享年90岁。
自从孙锡春入伍到新疆服役后,已经离休在家的五爷爷给他写过6封信,那时,他已经年过七旬,他们在信中探讨诗词,讨论工作生活。孙锡春将五爷爷写来的信件粘在白纸上装订成册。以后只要一有空,他就拿出这些家书看,现在几乎可以倒背如流了。
因为当时五爷爷年事已高,又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病,写信时比较吃力,语句也没有健康时写得通顺。
孙锡春是家族中的长孙,也爱好诗词写作和书法,因此,他写的诗词得到了五爷爷的指点。在五爷爷给他写的信中,多次提醒他多看看毛主席诗词。五爷爷还经常将各报刊登的毛主席关于诗词的评论内容摘录下来,再抄写给他,信中经常会谈到诗的形象思维及“兴”、“比”、“赋”的基本写法及平仄、对偶、谐韵等作诗规律。
绿军装当时很时髦
在孙锡春的老家,差不多每个家庭都有几个孩子,仅凭长辈挣得的少量布票显然不能满足全家人的穿衣需要。为了补贴家用,孙锡春把军用布票积攒下来,寄给家里使用。
困难时期,连南京这样的大城市也保证不了基本口粮,知识分子的定量口粮,有时会从每天一斤,降到每天几两。所以,孙锡春除了给乡下父母邮寄布票外,也会给五爷爷家邮寄。
对于上世纪70年代的年轻人来说,绿军装绝对是时尚。在那个年代“国防绿”自有它的独特和优越之处,这是一种不言而喻的标志。当时,谁要是穿着绿军装戴着军帽,再能穿双回力鞋,配条劳动布的裤子,那更是“牛”到头了。因为那个年代军装是非卖品,对普通男女青年而言,穿着一件绿军装就很时髦了。
因此,孙锡春入伍是全家人的骄傲和自豪。
(王霞)
时代印迹
布票:布票是商品短缺形势下的产物,是供城乡人口购买布匹或布制品的一种票证,是中国对布匹购销实行统一治理及保证布匹按计划供给所采取的一项措施。1953年开始实行,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商业部门印发。特供军用的布票由国家统一发放,可在全国通用。布票的单位一般有:1寸、2寸、半尺、1尺、2尺、5尺、10尺等。布票是购物的凭证,本身不含价值,不许买卖流通。上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经济发展,布匹供给日趋丰富,布票随之被取消。
基本口粮:指个人维持生存的基本粮食需求量。从1949年开始,直至改革开放的1978年,中国由于政治经济的体制弊端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生产和生活资料不能保证足够的供应,针对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物质实行“定量供给”,粮食供给为其主要内容之一。“基本口粮”在农村为使用频繁的术语。供应城市、集镇的基本口粮则以“国家粮”和“统筹粮”作为粮食计划供给的特定概念。
慈母让儿学习张海迪
颖波我儿:
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在这幸福的节日到来之前,我——你的妈妈该对你说些什么呢?首先从一年来你在校学习的情况谈起吧。
去年夏天,你荣幸地考上了自治区重点中学——乌鲁木齐市实验中学,我们全家是多么高兴。我们盼望你在这个新型的学校里能勤奋学习、努力攀登科学文化的高峰,长大为祖国的四化建设服务。但是,从你近一年来的学习情况看,只能说是一般,学习基础不太扎实,离党和人民的要求还差得太远。我觉得,一个学生要想学习成绩好,第一,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第二,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